支付|备付金交存四连增 支付宝等机构利息到手

自支付机构备付金集中交存以来 , 备付金余额再次实现四连增纪录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了解到 , 除受近期线上消费提速、交易额大增等大环境影响之外 , 备付金新高与计息落地、监管趋严等因素也息息相关 , 不少机构在新规利好下 , 提升了主动交存的积极性 , 此外监管趋严也遏制了备付金违规 , 反向推动了机构交存金额的提升 。 值得一提的是 , 7月21日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多方了解到 , 包括支付宝在内的多家支付机构表示已收到备付金利息 。
四连增再现
根据央行最新发布的2020年统计数据 , 截至2020年6月末 , 非金融机构备付金存款(即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款)达1.572万亿元 , 环比增长4.32% , 并实现了自2020年3月以来的连续四次环比增长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在此次高点之前 , 支付机构备付金集中交存余额最高的时间点为2020年1月 , 达1.78万亿元 , 而此后的2月、3月、4日 , 备付金余额均在1.4万亿元数值上下波动 。
自支付机构备付金集中交存以来 , 备付金实现四连增的情况并不多见 , 上一次出现是在2019年四季度 , 交存的金额从2019年9月的1.343万亿元连续增长至1.529万亿元 。 此外2019年一季度中的1月、二季度中的6月 , 同样出现了余额明显上涨的情况 。
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指出 , 从宏观经济环境来看 , 2020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 , 社会消费、交易等数据处于低迷状态 , 而二季度复工复产后有所回暖 , 尤其是五六月以来各地促消费的举措大幅落地 , 带动交易快速增长 , 从而推动备付金交存集中走高 。
计息新规推动
除受近期线上消费提速、交易额大增等大环境影响之外 , 备付金交存新高与计息落地、监管趋严等因素也息息相关 。 一方面 , 备付金计息新规已于今年正式落地 , 不少机构在此利好下提升了主动交存的积极性 。 另一方面 , 监管趋严之下违规成本增高 , 也有效遏制了机构备付金违规行为 , 从而反向推动了交存金额的提升 。
为推动非银行支付机构可持续发展 , 央行于2019年11月决定进一步完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政策 。 按照新规 , 支付机构可将全部客户备付金作为清算保证金 , 央行按照0.35%的年利率水平为清算保证金按日计息 , 按季结息 。
7月21日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从多方了解到 , 包括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区在内多家机构均表示已收到备付金利息 , 计息时间是从2019年8月1日起开始 , 按季度支付 。 其中 , 支付宝相关工作人员向北京商报采访人员表示 , “我们跟其他支付机构一样 , 已收到备付金利息” 。
北京地区一家支付机构相关人士举例称 , 公司备付金规模为30亿元左右 , 按一年计算大约能收到1000万元左右的利息 , 且暂未扣除10%的行业风险保证金 。 该人士感慨道:“对我们来说 , 苍蝇再小也是块肉 。 但对于备付金较多的机构来说确实算是不小的一笔资金 。 ”
此外 , 监管趋严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备付金交存的提升 。 今年以来 , 已有商银信、易极付、公众通、新浪支付等多家机构因备付金管理违规被罚 。 苏筱芮称 , 计息可以提升机构力争合规、加强管理备付金工作的动力 , 此外监管针对备付金管理不规范的行为频频开出罚单 , 也给行业机构带来了震慑与示范作用 。 在苏筱芮看来 , 张弛有度的监管思路 , 也是推动备付金走高的重要因素 。
马太效应加剧
备付金实现连续四连增 ,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支付行业的整体交易走高 。 不过 , 也有多家支付机构人士告诉北京商报采访人员 , 因受互联网金融行业出清、实体经济低迷等因素 , 公司今年来业务受到较大影响 , 因此备付金呈现减少趋势 。
【支付|备付金交存四连增 支付宝等机构利息到手】有业内人士认为 , 按目前第三方支付整体备付金规模来计算 , 90%都属于微信和支付宝两大头部机构促成 , 因此6月备付金走高主要是头部机构增加推动 , 而在中小机构交易规模不断减少之下 , 也将进一步加剧行业马太效应 。分页标题
按最新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1.572万亿元的数额计算 , 根据0.35%的年利率 , 支付行业将产生超50亿元的收入 , 而这其中 , 90%都是归微信和支付宝 。
在易观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看来 , 今后备付金交存金额仍会增加 , 但增速持续降低 , 用户规模一定的前提下 , 渗透率会有一个增长天花板 , 但也不排除某个特定时期增长迅猛 。 他直言道:“因为产业链在逐渐分化 , 行业头部集中已是必然 。 支付宝、微信两大巨头备付金占有份额超过90% 。 因此 , 小型支付机构若无实质性业务展开 , 在业务受限、收入锐减的情况下 , 生存空间也将会越来越小 。 ”
“去年以来支付行业就已经进入了洗牌期 , 而疫情等宏观因素更是加剧了机构间的分化 。 ”苏筱芮则指出 , 尽管中小机构在支付行业的生存比较艰难 , 但需要看到目前支付牌照为存量资源 , 而支付需求始终存在 , 未来中小机构若能寻得差异化发展的途径 , 仍具有发展前景与机会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孟凡霞刘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