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重量只有5万吨的“俾斯麦”号,彻底改变航母进攻方式,沿用至今



陆军|重量只有5万吨的“俾斯麦”号,彻底改变航母进攻方式,沿用至今
本文插图
一战之后德国军事发展受限于《凡尔赛和约》 , 英法等国家在外扩展出多块殖民地 , 收割大量财富和廉价劳动力 。 但德国不仅海外殖民地尽失 , 南方航线出入海必经的英吉利海峡也被英法牢牢把持着 , 国内处境十分艰难 。 新的领导人上台大力发展国内工业 , 宣布撕毁《凡尔赛和约》重新与英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 , 德国海军开始准备建造这艘满载排水量50300吨的“俾斯麦”号战列舰 。 作为当时德国吨位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战列舰 , “俾斯麦”号前后历时四年于1940年8月24日正式建成服役 。
出色的船体设计

陆军|重量只有5万吨的“俾斯麦”号,彻底改变航母进攻方式,沿用至今
本文插图
首先“俾斯麦”号在设计计划中综合考虑到舰队作战、远洋巡航作战和针对大型海盗船作战的需求 。 德国一战后 , 海外殖民地尽失 , 海外战舰的补给问题 。 对比意大利“维内托”级战列舰与法国“黎塞留”级战列舰该舰的续航能力更好 , 可以19节高速战斗巡航8000海里 。 “俾斯麦”号排水量35000吨 , 舰长250米 , 宽38米 , 吃水10米 , 刚好是德国为连接波罗的海和北海修建的基尔运河的极限运输量 。 还四座双联装主炮 , 涡轮-电力装置 , 最大航速30节 , 最大续航力8000海里/19节 。

陆军|重量只有5万吨的“俾斯麦”号,彻底改变航母进攻方式,沿用至今
本文插图
其次 , “俾斯麦”号满足德国海军想要设计的“具有远洋破交能力的战列舰” , 拥有德国传统的造舰工艺 , 采用至少22个主水密舱 , 大量的次要水密舱方便在战时保护舰船的核心部位 。 然而通过后期实战研究发现 , 由于“俾斯麦”号实际续航能力不佳 , 不能很好执行破交任务 , 重新定位为海岸防御战舰 。
动力装置

陆军|重量只有5万吨的“俾斯麦”号,彻底改变航母进攻方式,沿用至今
本文插图
“俾斯麦”号依旧参考一战战舰设计标准 , 采用3轴2舵标准布局 , 但3桨不是一战时处于一条线上的布局 , 动力装置由12个高压瓦格纳锅炉 , 3台蒸汽轮机组成 , 蒸汽输送管道穿过副炮弹药库舱段 , 把位于6个水密隔舱内的锅炉3个主机舱涡轮蒸汽轮主机连接在一起 。 单机最大输出功率为45400马力 , 实际稳定输出功率为150170马力 。
多重装甲防护

陆军|重量只有5万吨的“俾斯麦”号,彻底改变航母进攻方式,沿用至今
本文插图
“俾斯麦”号装甲安装水密隔板和多重装甲 , 采用装甲甲板和水密甲板分离的传统布局 , 全舰分为22个主水密隔舱段 。 第3到第19舱段在主装甲堡区域的庇护下 , 保护全舰70%的水线长度和85~90%的浮力以及储备浮力空间 。 底部深5.5米处是防雷隔离舱 , 舰尾方向逐渐减至5米 , 舰首方向逐渐减至4.5米 , 两舱四层钢板的布置结构 。 结构简单 , 设计要求低 , 可以抵御250千克TNT炸药的水下爆破 , 整个舰体装甲总重量达到18700吨 , 几乎占到标准排水量的一半 。

陆军|重量只有5万吨的“俾斯麦”号,彻底改变航母进攻方式,沿用至今
本文插图
但“俾斯麦”号设计时经验不足依然受到一战时期战列舰影响 , 近距离防御体系不错 , 面对高俯角的穿甲弹攻击时 , 远距离防护不足。 穹甲与一战时期稍有区别 , 延伸到舷侧的穹顶状装甲和320毫米厚主装甲带共同参与舷侧防护 。 这种设计一、穹甲的高度有限 , 浪费战列舰空间和载重量 , 二、穹甲面对远距离交战中上部装甲区防御不足容易被穿甲炮弹击穿 , 防护不到水线下区域 。 丹麦海战中英国“威尔士亲王”号几轮齐射均命中“俾斯麦”号舰艏部位的约30毫米厚轻质装甲处 , 造成漏油减速同时船体左倾和艏倾 , 右侧螺旋桨尖出水 , 成为之后被击沉的重大诱因 。分页标题
武器装备

陆军|重量只有5万吨的“俾斯麦”号,彻底改变航母进攻方式,沿用至今
本文插图
“俾斯麦”号的武器装备由主炮、副炮、对空机炮等组成 。 前后甲板各有两座双联炮塔 , 主炮采用德国克虏伯公司设计制造SK-C/34型52倍口径380毫米炮 , 单门火炮全重110.7吨 , 总长度19.63米 。 炮管长17.86米 , 膛室容积为31.9升 , 一次性发射弹药212千克 , 还可以发射重800千克的帽穿甲弹和高爆弹 。 最大射程为36520米/30度 , 35000米的距离上可击穿170毫米的德制水平表面硬化装甲 , 采用半自动装填方式 。 在实战中炮塔背部的装甲并不实用 , 炮塔依旧存在防护缺陷 , 在英军围剿中“罗德尼”号一轮炮击就击伤两座主炮塔 。 所以“俾斯麦”号与同时期其他国家同级舰相比不仅成本高昂 , 制造工艺复杂 , 总体性能并不优秀 。

陆军|重量只有5万吨的“俾斯麦”号,彻底改变航母进攻方式,沿用至今
本文插图
副炮单门火炮重9080千克 , 同样可发射穿甲弹和高爆弹 , 最大射速6~8发/分 , 最大有效射程23000米/40度 。 备弹18000发 , 每座炮塔各300发 , 在上层甲板每舷各3座 , 重量不一 , 均可直接向其正前方射击 。 主要用以对付诸如驱逐舰这类装甲防护较弱的中、轻型水面舰艇 , 不具备防空能力 。

陆军|重量只有5万吨的“俾斯麦”号,彻底改变航母进攻方式,沿用至今
本文插图
所以“俾斯麦”号特别装配防空火力 , 由8座SK-C/30型83倍口径37毫米双联装高射炮和20门20毫米高射炮构成 。 SK-C/30型高炮每座炮塔重3670千克 , 单门火炮全重243千克 , 总长度8.2米 , 最大有效射高8500米/45度 , 全舰共备弹32000发 , 均装备有独立的射击炮瞄设备 。 20毫米高炮分为L65 MG-C/38型20毫米四联装和12座L65 MG-C/30型20毫米单管装 , MG-C/30型单座炮全重420千克 , 单门炮重64千克 , 总长度2.2525米 , MG-C/38型与MG-C/30型相比 , 除单管装改为四联装 , 重量增加 , 射速提升 , 其它技术参数基本相同 。 射击时炮手根据提供的参数使用常规准星瞄具对目标瞄准 , 实战中难以形成足够密度的近程对空火力 。
火控系统

陆军|重量只有5万吨的“俾斯麦”号,彻底改变航母进攻方式,沿用至今
本文插图
“俾斯麦”号设有前后两处指挥所 , 前部安装有FuMO23型雷达和大型光学测距仪 , FuMO23雷达天线高2米 , 宽4米 , 频率368兆赫 , 波长约81厘米 , 最远工作距离约为25千米 。 配合10.5米光学测距仪用于后空系统 。 缺少P型方位显示器 , 导致“俾斯麦”号只能依靠天线底座的同步感应器 , 驱动机械方位显示盘简单探测海岸指示方位 。 后舰桥上同样布置1部转塔 , 承担第二个目标的射击指挥作用 , 同时作为全舰指挥备用 。 50毫米副炮塔安装独立6.5米光学测距仪 , 还有4处4.5米测距仪 , 其他中小口径高炮则依靠电话和人工操作 , 机电式射击指挥仪操作复杂 。

陆军|重量只有5万吨的“俾斯麦”号,彻底改变航母进攻方式,沿用至今
本文插图
英军出动15架“剑鱼”式飞机 , 对“俾斯麦”号进行轮番攻击 , 对空火力缺陷接连不断的涌现出来 , 火控无法配合防空炮造成防空火力薄弱 。 被击中两枚鱼雷右舷的方向舵被炸毁 , 失去控制的“俾斯麦”号 , 陷入尾随而来的英国舰队包围圈中 。
折戟大西洋

陆军|重量只有5万吨的“俾斯麦”号,彻底改变航母进攻方式,沿用至今
本文插图
1941年5月27日 , “俾斯麦”号被赶来的英军舰队包围 , 在失去大部分火力装备撤退无望的情况下 , 选择自沉 , 全舰2200士兵和指挥官无一生还 。 “俾斯麦”号首次出征大西洋既兵败垂成的 , 原因就在于制空权制海权和燃料补给的缺失 。分页标题

陆军|重量只有5万吨的“俾斯麦”号,彻底改变航母进攻方式,沿用至今
本文插图
第一、如果德军拥有远洋航空作战的能力 , 在面对英国飞机的追踪和攻击时 , 就不会处于绝对的被动地位 。 前期如果能干掉追踪的英国战机 , 就能争取时间摆脱后续追击队伍 。 第二、燃料问题 , 德国一战失去海外所有殖民地 , 在远洋航海时很难进行补给维护 。 在指挥官的疏忽之下 , 丧失两次燃料补给机会 , 长时间的航行加上被“威尔士亲王”号击中燃料舱损失1000吨燃料 。 后期“俾斯麦”号燃料不足 , 航速下降不足以支撑它回到德军岸基飞机作战半径 。
后续
1989年 , 美国的一支探险队在4763米深的海底 , 发现被击沉的“俾斯麦”号残骸 , 主体还保存得相当完整 。 作为德国海军历史上造出的最大军舰 , 它的消逝吹响二战同盟军反攻的号角 , 之后的海战形式也从巨型战列舰转向能多样发展的航母舰载机的时代 。
【陆军|重量只有5万吨的“俾斯麦”号,彻底改变航母进攻方式,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