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新基金“自购”已是重头戏,今年以来74家基金公司自购基金产品,一场热闹与焦虑并存的博弈

财联社(深圳 , 采访人员 沈述红)讯 , 基金公司和基金公司员工自购基金 , 通常被不少基金公司当做“卖点”进行宣传 。 自购 , 已然成为基金市场的常见操作 。
数据显示 , 年初至今 , 累计有74家基金公司自购了基金产品 , 净申购金额为20.84亿元 , 这一数据相比去年同期增幅明显 。 在所有涉及自购的产品中 , 新基金成为公募自购的重头戏 。 截至目前 , 已有164只年内成立的新基金成为各大基金公司的投资对象 , 占比96.47% 。
虽然基金公司的自购行为往往被市场解读为“对自家基金收益有信心” , 不少投资者也因此跟随基金公司买入相应产品 , 但有一点始终备受关注 , 那就是:自购基金真能赚钱吗?
财联社采访人员发现 , 今年以来 , 170只涉及自购的基金收益参差不齐 , 仅有6成基金实现了正回报 , 其余则处于亏损状态 。
基金自购的热闹背后 , 还有如影随形的基金营销 。 但与之对应的业绩压力也压在了基金经理头上 。 尤其是自购资金追求长期收益的想法与市场过于注重短期收益的想法相背离 , 使得基金经理在操作中容易受到质疑 。
此外 , 在基金自购浪潮中 , 并非所有基金公司员工都愿意都买自家的产品 , 很多中小基金公司员工并没有太多的自购意愿 , 除非自家公司‘强制’员工购买 , 或提供相应奖励 。 “然而 , 虽然业绩不好的产品员工便不会购买 , 但对外销售则是可能就是另一回事了 。 ”有公募投研人士直言 。
基金自购频现
7月17日 , 华夏黄金ETF联接基金在基金合同生效公告中透露 , 公司利用固有资产1000.1万元购买了该产品 , 占比基金总份额的8.21% , 并承诺持有期限不少于三年 。
虽然首募规模仅有1.22亿元 , 但这只基金还是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产品管理和收益的期待 。
事实上 , 这仅仅是今年以来基金行业产品自购潮的一个小小缩影 。 在今年A股的波动行情下 , 公募自购热情此消彼长 。 星矿数据显示 , 今年以来(截至7月17日) , 公募基金自购净申购金额达到20.84亿元 , 相比去年同期的13.74亿元自购总额 , 今年基金管理人的自购规模增幅近5成 。
基金公司自购的热情参与机构数量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 目前 , 参与自购的公募数量达到74家 , 离去年全年的80家也已相去不远 。
整体来看 , 基金公司延续了去年以自购债基为主的行为 。 今年以来自购债基规模达到11.14亿元 , 占下基金自购规模的一半江山;自购混合型基金规模为5.70亿元 , 占比27.36%;自购股票型基金则相对较少 , 其规模仅有2.7亿元 , 占比12.96%;此外 , 公募还份额自购了7001万另类投资基金和6001万元的QDII基金 , 分别占比3.36%和2.88% 。
“基金公司自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为了自有资金能获取一定收益 , 因自有资金的投资偏好会偏于谨慎 , 所以债基在自购规模中占据较大比重 。 ”深圳一家基金公司投研人士表示 。
在所有涉及到自购的产品中 , 新基金成为公募自购的重头戏 。 截止目前 , 已有164只年内成立的新基金成为各大基金公司的投资对象 , 占比96.47% 。
“国外是有需求才发新基金 , 国内则是拿着产品找市场 。 因此 , 新发基金的发行数量对基金公司来说非常重要 , 这很大程度上也代表着领导的面子和公司的形象 。 因此 , 公司倾向于自购自家新基金并不奇怪 。 ”上述人士称 。
采访人员发现 , 今年仅有汇添富一家机构购买了旗下6只在2009年到2018年期间成立的老基金 , 且均为偏股型老基金 , 包括汇添富价值精选(519069)、汇添富消费行业、汇添富创新医药、添富移动互联、汇添富民营活力及汇添富消费升级 。
在自购金额方面 , 汇添富基金、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天弘基金、南方基金等都是今年以来大手笔自购的代表 。
其中 , 汇添富基金年内对旗下6只产品的自购金额达2亿元 , 购买的基金产品包括等基金;易方达基金年内对旗下易方达高端制造、易方达全球医药行业、易方达金融行业等10只产品进行了自购 , 申购金额达到1亿元;华夏基金自购了旗下华夏恒慧一年定开、华夏磁疗豆粕期货ETF链接A等9只产品 , 申购金额达9000万元 。 分页标题
值得注意的是 , 天弘基金年内自购次数达到11次 , 在参与自购的公募机构中表现最为活跃 , 该公司将6000万元投向了旗下债券型基金 , 另有2000万元投向了QDII基金 。 南方基金和招商基金在债券型基金上的自购金额也达到了6000万元 。
年内已有两轮自购潮
基金公司自购往往发生在市场一轮较大级别调整后 , 且出于两个目的 , 一是在市场环境不好之时 , 为增强投资者信心;二是在市场行情较好时 , 为增加公司额外收益 。
今年的自购数据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 。 年初至今 , 基金公司自购出现了两个高峰期 。 第一个高峰期出现在3月份 , 期间多只“黑天鹅”持续冲击市场 , 国内A股和债市受疫情和流动性宽松等因素影响接连调整 , 市场情绪达到低潮 。 这时 , 公募自购基金数量却达到了37只 , 较前两个月有不俗的增长态势 。
这一阶段 , 基金公司对自购基金给出的说法大多为:“市场短期风向的好或坏 , 并不会改变中国经济中长期的增长要素与资本市场稳健发展的趋势 。 公司将继续长期持有已投资的公司旗下基金 , 并决定以部分固有资金新增投资旗下产品 。 ”
华南一家参与了自购的公募市场人士认为 , 这个时候基金公司自购 , 主要还是为了提升投资者信心 , 表明公司与投资者风险共担 , 避免出现巨额赎回 。 另外 , 也说明公司判断目前风险不高 , 对基金产品长期发展有信心 。
“不得不承认 , 在基金发行较为困难时 , 自购是一种比较好的做法 。 这样基金公司的自营资金既能提高基金规模 , 又能分享投资回报 。 ”上述华南公募人士称 。
而在4、5月份市场市场趋于平淡后 , 基金自购现象也转弱 。 随着6月份市场开始强劲反弹 , 基金公司再次加大自购基金力度 。 这一个月 , 公募自购基金数量达到了31只 , 较5月份增长逾6成 。
值得关注的是 , 除了基金公司利用固有资产自购基金外 , 今年还有多家公募基金公司鼓励基金公司管理人员、基金经理和员工及亲属自购旗下基金产品 。 但由于此类自购数据并不公开 , 公募基金的自购金额实则比公开统计出来的数据还要高出许多 。
华东一家中型公募基金经理坦言 , 出于对科技行业的看好 , 他本人在疫情发生后也买了自己所管理的科技类基金 , 并长期持有 。 而后的6月份 , 公司也用固有资金购买了他管理了另一只新基金 。
收益参差不齐
不过 , 虽然基金公司的自购行为往往被市场解读为“对自家基金收益有信心” , 不少投资者也因此跟随基金公司买入相应产品 , 但有一点始终备受关注 , 那就是:自购基金真能赚钱吗?
财联社采访人员发现 , 今年以来 , 170只涉及自购的基金收益参差不齐 。 剔除收益率为0的基金 , 还有108只基金实现了正回报 , 其余则处于亏损状态 。
其中汇添富自购的几只权益类产品均有非常不错的表现 , 在上一轮自购潮中赚得盘满钵满 。 具体而言 , 汇添富创新医药今年以来的回报达到68.9% , 汇添富移动互联、汇添富消费行业、汇添富消费升级年内回报超过5成 , 汇添富民营活力A年内收益率达到了49.5% , 而稍稍落后的汇添富价值精选(519069)A年初以来的收益率也有23.32% 。
另外 , 西藏东财创业板A、银华长丰、淳厚信睿核心精选A、财通资管价值发现、平安匠心优选A、华夏中证全指证券公司ETF联接A等15只基金年内也获得了3成以上的回报 。
另一方面 , 截止目前 , 仍有65只基金年内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 , 这其中含有48只债券基金 。 同时 , 公募专户产品也成为亏损的主力 , 占据约8成比例 。
而主要投资于越南市场的QDII——天弘越南市场年内收益率则处于末位 , 仅为-3.27% 。
在今年1月份 , 天弘基金曾在基金合同生效公告中透露 , 公司利用固有资金1000万元购买了该产品 , 占当时基金总份额比例的5% , 且持有期限不少于三年 。 由于疫情以及全球资本市场的动荡 , 该基金在3月份净值一度跌到0.75元 。 而后 , 越南政府相继宣布了降息、增加银行信贷额度、税收减免、加大公共财政支出等计划 , 该基金收益率也因此出现了反弹 , 但目前净值仍位于1元下方 。 分页标题
此外 , 易方达年年恒春纯债一年定开债A、华夏中证人工智能主题ETF联接A、招商鑫福中短债A、华泰紫金周周购12个月滚动持有A、易方达中证红利ETF联接A等在内的基金年内收益出现了亏损 。
“在这个层面 , 基金公司的自购行为只能为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 , 不能简单认为自购基金就一定能赚钱 。 ”上述华南公募人士称 。
热闹与焦虑的博弈
与基金自购的热闹相对应的 , 是如影随形的基金营销 。
基金公司及旗下管理人员、基金经理和员工大手笔自购基金 , 被认为是市场的一大风向标 。 在此背景下 , 不少基金公司将“自购”作为卖点进行宣传 。
过往的数据亦佐证了这一点 。 根据2019年年报 , 基金公司员工持有规模靠前的权益类基金中 , 百亿级别的爆款基金身影随处可见 , 如兴全趋势全球、南方三年战略配售、景顺长城新兴成长(260108)在2019年底员工持有份额分别高达3274.71万份、3217.42万份和2235.34万份 。 此外 , 东方红沪港深、汇添富三年战略配售、富国天惠(161005)精选成长、兴全新视野、兴全合宜等基金在2019年底员工持有份额均超过了1000万份 。
颇为亮眼的自购成绩单 , 自然也就成为了基金机构宣传的一大亮点 。 然而 , 与之对应的业绩压力也压在了基金经理头上 。
一方面 , 鉴于个体资金属性存在差异 , 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各有不同 , 其资金投资周期也都不一样 。 在市场出现回调 , 基金业绩下滑的时候 , 很多之前跟随公司自购后买入基金的投资者 , 会因此质疑基金经理的能力 。 另一方面 , 由于购买自家基金需要申报 , 且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赎回 。 如此一来 , 基金从业者要么就长期投资 , 要么就不投资 。
“事实上 , 基金自购一般都是基于资金追求长期收益 , 也是为了引导长期投资 , 这与目前市场过于注重短期涨跌的心态相背离 。 一旦遇到市场出现调整影响基金收益 , 容易引发投资者质疑 , 基金公司也很无奈 。 ”前述深圳公募投研人士道出了这一矛盾 。
他还透露 , 作为基金自购浪潮里不得不提的员工自购也存在着较大分化 , 并非所有基金公司员工都愿意都买自家的产品 。 这其中 , 头部公司员工自购热情较高 , 且业绩较好、规模适中的产品更受欢迎 。 除此之外 , 很多中小基金公司员工并没有太多的自购意愿 , 他们可能更愿意购买其他公募的绩优基金 。 “除非自家公司‘强制’员工购买 , 或提供相应奖励等 , 他们才会进行自购 。 ”
此外 , “虽然业绩不好的产品员工便不会购买 , 但对外销售则是可能就是另一回事了 。 毕竟 , 王婆卖瓜通常都自卖自夸 。 ”该公募投研人士补充道 。
悖论的背后 , 还有公募基金对规模的焦虑 , 以及基金销售面临的“适用性”尴尬 。 上述华南公募人士解释 , 这在本质上是因为公募头部效应加剧 , 公募基金产品有好几千只 , 能获得规模效应的只有20% , 甚至更少 , 但剩下的产品也要努力生存 , 需要市场关注度带来的‘吸金’效应 。 “因此 , 有些基金销售时会出现没有全面考虑投资者需求的情况 , 这也是为什么有部分被基金公司自购并且卖力营销过的产品 , 看起来吸引力并不大的原因 。 ”
“也正因为如此 , 大家更应该把基金公司的自购行为看成独立的投资者行为 , 自己购买基金还是要遵循自己的投资逻辑 。 同时 , 基金公司也应当在实施自购行为后 , 相应产品降低高风险配置时 , 对投资者进行一定提示 。 ”他表示 。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