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区|日机投弹,军民不躲,反而跑向落弹区,只为捡炮弹?

作者:铁锤杰克
1941年1月7日,八路军115师教导3旅7团在侯集、郓城之间的潘溪渡,成功实施了一场伏击战。在杨勇司令员的指挥下,7团全歼了日伪军约一个中队的兵力。
在诸多缴获的战利品中,最让人兴奋的,莫过于一门92式步兵炮。那时候,能有这样一门重武器,对八路军各部来说是大喜事。
【 弹区|日机投弹,军民不躲,反而跑向落弹区,只为捡炮弹?】令人失望的是,随同这门炮一道缴获的炮弹只有6发,少得可怜。火炮一旦没了炮弹,就是沉重的“铁疙瘩”,中看不中用。为了不让这门92步兵炮“埋没”军中,杨勇司令员特地找来第8军分区炸弹厂、军械所的工人,让他们无论如何也要弄出炮弹。

 弹区|日机投弹,军民不躲,反而跑向落弹区,只为捡炮弹?
文章图片
【杨勇(1913-1983),湖南浏阳人,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抗战时期曾任115师教导3旅7团团长】

 弹区|日机投弹,军民不躲,反而跑向落弹区,只为捡炮弹?
文章图片
可那个时候,第8军分区管辖的兵工厂没原料、没机器、没技术人员。仅有的几十名工人,要说修理步枪,制造手榴弹,那是他们的强项。可一说造炮弹,很多人都直摇头:炮弹长啥样,有多大,见都没见过,怎么造?
可有的老工人却不甘示弱:“什么东西都是人造出来的。过去,咱们连手榴弹都不会造。现在还不是遍地开花?”
有人就此提出了反驳:“炮弹是炮弹,那结构哪里是手榴弹能比的?再说,就算能照样子造出来,能不能打是一回事,能不能炸那又是一回事!”
众人争执之间,军分区政委曾思玉来到兵工厂,向大家传达了上级的指示:“无论有多么困难,一定要造出炮弹!白手起家,从无到有,这是八路军的老传统!你们不但要有信心能造出炮弹,以后还要能造出火炮!”
在曾政委的鼓舞下,众人以百倍的热情,投入了生产。当时,兵工厂在做了研究后决定:炮弹生产、制造由修械所负责,炸弹厂则继续负责生产手榴弹,待技术难关全部解决后,再另外生产炮弹。
由于没有机器铸造炮弹壳,工人们只能使用老旧的废炮壳;雷汞从废炮弹引信管里取,弹头则以破轧花机上的灰生铁回炉。
就这样,一场在八路军鲁西军区后方的“攻坚战”,悄无声息地打响了。

 弹区|日机投弹,军民不躲,反而跑向落弹区,只为捡炮弹?
文章图片

 弹区|日机投弹,军民不躲,反而跑向落弹区,只为捡炮弹?
文章图片
【潘溪渡伏击战中,被八路军7团健儿所缴获的92式步兵炮,如今陈列在军事博物馆】
一次次失败,一次次试验,一次次摸索,就是靠着一堆“破铜烂铁”,鲁西兵工厂的工人们成功仿造出3枚炮弹。
经过上级批准,新炮弹试射选在了李庄。这一天,曾思玉政委、7团团长龙世兴都来了。而试射的火炮,正是战士们在潘溪渡之战中缴获的那门“铁疙瘩”。
望着这门“铁疙瘩”,负责运输炮弹的程重远、赵连成内心可是百感交集。在曾政委的要求下,二人随即开始装填炮弹,缓缓地把炮口移向了对面山坡处的一座破庙。
“放”!指挥员一声令下,炮弹即刻出膛,飞向了目标。可等了半天,四周都是沉寂一片。几十双眼睛四散望去,寻找着炮弹的踪迹。
随后,赵连成装填了第二发炮弹,打出去后,仍然没有爆炸。
最后一发也被装进炮膛,射了出去。可原野上依旧一片沉寂。大家都绷着脸,面面相觑地询问着同一个问题:
“炮弹为什么没有爆炸?”
后来,赵、程二人将发射出膛的两枚炮弹拆开,仔细研究后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撞针里的滑道过于粗糙,弹簧太软,炮弹弹头落地后未能第一时间引爆炸药,导致了宝贵的三发炮弹全变成了“臭弹”。
曾政委对工人表示:“你们找出了炮弹的毛病,这很好。现在还需要你们辛苦一下,马上改进。无论如何,你们走出了第一步。那就说明,你们还能走出第二步、第三步。”
一番话,说到了两位工人的心窝子里。二人当即立下军令状:“三天之内!我们一定将改装完毕的炮弹送回试射场!”
曾思玉却笑了:“这是为了科学研究,你们不必立下军令状。但要抓紧时间,前线还在等着你们的炮弹呢!”

 弹区|日机投弹,军民不躲,反而跑向落弹区,只为捡炮弹?
文章图片
【曾思玉(1911-2012),江西信丰人,开国中将】
不到三天时间,赵、程二人在其他同僚的帮助下,成功改好了炮弹。同一个地方,同一个目标,程重远怀着激动的心情装上了炮弹。
“轰”的一声巨响,那座山坡上的小破庙被轰塌半边。
“炸了!炸了!”整个试射场,顿时满是欢呼雀跃之声。自此以后,炸弹厂的任务便是生产炮弹。可日伪军对根据地封锁甚严,该用什么办法搞到稀缺的原材料呢?
这难不倒机智的抗日军民。民兵们负责扒铁道,把上面的钢轨抬回来锻炮弹头;孩子、老人一有时间,就四处收集日伪军残留下的破铜烂铁。
对于兵工厂来说,最难获得的原材料,莫过于雷汞。好在八公桥之战中,八路军战士成功端掉了日伪军孙良诚部的一座兵工厂,搜到一本关于军火生产的册子。随即,炸弹厂的张所长、老程、老赵等几位技术骨干便按照册子上的办法,摸索着生产雷汞。分页标题
为了攻克技术难关,鲁西兵工厂的工人们不断创造、发明,向着成功迈进。在他们当中,有个范姓小伙。看着别人干得热火朝天,他自己也出了个点子。这天,他提着18磅的铁锤,来到村外一处野地,“邦邦邦”地敲打起了一颗日军飞机丢下的“哑弹”。他是想着把里面的火药掏出来,顺带用这枚炸弹的外壳做炮弹。
很快,有老工人看到了,立马拉住他吼道:“臭小子,你是不是不要命了!”
小范却满不在乎地抹了一把脸上的汗,累得直喘气:“怕什么?我今天就是豁出去,也要把里头的炸药掏出来。”
好在兵工厂的上级知道此事后,第一时间阻止了他的行为。

 弹区|日机投弹,军民不躲,反而跑向落弹区,只为捡炮弹?
文章图片
【和平年代,日军遗留的哑弹追仍在威胁群众的生命安全】
虽说不让掏哑弹了,但这事给鲁西兵工厂的领导和老工人们不小的启发。毕竟,那些潜在农田、野地里的哑弹,如果不及时处理掉,必然是个隐患。倘若组织起精干的排弹分队,把这些哑弹里的炸药掏出来,既能保证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又可以造炮弹打击日军,岂不是一举两得?
但排哑弹不是那么容易做的,该怎样提高安全系数呢?
根据地就是有法子:取出炸弹后,将其打开放到酒坊里蒸酒的大铁锅里煮,这样一来,弹体内的炸药溶成了液体,只会从弹壳内流出,伤不到人。
这个办法实验成功后,便四处收集哑弹。如此一来,鲁西根据地出现了一副奇特的景象:日本飞机轰炸后,大人不避险,朝着弹着点跑。炸了的地方,捡一些碎片,没炸的,直接抬回兵工厂。
在根据地军民的通力协作下,鲁西军区兵工厂的炮弹产量不断增加。一开始,每个月只能产10发,后来技术熟练了,每个月增至30多发。此后,兵工厂还集中力量生产82毫米迫击炮弹。步兵炮弹、迫击炮弹最多时,每个月可生产上百发。而那门缴获的92式步兵炮在前线更为活跃了,四处打击日伪军。

 弹区|日机投弹,军民不躲,反而跑向落弹区,只为捡炮弹?
文章图片
后来,鲁西军分区兵工厂甚至仿造出了一门92式步兵炮。整个抗战期间,该厂总共产出4门92式步兵炮。而这些“铁疙瘩”跟随我军转战南北,立下了赫赫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