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全球史|朗读│《剑桥中国晚清史》No. 1


_本文原题:朗读│《剑桥中国晚清史》No. 1

北外全球史|朗读│《剑桥中国晚清史》No. 1
本文插图
《剑桥中国晚清史》
[美]费正清(JohnKingFairbank)、刘广京编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
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 , 1985年 , 导言6-7页
朗读者:周峪竹北外历史学院博士生
第一章导言:旧秩序
历史和中国的革命
近代中国的历史 , 即人们现在认为在那里已经发生过的事情 , 是充满了争论的 。 一些重大的事件已被人们所了解 , 但对于它们的意义却存在着争议 。 同时 , 许多较次要的事件仍然未被人知或者被忽视 。
引起争论的第一个原因是普遍存在对历史的无知状态 , 因为在这个尚不发达的领域中 , 还缺乏一批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研究和著述 。 我说“历史的无知状态” , 是因为历史学的任务就是了解所有有关方面的情况、动机和作用 , 但如果只涉及冲突一方的片面知识 , 则会使我们对这场冲突中的另一方仍然一无所知 , 因而就不大可能理解它 。
例如 , 关于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 , 英国方面的文件在当时就已大量公布 , 而中国方面的文件一直到九十年以后 , 即1932年才发表 。 而且 , 双方的文件主要提供的都是官方的观点;在战争期间普通中国人民的经历则没有详细的记载 , 也没有被很好地进行研究 。 甚至这一表面上已很清楚的事件 , 仍然没有为人们所充分了解 。 例如 , 当地的中国人民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成了英、清两国战争的消极旁观者?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抵抗的程度又有多深?各种观点和事例是相互歧异的 。
引起争论的第二个原因是那种把历史事件主要参与者分割开来的巨大的精神文化鸿沟——这不但是指十九世纪外国侵略者和进行抵抗的中国统治阶级之间在语言、思想以及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 而且也指在二十世纪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一旦成为革命者时 , 在中国统治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存在着的类似的差异 。 简言之 , 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两出巨型戏剧——第一出是扩张的、进行国际贸易和战争的西方同坚持农业经济和官僚政治的中国文明之间的文化对抗;第二出是从第一出派生出来的 , 它揭示了中国在一场最巨大的革命中所发生的基本变化 。
这些巨大的冲突和变革的运动 , 即发生在中国和外部世界之间以及在新旧中国之间的这些运动 , 已经在历史记载和历史学家中引起了各种不同的观点 。 对西方历史学家来说 , 最突出的就是维多利亚时代对世界的看法;英国、法国和美国的扩张主义者就是按照这种看法 , 在十九世纪中期建立了不平等条约制度的 。 他们信仰民族国家、法治、个人的权益、基督教和科学技术 , 以及使用战争来为进步服务 。
旧中国统治阶级对于世界的看法也是一清二楚的 。 它信仰经典的儒家教义和天子在整个世界中至高无上的权力:天子高居于一个和谐的、存在着等级和名分的社会秩序之巅 , 以他的富有教导意义的道德行为的榜样来维系自己的统治 。 在这个旧秩序里面 , 经典的教义只能容忍限于传统内部的变化 , 扩大的家庭制度支配着个人 , 恪守职责的信条高于享受权利的信条 , 文官控制着军事 , 并且使商人为其所用 , 道德行为的准则凌驾于人的情欲、物质利益和法律条文之上 。 诚然 , 两种文明是冰炭不相容的 。
【北外全球史|朗读│《剑桥中国晚清史》No. 1】当比较古老和变化较缓慢的文明在较现代和更有生气的文明面前步步退却时 , 中国知识分子和官员中一代先行者寻求改革的目标 , 并逐渐形成对于世界以及中国在这个世界中的地位的新的观点 。 产生于季世的这种新观点 , 不可避免地缺乏它以前的传统观点的一致性 。 随着中央权力的衰落 , 思想领域的混乱增长了 , 只是到了二十世纪中叶 , 通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于中国的毛泽东思想 , 一种新的历史正统观念才得以建立 。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