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之声|技术究竟解放了人类,还是控制了人类?一个始于马克思的终极命题123
_本文原题:技术究竟解放了人类 , 还是控制了人类?一个始于马克思的终极命题
本文插图
自工业革命以来 , 许多作者在思考技术与人类的关系时 , 都必须面对一个历久弥新的终极问题:作为进步主义的标志物 , 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 , 正一步步将人类从必然性的劳作中解放出来 , 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等到真正解放的那一天 , 我们又将迎来怎样的命运?
1 青年马克思曾思考过技术与人类文明尤其是各种创造性活动之间的关系 , 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如果枪支弹药早已出现 , 希腊神话英雄阿基里斯的事迹还有可能发生吗?如果当时已出现印刷术和印刷机 , 描写特洛伊战争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还有可能诞生吗?印刷术出现之后 , 唱颂、口述传说和神话创作真的可以逃避被终结的命运吗?换句话说 , 史诗创作的环境真的不会消失吗?这类问题也可以换一种方式提出:如果巴赫诞生在奥托一世时期的德国 , 他还能写出《平均律钢琴曲集》吗?要知道 , 大键琴的出现要往后推大约三百多年 。
海德格尔意识到 , 人的“此在”受历史环境尤其是技术条件的深刻制约 。 “在世之在”是对事物的关切、使用和操劳 , 作为“此在”的本质 , “操心”(sorge)意味着“在世之在”是人依靠意愿对技术的把握 。
本文插图
马丁·海德格尔
在当代著名技术哲学家卡尔·米切姆看来 , 海德格尔的这些观点体现出了技术的根本特征:事物不是首先被从既定状态中抽象出来 , 它们的实际功能比那些中性描述更为原本 , 纯粹知识源于实际知识而不是相反 。
不同时期的文学创作均受制于当时的技术环境 , 书面表达与口头传唱显然具有截然不同的生产逻辑 。 这种制约在音乐创作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 在具有标准律制的乐器出现以前 , 即便是天纵之才也不可能创作出十二平均律的作品 。
纯粹知识的创造必然受制于技术条件 。 而在媒介理论家尼尔·波兹曼看来 , 马克思提出的问题甚至预示了技术统治乃至技术垄断的出现 。
在《技术垄断:文明向技术投降》一书中 , 波兹曼用他那惯常的华丽而略显夸张的语调宣布:“技术垄断文明重新定义了我们观念中的宗教、艺术、家庭、政治、历史、真理、隐私和智识 , 以使我们的定义适应这个时代的新要求 。 换句话说 , 技术垄断时代即为专制的技术统治文明 。 ”
许多作者在对技术进行社会—政治批判时很难抵御这类激进的修辞诱惑 , 他们和文学家、艺术家一样面临着那个历久弥新的终极命题、一个在对技术进行探讨时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作为进步主义的标志 , 技术的最终目的 , 是把人类从必然性的劳作中解放出来 , 但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或者说 , 它是否真的能够实现?而摆脱了必然性束缚的人类 , 将拥有怎样的生存状态?
本文插图
2 技术的乌托邦在19世纪的西方国家十分盛行 , 诗人在对工业主义的赞美中 , 将工厂和烟雾赋予了一种审美属性;学者们寄希望于科学和技术能够解决人类社会的绝大部分问题 , 尤其是疾病和贫困 。
这种美好愿景直到今天也没有变成现实 , 人们对技术本身已经不再抱有天真的幻想 , 但后工业社会理论对技术阶层依然抱有乐观态度 。 丹尼尔·贝尔曾明确表示“后工业社会主要是一个技术社会” , 并强调知识技术是这一社会图式的中轴原理 。
尽管贝尔在其名著《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 , 对于技术的界定较为宽泛(在他看来 , 技术权威是专业阶级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 后者在横向结构上又包括科学、技术、行政和文化四大阶层) , 但正如丹·席勒指出的那样 , 他依然认为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是后工业社会中“最具关键职能的阶级” , 由此建立的“技术统治的社会”无疑是一件“好事” 。分页标题
这些改头换面的乌托邦信念 , 与人们对技术的敌托邦态度 , 共存于20世纪后半叶直至今天的社会意识中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 当贝尔初次发表他的理论成果时 , 许多流行的技术敌托邦著作也已大量出现 , 它们提醒世人 , 技术已经超出人类控制 , 具有美国技术哲学家唐·伊德所说的“文化的绝对性” 。 对此 , 马林诺夫斯基也曾悲观地认为“机械主义将成为人类自掘的坟墓” 。
技术统治与解放叙事犹如硬币的两面 , 它们需要不断借助对方来完成自我建构 , 确保各自对人类生存和命运的判断是正确的 。
本文插图
韦伯关于理性铁笼的经典比喻曾主导了许多作者对现代世界的基础想象 。 丹尼斯·史密斯在《齐格蒙特·鲍曼传》中讲述过一个寓言:
现代都市人生活在被高科技设备环绕的笼子里 , 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份生活指南 , 告诉人们如何在笼子里更惬意地生活 。 图像和声音组成的仿真信息隔绝了笼中世界与外部世界 。 一条名叫“后现代”的蛇每夜悄然潜入 , 它打开笼子 , 人们带着惊恐与好奇走出来 , 因为丢失了生活指南而变得茫然无措 。
雅斯贝斯和海德格尔用边缘状态来形容被迫走出技术囚笼的人类 , 在雅斯贝斯看来 , 当现代技术及其目的性和功能性消失后 , 人们就只能依靠自己 , “并向着一切的可能性敞开 , 从而进入一种生命存在的阐明状态 。 ”而海德格尔则从这种状态中看到了“此在的真” 。 他们都意识到现代工业技术的局限性 , 在此基础上 , 早期的存在论哲学用一套冷峻凝重的概念体系反思现代技术与存在之意义的关系 。
当然 , 他们并非最早思考这类命题的作者 。 自工业革命以来 , 与技术统治和解放叙事有关的各种理论学说和文学想象 , 可谓层出不穷 。 许多作者都试图回答“解放后会发生什么”的问题 。
本文插图
3 从19世纪开始 , 真正能够持续制造主导观念的解放叙事包括两大类:政治和技术 , 它们之间的对比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
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下 , 共产主义意味着自由的、摆脱了社会强制分工的生产劳动 , 它消除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界线 , 使人类实现全面发展 。 恩格斯指出 , 它“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 , 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 , 因此 , 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 。
到了19世纪后半叶 , 技术解放的蓝图已经在英国这样的早期工业化国家浮现出来 , 科学主义与进步主义纠缠不清 , 人们普遍相信机器具有从根本上改变未来的能力 。
实际上 , 这两种解放叙事的基本设定是相通的 , 它们都期待生产力的高度发达能够将人类从必然性的强制中解放出来 。
就在欧洲人普遍怀着一种乐观信仰看待工业革命带来的种种变化时 , H·G·威尔斯犹如一位叛逆的先知 , 将未来社会描绘成了一幅退化和萧条的景象 。 《时间机器》虽然不是历史上第一次对科技进步进行反思的作品 , 但它试图从人类生存的角度回答技术解放所可能导致的后果 , 并且 , 作者通过讽刺性的叙述将这两种解放叙事串联了起来 。
本文插图
未来世界被两个不同的种族占据:艾洛伊人是统治阶级的后裔 , 他们长期享受高速增长的科技和物质文明 , 由于不从事生产劳动 , 自然无法成为马克思笔下全面发展的人 。 坐享其成和不劳而获 , 令这个族群的生物机能逐渐退化 , 他们头脑简单、身材矮小、纤弱无力 , 唯一可干的事情是游戏和玩乐 。
莫洛克人是工人阶级的后代 , 由于常年在暗无天日的地下从事生产劳作 , 久而久之竟演化成如老鼠般的穴居动物 , 由于生存环境恶劣 , 缺乏食物 , 只能在夜晚窜到地面捕食艾洛伊人 。分页标题
威尔斯将他的叙事坐标设定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基础上 。 这里的关键在于:劳动的异化和技术的异化所导致的截然相反的结果 。 劳动的体力属性最终演变成肮脏粗暴的野蛮状态 , 技术的指南特征令享有者们陷入虚弱无力的羔羊状态 。
艾洛伊人无疑是对当时英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唯科学主义信仰的无情嘲弄 , 而莫洛克人是否在某种隐秘的层面暗示了19世纪工人阶级的战斗性?不管怎样 , 威尔斯延续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的起点 , 但抛弃了它的终点 , 阶级始终存在 , 生产劳动永远不会“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 。
本文插图
这两种意象均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启示:艾洛伊人与史密斯在铁笼寓言中所描述的人类特征极为相似;莫洛克人在诸如《行尸走肉》(The Walking Dead)和《地球百子》(The Hundred)等着重描写人类经过灾难性毁灭后所呈现出的生存状态的电视剧中也能找到对应的意象 。
不过 , 威尔斯在糅合两种解放叙事的过程中 , 对阶级区分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缺乏准确估计 。 显然 , 并非只有统治阶级才能享受技术进步和物质文明的成果 。 在今天的发达国家 , 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果基本是被全体民众共同享有的 。
就在该作出版后不久 , 西方国家工人阶级的生存境况开始明显改善 , 而当后工业社会来临后 , 传统工人阶级的数量开始迅速减少 。 不是莫洛克人吃掉了艾洛伊人 , 而是艾洛伊人同化了莫洛克人 。
弗朗西斯·福山意味深长地指出 , 未来社会只存在一种人 , 他们是伴随着“历史的终结”而出现的“最后之人” 。 这个曾经被尼采视为超人之对立面的群体 , 完全陷入到一种舒适的生存状态中 , 他们安于现状、不再劳动 , 只是懒洋洋地追求个人的小幸福 。
当“最后之人”中最聪明的人回顾历史时 , 他们会说:“以前 , 整个世界都曾疯狂 。 ”
(原创文章 , 侵权必究 , 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参考资料:
1.【美】尼尔·波兹曼:《技术垄断:文明向技术投降》 , 蔡金栋、梁薇译 ,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
2.吴国盛编:《技术哲学经典读本》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德】尤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 曹卫东译 , 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4.【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 高铦等译 , 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5.【美】丹·席勒:《传播理论史》 , 冯建三、罗世宏译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英】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自由与文明》 , 张帆译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
7.贺建平:《仿真世界中的媒介权力:鲍德里亚传播思想解读》 ,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8.何平:《伽达默尔科学技术反思研究》 , 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9.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后来之声|技术究竟解放了人类,还是控制了人类?一个始于马克思的终极命题123】10.【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 , 黄胜强、许铭原译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 朱棣|徐达的后人在哪里?他们后来结局如何?
- 微情感世界|丈夫出轨公司同事,45岁女士劝后来人,在感情里不要全身心投入
- 廊坊都市报|【创城 我们一起·廊坊有礼 文明健康】传播文明之声 新闻人青少年宫开课
- 山东卫生新闻网|平度市人民医院 | 三维重建技术精准助力肺部微创手术
- 消化疾病|大便先是硬的,后来变软了,是什么原因?
- 环球车讯网|这个新品牌推出的首款新车充满“家电风”,原来背后来头不小
- 汽车|iX3发布便成行业标杆 解析宝马第五代eDrive技术
- 文创前沿|【文创前沿】古建筑修缮修复过程中的新技术
- |维士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交流
- 烹饪|香蕉抽蕾前后的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