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前哨|武侠片一百年:当我们在谈论“武侠”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_本文原题:武侠片一百年:当我们在谈论“武侠”时 , 我们在谈论什么?
本文插图
导读:武侠片百年 , 何去何从?
文 | 杨一欣
或许 , 当谈论“武侠”时 , 我们不仅在回忆一种情结 , 也是在想象一个理想化的世界 , 一个理想化的自我 。 所有观众都愿意相信山高水长 , 后会有期 , 他们也愿意相信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 抬眼看去 , 远方仍然有那样一个看不大清的江湖 。
侠客钻进放映机的一百年
最早的武侠片 , 或许可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 。 倘若以1920年的《车中盗》作为武侠片的发轫之作 , 那么到今天为止 , 武侠片已然走过了一百个年头 。 最初颇具规模的武侠片制作 , 来自于“天一”和“明星”等早期中国影视公司 , 如《火烧红莲寺》《侠女李飞飞》等 , 在其中江湖侠客第一次跃然银幕 , 并在幕布之上飞檐走壁 , 快意恩仇 。
当然 , 该时期的武侠作品就像后来的《少林寺》一样 , 不仅名动大江南北 , 万人空巷 , 甚至其中杜撰的场景也使得观众信以为真 , 30年代时极为流行寻访飞剑之术的潮流 , 同这些作品的传播也有极大关系 。 因其热潮之大 , 使得国民政府下属的电影检查委员会认为“有害青年” , 下令封禁《火烧红莲寺》等“宣扬怪力乱神”的商业作品 。
本文插图
而到二战后 , 武侠片的主战场基本是在香港 。 从《黄飞鸿》到《如来神掌》 , 再到邵氏最为人所知的新派武侠如《独臂刀》《侠女》《山中传奇》 , 武侠片也经历从粗制滥造到风格化、作者化的转变 。 甚至这种转变也不能不和同时代新派武侠小说的崛起脱离关联——它们在某种气质上不仅相似 , 而且相互借鉴影响 , 共同构成了武侠作品最为经典辉煌的时代 。
本文插图
在这个时期 , 武侠小说涌现了如金庸、古龙、梁羽生等彪炳武侠史册的书写者 , 武侠片也出现了如胡金铨、张彻这样放于世界影史也可位列座次的大师 , 而《侠女》在戛纳拿到技术大奖 , 更是对武侠创作一次不小的提振 。 倘若说 , 在之前的武侠作品还是以江湖恩怨、奇谈异想为主的“戏剧性”作品 , 那么到了新派武侠之后 , 创作者则更自觉以作者身份代入 , 将历史意义和价值纳入武侠作品的探讨之中 , 在美学上也开辟了独特性 。
在武侠片的坐标中 , 这一时期是承上启下 , 意义深远的 。 一方面 , 这些文学和影视上的作品成为了同类型中的“经典” , 使得数十年后的武侠影视都在从其中汲取养料 ,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定义了一代人对“武侠”的理解;另一方面 , 小说作品的成功 , 也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武侠影视的热潮:《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绝代双骄》改编翻拍 , 至今不绝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新千年之后 , 两岸三地的武侠创作也产量惊人 , 如《少年张三丰》《天下第一》《水月洞天》等 , 甚至已然成为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 从对金庸古龙剧的翻拍 , 到编剧自己构建文本 , 武侠不仅是对古典精神的神往追想 , 也可以成为商业模式的可行之法 。
总的来说 , 武侠作品最微妙之处 , 在于它不仅有着传承数千年的核心脉络 , 而且其文本类型 , 早已是完全自洽的 。 一方面 , 它同西方最优秀的神话传说一样 , 已经自觉地注意到人物构建之基准 , 不仅有同伴相携、爱侣守望 , 还有那些既重戏剧性又富文学味的人物弧光 。 在故事上 , 俨然就是一段极具嚼头的“英雄之旅”;另一方面 , 它也深受文化精神的浸染 , 在道德体系之外 , 树立了一个更快意恩仇的“侠义”标准 。 而这种“侠义” , 就像西方始终无法翻译的“境界”一词一样 , 是多种情感思想相合的产物 , 它的生成就是复杂的、本土化的 , 但它的辐照却又同那些最本质的道德品质一样 , 是指向人类本身的 。 故而 , 它更像是好莱坞规定类型之外的独门别类 , 一方面暗合现代剧作正统的框架逻辑 , 一方面又藏有自身幽邃的温度和能量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当然 , 在武侠片的演进中 , 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个本土类型同国外作品的借鉴关系 。 就像电影本身就同文学戏剧有说不清的嫁接关联 , 武侠片在脱胎小说之后 , 于视听上也并非闭门自造:在最早期三十年代的武侠片如《火烧红莲寺》中 , 我们完全能看到对好莱坞游侠片的模仿;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旧武侠片的设计中 , 也常常能看到如日本武士片、意大利通心粉西部片的影子 , 甚至像《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中 , 林青霞所饰演的东方不败直接穿上了日本武士的盔甲 , 在造型上颇让人想起黑泽明的《影子武士》 。
本文插图
至于在故事桥段的设定上 , 似乎全世界的英雄主义故事也都是逐渐相似的 , 如《独臂刀》的故事 , 在某个角度看来颇近似于吉尔伽美什和恩启都传说的搬演 。 武侠片进入现代 , 也愈加丰富地将爱情、悬疑、探案、恐怖等诸多元素杂糅其中 , 其类型之辩 , 也愈加变得复杂 。 或许 , 这也像《功夫》中所表现的“武功可以接住子弹”一样 , “武侠”世界的内部自洽也逐渐开始走向破壳 , 观众或创作者对“武侠”世界的坚持 , 也随着时代的变更变得多元和暧昧起来 。
看不见的江湖
看得见的“奥林匹斯”
最初的武侠作品 , 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记 。 换言之 , 对“武侠”二字所蕴含深意的承续 , 才是在千年流淌历史中可以瞥见的 。 如早期的朱亥侯嬴 , 已然具备了一个典型中国侠客的特质:豪爽勇武 , 一诺千金 。 而像唐宋明清时的笔记小说 , 也大多具有了武侠小说的奇情飒沓 , 像红拂女、虬髯客 , 再到倩女幽魂 , 无不在作者声称“姑妄言之”中蕴涵了有别于主流的寄托 。
本文插图
如果说 , 中国传统数千年的文学史大抵是特殊的文化史 , 杂糅着庙堂之上的教诲和注视 , 那么从唐宋小说到现代武侠小说断续沿承而下的 , 则潜藏着一种隐隐绰绰的亚文化自觉 。 于是在武侠江湖中 , 故事不仅是奇想的、有趣的 , 而“江湖”二字本身就是对“庙堂”的呼应 , 它实现了大多数人另辟蹊径、另觅世界的寄托诉求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那些出色的武侠作品 , 在传媒发达、读者遍地之后 , 自然成为了一种时代的集体记忆 , 并同《三国》《红楼》一样 , 成为这个国家特殊的《荷马史诗》 , 武侠的经典人物 , 也成为这个民族特有的“奥林匹斯”诸神 。
常有人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 那么有江湖的地方 , 也必定有着对“武侠”的期待和憧憬 。 当我们对心口不一的人指称“岳不群” , 对貌若天仙的人援引“小龙女” , 这种指代的方式同西方文学史上对哈姆雷特、堂吉诃德的使用并无二致 。 无论是郭靖黄蓉 , 还是西门吹雪叶孤城 , 这些名词已然成为了如同奥德修斯一般的特定典故 , 并且在世俗化的使用过程中 , 它们本身就携带了一种暗号的意义 , 给予了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往往非常大)共通的认同感 。
本文插图
当然 , 除却这些名词 , 武侠作品最寻幽入微之处 , 其实还是以文学笔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书写和拔高 。 就如最具有武侠笔触的写法 , 莫过于“隐姓埋名” , 其实这也是对传统“大隐隐于市”和“归隐”的继承 。 但武侠作品中的隐姓埋名 , 不仅暗示着前史的波澜壮阔 , 也意味着人物的云淡风轻 。 甚至 , 这一种思考放大了国人对于江湖的期待 , 并始终相信不仅“天外有天” , 而且“高手在民间” 。 而这层放大背后 , 也是对“庙堂”辐射的无意识削弱 。 甚至再往根深处探寻 , “武侠江湖”的构建 , 于现实而言完全是平行再造的 , 它的生活秩序改变了依靠他人定夺成败的应试科举 , 而将决定权置于自身对武学的修炼 。 于是乎 , 颇为有趣的是 , “江湖”不仅强调了“庙堂”始终呼吁却又常常缺席的仁义道德 , 而且比后者在行使过程中 , 要完成得更自由、更潇洒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当然 , “武侠”二字的最早来源 , 的确是那些传为一时奇谈的武侠小说 , 但是在武侠片诞生后的一百年间 , 武侠影视和武侠文学同样在互相浸润 , 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性的“武侠”符号 。 譬如《射雕英雄传》提供了一个先验的文本 , 但如83年的《射雕英雄传》则给出了一个可视的演绎 , 而这种演绎因为传播的易读性、流行性 , 同样在影响着之后对该类型的读解和想象 。 故而 , 武侠作品的生成 , 其实就像童话一般 , 一方面构建了一个特殊的乌托邦 , 一方面又以喜闻乐见的方式 , 放大了某些特定的传统主题 。 在武侠作品大规模传播后 , 这种集体记忆甚至于逐步变成了一种集体气质 , 使得国人相信不仅“一诺千金” , 而且“千金散去还复来”;不仅“善有善报” , 而且“君子报仇 , 十年未晚” 。
【影视前哨|武侠片一百年:当我们在谈论“武侠”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本文插图
甚至 , 在不同时代 , 以武侠完成无意识的借喻 , 用江湖构建对现实的指认 , 有时要比正剧更为容易:《大侠霍元甲》所造成的万人空巷 , 也同中国物质生活水平逐步发展 , 文化认同感逐渐加强分割不开 。 霍元甲的文本一方面是现代的 , 痛击外敌扬眉吐气;一方面又是古典的 , 壮志未酬惨遭毒手 。 这也是新旧交错 , 直面时代性焦虑疑惑的一个映射;而像《武林外传》此类情景武侠剧的生成 , 则将“侠”同后现代技巧置于一炉 。 这种解构的方式 , 也是大众文化上行 , 以“市民”植入“英雄” , 对延续了近百年武侠传统、对类型正统完成的一次反叛 。 它的背后 , 更浮动着这个时代对于主流、正统的新一轮思考的展开 。
“新武侠”或是新“武侠”?
谈论“新武侠”这个概念之前 , 对“武侠” , 或者是“旧武侠”的厘清是有必要的 。 但问题在于 , 什么才是真正的武侠?或者说 , 武侠片的真正形式、真正形态应该是怎样的?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并不容易 。 以金庸作品翻拍为例 , 90年代TVB的武侠剧布景简单 , 视听和剪辑都较为单一 , 以至于为了节省预算 , 人物戏大多只拍中全景 , 而在服化道上 , 甚至出现了金轮法王的服装 , 和玄冥二老是同款的滑稽状况 。 而新世纪之后内地翻拍的金庸武侠剧 , 以张纪中为例 , 大多以黑白色调为主 , 大气磅礴 , 场面宏大 , 视听语言完全是颇具设计、颇有想法的 。
本文插图
但是这些版本虽然形态各异 , 对金庸小说的读解也大有出入 , 但并不妨碍TVB版本和张纪中版本都成为不同观众的心头好 。 有人会说TVB拍出了最真诚的侠味 , 有人也说张纪中真正还原了金庸世界 , 这种相异的说法 , 其实并不存在对错之辩 , 而更近似于不同受众对金庸作品或是“武侠”二字的读解差异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射雕英雄传》讲述“侠之大者 , 为国为民” , 是武侠该有的样子;《小李飞刀》讲述浪子浮沉 , 也是武侠应有的况味 。 而像新世纪产出的《少年张三丰》《天下第一》《武当》等等影视作品 , 我们也不能说它并非所谓“最纯粹”的武侠剧集 。 甚至将《武林外传》放置于武侠剧的范畴之中 , 它也是俨然自成一派的 。 无论是结构还是解构 , 无论是传统还是非传统 , “武侠”二字本身就是多元微妙的 。 飞剑杀人快意恩仇有“武侠” , 大隐于市漫谈絮叨也有“武侠” , 它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特定的解释 。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倘若从创作角度出发 , 武侠作品的真正核心 , 或许还是在于对有别于现实的“江湖”的构建 , 以及对武侠精神的作者性阐说 。 相比正剧而言 , 武侠剧秩序的建立是简洁明了的——它给予了主人公一个极为方便的能力标准 , 即武功的存在 , 而这个标准并不像现实中的吟诗作对、科举考试那样糅合了道德、艺术、人际等多方面的评价参考 。 故而 , 武侠剧常会陷入单一的套路模式 , 即无休止地谈论“谁比谁强” , 以期用这种粗暴的方式 , 解决不同人物的不同困境 。 如《叶问》系列的第一部 , 对叶问这个角色的构建异常微妙:一个不是那么适合的人物 , 在家国危难时 , 如何去折中自己的隐忍、愤怒 , 又如何在大命题与小生活中一边局促地克制 , 一边站出来表达 。 但之后的《叶问》系列却陷入了上述的怪圈:对单纯的打斗书写太繁 , 并愈加期盼以“扬我国威”的段落 , 去攫取观众的认同 。
本文插图
武侠作品能允许存有各异的类型形式 , 归结到底还是在于通过“江湖”完成对现实的指认 , 通过对武侠精神的书写 , 去完成对道德思考的浓缩 。 故而 , 《天龙八部》说“侠”是有情皆孽 , 无人不冤;《一代宗师》说“侠”是见自己 , 见天地 , 见众生;《叶问》说“侠”是冷面拆招 , 忠良恭谦 , 一面忧惧 , 一面担当;《武林外传》说“侠”是上可摘星揽月 , 下可传菜跑堂 。 武侠小说不能割裂文学的渊源 , 武侠片也无法脱离电影的范畴 , 实际上 , 用文本完成作者性的表达和思考 , 这是所有影视作品包括武侠片期望“立得住”的根本之法 。
所以 , 以期阐清“新武侠”的概念 , 不如将新字重新抛开 , 而放于引号之外 。 新或许应该是“武侠”的时代特征和现实底色 , 在类型剧创作上来看 , 它在本质上并无变更 , 其所探讨的武侠精神内核 , 也从来一脉相承 。 只不过 , 在不同时代 , 不应照搬前人笔法 , 止步于“致敬”和“还原” , 而更应当将体认时代的呼吸和阵痛 , 去用江湖完成对现实的投射 , 去用“侠”完成对某种缺席品质的补偿 。
本文插图
或许 , 在某种程度上 , 我们可能低估了那些出色武侠作品对观众的影响 。 在年少时 , 我们挥舞的不仅是臆想的武学招式 , 也是被豪侠仁义所鼓舞的英雄梦想 。 当有朋友困顿潦倒 , 我们都渴望一助千金 , 但或许我们并没有;当有奸人聒舌 , 我们都渴望就此出手 , 但或许我们并没有;当有路见不平 , 我们都渴望厉声高喊 , 拔刀相助 , 但或许我们并没有 。 但对现实中时常缺席的“侠义”二字始终充满憧憬和期待 , 是所有中国人一以贯之 , 心向往之的共同情结 , 甚至于它逐步深化 , 渐渐成为这个民族颇具温度的集体气质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武侠片不应滥缠于廉价的情感冲突 , 浮夸的功夫噱头 , 而应当有这种创作的自觉 , 去抚慰现实不如人意却又无可奈何的罅隙 , 让武侠故事成为时代精神和诉求的特殊能指 。
- 影视风向标007|喻言日常穿搭小合集!身材优越脸蛋优越又会穿,我馋了
- 娱乐八卦影视快讯|穿着瑜伽服逛街的姑娘, 让周围的人都没心思玩耍了
- 西风细语影视说|刘诗诗、三浦春马烧脑悬疑片《深夜前的五分钟》活着的到底是谁
- 影视一品论|5天后,桃花飞舞,红鸾波动,四大生肖巧遇旧爱,将重燃爱情之火
- 自制小发明|我国最“袖珍”的沙漠,面积小到仅200亩,却成为影视取景地
- 周哥说影视|杨洋保安造型惊艳亮相,事实证明衣服丑不丑,主要还看谁穿!
- 横店影视城|“山寨故宫”总被吐槽体验感差,为何游客还只增不减?网友:人傻钱多
- 影视怪蜀黍|《长歌行》剧照来袭,三配角手捧鸽子引热议,网友:暗藏深意
- 甜初影视|23岁美女成第一网红,外出只开保时捷,收入超过了一亿美金
- 影视风向标|这才是紫金陈最好的作品!比《坏小孩》更精彩深刻,期待网剧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