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观|高中历史中的七大史观,总结全了,建议收藏


_本文原题:高中历史中的七大史观 , 总结全了 , 建议收藏

史观|高中历史中的七大史观,总结全了,建议收藏
本文插图
史观是指我们对于历史时间的观点与看法 , 这个在学习历史时是非常重要的 , 下面是小编总结的在高中历史学习中会遇到的“七大史观”及解析 , 希望可以给各位同学的复习提供帮助 。
全球史观
1.基本概念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 , 又称为整体史观 。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 , 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 纵向的历史进程和横向的国家民族关系 , 文化、经济、军事诸因素 , 环境和气候 , 等等 , 都互有影响 。
2.主要线索
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 ,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 , 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 , 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 简单地讲 , 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 , 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 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
文明史观
1.基本内涵
文明史观 , 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 , 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 文明史观认为 ,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 , 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 , 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
2.主要线索
①从横向看 , 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
②从纵向看 , 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
近代化史观
现代化也称近代化 。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 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 , 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 , 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 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 , 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 按照不同标准 , 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
社会史观
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 。 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 , 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
它的主要内容: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 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 。 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 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 。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它形成的主要标志 。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 , 他们的性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物 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社会意识又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 是推动一切盛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 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在历史学习时 , 当我们分析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最大影响时 , 基本上使用的都是这一方法 。分页标题
革命史观
1.基本含义
所谓革命史观 , 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 , 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
2.主要线索
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 。 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 根据这一学说 , 在阶级社会里 , 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 , 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 , 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 , 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 , 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
生态史观
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的关系 , 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 生态史观是生态学和历史学“杂交”的产物 ,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发展很快 。 生态史观认为 , 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 。
生产力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桥梁 。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能力 。 生态史观认为 , 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 , 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 。 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 , 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御的责任 。
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已是人类面临的一大问题 , 而且是一个难题 , 急待解决 。 人们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中和历史上的生态环境问题 。 我国已将生态文明作为“小康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 而要建设生态文明 , 就必须总结和借鉴人类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经验 , 总结和吸取破坏生态环境的教训 。
生态史学已成为历史学中的“显学” , 它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成果 , 为生态史试题的命制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条件 。 历史课程具有公民教育的功能 , 引导青年一代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 培养和增强其生态环保意识 , 是历史学科的责任 。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做出如下论断 。 恩格斯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它一切生物强 , 能够正确认识一利用自然规律 。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 ”马克思说:“我们这个世界面临两大变革 , 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 ”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 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的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 , 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 。 在传统农业社会 , 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 。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数量的增加 , 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突显出来 。 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 , 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 要树立人类资源危机意识 ,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从长时段看 , 气候变化影响人的活动 , 而人的生产与生活也影响了气候和环境 。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 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 并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的制约 。
人能够认识自然界的规律 , 并以这种认识为指导改造自然界来满足人类的需要 , 人类的认识、活动对自然界产生直接与间接、积极与消极的多方面的影响 , 人们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应更注意保护自然 , 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 , 只有合理地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才能更好地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
【史观|高中历史中的七大史观,总结全了,建议收藏】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 , 因此 , 我们对自然进行开发利用不仅要看到改造自然的有利后果 , 也要看到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不仅要看到短期后果 , 也应看到长期后果;不仅要看到局部后果 , 也应看到整体或更大范围的影响 。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