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为房屋通风?冷巷、瓦片“齐上阵”,通风纳凉不在话下


|古人如何为房屋通风?冷巷、瓦片“齐上阵”,通风纳凉不在话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古代建筑
说到建筑的通风换气功能 , 最先能让人想到的就是窗户了 。《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窗”:象形字,从穴,囱音 。“囱在墙曰牖,在屋曰囱 。”也就是把洞开在墙上的叫牖 , 把洞开在屋顶的叫囱或者窗 。后来 。烟囱与天窗区分开来 , 天窗取代了牖而成为窗户 , 窗特指房屋墙上通气透光的装置 。
在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古代 , 古人也利用有限的建筑材料和简单的工具造出了很多伟大的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房屋绝大多数采用木材 , 木材虽然取材容易、加工方便 , 但是潮湿后容易腐朽、生虫 , 保持干燥通风的建筑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 因此在炎热的夏天通风散热就成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古代的通风设计面面俱到建筑材料利于空气交换
对于古代的百姓来说 , 最重要的通风工具就是窗户了 。古代的窗户一般采用的是支摘窗 , 窗户由木质材料制成 , 炎热或者需要通风的时候 , 只需要把窗户支起来即可 , 既能够遮阳又能够换气 。元代诗人党怀英在《鹧鸪天·云步凌波小凤钩》中写道:“开帘放入窥窗月 , 且尽新凉睡美休” , 就写出了古人在夏天的夜晚开窗纳凉的惬意之情 。

|古人如何为房屋通风?冷巷、瓦片“齐上阵”,通风纳凉不在话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明清建筑:故宫
古代的屋顶大多用瓦片叠加而成 , 瓦片层层叠在一起 , 上边的瓦片会把紧挨着的下边瓦片的大部分都给盖住 , 这样下大雨时也不容易漏水 , 而且瓦片间还有一定的缝隙 , 夏天会有微弱的空气流动经过瓦片之间的缝隙 , 达到外界气体以及热量和室内交换的效果 。一些宫殿的重檐式屋顶设计也具有和瓦片一样的效果 , 大殿的顶部空间很大 , 殿内的热气上升到顶部 , 可以通过重檐之间的缝隙散发热量 。
明清时期 , 官式建筑已经定型 。重檐庑殿顶就是明清所有殿顶中的最高等级 , 重檐式建筑结构有威严庄重之象征 , 皇家宫殿多为重檐歇山顶和重檐庑殿顶 。因为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 城市规模和城市数量不断增大 , 民间建筑呈现在前朝的基础上 , 减少了斗拱的作用 , 突出了梁、柱、檩的直接结合 。这样就简化了建筑结构 , 节省了木材 , 是符合明清社会背景的一种改变 。建筑结构设计合理
古代的建筑多用木材搭建整体构架 , 房屋或者宫殿的承重柱都是圆柱状木材 , 其他地方常常是砌的砖 。在砖墙于木柱相交的地方 , 常常采取的措施是用墙体把木柱包起来 。柱子被密封在墙体中后 , 容易受潮、糟烂或者腐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 古代的工匠在墙面的底部留一块镂空的砖 , 方便内部通风 。
紫禁城的墙体就是采用的这种镂空设计 , 在木柱与墙体连接的地方 , 留有一定的间隙 , 在木柱对应的墙体底部位置留一个镂空的砖块 , 当外部温度与内部温度不一致或者外部有风吹过的时候 , 墙体内部与外界有一定的压力差 。气体依靠压力进入墙体内部带走湿气 , 木柱也就能够保持干燥了 。

|古人如何为房屋通风?冷巷、瓦片“齐上阵”,通风纳凉不在话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天井
在比较炎热的南方 , 古代的工匠们把天井、走廊、弄堂的结构配合起来 , 形成穿堂风加快院内与外界的空气交换 。穿堂风主要靠的是从天井引入的凉爽空气 , 因此天井的结构就尤为重要了 。天井由房屋和马头墙围绕而成 , 马头墙很高 , 能够完全遮住炎热的太阳光 。从早到晚太阳都无法照射到天井中的地面上 , 地面的阴凉处甚至可以长满苔藓 , 可见天井设计的通风遮阳效果之好 。古代其他有关通风的建筑设计分页标题
古代的正规建筑最早使用的是《木经》中制定的尺寸以及配合标准 。《木经》是国内第一部关于房屋建筑方法的手册 , 但后来失传 。宋代将作监的李诫编制的《营造法式》是目前最完整的古代建筑技术书籍 , 宋代以后的建筑也是按照此书中的标准制度修建 。但也有一些地方的建筑以其独特的地形而建造 , 这类建筑因地制宜 , 用独特的建筑方法解决了夏天的通风纳凉问题 。
南方水运便利 , 地下暗河也很丰富 。如皖南的一些地方会在屋内钻出一个孔洞与地下河相连接 。夏天的时候 , 地下河的凉气会流入室内 , 冬天的时候地下河的恒温空气又会为室内提供一定的“暖气” , 这种设计就保证了室内冬暖夏凉的舒适温度 。

|古人如何为房屋通风?冷巷、瓦片“齐上阵”,通风纳凉不在话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岭南的冷巷
在陕南、豫南和西南地区 , 建筑房子时会把高度加高 , 比正常房屋多出半层来 , 上半层的小阁楼前后都开一扇窗户 , 保持通风效果 。这样既方便室内空气流通 , 又可以在阁楼上存放粮食 , 粮食在通风干燥的条件下也不容易霉变 。
此外 , 岭南的冷巷则是通过狭窄冗长的巷道 , 加快空气的流通速度 , 风速比较大的冷风吹过巷道时 , 会带出巷内各家的热空气 。因此 , 冷巷既能达到遮阳的效果 , 又能起到通风换气的作用 。从通风建筑设计看古代建筑——水平高超 , 结构严谨古代建筑技术传授方式以口授和抄本为主《论语》中记载“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
古代的工匠带徒弟是需要对徒弟的事业负责的 , 因此古代的学徒从拜师到出师需要很多年的学习 。我国古代的建筑技术 , 很少见于正史的记载 , 大多是匠师们口授和抄本的形式传递薪火 。
但是从现有的古代建筑中 , 仍旧能够看出古代建筑技术的高超水平 。古人虽然并不明白物理中的热量交换和风速风压原理 , 但是却能够在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上灵活运用 , 达到为建筑通风换气、纳凉消暑的目的 , 这是非常难得的 。

|古人如何为房屋通风?冷巷、瓦片“齐上阵”,通风纳凉不在话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工匠
古代有无数的能工巧匠不断地总结前人的经验 , 创新建筑技术和建筑结构 。但很少汇编成文本笔记流传给后人的 , 大多数匠人还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教授自己的徒弟 , 一小部分匠师把自己的经验做成抄本传给自己的徒弟 。正式因为古代建筑手册太过稀少 , 宋代《木经》和《营造法式》的编写就有了更大的历史意义 。标准规范的制定利于建筑质量和节省成本
《营造法式》就成为了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北宋的李诫结合大量的旧有制度 , 在《木经》的基础上 , 重新编制了《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详细的记载了释名、诸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 , 为当时和后世的建筑提供了技术要求、时限和材料比例标准 。
《营造法式》编制的背景是王安石执政时期 , 宋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宋神宗采纳王安石的建议在各个领域实施了变法 。在财政方面 , 为杜绝建筑中的贪污腐败和偷工减料行为 , 命令工部编制《营造法式》 。书中对运输远近距离、水流的顺流或逆流、加工的木材的软硬等 , 都规定了工值的计算方法 , 对每一道工序的材料构件按照等级、大小和质量要求都作出了规定 。

|古人如何为房屋通风?冷巷、瓦片“齐上阵”,通风纳凉不在话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窗户
因此虽然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 但是变法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而建筑标准的确定 , 既减少了建筑中贪污浪费的可能性 , 又揭示了北宋从宫殿到寺庙、府邸的建筑方法 , 对当代人了解古代建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在通风透气方面结构严谨 , 技术高超分页标题
自《营造法式》确立了建筑的规格及配合标准后 , 不同阶级的建筑等级更是被严格区分开来 。《明史·舆服志四》中就记载了各个品级的官员对应的建筑规格:“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 , ……三品五品厅堂五间七架 , ……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 , ……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 , 不许用斗拱、饰彩色 。”
百姓自用建筑在柱子、梁、屋顶高度、斗拱等都会受到严格的限制 。因此百姓的建筑设计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 , 拿通风方面来说 , 既要符合朝廷的规制 , 又要能达到舒适、通风、换气的效果 。所幸作为建筑内主要通风的门和窗不在限制之内 , 清代的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吾观今世之人 , 能变古法为今制者 , 其惟窗栏二事乎” 。
在严谨的建筑结构下 , 古代的工匠们就设计了如此众多的通风方式 , 仅《营造法式》中记载的窗的就有破子棂窗、版棂窗、睒电窗和阑槛钩窗等四种样式 。能够在严苛的规章之内做出这么多的创新 , 可见古代匠人们的建筑水平是非常高超的 。

|古人如何为房屋通风?冷巷、瓦片“齐上阵”,通风纳凉不在话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屋顶总结
古代并没有空调、风扇之类的降温工具 , 但是他们仍能够利用自己的经验、智慧提高生活的舒适度 , 这是很难得的 。通过建筑结构通风换气 , 一些富贵人家还能够建造冰窖储存冬天放进去的冰块 , 用来夏季降温 。所幸现在仍有大量的古代建筑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 这对于以木质为主的中国古代建筑来说是极为不易的 。古代建筑之美不仅仅在于其外形的美观 , 古代建筑在结构设计、材料运用、配合规格、尺寸比例上也值得现代建筑所借鉴 。参考文献:
1、《说文解字》
2、《鹧鸪天·云步凌波小凤钩》
3、《木经》
【|古人如何为房屋通风?冷巷、瓦片“齐上阵”,通风纳凉不在话下】4、《营造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