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文艺|民协 | 来听文艺家们聊聊清新故事
_本文原题:民协 | 来听文艺家们聊聊清新故事
编者按:
化用巴尔扎克的那句话说 , 民间故事也可以被认为是民族秘史 。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间故事 ,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 。 山川风物、历史掌故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 有故事 。 那些独具特色的民间故事 , 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每个阶段的社会生活和民众心声 , 凝聚了民众的经验和智慧 。 可以这么说 , 人类的天性就喜欢故事 ,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故事长大的 , 虽然Z世代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 , 接触故事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 但本质是相同的 。 其实一个地方民间故事的丰富多彩 , 也证明了这个地方深厚的文化积淀 。 清新当然是一块生长民间故事的沃土 , 本期我们约请了清新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文艺家们来讲故事 , 谈笑间 , 家国情怀 , 血性匠心 , 善愿良俗……宛然在目 。 俱往矣 , 唯有文化自信常驻于心 。
新洲抗日故事拾遗
●夏钊洪
新洲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 , 但在清远的抗日战争中却发挥重要作用 。
1944年5月26日 , 在新洲苏屋与白石坳之间的天堂步 , 中国抗日部队与日本侵略军打了新洲战场上最激烈的一仗 。 天堂步开战前几天 , 日军进入鱼坝新洲一带山区扫荡 , 中国抗日部队与日军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 , 但部分村庄的炮楼和制高点被日寇占领 。 激战当晚 , 在夜幕的掩护下 , 抗日部队与当地政府将群众转移到离战场5公里以外的非占领区罗东苏屋、莲塘附近深山 。 时任新洲学校校长夏世和带领外地老师、被占领村庄的学生和部分群众转移到他的家乡莲塘长冲尾村 。
●新洲金山抗战旧址
本文插图
中国抗日部队吴(音译)连长把兵力分成三支小分队 , 一支与日军抗衡 , 他带领的主力分队掩护群众向罗东深山转移 , 另外一支小分队机动到新洲与英德交界的风门坳 , 阻止日军向英德开进 。
次日 , 禾云的日军迅速增援 , 新洲再次激战 。 由于日军占据山头 , 且人数处于优势 , 还有轰炸机和远程炮弹 , 加上汉奸出卖 , 抗日联军处于不利地位 。 日寇追击山上的抗日联军 , 在天堂步附近激战 。 联军切断日寇前往深山的要道 , 与日寇在丛林里周旋 。 林深树密 , 轰炸无效 , 日军就在山坑水中投毒 , 战士们只好接山泉水喝 。 生火容易被发现 , 干粮又不多 , 抗日战士只有吃山上野果和植物 , 生吃蛇、虫、鼠、蚁……能吃都吃 , 甚至缺水时喝自己的尿解渴 。
日寇再次增援之前 , 部队决定把几个战士留下照顾受伤的战士;一支小分队向英德与新洲交界的大坪村挺进 , 转移群众 , 占领新洲与英德交界处的山头观音尖 , 以免日军由此进入英德和韶关 。 连长亲自带领主力小分队突破敌军围堵 , 向天堂步挺进 , 与日军主力部队作战 。 在天堂步 , 联军几次击退日寇 。 但日寇占据了最高峰大锅耳 , 他们用远程炮弹向联军射击 , 加上飞机轰炸 , 主力小分队几乎全军覆没 。
得知有部队向观音尖挺进后 , 日寇押着被俘的伤兵到了新洲与英德交界处的大坪村 , 见大坪空无一人 , 遂将所有伤兵推下悬崖 。 抗日联军占据了易守难攻的深山观音尖 , 日寇放火烧山、飞机轰炸 , 多次进攻无果 。 抗日联军有效阻止了日寇挺进英德和韶关的阴谋 。
新洲日寇转移到莲塘 , 由汉奸带路上山 , 在风门坳遭到联军伏击 。 联军利用当地复杂地形打击日寇 , 一直追击到英德九龙的高带村 , 成功阻止了日寇北上韶关 。
● 抗日战场观音尖
本文插图
由于长冲尾地理位置特别 , 村庄就在山边 , 日寇轰炸时人们可以迅速躲入深山 。 日寇入侵新洲期间 , 长冲尾成立避难所和临时学校 , 时任新洲学校执教的夏世和与兄长夏雷、弟弟夏世杨利用自家作为课室 , 继续给学生讲课 。 他们几兄弟的家则成了伤兵、受伤村民、学生以及清远难民的避难所 。 夏氏兄弟还从田里和山上采摘草药为士兵和村民治病 。分页标题
有一个老兵叫苏北帝 , 新洲苏屋人 , 机智和打枪准 , 懂得战场上的急救知识 , 有丰富的野外生存技巧 , 曾经在几次与日寇作战中救死扶伤 , 还救过他的连长 。 连长知道他是本地人就特意安排他参加这场战斗 。 突围时连长严重负伤 , 不能继续作战 , 苏北帝与当地李姓村民把连长和伤兵背到一个隐秘山洞 。 山洞要跨水而过 , 日寇军犬也不能跟踪到 。 苏北帝按照连长命令 , 带上文件转移到了另外一个隐秘山洞 。 此后某个深夜 , 他潜回苏屋 。 日寇到处搜查伤兵 , 由于掩护工作做得好 , 连长安全 。 苏北帝回家告诉他母亲连长和伤兵的藏身之地以及接头暗号 。 连长和伤兵得到食物增援 。 不久日寇撤退 , 苏北帝接连长和伤兵回家休养 , 伤愈后均化妆成平民带上文件和武器找大部队去了 。 感念苏北帝一家的救命之恩 , 连长把值钱的物品都留给了苏家 , 并吩咐苏北帝留下照顾母亲 。
日寇投降后 , 吴连长和他的战友回过新洲 , 查验汉奸 , 予以惩戒 。 吴连长建议夏氏兄弟到香港教书 , 但夏家父母年迈 , 夏家兄弟亦眷念故土 , 未去香港 。 苏北帝在吴连长协助下 , 全家转辗到广州 。 苏北帝在广州做过人力车夫和搬运工 , 后在广州白云宾馆后的乐华路青龙坊生活 , 1993年仙逝 。
古月照今人 , 新洲叙旧事 。 新洲抗日故事还有多少湮灭于历史烟云 , 等待被我们发掘呢?
(注:本故事根据经历新洲抗日战争的几位新洲人口述回忆而写成 , 他们是苏北帝、苏北帝侄女苏水带、夏世杨之子夏秋 , 这些人均已仙逝 。 )
● “金鸡变凤凰”大石
本文插图
金鸡变凤凰的传说
●高峰
清新区浸潭镇文心迳村后的石山上,有一座天然的凤凰石雕,它凤头朝东,展翅欲飞 。 远看,好似一幅丹凤朝阳的天然画像;近看,凤头、凤冠、凤眼、凤嘴、凤身、凤翅、凤尾、凤爪样样俱全,在植被的点缀下,显得栩栩如生 。 特别是那双丹凤眼,非常神似,它默默含情,深情地眺望前方 。 秋天时节,丹凤与茅草随风起舞,形神兼备,惟妙惟俏 。 金色的茅草点缀在它身上,好像身披丝巾彩带,山风吹过,如展开美丽翅膀跃跃欲飞 。
文心迳村的石钟寨,至今流传着一个“金鸡变凤凰”的民间传说 。 相传某年秋收时分,村中有一户人家将自己家中饲养的金毛鸡放到田里,让它啄食掉在田间的谷粒 。 这一天刚好是村中族长生日,由于族长秉公办事,公正严明,非常受人尊敬,故此他的生日宴会来了很多客人 。 村长忽然觉得不够佳肴款待客人,便想将村民放养在田里啄食的金毛鸡买下来招待贵客,他与鸡主人商量后,就到田里抓鸡 。 两只金毛鸡见有人来捉,突然“咯咯咯”地叫着飞进田边的山洞里 。 霎时,一团火光从洞穴窜上山顶,转眼间,火光变成两只火凤凰 。 其中一只飞向村后的石钟寨上盘旋起舞,另一个远走高飞,飞往清远城里凤凰台,拯救正在遭受洪灾劫难的人们 。 据说石钟寨山上至今还遗留“金鸡变凤凰”的神秘景观,20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有不少省、市、县专家学者和文史研究者曾到文心迳观赏“金鸡变凤凰”之景 。
● 从山上鸟瞰文心迳村
本文插图
话说飞往石钟寨上的那只凤凰在村里不断盘旋起舞,族长见状,便吩咐家人朝着凤凰飞翔的方向烧香、祈祷 。 突然,凤凰飞入后山就不见了,村民见状,立即跑进后山,只见凤凰在村后的岩石上留下了一个飞舞的身影——身披彩虹,挥动翅膀,仿佛在祝贺族长生辰快乐 。 从此之后,村民每逢结婚等大喜日子,必定到这里拜祭,祈祷凤凰保佑夫妻百年好合永结同心 。
文心迳的“金鸡变凤凰”这一美丽传说引起了村民的无限遐想,清朝同治年间,村民在“金鸡变凤凰”的山脚下建立了一个土地神,希望金鸡能变出更多的凤凰 。 此外,村民还根据凤凰属火的传说,购买了绘有金鸡图案的陶瓷碗碟放在祠堂神位上作点灯用,希望陶瓷碗碟上的金鸡通过火与神的作用变出火凤凰造福村民 。分页标题
如今,有的村民更富于想象力,建房时在自家屋脊上安放一只彩色陶瓷金鸡,希望金鸡有一天能变成凤凰,飞向美好的未来 。
据村民透露,从文心迳飞往清远城里的那只凤凰还有这样一个美丽传说:话说清朝光绪年间,有一个村民做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梦,驻守在金鸡石雕下的土地公公托梦转告他,在文心迳石钟寨半山腰处,有一间石屋藏有一个玉佩,玉佩上有“金鸡变凤凰”的神奇图案,而且凤身上方有一天然形成的“北”字,如果本村的村民拿到这个玉佩,就可以告诉人们清远城里那个凤凰是由文心迳村飞出去的 。 第二天,村民真的来到石屋寻找,果然发现屋内有一件玉佩,玉佩上果真有“金鸡变凤凰”的神奇图案,村民便小心翼翼将玉佩拿回家中珍藏 。 两年后,玉佩却不知所踪,村民觉得很神奇,便将这个故事告诉了村中的兄弟 。
一百年后,这位村民的孙子在北江河滩上夜游,偶然在河滩上捡到了一件玉佩,这玉佩上也有“金鸡变凤凰”的图案,而且凤身上也有一个天然形成的“北”字,真是奇遇 。 村民将这件玉佩视为宝物珍藏,希望它能续写“金鸡变凤凰”的美好篇章 。
如今,在文心迳村民心目中,凤比龙更具亲和力和感召力,因此村民的住宅根据地势,依凤而建,希望沾点凤的灵气 。 后山的“丹凤起舞”天然石雕,已经成为村中瑰宝,它经过千万年的风化、水流冲刷及其它自然因素形成,石纹幼细,清晰可见,连羽毛也显示出来 。 故此,凡考察过的专家学者都说它鬼斧神工、浑然天成,是清远凤文化图腾的象征 。
● 闻名遐迩的水西“云梯古寨”
本文插图
水西村的传说
●梁大成
“不食得三斤姜 , 无法入得水西乡” 。 很多人也许对这句话百思不得其解 , 后来听本地老农说:你若要进水西村 , 必须要有食得三斤姜的勇气与能力否则你进得去也出不来 。 这也难怪 , 明朝年间村民为了防盗防贼 , 该村八大姓氏的村民分别建造自己的门楼 , 街巷纵横交错 , 按八卦阵势排列 , 如果不熟识地形的人进入村里 , 犹如置身迷魂阵中 , 很难出村 。 直到1967年 , 全村进行了一次大改造、大建设 , 才形成了今天的屋舍俨然 , 巷道笔直 , 而且背靠高矗石山 , 其余三面环水 , 全村只有四个村口出入 。
相传600多年前 , 石潭联滘一带山林密布 , 盘踞了不少山贼 , 山贼以一面花花绿绿的旗帜为队旗 , 后来人们把他们称作“花旗仔” 。 花旗仔烧杀抢掠 , 无恶不作 , 人们对其深恶痛绝 , 为躲避花旗仔山贼 , 水西、文田、塱仔等地一带村民纷纷迁到九鼎山云梯寨附近居住 。 九鼎山位于村的右方 , 拔地而起 , 是一座海拔350米的石山 , 三面悬崖峭壁 , 只有唯一一条羊肠小路通往山顶 , 山顶建有房屋 , 有一口源源不绝的泉水井 , 平时村民的粮食都储存在这里 。 每当山贼攻打九鼎山 , 想抢夺村民粮食的时候 , 有位智勇双全的朱十八王带领着村民奋勇抵御 , 凭着勇敢的胆识和昂扬的斗志把外敌一次次击退 , 让村民得以安居乐业 。 因此这三条村的村民对朱十八王非常敬重 , 称之为“祖王” , 而朱十八王也立寨成佛 。 为了纪念“祖王” , 村民每年都会进行一次“祖王庙”庙会 , 当地人俗称“打醮” 。
庙会亦称“庙市” , 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 , 石潭联滘三个自然村的村民每年秋收过后都开始为在村里举行三天三夜的“祖王庙”醮会作精心准备 。 举行庙会 , 齐心协力舞火龙是一项重要内容 , 火龙是用竹篾与稻草制作而成 , 从龙头到龙尾连绵十几节 , 在黑夜时 , 在龙身上插满点燃的一把把香 , 在锣鼓声、炮竹声、人们的喧闹声中 , 十几个青壮年同时舞动 , 时而如银蛇飞舞 , 时而似蛟龙出海 , 时而如黑夜中闪电 , 时而像流星划过夜空 , 声与光的配合 , 梦与幻的缠绵 , 烟雾弥漫 , 哗声震天 , 在一派欢乐、祥和的空气中祈求风调雨顺、身体健康、五谷丰收…… 分页标题
相传水西村与白湾村因为山林问题发生矛盾 , 处于水源上游的白湾村截断水源 , 封锁山林 , 不让水西村民上山打柴 。 面对蛮横 , 村民束手无策 , 这时一个叫刘其昌的村民挺身而出 , 决定到官衙打官司 。 在出发之前向祖王爷焚香祷告:“如果这次打官司能赢 , 以后就继续供奉祖王爷 , 如果输了就不再供奉了 。 ”祷告之后只身前往县衙击鼓鸣冤告状 , 禀明情况:“无水失耕 , 无火失食 , 县官大老爷 , 这样叫我水西村民如何生存呢?请大老爷为民做主啊!”县官一看刘其昌胆识过人 , 说话有理有据 , 甚为赞赏;就对他说“你回去后 , 划定山界、报告给我 , 然后我来裁判 。 ”正因为这样 , 所以现在离水西村很远的山林都是他们的 , 刘其昌为民打赢官司的消息传遍四方 , 自此“祖王庙”香火越来越旺盛 , 影响越来越深远了 , 祖王庙成了当地村民和谐团结的精神信仰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寄望 。
● 伏颈壶
本文插图
神奇的“伏颈壶”故事
●李建南
“一江一水韵 , 一壶一故事” , 大千世界 , 神奇的事古已有之 , 仿佛不足为怪 。 但用清远稀土和陶晶技术生产出来小壶居然能让多年颈椎毛病得以康复 , 这不能不说真是神奇 。
在烟波浩渺的北江边上 , 有座风景秀丽的小镇——山塘 , 我有幸认识了在这里集创作、烧制、创新、研发于一身的青年陶艺师马瑞 。 说起马瑞 , 真的人如其名 , 有着种万马奔腾的冲劲 , 又给人一种瑞气东来的祥和 。 初见马瑞 , 你认为他有点土性也不为过 , 不事装饰 , 洗尽铅华 , 返璞归真的平淡 , 也许人有这样的痴性 , 才会在他的作品里留下大智若愚 , 神韵内敛 , 平和中又充满个性的特点 。
我们一行四人在清新区民协主席高峰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山塘镇低地工业区的瑞丰陶艺有限公司 。 热情好客的区民协副主席、著名陶艺师马瑞老师早就等候在厂门口 , 满脸笑容把我们迎进了他的办公室 。 宽大的办公室 , 倚墙摆放了展览橱窗 , 橱窗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陶艺作品 。 马副主席介绍说 , 这都是他多年来研制生产的作品 , 而且绝大部分都曾获奖 。 言语之间 , 甚是自豪 。 中国陶艺界泰斗张守智 , 收藏家马未都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 , 书画鉴定家朱万章及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等名家先后对其作品点评 , 估价并题字 , 使得马瑞副主席犹如一颗彗星划过长空 , 在中国陶艺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但马副主席并不满足 , 在传统青花瓷制作的基础上 , 成功研制了“清远紫陶” , 现在 , 又在“清远陶晶”技术路上创下一片新天地 。
我们围坐在茶几旁 , 一边品茶 , 一边观赏马副主席的作品 。 一张宽大的茶几 , 彰显了主人的热情好客 , 墙上悬挂的根雕“厚道”则完美诠释了主人“海纳百川 , 有容乃大”的艺术追求 。 对于陶艺 , 我是门外汉 , 尽管学校里也开有陶艺班 , 但明显是娱乐 , 粗制滥造 , 糊弄蒙混 , 随便堆砌的 , 现在能看到如此赏心悦目的陶艺作品 , 真是不虚此行!
茶酣一半 , 马副主席从一个精致的盒子里取出四只黑陶制品来 , 乍一看 , 呆呆的样子仿佛是一只小铁鼓 , 圆圆的大肚子 , 憨厚可爱 , 杯口外翻呈圆形 , 浑身上下黑褐色 , 像是铁制品的 , 但其实是用黑陶做的 , 经高温(据说要达到1320--1360摄氏度)烧制而成 。 杯子手感轻盈 , 不像外表所呈现的那样稳重 。 用手指轻敲 , 发出清脆的声音 , 非常坚固 。 马副主席告诉我们 , 毕竟是陶制品 , 不怕敲 , 最怕摔 。 我轻轻地捧在手里 , 用眼光搜索它的特别之处 , 可惜看了半天 , 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 。
● 一把手壶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看不明白 , 只好问个究竟 。 原来 , 早在多年前 , 马瑞副主席只身到著名的瓷都景德镇学艺 , 无意中听老师傅聊起 , 当年军阀混战 , 各地破坏的非常严重 , 而盘踞在景德镇的将军却是一位有见识的人 , 他誓死保卫景德镇 , 认为有着几千年传承的瓷都不能毁于一旦 。 于是 , 军民团结 , 保镇护宅 , 战争虽然激烈 , 但镇内固若金汤 。 这位将军有个癖好 , 喜欢喝茶 , 因此他常到镇上一位老师傅家喝茶 , 赏玩景德名窑青花瓷作品 , 常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 老师傅发现将军精神不振 , 颈部僵硬 , 有时勉强转动也能听见轻微的声音 。 一开始还以为战争吃紧 , 劳累过度 , 在聊天中知道将军曾长时间卧床看书 , 低头练枪 , 才导致颈部肌肉劳损 , 久而久之颈椎出了问题 。 老师傅从家中取出先人留下的一个类似铜鼓状的圆杯 , 建议将军用此杯喝茶 , 老师傅每次只给将军倒四分之一的茶 , 要求将军每次喝茶必须将杯中茶水喝完 , 由于杯子肚大口小 , 不是常见的圆柱直状 , 因此要把杯中水喝完 , 就要后仰脖子 , 开始时将军觉得有点别扭 , 这样喝茶让脖子有点硬也有点痛 , 但老师傅说的很神秘 , 将军也就按他的说法做了 。
团结一心 , 其利断金 。 后来战事消停了 , 将军也要离开了 。 临别前 , 将军一如既往地来到老师傅家里品茶 。 这次 , 老师傅给将军换了一只普通的大口杯 , 对将军说:“从此你不需要这个铜鼓状圆杯喝茶了!”将军一愣 , 刚想为什么 , 老师傅笑着说:“你试试转动脖子!”将军半信半疑 , 果然 , 僵硬感没有了 , 也不会发出声音了 , 自如的转动 , 他前点点后点点 , 左摇摇右摆摆 , 没有障碍感 , 这感觉太爽了!将军显得非常兴奋 。 忙询问这杯的来历 , 老师傅告诉他此杯是先人留下 , 还没有命名 , 只是根据其外在形状暂叫铜鼓圆杯 。 将军思索了一会 , 说:“此杯外型独特又功效卓著 , 不知不觉就把我多年的颈椎治好了 , 真的服了 , 太神奇了!不如就叫“伏颈杯”吧!”老师傅听了也很高兴 , 连声说好!一高兴 , 就把伏颈杯当做礼物送给了将军 , 感谢他不顾劳疾 , 保存了瓷都几千年的文明 。
但老师傅很快就后悔了 。 这也许是他今生唯一的痛 。 尽管老师傅手艺超群 , 可再也无法制造这样的伏颈壶!讲者无意 , 听着有心 。 马瑞把这个典故记在心里 , 他经常想:单凭一个杯子 , 怎么可能有这样的特殊功效呢?
在老师傅的精心指导下 , 马瑞的瓷艺进步神速 , 学艺归来的马瑞曾辗转各地 , 先后到广东潮汕、福建、云南等地发展 , 但最终选择了清新 。 原来 , 清远地处广东中部 , 其北部是石灰岩山区 , 盛产稀土 , 经过研制与开发 , 生产的紫陶作品已大放异彩 , 在众多评奖中脱颖而出 , 斩获许多大奖 。 如今技术更上一层楼 , “清远陶晶”的技术日趋成熟 , 今年采用陶晶技术生产的作品“六福壶”有望在深圳文博会上再次独占鳌头 , 蝉联金奖 。
当陶晶技术遇上清远稀土会有怎样的神奇呢?马瑞根据古籍记载和老师傅的口述 , 经过反复研究与摸索 , 精准描绘出伏颈壶的形状 , 采用铁壶铸造工艺 , 用清远稀土黑陶作为原料 , 精确使用陶晶技术 , 经高温烧制后 , 制造出“伏颈壶” , 此壶铁味十足 , 古色古香 , 用这样的壶煮水 , 可去除水中杂质和有害成分 , 令水更健康;茶入杯中 , 可自然分解茶中涩味 , 令茶更加香滑可口 。 独特的造型使其对颈椎的康复有着独特的疗效 , 可以说 , 采用陶晶技术生产的壶已不再是传统意义的茶杯 , 而是有着特殊功效的伏颈壶 。
我们在马副主席的指导下 , 使用伏颈壶喝茶 。 多年来埋头写作 , 伏案批改作业的区民协秘书长梁大成对此壶非常感兴趣 , 端起壶一板正经按照马副主席的指导 , 茶倒壶的四分之一 , 仰起脖子喝茶 。 我们一边喝茶 , 一边聊天 , 不知不觉 , 日已西沉 。分页标题
在回来的路上 , 梁秘书长习惯性地扭扭脖子 , 惊奇地发现 , 脖子舒服多了 , 感慨地说:“伏颈壶 , 真神奇!”
● 两座相守的山
本文插图
两座相守的山
●何桂萍
在我的家乡 , 有许多美丽的山 , 有两座山像两个相互守着的人 , 我们称为孖山 。 这里的风景很美 。 每年的夏天 , 踏进那清凉的山水里游玩 , 的确是一件让人非常惬意的事 , 听老一辈的人说:这里有个美丽的故事 。
相传在很久以前 , 在这大山里住着一个善良帅气的小伙子阿善 。 他的父母离开得早 , 只留下他一个人在过着清苦孤单的日子 。 他靠打柴为生 , 有时偶尔打一些猎物 。 也可以到镇上卖一些钱 , 再买一些生活用品或粮食回来 。 这一天傍晚 , 他在山上砍柴回家的时侯 , 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腿部受伤的小兔子 。 非常可爱 , 柔顺的白色的毛 , 滴溜溜的小眼睛就可怜巴巴地看着他 , 就像在哀求他别杀它 。 阿善心里一软 , 就没有杀掉小兔 , 把它抱回家 , 还弄了一个温暖的小窝给小兔子 。 也算有个伴吧 , 有很多时候 , 他都对小兔说说心里话或赶集时见到的有趣的事情 。 小兔似乎能听慬他的话似的 , 就粘在他的身边 。 时间过得真快 , 一转眼八十一天已经过去 , 这天 , 阿善上山打柴回来 , 刚进门就闻到一股饭香味 , 而桌子旁边站着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 。 他惊呆了 , 自己一直孤苦零丁 , 那来的这样漂亮的亲戚朋友呢?
“你是谁 , 为什么跑到我的家里?”
“你听我说 , 我原来是东海龙王最小的女儿小贝 。 前段时间因为外出游玩时 , 遇到了黑霸王之子一一小霸龙 , 他是一个专门欺男霸女的纨绔子弟 , 是个花花公子 , 这样的人怎么值得托付终身呢?他想强娶我为妻 , 我是趁他喝醉酒 , 偷偷逃跑出来的 。 没想到在途中又摔伤了脚 。 更可恨的是 , 那个小霸龙居然在我吃的饭菜里下了毒 。 只要不吃解药 , 就会变成一只小兔子 。 除非过了九九八十一天后才会自动解毒 , 才可以重新变回人形 。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 , 小贝喜欢上这个小伙子阿善的勤劳与善良 , 与阿善结成了夫妻 。 两人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 , 过着平凡而又幸福的日子 。 一年后 , 可爱的女儿降生了 , 取名小宝 。 谁料想 , 小霸龙不知从哪里查到了小贝现在的住处 。 这一天 , 他趁阿善不在家 , 把小贝抓走了 。 阿善抱着女儿到处去寻找小贝 , 他一直找呀找 , 看花开花落了一季又一季 , 门口小贝种的那棵枇杷熟了一年又一年 。
一年又一年 , 他终于找累了 。 传说他的死后的第二天 , 他的家乡突然多了两座山 , 一大一小 。 看外形像一个男子拉着小孩子 。 也许 , 是阿善在盼望妻子的回来吧 。 更让人奇怪的是 , 在这两座山出现的不久 , 在旁边子多出了一座山 , 远远看去像一条盘蜓的龙 。 也许是阿善的执着感动了上天 , 惩治了小霸龙 , 让小贝回来团聚吧 , 一起守护着可爱的女儿 。 这个美丽的传说 , 在诠释着动人的爱情故事 。
● “井塘通衢”牌坊
本文插图
“井塘通衢”的传说
●夏升华
相传光绪十九年的一个晌午 , 一位外地官员从浸潭骑马路经元岗往禾云方向走去 。 当他骑马来到元岗 , 一眼看到井塘风水格局之大 , 九曲十八湾水逶迤而来 , 刚好入局 , 河水经元岗“一个为日 , 一个为月”的两山夹口流出 , 俗称“日月守水口” 。 还有一条十几里用石头砌成的石街 , 直通到官步水 。 心想:井塘此风水格局 , 必定出有达官贵人 。 于是下马而行 , 当他来到紧靠大路的村庄时 , 远远望去井塘洞局虽然大 , 群山拱照 , 但牛腌村背那个形似牛形的山 , 座落在井塘而且居中 , 此乃一败局也 , “死牛撑肺”之格 , 出不了大官员 。 加上大锅耳那个山峰 , 又称“兀鹰峰” , 此山峰的头脸面向鱼坝 , 如果出大小官员 , 鱼坝那边为多发地 。 井塘纵使出官 , 权力也不会大 。 于是 , 官员又重新骑上马 , 继续前行 , 从此以后 , 该村称官步水就是这样起名的 , 一直沿用至今 。分页标题
村民得知此事后 , 互相传阅 , 议论纷纷 , 有人建议请风水大师回来指点迷津 。 风水大师到了井塘前后观看了好天半 。 看不出有什么破绽 。 正在一筹莫展发愁之际 , 看见村边一班小朋友从元岗山坳处向这边走来 , 一阵喧哗 , 好不热闹 , 风水大师一眼看去 , 不觉心头一亮 , 一拍大腿 , 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有了 , 就在刚才孩子们冲下山坳处建一门楼 , 一来挡过此坳风煞 , 二来将门楼改称为通衢 , 办法就解决了 。 ”于是 , 风水大师吩咐“三塘”长老 , 召集众人来开会 , 讨论在元岗出口处建一个“井塘通衢”门楼的决定 。
会上大家畅所欲言 , 聆听了风水大师有关对井塘风水的一番论述 。 大家连连点头称是 , 最后统一意见 , 确定采纳风水大师的方案 。 一个月后 , “井塘通衢”落成典礼 。 门楼建设期间 , 乡亲们又围绕一个棘手的问题展开了较为长时间的讨论 。 门楼的对联该怎样写?写什么内容?请谁来写好?于是 , 有人建议邀请滨江地区较有名气的文人墨客聚集到元岗来 , 由滨江十二位秀才 , 各人写一副对联 , 然后择优录取 。 通过精选 , 最后决定取用龙颈乡水东村白兆尼写的“井塘通衢”对联 , 用两块大理石将对联凿上去 , 作为门楼对联 。 白兆尼的对联是这样写的:“合万井以作屏藩远挹鹰尖峰秀丽 , 汉井塘而开保障近临鱼嘴水潆洄 。 ”经大家一再点评 , 认为将“汉”字改写成个“接”字更妥当 。 于是 , “合万井以作屏藩远挹鹰尖峰秀丽 , 接井塘而开保障近临鱼嘴水潆洄 。 ”就这样门联已敲定 。 横额为“井塘通衢” 。
白兆尼是清朝时期龙颈水东村人 , 青年时留学于日本东京 ,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同清远榜眼朱汝珍重修民国版《清远县志》 。 除此此外 , 在那时候井塘还建有一个“通津衢” , 因建加油站时被拆掉 , 殊为可惜 。 现在的位于沙河路口的“井塘加油站”就是原来的井塘“通津衢”旧址 。
有道是:好事多磨 。 “井塘通衢”门楼建好后 , 如何安放门楼地卜(门槛) , 村民又开展了一场“口水战” 。 因为在光绪十九年兴建“井塘通衢”的时候 , 岐塘和罗塘两塘的人们提出一个要求 , “井塘通衢”的地卜(门槛)要平坦的 , 地卜(门槛)不能超出地面半寸 , 如果地卜(门槛)高出地面 , 我们岐塘、罗塘两塘的群众到禾云赶集经过“井塘通衢”是必经之道 , 每走一次都要抬起脚步经过 , 你们井塘人高我们一等 , 所以 , 地卜(门槛)不能稍有高出 , 必须是平坦的 , 这样才符合三塘人民的愿望 。
大家彼此尊重 , 平等和谐 , 井塘人采纳了大家的建议 , 就这样 , “井塘通衢”是平坦而不设地卜(门槛)的 。 由此可见 , 当时人们对风水布局是十分讲究的 , 从另一个角度说 , 岐塘、罗塘当时也有精通“风水易学”这一学说的高人 。 世事和人事就是这样精彩绝伦 , 大千世界可谓人才辈出 。
还有精彩的一幕 。 当时“三塘”的圩市是设在元岗鰔(敢)鱼嘴这一地方作为圩市的 , 这就是鰔鱼嘴 , 又叫元岗锣鼓滩头 , 也就是现在的沙河元岗煤站 。
那时候 , 岐塘、罗塘的人们又向当时的清远知县写了一道申请 , 提出“三塘的圩市要设在沙河圩上”的要求 , 这样“三塘”村民赶集都必须要过河才公平 , 县官觉得“言之有理” , 故此批准将原来设在锣鼓滩头的三塘圩市迁移到现在的沙河圩里 , 至今一直没有改动过 。
据载:当时井塘是这样划分的 。 所谓“三塘”就是:上井塘为五爱、坑尾;下井塘为元岗、井建、南鸦;岐塘为东社、南社、西社、桂湖;罗塘为板坑、新洲 。 新中国成立后 , 一九五三年上半年 , 建立乡级政权 , 划分为十九个区 , 一个区级镇 , 六个乡级镇 , 同249个乡 , 三塘属十六区:分别是东社、西社、北社、井建、建中、井塘、樟坑、桂湖(包括南社)、板坑、富罗、罗东、官田、新洲(包括湴坑) 。 新莲、沙河镇 。分页标题
自觉遵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 。
组稿 | 米仓南
编辑 | real曾
监制 【清新文艺|民协 | 来听文艺家们聊聊清新故事】|碧晴
- 齐齐哈尔文艺|【扎龙诗会】逝去的天使——娟子/伊琳
- 小窝,超爱|北欧风二居室,惬意舒适的清新休闲小窝,超爱! ????
- 穿搭|清新可人的比基尼泳衣美女,青春活力,让你穿出年轻自信!
- 美搭刊|22岁宋祖儿打扮真老气,穿蓝色波点裙清新甜美,发型瞬间显老10岁
- 穿搭|清新可人的比基尼泳衣美女,增添活力感,绽放身材的魅力!
- 穿搭|清新可人的比基尼泳衣美女,散发时尚气场,塑造腿部线条!
- 穿搭|清新可人的比基尼泳衣美女,轻松拥有优美曲线,尽显甜美洋气感!
- 白云山印象|【文艺天地】阳光笔艺会24——白云山印象(组诗)
- 阳光导报|【文艺天地】【秋雨冬雪集】之【浅论诗歌的哲学特性】 (2)
- NewLeaper|从冷冽冰雪,到清新海风—发掘独属于你的盛夏香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