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引子
文章图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 , 纪瑞喜辞职下海 , 从一家小餐室起家 , 开始了他的梦想 。 “敢闯敢拼、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一直激励着我” , 纪瑞喜说 , 一开始是摸着石头过河 , 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经验 , 但是有创业的激情 , 梦想和胆量 。 30几年风雨 , 一路打拼 , 纪瑞喜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 也受惠于特区建设的每一步 。 如今 , “建业”已成为汕头甚至全国知名酒楼 。 年过五旬的纪瑞喜看起来年轻而又富有激情 , 岁月似乎丝毫没在他身上留下多少痕迹 。 “特区建立为我打开了一扇窗 , 把我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 近日 , 纪瑞喜娓娓而谈 , 讲述了他从“头鼎”(指餐饮店或酒店中炒锅厨师的组长)到“头家”的创业之路 。
档案
纪瑞喜 , 汕头人 。 广东建业酒家有限公司董事长 , 从事餐饮业30余载 。
文章图片
口述时间:2020年6月26日中午
地点:建业酒家办公室
记录:陈文兰 尔霓
口述
#endText .video-info a{text-decoration:none;color: #000;} #endText .video-info a:hover{color:#d34747;} #endText .video-list li{overflow:hidden;float: left; list-style:none; width: 132px;height: 118px; position: relative;margin:8px 3px 0px 0px;} #entText .video-list a,#endText .video-list 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color:#fff;} #endText .video-list .overlay{text-align: left; padding: 0px 6px; background-color: #313131; font-size: 12px; width: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bottom: 0px; left: 0px; height: 26px; line-height: 26px; overflow: hidden;color: #fff; } #endText .video-list .on{border-bottom: 8px solid #c4282b;} #endText .video-list .play{width: 20px; height: 20px; background:url(http://static.ws.126.net/video/img14/zhuzhan/play.png);position: absolute;right: 12px; top: 62px;opacity: 0.7; color:#fff;filter:alpha(opacity=70); _background: none; _filter: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ImageLoader(src="http://static.ws.126.net/video/img14/zhuzhan/play.png"); } #endText .video-list a:hover .play{opacity: 1;filter:alpha(opacity=100);_filter: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ImageLoader(src="http://static.ws.126.net/video/img14/zhuzhan/play.png");}if (1/*/(iPhone|iPad|iPod|Android|NETEASEBOBO|blackberry|bb\d+)/ig.test(navigator.userAgent)||/safari|chrome|firefox/i.test(navigator.userAgent)*/){ var str1 = '';document.getElementById("FPlayer1404863609673").parentNode.innerHTML = str1 + str2;}纪瑞喜:敢闯敢拼的特区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来源:网易广东)
白手起家 , 借5千元创业开餐室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 , 我成为时代的宠儿 , 在这背后 , 不仅有辛酸还有勇气 。 上世纪八十年代 , 我在汕头国际大酒店当“头鼎” , 每月有260元的收入 , 这在当年是高收入工资 。 思虑再三 , 我在辞职报告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 当时不少人觉得不可思议 , “要考虑清楚 , 不要冲动 。 ”“真的要走?”朋友同事的规劝 , 一波接一波 , 但我毅然决然 。
彼时 , 随着引进港资、侨资、外资 , 大量港商、台商、外商都涌来特区投资办厂 , 到处都弥漫着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 我被热火朝天的创业氛围所吸引 。
1989年初 , 靠着借来的5千元我开始了创业生涯 , 和技校同窗挚友佘六六在华山路旁的龙湖村口开了一家“欢乐餐室” 。 虽然才85平方米的面积 , 但房东要价高 , 每月要850元的租金 , 我还是毫不犹豫地签下3年的租约 。
当年的特区企业没有食堂 , 员工对饮食的需求量大 。 我每天工作十几个钟 , 买菜、洗碗、烹制 , 最忙的时候连续几个钟站在灶台上不能下来 , 那段日子 , 最辛苦 , 但很快乐 。
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 , 最值得我记取的 , 就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精神 。 我从来都不是一个甘愿被条条框框束缚的人 , 我相信自己 , 也敢闯敢拼 , 最重要的是 , 特区建设让我嗅到了一个更加灿烂的未来 。
梦起特区 , 艰苦打拼成就一番事业
每到饭点时分 , “欢乐餐室”人头攒动 , 伴随着猛火热鼎碰撞出的“滋啦”声 , 客人们的情绪也被带动得热烈起来 。 正大康地、华达宝、特区报以及建设总、企业总等单位的员工蜂拥而至 , 2块钱的炒粿条 , 加上3块钱的福寿螺汤 , 让下班后饥肠辘辘的人吃上一口热饭、喝上一口热汤 。
客人们围桌而坐 , 我就站在铁板台前现场“表演” 。 当着顾客的面 , 放入韭黄、粿条 , 抖锅翻炒 , 香味很快弥漫了整个空间 , 各色食材就这样在食客面前变得活色生香 。 因为口味好 , 店里制作的炒粿条成为招牌菜 , 是当年特区打工一族的至爱 。 时隔多年 , 还有老顾客回忆当年 , 笑称我将那一瓢油浇在鼎里“嗤”的一声 , 是比满街飘扬的邓丽君的歌声更美好的声音 。
经济特区是改革的“试验场” ,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 , 每天往返于汕头和香港的大货车络绎不绝 。 香港大货车司机成为当时餐厅的高端消费群体 , 龙舌、小金龙鱼、炖甲鱼汤等菜式很受他们欢迎 , 每餐人均消费都在50元以上 。
改革的春风唤醒了人们追求美食的味蕾 , 从吃饱到吃好 , 人们对食物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追求 。 据说司机开一趟车有6000多元的收入 , 他们把来欢乐餐室消费作为犒劳自己的一种方式 。 最火爆的时候 , 长长的一大排大货车停靠华山路旁 , 颇为壮观 , 这也成为那个蓬勃向上、欣欣向荣时代的标志性“景观” 。
初心不改 , 一辈子坚持做好一件事
特区发展 , 不创新不行;企业发展 , 不创新也不行 。 1992年 , 欢乐餐室易址扩建 , 更名为源源酒家;两年后再次华丽升级 , 更名“建业酒家” 。 不管是“欢乐餐室”“源源酒家” , 还是坚守至今的“建业酒家” , 都见证着特区的岁月浮沉 , 独属于汕头人的美食文化 , 成为这座城市独特的味觉记忆 。
汕头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 , 有着丰富独特的地理环境 , 融汇造就了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 。 适时而食是从古至今人们顺季应时的体现 , 人们在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找寻一种平衡的生活方式;而有山有海的地理环境为潮汕美食带来了更丰富的味道 , 碰撞出独特的风味;近几十年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人流交汇 , 也源源不断地为汕头美食的流变注入活力 。
40年来 , 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 , 注重追求饮食文化品质享受 。 扑面而来的互联网+、智能化、高科技 , 对于我来说 , 遇上了时代发展的“大考” 。 潮汕美食作为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面临广阔的发展空间 , 做好传统潮菜研究是我的梦想 , 我希望带给食客的不仅仅是美食 , 还有我们的潮汕传统文化 。
受益于国家发展、汕头发展的大气候 , 餐饮企业健康发展 。 可以这么说 , 没有改革开放 , 没有建立经济特区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 没有众多消费者对潮菜的追捧 , 我个人也好 , 建业也好 , 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 。
对于许多人来说 , 美食运载着情怀 , 这两者是相辅相成 , 缺一不可 。 如果说当年走上餐饮这条路是偶然 , 但现在的我是30年磨一剑的成长 。
我很幸运 , 处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 , 赶上了建立特区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 成就了创业梦想 。 我每一步的发展都和时代息息相关 , 只要不断努力就有希望 。
文章图片
【汕头|纪瑞喜:敢闯敢拼的特区精神一直激励着我】
来源:(网络)
【】网址:/a/2020/0709/1594239790.html
标题:汕头|纪瑞喜:敢闯敢拼的特区精神一直激励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