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疗|如何体悟太极拳的“松”?

【太极疗|如何体悟太极拳的“松”?】
打太极拳的人 , 都知道要放“松” 。 但是 , 接受“松”的理念 , 是思想印象和习惯用力 。 从思想角度上讲 , 难免“刻意”为之;从习惯用力上做 , 则完全背离了太极对“松’的要求——这就是说 , 太极拳的“松” , 不是人们一般认知的和随便就能做到的 。

太极疗|如何体悟太极拳的“松”?
本文插图
太极的“松” , 寓于太极拳的“要则理法”中 , 是特定意义上的 。 对于“松” , 有这样两种概念——习惯上的“松”和太极拳的“松” 。
前者 , 人们都懂得 , 都能够轻而易举地做到;后者 , 则是陌生的 , 需要通过把握太极拳的“要则理法”去感觉 , 去体现 。
太极拳的“要则理法" , 都是一种劲道 。 因而“松” , 也是一种劲道 。 它在“形”体方面 , 主要与“沉、下"协同运作 , 称作“松沉” 。 这里请注意 , 太极拳讲究“对称”劲儿 , 说“松”时 , 不能离开它的对立“紧” 。 实际上 , “松”与“紧”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 , 既对立 , 又统一 , 彼此密切关联 , 不可分割 , 在太极拳中是一对“对称对应”的关系 。 如果没有“紧’”就谈不上“松”了 。 但这种“紧”是“意”紧 , 不是僵、硬、绷意义上的紧 。
“紧” , 体现在形体动作的“起、上”中 , 这里体现为“提顶" , 与“松沉”相对称 , 不可缺一 , 若缺其一 , 那就偏了 , 背离了拳论“对称”理法 。 只有在“紧”协调下的“松” , 才是完整的“松” , 这种“松”才能递进 , 才能渐入“空灵”境界 。
“紧与松”的关系 , 是太极拳整个“对称"关系的纲 , 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 。
可见太极拳的“松” , 不可单用、偏用 , 也就是说 , 是有条件的 , 不是绝对的 , 不是打太极拳过程中整个都要放“松” , 若是如此 , 那就只有“松”而无“紧" , 形体就会形成松塌 , 导致下身负重过量 , 引起腿疾 , 如关节痛等病 , 如果练低架子 , 慢动作 , 那就更加滞重 , 副作用会更大 。 所以 , 这里再重复一句 , 把它概念化一‘松” , 与“沉、下”顺向相随;与“起、上”逆向协作 。 有“松”就有“紧” , 相称相应 , 不可有偏 。

太极疗|如何体悟太极拳的“松”?
本文插图
在总体上来讲 , 太极拳的“力源"在腰际(脊) , 因而 , 主张四肢要由腰脊来带动 。 这就是说 , 四肢不是自行动作 , 不是直接动作 , 而是被动地像丝连线挂在躯干上--样由腰脊带动起来运作 , 自然就相对地显得“松”软多了;且这种运作 , 又用的是“意” , 即完全用意识鼓动着身势来做 , 不使一点力 , 从而更增进了“松”软的程度;加之 , 在“紧”的协调下 , “紧”到极致便是“松” , “松”到极致便是“紧” , “松”、“紧”交替 , 对立转化 , 使“松”益臻完善 。 如此走出来的劲势 , “松”不显松榻;“轻” , 不失其重;“柔” , 不丢其刚;“棉”不弃其硬;“缠” , 不抛其直 , 极有味道 。
由腰脊带动的四肢运作的“力的载体” , 单是“意”还不够 , 完整地说是“意气、神”三位一体 。 这就是说 , “形”体动作要同“意、气、神”融为一体 , 浑然无间 , 到了这个时候的“松” , 才能做到“松”得完整 , “松”得均匀 , “松”得一致 , “松”得潇洒 。
由上可知 , 太极拳的“松”是特定意义上的 , 是根据太极拳的“要则理法”练出来的 , 而不是刻意做出来的那种松塌的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