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报1949|程正民 | 纪念童庆炳逝世五周年:六月的思念
_本文原题:程正民 | 纪念童庆炳逝世五周年:六月的思念
六月的思念
——纪念童庆炳逝世五周年
文丨程正民
日子过得飞快 , 不觉你已经离开我们五年了 。 这些年 , 我只能在梦里见到你 , 但我无法忘记我们的别离 , 我们的真情和我们的事业 。
本文插图
童庆炳教授(左)与程正民教授(右)合影 , 摄于新世纪初
无法忘记我们悠长的别离
2015年6月14日的深夜 , 我们在二炮医院等你回来 。 先是站在院子里 , 后来医院首长请我们到室内 。 偌大的医院 , 偌大的会议室 , 死一般寂静 , 我只听到好像是东风在角落里哭泣 。 由卫东和赵勇陪伴 , 你终于回来了 , 简短的告别式无法表达我们的悲伤 。 我完全无法相信这是眼前的事实 。 离开二炮 , 我精神有些恍惚 , 老想着你为什么要去爬长城 , 老想着这些天不是好好的为什么就这么去了 。 二炮离我家并不远 , 但在浓重的夜色中 , 悲伤竟然让我迷了路 。 那天 , 要不是陈太胜陪着我 , 我真找不到回家的路 。
本文插图
大一期间童庆炳在北师大教学楼前 , 1955年
2016年6月 , 在你离开我们一周年的日子 , 我同你的学生来到金山岭长城 。 在你倒下的台阶上 , 大家献上了鲜花 , 点上了香 。 随后大家爬上了你曾到达的最高处——五眼楼 。 论体力我也是可以爬上去的 , 为了不给大家找麻烦 , 我只能在长城脚下等待 。
本文插图
程正民教授在金山岭长城童老师去世处 , 2016年6月12日
在山下 , 我同当地的老乡聊天 。 很巧 , 有一位妇女竟然知道你那天倒在长城的事 , 她说是在五眼楼卖旅游产品时碰上你的 。 说你们那位老师可好了 , 为了照顾他们生意 , 特地买了一顶帽子和一件T恤衫 。 后来你又同她聊起家常 , 得知她儿子今年大学毕业工作还没有着落 , 你非常关心 , 马上把家里电话告诉她 , 说如果解决不了 , 你可以帮忙 。 这时 , 你完全不知道自己不久就要离开人世 , 作为农家出身的苦孩子 , 你十分理解农民的艰难 , 你的心是永远同这块土地连在一起的 , 是永远同底层老百姓连在一起的 。
本文插图
上文提及的这位妇女名叫武金凤 , 摄于2015年9月
2016年10月 , 我又同你的学生来到你的家乡连城莒溪乡 。 29日那天 , 我们来到你的墓地看望你 , 狭窄的山坡上站满了人 , 你的学生一个个跪地磕头 , 我也在你墓前三鞠躬 , 这时墓地哭声一片 , 我怎么也控制不住自己 , 让眼泪尽情流淌 , 有同学过来拍拍我的后背安慰我 , 扶我慢慢下山 。 在山下 , 随着山风 , 我听见从山上传来阵阵歌声 , 那是同学们在唱着你平日喜欢的歌曲 。 歌声里 , 我久久回望山头 , 我想有家乡的群山和小溪陪伴你 , 有你的学生挂念你 , 你是不会寂寞的 。 但是我己经老了 , 我真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再来看你 。
本文插图
程正民教授在童老师墓前 , 2016年10月30日
无法忘记我们难得的真情
许多人知道你和我既是老乡 , 又是老同学 , 老同事 。 60多年的友情是很难把我们分开的 。 我相信人生是有缘分的 , 1955年考大学 , 为了躲开台湾飞机的轰炸 , 我从厦门到龙岩参加高考 。 而你正是龙岩师范毕业生 , 我们互不相识 , 但是同一考场的考生 。 冥冥之中 , 龙岩成了我们友情开始的地方 。 后来我们一起考上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 你在一班 , 我在四班 , 平日来往不多 , 但是互相知晓 , 我知道一班品学兼优的团支部书记是我的老乡 。 58年因工作需要你提前毕业 。 59年我也毕业留校了 。 当年上哪个教研室是由不得个人选择的 , 几十年后你才告诉我 , 是你代表教研室把我挑到文艺理论教研室的 。 我们虽同处一个教研室 , 但相处时间并不长 。 先是你被胡乔木的妹妹方铭调到社科处和文科学报工作 。 不久我也被调到苏联文学研究室和后来的外国问题研究所 。 尽管如此 , 我们还经常有来往 , 许多问题总能说到一块 。 文革后 , 你说落叶归根 , 坚决要我回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 , 我也很想回去 , 可是原单位和学校都不同意 。 1991年 , 苏联解体了 , 苏联文学研究所也莫名其妙随之解散了 , 这时 , 我才如愿回到教研室 。 回来后 , 你一直为我操心 , 先是让出教研室主任让我当 , 接着又操心我的职称 。 因为“苏文所”后几年不景气 , 学校一直不给正高名额 。 我的正高一直被耽误 , 回到中文系又面临剧烈竞争的局面 。 我虽然不是太着急 , 觉得只要有实力 , 早晚会评上 , 但你比我还着急 。 头年没评上 , 你和曾恬特地请我吃饭 , 安慰我 , 并拿出明年非要拿下不可的决心 。 我那时已有两本专著 。 你说为了保险还得搞一本 。 恰好有一个由你主编我也参加编写的教委博士点项目《马克思主义文艺社会学》 , 你就让我统稿 , 在出版的书《文艺社会学:传统和现代》上署上“程正民、童庆炳主编” , 我不同意 , 你决意这么做 , 我心里明白你这是在帮我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程正民、童庆炳主编:《文艺社会学·传统与现代》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1994年
21世纪初我主持国家和教育部的重大项目《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国别研究》 , 你也出了很大力 , 七卷本出版时 , 我要在总主编上写上我们两人的名字 , 你执意不肯 , 最后达成妥协 , 成了现在看到的“程正民、童庆炳总主编” 。 学界有些人为了署名谁前谁后闹得不可开交 , 你在这个问题上的表现让我非常感动 。 当然 , 你全力帮助我有友情的成分 , 但也不全是 。 你当年为教研室后来为“中心”的老师的职称操心的事是尽人皆知的 。 80年代中期 , 学校要提你为教授 , 你不肯 。 说是我的老师钟子翱没评上教授, 我怎么能评教授 , 你尽力帮他发文章 , 让他先评上教授 。 有个老师没评上教授 , 深夜打电话给系主任说要跳楼 , 你给他打电话说 , 作为教研室主任这事我也有责任 , 要跳我们俩一起跳 。 你还是别跳 , 明年我们一起想法解决 。 文艺学研究中心的老师们心里都清楚 , 哪个老师提职称的过程都少不了你在操心费力 。 你所做的一切 , 都是为学科的发展着想 。 在你那里 , 对同事的真情同对学科的挚爱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 。
本文插图
童庆炳主编 , 《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2年
程正民、童庆炳总主编的《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国别研究》丛书(七卷本)之一
无法忘记我们共同挚爱的事业
从你22岁迈进文艺理论教研室的那天起 , 你对文艺学专业是有很深的感情的 。 改革开放以来 , 从建立文艺学博士点到建立文艺学研究中心 , 你可以说是为文艺学专业操尽了心 , 拼尽了命 。 就拿建设文艺学研究中心来说 , 你先是组织了“四大战役” , 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 而在申请过程中 , 从组织论证、整理申请材料、购买图书、装修办公室 , 你和大家忙得不可开交 。 常常是无法回家吃饭 , 在食堂对付了事 。 我还记得 , 我们两人去请启功先生当中心顾问 , 他老人家正患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 , 躺在床上疼得不行 , 但一听我们请他当顾问 , 他非常高兴 , 只说了一句“抬举我了!”算是同意了 。 后来 , 他又为中心写下了“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十三个大字 。 他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纪念私记》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去年评出两个学术基地 , 一是‘民俗、典籍、文字’的一个基地 , 一是文艺理论的一个基地 。 其一是由民俗学老前辈钟敬文先生挑头 , 第二个基地是童庆炳教授和程正民教授组成 , 当然也有些助手和组外顾问 。 前一个基地因钟先生是‘鲁殿灵光’ , 这一学科都是他的弟子 , 评议时已无人能争;第二个基地评议时 , 虽得到多数支持 , 也足见本学科中究竟有出类拔萃的成绩 , 才能在众中取胜 。 通过后 , 童、程二位到我舍下谈天 , 他们即说叫鄙人做一名顾问 , 以志同喜 。 ”
本文插图
童庆炳教授(右)、程正民教授(左)与郭预衡教授(中)在文艺学研究中心资料室 , 2002年秋
“中心”建立以后 , 除了抓完成重大科研项目 , 你全部心力全用在队伍建设 , 你把中心的未来寄托于新的一代 。 最早你有一个三人引进计划 , 最后只完成一个 。 后来我提出文艺学是个对外开放的学科 , 要引进各种语种的人才 , 引进一个语种的人才就等于向一个国家的文论打开一扇窗户 。 你非常同意这个意见 , 下很大决心引进了懂德语 、懂法语、懂英语的人才 。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 , 你特别强调要引进80后的人才 。 在这个问题上 , 你从来不只顾引进自己的学生 , 而是搞五湖四海 , 不管是谁的学生 , 只要德才兼备就引进 。 期间曾挑选过四、五个人选 , 并积极着手引进 , 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 , 计划无法实现 。 “中心”这几年引进了三个80后人才 , 总算实现了你的愿望 。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 , 你十分关心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 记得你走的前一年(2014)7月 , 你领着大家来到京郊大觉寺 , 在古老的银杏树下 , 讨论每个人的学术方向 。 你建议赵勇在搞当代文化批评、当代文学理论批评时是要抓住几个大家 , 如赵树理 。 你建议钱翰在研究罗兰·巴特的基础上要关注法国文论的整体研究 , 将来写出法国文论史……大家一边品茶 , 一边讨论 , 气氛温馨、热烈 。 就在你离开我们的前一个月 , 我正在中欧旅游 , 没等我回来 , 你就急切问中心老师:“程老师什么时候回来?”我一回来 , 你就马上找我征求对新一届主任人选的意见 , 关心着中心的未来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童庆炳教授在大觉寺与年轻教师讨论学术方向
2014年7月7日
本文插图
童庆炳教授、程正民教授与文艺学研究中心部分成员在北京大觉寺 , 2014年7月
老童 , 你的一生可以说用整个生命投入文艺学的事业 , 特别是在你的晚年 , 更是关心文艺学新一代的成长 。 在他们的身上寄托着你的对未来的希望 。 我记得你在2014年出版的《从审美诗学到文化诗学——童庆炳选集》的前言中曾经深情写过这样一段话:
“新时期过去了三十年 , 转瞬之间 , 我已从中年迈进晚年……回顾所走过的路 , 总觉得所做的太少 , 留下的遗憾太多……但生命的火焰即将暗淡 , 我可能再做不了什么来补救了 。 遗憾将陪伴上天留给我的日子 。 我只能告诫我的学生:努力吧 , 勤奋地、不倦地在文学理论这块园地里耕耘 。 要读万卷书 , 行万里路 , 永远和现实生活保持密切的生动的联系 , 把书本知识、创作实践和生命体验贯通起来 , 也许你们能在这块园地获得丰收 。 我从来不嫉妒学生 。 我希望你们成家立派 。 当你们像我这样老的时候 , 回首往事 , 觉得自己的生命没有虚度 , 你们已经成功 , 达到你们的老师没有达到的境界 。 那对我来说 , 就是最好的安慰了 。 ”
本文插图
童庆炳 :《从审美诗学到文化诗学——童庆炳自选集》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4年
这篇前言文末题的是:“2012年5月 , 时年76岁” , 三年后你离开我们了 。 今天我读这段话时感慨万千 , 仿佛感到你一颗挚爱文艺学的心 , 一颗关心文艺学新一代的心依然在砰砰跳动 。 我衷心希望文艺学的新一代能牢记你的嘱托 , 精诚团结 , 努力奋进 , 把文艺学研究中心建设好 , 以告慰你的在天之灵!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程正民教授写作此文的手稿节选
2020年6月8日
作者简介:
程正民 , 1937年生 ,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 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 。 曾任北师大苏联文学研究所副所长 , 《苏联文学》杂志常务副主编 , 中文系系主任 。 自1960年代至今 , 长期从事俄苏文学和文论研究 , 著有《20世纪俄苏文论》 , 《巴赫金的文化诗学》 , 《程正民著作集》(五卷本)等 。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文艺报1949|程正民 | 纪念童庆炳逝世五周年:六月的思念】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微信编辑:晓梅
- 文艺报1949|读叶舟《敦煌本纪》:“少年中国”的史诗气韵
- 文艺报1949|今日主播:《文艺报》同仁丨经典诗篇选诵
- 文艺报1949|王苏辛《象人渡》的一些闲话:固执的失踪者
- 拾文客栈|1949年选择首都,一共有11座城市入选,为何呼声最高的南京落选了
- 思孤与小明|文艺报:《问津变》最大的贡献,在笔者看来,是作家计文君为处于“生活在当下”中的人们寻找出路
- 文艺报1949|梁豪:日日新,或历久弥新丨新力量
- 诺贝尔奖|1949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被认为是诺奖史上最大的耻辱
- 文艺报1949|今日主播:周子湘(作家)丨《月球异乡人》创作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