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重版出来丨强烈推荐这部给建筑穿“透视装”的书!
_本文原题:重版出来丨强烈推荐这部给建筑穿“透视装”的书!
《建筑的故事》是我最近看得最过瘾的一本书 。 普利策奖得主真是太厉害了!强烈推荐给大家 。
这里一定要强调一下 ,这个书特别好懂 , 不要被专业的剖面图暗示 , 觉得一定高大上到看不懂 。 不是这样!这就是一本几乎所有人都能读的故事书 , 只不过写得超级精彩而已!
但是 , 这又不是一本普通的故事书 。 它写得不仅仅是好看 , 值得看 , 我甚至认为 , 相当有必要早点看 。 如果你岁数不大 , 那恭喜你! 能好好读这样一本书 , 可能真的会影响你的一生 。
本文插图
因为 , 作为历史/建筑双料奇才的作者帕特里克·狄龙 , 不只为你讲述了文明史上16座传世建筑的精彩历史 。 最重要的是 , 他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 , 那种爬梳“背后知识”的能力 , 是极具启发性的 。 这种启发很可能会影响你的认知模式 。 引导你产生力透纸背的思维纵深 , 还可能会教会你明辨是非 。
建筑让人更聪明
想想看 , 无论是旅行中遇见独特的地标 , 还是上班经过沿街的房子 , 你是否能意识到这些东西矗立在那里是有原因的?事实上整个建筑形态一直都在发展变化 。 但是一个人如果不专门研究这个 , 可能在日常的思维范畴中 , 根本就不会深入思考这些问题 。
本文插图
建筑故事剖面图
但是 , 建筑又是日常最常见的东西 , 每个人都住在房子里 。 对此视而不见 , 实际上算一种浪费 , 浪费了一种锻炼元认知能力的机会 。
所谓的元认知 , 就是对认知的认知 。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 , 人们对自己思考过程的理解 。
为什么我说对建筑视而不见是一种浪费呢 , 这就得从《建筑的故事》精彩绝伦的引言说起了 。
本文插图
引言部分
在这本书的引言里 , 作者帕特里克·狄龙做了一件事 , 他用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 , 把建筑史从原始人住山洞 , 梳理到了现代摩天大楼 。
他讲这些的时候 , 你能明白无误地看到 , 最初的人们是如何思考 , 寻找居所 , 又是如何开始建造木屋的 。 从历史的早期开始 , 就是需求催生变化 , 好奇带来新的尝试 。 所处环境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生活方式 , 驱使人们因地制宜修建不一样的屋子 。 而对新生活的美好追求 , 又让人们一点点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 。 建筑的样子就是被这样的内生力量改变的 。 一点一滴 , 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变化 。 起初房子是为了遮风挡雨 , 保护家人和财产 。 渐渐地 , 建筑有了更多象征意义 , 国王建造宫殿 , 向臣民炫耀实力 。 宗教领袖建造教堂 , 表达对神的尊崇 。 今天我们看到各种公共设施所包含的建筑形态 , 则是历史的塑造 , 也是人们多样需求的体现 。 工厂、车站、机场、电站等等各种各样的建筑遍布人类生活之处 。
换句话说 , 我们日常视而不见的建筑背后 , 实际上有一套强有力的逻辑体系在支撑 。 而这套逻辑体系又并不难理解 。 只是由于房子实在太常见 , 而大部分人们除了房价和装修又看不到别的 , 以至于我们错失了这种机会 。 如果能很早地意识到这一点 , 可能会让一个人在看待万事万物的视角方面升一个维度 。
本文插图
我们经常讲好奇心 , 实际上就是探索背后推动因素的动力 。 你想想 , 如果一个人能从最视而不见的事物上 , 通过思辨而理解到这事物背后庞大复杂的体系性原因 , 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其实就是豁然开朗的感觉 。分页标题
读《建筑的故事》就是这种感觉 , 一如当年我读伦纳德·里德《铅笔的故事》一样 。 伦纳德·里德仅仅靠讲铅笔这么一件寻常之物 , 就能把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讲得清清楚楚 。 而《建筑的故事》也很像 , 它把房子的历史讲得简单易读文采斐然 , 促使我们在看待哪怕很普通的事物上 , 也保持尊重和好奇 。 这就是所谓的“知道自己无知” 。 这种感觉决定你必然会比另一些人注意到更为关键的信息 , 而这正是一个人明辨是非的基础 。
强烈建议大家买书后 , 把引言多读几遍 。 由于我特别想将这本书推荐给中小学生 , 所以我把10页内容缩成了3分钟短片:《3分钟读完〈建筑的故事〉引言》 。
可以点击视频初步了解一下
卡位历史节点 , 一看就懂
作者对建筑的通透理解 , 贯穿全书 。
实例部分 , 从公元前2650年的埃及国王左塞尔法老开始讲起 , 一直讲到了21世纪 。 主要提到的16大建筑为:
建筑 国家 时间左塞尔金字塔 古埃及 公元前2650年帕特农神庙 古希腊 公元前447年圣索菲亚大教堂 古罗马 532年巴黎圣母院 法国 1163年紫禁城 中国 1406年圆厅别墅 意大利 1567年泰姬陵 印度 1632年沃勒维孔特城堡 法国 1656年梅尔克修道院 奥地利 1702年圣彼得堡 俄国 1703年水晶宫 英国 1851年包豪斯学校 德国 1925年克莱斯勒大厦 美国 1928年悉尼歌剧院 澳大利亚 1959年蓬皮杜中心 法国 1971年草砖房 英国 2001年从左塞尔到紫禁城 , 也就是15世纪的文艺复兴之前 , 作者的选择很巧妙 。 这几个地方的建筑 , 他们各自出现的时间 , 正好对应了人类活动的蔓延状态 。 对不朽的向往催生出金字塔 , 而对金字塔的模仿则促成了各种神庙和教堂 。 这种靠宏大建筑彰显权威的做法 , 很快在世界上蔓延开来 。 明成祖朱棣 , 干脆建造了一座城市 。 这就是紫禁城 。
本文插图
紫禁城
以上这部分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建筑变化的时空维度 。 而在文艺复兴之后呢 , 作者从成就非凡的建筑师帕拉第奥开讲 , 以建筑美学的发展为线索 , 重在从建筑内因的维度来梳理 。
意大利人对古罗马的怀念 , 促使他们在传统的哥特式建筑之外 , 复兴罗马建筑 。 罗马建筑中的对称原则 , 被这些后来者们发扬 。 于是产生了像圆厅别墅和泰姬陵的这样的对称结构建筑 。 帕拉第奥的《建筑四书》推波助澜 , 古典建筑遍布欧洲 。 起初帕拉第奥推崇简朴 , 但是很快其他人就厌倦了这一切 , 于是出现了繁复的巴洛克风格 。 然而就像时尚会反复一样 , 很快又有人厌倦了华丽风 , 帕拉第奥的简单设计开始又在英国流行 , 这就是新古典主义 。
本文插图
水晶宫
工业革命则改变了一切 , 作者选择了水晶宫这个节点 。 从水晶宫以后 , 建筑的历史里开始多了平民主义 。 设计师们认为“好设计不应该只是让富人炫富 , 它应该可以帮助每个人”……实际上 , 我们在读整本书的时候 , 尤其是前半本 , 你的感受会非常强烈 , 会觉得建筑就是权力的象征 。 工业革命以后 , 尤其是包豪斯学校的那一节 , 作为普通人的历史终于才开始 , 人本主义出现了 。 到了书的最后 , 建筑师们再一次反思 , 今天的生产能力已经超过了自然的负荷 , 人类关于建筑有了新的取舍条件 , 开始考虑如何做才能不破坏地球家园 。
整本书 , 对这些传世建筑的挑拣非常用心 。可以说是卡着关键历史节点而选择的 。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轻而易举地用故事把历史提纲挈领 。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个主义 , 那个风格 , 好难懂 , 好难记 。 但是在作者的笔下 , 在精彩的故事中 , 这些东西的内在逻辑展示得非常清晰 , 可以说能认识字就能理解这些内容 。分页标题
精彩故事激活建筑灵气
书里的故事很打动人心 , 我们举几个例子吧 。
纳沃纳广场 , 有一座阿科内圣阿涅塞教堂 , 这个教堂是由著名建筑师博罗米尼建造的 , 这个教堂有一个凹形正面 , 就像下图白色建筑右边的那样 。
本文插图
白色建筑右边有一段凹回去的弧度
从某个角度看 , 就感觉上面那个那个圆球顶很容易就会掉下来 。
所以 , 这个教堂设计师博罗米尼的对手贝尼尼就在这个教堂门口的花园 , 建了一个有趣的小石像:
【后浪|重版出来丨强烈推荐这部给建筑穿“透视装”的书!】
本文插图
据说石像想表现的是吓坏了的感觉
据民间传说 , 这个石像是设计师为了表现被这个凹形正面的教堂设计吓傻了而雕刻的 。
事实上呢 , 石像的设计者贝尼尼跟教堂设计者博罗米尼都是罗马著名的建筑师 , 但是他们两个人性格却截然相反 。 贝尼尼比较富有 , 性格比较好 。 而博罗米尼则比较暴躁、乖戾、孤身一人 。 所以两人的争斗据说在当时很白热化 。
类似这样的故事穿插在建筑史中 , 于是你不知不觉就能在冷冰冰的建筑上 , 感受到某种灵气 。 这就是故事的力量 。
再比如 , 路易十四时期的这件事 。 当时的财政大臣尼古拉斯·富凯 , 富可敌国 。 所以他就打算建造一个法国最好的宫殿 。 大概是因为太有钱而膨胀了 , 建造这个宫殿的时候 , 压根没考虑路易十四的感受 。
本文插图
沃勒维孔特城堡
更有意思的是 , 宫殿建成之日 , 富凯还邀请了路易十四 。 结果正如伏尔泰说的那样:“当晚六点 , 富凯还好似法国的国王 , 但在凌晨两点 , 他就什么都不是了 。 ”路易十四把他逮捕了 。 并让富凯城堡的设计师重建凡尔赛宫 。
这种建筑故事背后竟然是嫉妒 , 还有权力的角逐 。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 , 我们都很愿意玩比一比的游戏 。 而在建筑历史上比一比几乎是常态 , 那些一个赛一个雄伟的教堂背后都是权势人物的暗中较劲 。 每隔一段时间 , 就会有人试着要争一下最高建筑 。 在《建筑的故事》里 , 克莱斯勒大厦的建设就充满了各种戏剧性 。
他们当时首先为了对标241米的伍尔沃思大厦 , 将自己的目标调整为246米 。 但是很快同期在建的曼哈顿银行 , 声称自己要建260米 。 眼看着落后的克莱斯勒 , 紧急开会将高度提高到了282米 。 曼哈顿银行默不作声 , 然后在竣工的时候 , 偷偷加盖了几层 , 最后宣告比282米多一米 , 现在他们是世界第一高楼了 。 克莱斯勒看到这个消息 , 也使出了自己的绝招 , 他们组装了一个不锈钢铁塔 , 硬是把建筑的高度拔高到了319米 。
不过这一切并没有持续很久 , 过了一段时间 , 381米的帝国大厦成了第一 。 在今天 , 世界第一高楼则是迪拜的哈利法塔 。
本文插图
摩天大楼
看这部分的时候 , 我想到了浪花朵朵之前的一本童书叫做《摩天大战》 。 那是另一个有趣的虚构故事 , 在那个故事里 , 攀比的两家盖了很高的房子 , 但是最后还是尘归尘土归土了 。
本文插图
在《建筑的故事》里每一个建筑都有好看的故事 。 跟着这些好看的故事 , 我们逐渐从麻木里出来 , 感受到了建筑的灵气 , 理解了这种比人寿命更长的人造物 , 他们背后所遵循的规律 。 于是建筑史不再高高在上 , 变成了每个人都能理解的东西 。分页标题
专业插画带你进入建筑内部
特别要提一下的是《建筑的故事》的插画 。
如果看过游记一类的书 , 大家都了解那类书的插图 , 最好也就是漂亮的有艺术感的实拍照片 。 这些东西其实并不稀缺 , 今天你打开谷歌街景或者是别人的游记 , 我们都可以看到那些建筑的外观 。
本文插图
专业剖面图
但是在《建筑的故事》里 , 这一切则更进一步 。 除了普通的外观式手绘作品 。 还有对应16个建筑的剖面信息图 。 这些信息图的绘制方式非常巧妙 。 它将整体进行了微小的拆分 , 并且去掉了阻挡视线的建筑外墙 , 通过仔细观察这些信息图 , 我们就像把玩积木一样 , 大概了解了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结构 。 这是比一般我们拍照片要更加本质的一种展现方式 。
如果你还不能体会到 , 我建议你买一本建筑风格的涂色书《大城市》 , 去感受一下插画的力量 , 然后再来对比欣赏这种剖面信息图 。
本文插图
《大城市》涂色
绘制《建筑的故事》里这些漂亮图的是享誉世界的剖面图大师斯蒂芬·比斯蒂 。 据说他画画不用尺 , 每一张图都是他一笔一笔画下来的 。 超强的天赋 , 加上热爱 , 才画出了这些杰作 。 配合普利策奖作者的构思和文笔 , 于是我们看见了《建筑的故事》这样一本杰作 。
建筑的故事
这就是《建筑的故事》 , 一本值得你早看 , 多看 , 认真看的好书 。
强烈推荐给各位 , 家里如果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小朋友们 , 大人和孩子都可以多看几遍 。
- 癌症肿瘤|胃癌是“吃”出来的?这些食物不忌口,小心损伤胃黏膜
- 芍药|芍药牡丹,1粒种子就能种出来,开花比脸大!
- 南明夫人|男人是爱你还是别有用心,从态度上就能看出来
- 黔江区|重庆黔江:洪灾中“抢”出来的夏蚕茧
- |很多癌症都是“省”出来的!作为医生,我必须告诉你真相
- 锐龙|高考过的后浪需要用“芯”加持-----AMD锐龙本和你们最搭!
- 馒头|铁憨憨凭感觉做馒头,做出来好像还不错
- 饺子|这种饺子最适合在三伏天吃,包出来鲜嫩多汁好吃,比肉饺子还好吃
- 鸡肉|不油炸不红烧,这样做出来的鸡肉,清香可口,好吃不腻,营养健康
- 心脑血管|高血脂是吃出来的?这些误区得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