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新华社银川6月4日电题:源头活水润塞上——宁夏吴忠市借“水”战贫观察
新华社采访人员曹健、邹欣媛、马丽娟
宁夏吴忠市 , 坐拥黄河之滨 , 有水之地沃野千里 , 而位于中部干旱带的无水荒原 , 贫困如影随形 。 近年来 , 当地借“水”战贫 , 伴随着扶贫政策精准度的步步提升 , 红寺堡区、盐池县、同心县3个贫困县区实现脱贫摘帽 , 群众迈向兴业乐业新生活 。
黄河“甜水”润旱塬
站在这片被烈日常年暴晒的“火星地表”上 , 就会理解同心县田老庄乡石塘岭村80岁老人杨英祥对水的渴盼 。
天旱得像烧干的锅底!过去老杨总是凌晨两点起床 , 走十公里路 , 靠人挑驴驮 , 去沟里抢连牲口都不想喝的苦咸水 。 而一下雨 , 他扔下活儿拔腿就往家跑 , 扫净土院子 , 让雨水流进水窖 。
黄河流经吴忠造就塞上菁华之地 , 不少山区群众却只能望河兴叹 。
上世纪70年代起 , 固海、盐环定、红寺堡三大扬黄工程相继施工 , 奔涌的黄河水被扬高数百米 , 攀上旱塬成为“生命工程” 。
在同心县丁塘镇龙湾泵站 , 电机隆隆声中 , 被层层抬升、经过65公里“奔波”至此的黄河水 , 通过管网被送往千家万户 。
龙湾泵站已运行近40年 , 几经更新改造仍在持续为地方发展提供“水动力” 。 在吴忠市 , 黄河水灌溉了三个贫困县区180多万亩土地 , 新灌区群众原本靠天吃饭的生活彻底翻篇 , 打开水龙头喝上“甜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
谈及通水之初的感受 , 杨英祥记忆犹新 。 2016年自来水翻山越岭到了石塘岭村 , 杨英祥家最早通水 , 村民涌来围观 。 喝惯了浑浊雨水的人们赞叹:“这水好漂亮!”老杨感叹 , 开玩笑都不敢提的事儿 , 竟成真了!
持续“补水”兴产业
引来黄河水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 吴忠市各县区通过政策扶持、金融支持进一步为产业发展精准“补水” , 让致富种子加速生根发芽 。
初夏之际 , 行车于红寺堡区 , 采访人员不时可以见到成片的黄花菜迎风摇曳 , 而一行行滴灌管相伴向前延伸 。
盛产期的黄花菜亩均收益超过6000元 , 而这朵群众眼中的“致富花”在红寺堡区“异军突起”不过短短四五年 。 从2016年起 , 引进企业、建晾晒场、补贴资金……红寺堡区一跃成为富硒黄花菜的明星产区 , 种植面积从3万亩增至8万亩 , 翻了一番多 。
“黄花菜种植快速发展 , 我的种植面积也扩大到11亩 。 ”红寺堡区柳泉乡柳泉村村民贾廷升说 , “现在我们家已脱贫 , 妻子再也不吵着回老家了 。 ”作为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 , 红寺堡区已培育起葡萄、枸杞、黄花菜等特色产业 , 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9800多元 。
扶贫产业发展也离不开金融“补水” 。 盐池县是宁夏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 , 滩羊产业作为当地头号扶贫产业 , 品牌价值高达68亿元 , 而其快速发展与金融创新密不可分 。
试点村级互助资金、建立诚信支撑体系、创建评级授信体系……系列金融创新举措使盐池县产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 盐池县王乐井乡曾记畔村村支书朱玉国说 , 解决了资金问题 , 村里养300只羊以上的不在少数 , 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万元都挡不住!
协同“活水”惠民生
去年11月建成的盐池县惠安堡镇中心卫生院 , 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 , 达到了二级综合医院标准 。 “周边7万多老百姓看病不用跑县城 , 一些手术在家门口就能做 , 还能享受高于县级医院的报销比例 。 ”惠安堡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关建国说 。
惠安堡镇位于“盐同红集中连片贫困区” , 即盐池、同心和红寺堡三县区交界处 。 这里是吴忠市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 教育和医疗服务短板尤为突出 。
为打破县域限制 , 自2017年启动盐同红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脱贫富民攻坚工作以来 , 吴忠市先后投入155.8亿元实施各类建设项目489个 , 累计选派150名医疗专家和88名优秀教师到连片贫困区坐诊、支教 。 系列政策“活水”协同补短板 , 区域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分页标题#e#
“一个专家能带起一个科室 , 授人以渔解决长期发展问题 , 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 。 ”关建国说 。
【盐池县|源头活水润塞上——宁夏吴忠市借“水”战贫观察】通过建立教研共同体、选派优秀教师等方式 , 贫困县区的教学质量也节节提升 。 “乡村教学质量上来了 , 农村娃考上大学的可能性更大 , 将有更多人告别世代贫困 。 ”红寺堡区红寺堡镇中心学校教师邵晓娟说 。 (参与采访人员:范思翔)(完)
来源:(新华社)
【】网址:/a/2020/0604/kd192975.html
标题:盐池县|源头活水润塞上——宁夏吴忠市借“水”战贫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