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人人都有一些强迫,但并非人人都是强迫症,这4类人最容易得,早预防很重要


作者:李清伟(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强迫症离我们并不遥远 , 虽然并不是人人都有强迫症 , 但是有人看到不整齐的衣物忍不住整理 , 看到不干净的地方难忍打扫的欲望 , 没做完的事总是忍不住一定要做完才罢休 。
虽说你我都有一些强迫 , 但这些都无法构成强迫症 。 强迫症是一种挥之不去的侵入性想法或行为 。
一、强迫症到底有多流行?
一句话:年轻人易发 , 中国总体患病率不高 。
根据目前的调查 , 世界范围内强迫症的终生患病率 0.8%~3.0% 。 也就是说 , 每 100 个人中 , 有 1~3 个人在一生中可能会得强迫症 。
在西方国家发病率比较高 , 如加拿大的终生患病率是 1.6%~3.0% , 而美国的终生患病率是 2.3% 。
据中国的统计调查 , 我国强迫症患病率总体上低于多数西方国家 , 最新的统计发现强迫症的中国年患病率是 1.63% 。
青年患病率为老年人两倍 , 平均发病年龄为 25 岁以前 , 至少 1/3 的强迫症起病在 15 岁以前 , 只有一少部分在 35 岁左右 。
女性发作年龄高峰比男性要迟 , 男性 18~24 岁 , 而女性 35~44 岁 。

强迫症|人人都有一些强迫,但并非人人都是强迫症,这4类人最容易得,早预防很重要
本文插图
二、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得强迫症?
强迫症存在许多危险因素 , 这些因素帮助我们早期识别强迫症的风险 , 伺机预防 。
1、遗传因素
父母、同胞、子女患有强迫症者 , 将来患强迫症的风险大大提高 , 患病率达到 18%~30% 。 此外 , 父母或祖父母存在强迫人格或焦虑障碍也增加子代强迫症的患病风险 。
2、存在抽动症状的儿童青少年
抽动症与强迫症存在遗传学的高度关联 。 21% 的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共病抽动症状 , 强迫症状常常是抽动症的临床症状的一部分 。
3、创伤性生活事件
经历儿童期性虐待的个体较没有性创伤史的个体强迫症的发病高五倍 。
4、持续增高的焦虑情绪
焦虑、低自信、过度增高的责任感 , 过分关注细节 , 过分在乎秩序和对称 , 决策困难都是强迫症发病前的非特异性症状 , 与强迫症病理心理关系更为紧密 。

强迫症|人人都有一些强迫,但并非人人都是强迫症,这4类人最容易得,早预防很重要
本文插图
另外 , 以下情况也会促进强迫症的发生:
持久的内心纠结、优柔寡断;
【强迫症|人人都有一些强迫,但并非人人都是强迫症,这4类人最容易得,早预防很重要】怕犯错误 , 要求严格和过分追求完美;
责任感过强;做事缺乏灵活性;
缺乏安全感;
过分关注细节而忽视全局;
持续过度从事高脑力强度的工作或学习 , 强迫自己达到某个目标 , 几乎压制了其他娱乐和休闲时间 。
三、该怎么早期预防?
了解什么样的人容易有强迫症的风险 , 我们就能够去预防 。 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规避强迫症的风险 。
预防途径包括:
1、认知和行为训练
高危患者常会认为“世界充满危险” , “我的不好的想法会变成行为 , 那多可怕” , “我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 , 必须把它驱除出去”是常不被当事人所知觉的陷阱 。
过度责任感的人 , 必须严格按照计划行事 , 力求每一个细节都要完美 , 不够弹性和灵活 。
如认为“事情应该是”改变成“事情可能是” , “凡事必须”改变成“尽可能等之类认知方式 。 模仿和学习身边健康人的行为方式 。
应忽视其仪式行为 , 积极关注正常行为 。 学习逐渐对那些有特定意义的数字、符号、字词保持中性的态度 , 坚持练习并逐渐养成习惯 。
2、寻 求专业的心理咨询
积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的帮助 , 释放和舒缓内心过度的紧张和压抑 , 重建自信心 , 消除不良的负性情绪 。分页标题
认识到自己潜在的恐惧和应对恐惧的不当应对方式 , 将强迫性认知消灭在萌芽时期 。

强迫症|人人都有一些强迫,但并非人人都是强迫症,这4类人最容易得,早预防很重要
本文插图
3、及时处理当下情绪
对存在明显焦虑、恐惧和抑郁的患者应积极接受治疗 , 包括药物和心理治疗 , 充分的维持治疗 , 使疾病得到临床痊愈 , 这将减少患强迫症的风险 。
4、积极的社会支持
不要害怕寻求帮助 , 积极的社会支持对个体缓解内心的压力受益匪浅 。 提高人际交流的技能 , 促进愉快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打破固步自封的局面 。
高危者常常相信自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 其结果偏离问题本身 , 陷入恶性循环 , 使心理冲突和压抑越来越重 , 直到出现强迫症状 。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 , 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 , 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 , 仅供参考 。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 , 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 , 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