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郡|汉代辽宁人就住“豪宅”走“高速”
_本文原题:汉代辽宁人就住“豪宅”走“高速”
三道壕遗址 , 位于辽阳市北郊太子河西岸冲击平原上的三道壕村 , 1954 年发掘 , 为东北地区最大的西汉时期的村落遗址 。 由该遗址的考古发现可知 , 距今两千年前的汉代农户凭个人的辛勤劳动 , 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 住有房、出有车、行有路、食有肉 , 背靠襄平 ( 今辽阳 ) 大城市 , 商品交流频繁 , 惬意乡间 , 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
三道壕汉代农户住有房、出有车
本文插图
三道壕遗址说明汉代辽阳人已经过上了有房、有车的生活 , 宅院设施一应俱全 , 不仅种菜、饲养牲畜 , 而且对饮用水颇为讲究 , 还经常外出办事、交际 , 生活质量不低 。
在三道壕遗址万余平方米的发掘面积上 , 共清理出 6 户居住址 。 这 6 户人家是分散而居 , 一家一户的宅院以十几米到几十米的距离错落分布 , 宅院独开门户 , 院门大都开向南或偏东西 。 房屋以木柱土墙为主 , 也有的用大石做柱脚 , 用砖石砌墙基 , 上加瓦、草苫等房盖 。
宅院内的设施一应俱全 , 设有房屋、炉灶、土窑、厕所、垃圾堆等 , 多数宅院在厕所旁边设有猪圈或牛栏、马厩 , 饲养猪、牛、马等畜牲 , 储积厩肥 , 以便肥田 。
每户宅旁有菜园 , 设有水井 , 方便汲水灌溉农田 , 一家三井 , 除了生活吃水用井外 , 还有生产灌溉用井 。 村落中的水井设施设计得十分巧妙 , 水井有陶管井和土窖井两种 , 陶管井不但可使水源充足 , 还可增强滤水作用 。 在目前发现的数眼水井中 , 其中一眼水井用陶制管状井圈 18 节 , 层层叠摞而筑 , 深4.5 米 。 这表明 , 当时这里的农户对饮用水是十分讲究的 。
在农户居住址附近 , 还分布着若干砖窑 。 砖窑每座高约 3 米 , 估计每窑可烧长方砖 1800 多块 , 所烧砖均为长方形灰色绳纹砖 , 广泛用于当地的各种建筑 , 也间或烧造日常生活使用的陶制器皿 。
在窑址周围 , 还有供制砖用的水井、土窑、露天炉灶等附属设备 。 砖窑址出土的文物有铜镞、铜铺首、燕“明”刀币、 “一刀”钱、小“半两”“五铢”等;铁器有锄、刀、凿等 , 陶器仅有灰陶盆 。
三道壕村落遗址与外界相连的是一条铺着鹅卵石的宽阔大道 , 分为主线与支线两段 , 全长 190米 , 路面宽约 7 米 。 按如今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的国家标准 , 单车道的宽度也不过 3.75 米 , 距今 2000年前的农庄即已铺设这等大道 , 在中国道路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 道路上铺的鹅卵石大小不等 , 根据路基不同 , 有的铺四层 , 普通的铺两三层 , 路面中间稍高 , 两侧略平 , 道路两旁设有水沟、壕棱等附属设施 , 支线由转折处向北伸展 。
据参与发掘的考古学家回忆 , 当时发现路面上留有明显两排并行的大车辙痕 , 车辙的距离宽度约为 1.14 米 , 比现在的大车辙稍窄 。 车辙印明显 , 最深的达 16 厘米 , 显然是往来车辆反复碾轧所致 , 说明汉代的用车密度、车辆的载重量都是不小的 。 这条石筑路面 , 是东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铺石大路 。
与之相印证的是 , 在三道壕各农家居住址 , 还出土了不少车器和牛马骨头 , 说明当时的农户均养车、养牲畜 , 不仅有房 , 还有车 , 经常外出办事、交际 , 生活质量是不低的 。
本文插图
当初曹操曾到今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的碣石写出了千古名诗《观沧海》
曹操最爱吃辽宁高粱米酱河鱼
本文插图
早在汉代 , 辽东的“粮和鱼”就已声播中原 。 相传曹操带兵北上征乌桓时 , 几乎每天都吃辽东产的高粱米 , 再配上用酱汁熬炖的辽土河鱼 。分页标题
辽阳三道壕遗址内保存下来一堆经过火烧的炭化高粱粒 , 说明在汉代 , 人们已食用高粱米 , 可能还是主食 。 考古学家冯永谦认为 , 这是西汉农家居住址中储存粮食的直接证据 。 而这些发现与先秦以来关于辽东物产的记载相吻合 , 还自然牵带出千年前汉代的两样东北绝搭美食:居就粮 , 梁水鲂 。 用今天话诠释 , 即高粱米水饭加酱汁炖河鱼 。
【辽东郡|汉代辽宁人就住“豪宅”走“高速”】关于这两样东北美食 ,《毛诗疏证》中这样记载:鱼之美者 , 渔阳、泉州及辽东梁水 。 鲂特肥而厚 , 尤美于中国 。 故其乡语云 ,“居就粮 , 梁水鲂” 。 居就 , 指汉代辽东郡居就县 , 今辽阳东南亮甲山汉城 。 “居就粮” , 特指辽东一带盛产的高粱;而“梁水鲂” , 应指古大梁水(今太子河)所产的鲂鱼 。 鲂鱼 , 体形像鳊鱼 , 背部特别隆起 , 腹缘后部具肉棱 , 长可达 50 多厘米 , 生活在淡水中 , 可养殖 。 由此可见 , 早在汉代 , 辽东的“粮和鱼”就已声播中原 , 美名传扬了 。
唐代徐坚写的《初学记》中引郭义恭《广志》说:辽东赤粱 , 魏武帝(曹操)以为御粥 。 所谓“赤粱” , 即高粱米。据传 , 曹操带兵北上征乌桓时 , 几乎每天都吃辽东产的高粱米 , 再配上用酱汁熬炖的辽土河鱼(梁水鲂) , 食罢 , 一时神清气爽 , 五脏六腑之受用 , 道不尽的舒贴与美妙 。
本文插图
曹操最爱辽东的高粱米配酱河鱼 王晨同 绘
三道壕遗址见证西汉辽东社会繁荣
三道壕遗址处于辽东郡首府襄平的发达经济圈内 , 为研究当时辽东郡首府襄平附近及辽东地区的社会生活、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和社会发展 , 提供了丰富的考古资料 。
三道壕遗址出土印有“……王符鍴”铭文的陶器残片 。 据考证 , 此陶器为战国时期燕国的量器 , 完整印文应是“襄平都王符鍴”六个字 。
在三道壕村西有大片墓地 , 村北是大片密集的儿童墓 , 葬具多用几个残破的陶釜、陶盆、瓦筒接合 。 其中 , 瓮棺墓的陶器口沿上刻有“昌平”字样 , 正与史书上记载的王莽篡汉后改辽东郡首府襄平为“昌平”相吻合 。 上述资料足证辽阳在战国时期已有重要的行政建制 。
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前 , 辽阳一直是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而三道壕遗址恰好处于辽东郡首府襄平的发达经济圈内 。 在这片面积达 4 平方公里 , 目前仅发掘 1 万平方米的面积区域内 , 所发现的遗址之密、出土的文物之多 , 令人瞩目:6 处居住址、11 眼水井、7 座砖窑、2 段铺石道路、368 座儿童瓮棺墓 , 出土的手工农具及日用陶器、石磨、纺论、货币等多达 19 万余件 。
仅在目前发掘的 6 座三道壕房址内 , 就出土了148 件铁农具与车马具 , 包括犁铧、耧脚、锄头、铁铲、铁耙、镰刀等 , 占全部出土铁制农具的 60% 左右 , 这些铁制农具统一由官营手工作坊生产 。 出土的铜器有刀、锥、铜镞、铜带钩等;陶器有罐、盆、甑、豆、壶及纺轮、 “千秋万岁”瓦当和卷云纹圆瓦当等 。
三道壕遗址丰富的出土文物 , 展示出千年前一个生机勃勃的生产生活图景 。 专家指出 , 三道壕村落遗址的时代相当于公元前 200 年至公元 25 年 , 是东北地区首次发掘的西汉时期大型村落遗址 。 遗址反映了西汉时期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状况 , 为研究当时辽东郡首府襄平附近及辽东地区的社会生活、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和社会发展 , 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田野考古资料 。
秦汉古城群彰显当时经贸繁盛
秦汉时代辽宁大地上古城林立 , 彰显着当时辽宁地区人类活动之频密、相应经贸之繁盛 。 而被汉代视为贵重礼物的马蹄金在普兰店、辽阳、灯塔等地的发现 , 说明早在汉代这些地方就是达官显贵的居住区 。分页标题
除大名鼎鼎的秦汉辽东郡首府襄平外 , 在当时的辽宁大地上 , 秦汉时代的古城林立 , 如今天朝阳的酉城、今沈阳的候城、今沈抚新区的青桩子城与上伯官城、今普兰店的沓氏古城等 , 沓氏古城被考古学家称为“汉代辽南第一县” , 出土过汉武帝赏赐的马蹄金 。
1993 年 , 在沈阳故宫北墙外 , 发现了战汉“候城”遗址 。 专家们认为 , 西汉时期 , 候城属于辽东郡 , 应是沈阳最早的名字 , 是沈阳建城的起点 。
2013 年 4 月 4 日 , 清明时节 , 辽宁省博物馆原馆长、资深考古学家王绵厚与肖景全、张福有等人下乡考察 。 在沈阳市东陵区上伯官屯以东、牤牛河东岸的“青桩地”(今沈抚新区域内) , 时值有关部门在遗址南北开挖公路基槽 , 长几百米、宽几十米的路沟断面暴露出明确的古文化层 , 其时代特征鲜明的出土文物 , 立刻引起三位学者的高度关注 。 次日 , 王绵厚即电告省文物局有关领导 , 请沈阳有关部门予以保护 。 4月 7 日 , 辽宁省文物局和沈阳市文物局接到报告后 , 又特邀王绵厚与省文物保护专家郭大顺、田立坤和沈阳市的孟凡涛、刘焕民等同志 , 再赴现场进行考古勘查和保护论证 , 大家一致认定该发现的重要性 。 王绵厚认为 , 这座青桩子古城始建于战国(燕)时期 , 其创建年代比今沈阳市内的候城还要早 , 是沈阳地区迄今发现的时代最久远的古城 , 乃沈阳建城史之源头!
于青桩子古城出土的秦始皇“廿六”刻字陶量 , 或为当时燕秦戍军屯边驻营牤牛河岸时遗失;或为当时启筑“中部都尉”镇城时 , 为戍边将士颁发军粮所用 。 20 世纪 90 年代 , 在与青桩子古城紧傍相邻的抚顺李石寨 , 又发现了刻有秦代铭文的“相邦吕不韦”铜矛 。 这件铜矛不是一般普通兵士携带的兵器 , 当与戍守辽东郡“都尉重镇”(青桩子古城)的高级将领的活动直接有关 。 据此可以推断:青桩子古城出现的时代 , 至少不会晚于秦 , 在“候城县”设置前 , 即已建于浑河南岸 。
“沈抚地区从辽东郡‘中部都尉’镇城到‘候城县’的建置 , 必然有一个阶段性的历史演变过程 , 但二者的关系 , 应是先有燕秦汉‘中部都尉’(青桩子古城)的障堠之城 , 后有‘候城县’(宫后里) 。 此外 , 秦汉时期的郡国‘都尉’ , 秩比二千石 , 其职位和重要性远高于县令(六百石) 。 所以对沈阳地区‘中部都尉’故址的考定 , 对研究沈阳城市史和沈阳历史地位的确立 , 关系尤重!”王绵厚评论道 。 地处今沈抚新区域内的汪家乡上伯官屯古城 , 在沈阳考古学家眼中 , 非比寻常 。 王绵厚断言:此城 , 就是“第四玄菟郡”的治所所在地 , 是汉末魏晋时期辽东北部的行政、军事中心!
20 世纪 80 年代 , 王绵厚曾先后五次亲临此地 , 观其城址坐落在今沈阳城东 20 公里的上伯官屯的村庄内 , 傍临浑河支流牤牛河西岸台地 。 城址呈长方形 , 南北略长于东西 , 现存城墙的北侧和东侧大部分被河水冲去 , 仅存南侧城墙 326米、西侧城墙 537 米 , 其规模大于汉魏时期的一般县城 。 早年调查时 , 城内尚存十字大街 , 其东西横向大街 , 即为明清时期的由盛京(今沈阳)通往抚顺关和兴京(新宾)的“御道” 。 后经沈阳考古工作者调查和测试 , 发现该城址地下文化层约 1.5 米处 , 出土了大量有自东汉至魏晋时期的绳纹筒瓦、板瓦和青砖等 。 城址周围的东汉至魏晋时期的墓葬 , 也与城址内出土的文物相同 。 这些文物 , 与该城址地处浑河(小辽水)上汉魏晋唐时期的“玄菟——新城道”方位 , 及城北浑河沿岸的多处墩台 , 共同证明了上伯官屯城址的时代和性质 。 此外 , 该城址与汉魏至两晋时代辽东玄菟郡的最后一处郡治通向苏子河“南狭之险”的高句丽得胜堡山城的方位也完全吻合 。 综上所述 , 王绵厚认定 , 位于今沈抚新区域内的上伯官屯古城 , 当为汉代“第四玄菟郡”无疑 。分页标题
说起大连地区的城市历史 , 就不能不提汉代的沓氏县 , 辽宁史学界称其为“辽南第一县” 。 在考古学家看来 , 今日大连的城市历史从严格意义角度讲 , 是从沓氏县开始的 。 这里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如马蹄金 , 是汉武帝为彰显“征大宛之战”胜利铸造的黄金纪念币 。 走近这马蹄金 , 便会步入一段波澜壮阔的汉代历史 。
本文插图
汉代辽宁人就已经住“豪宅”、出有车、走“高速”、食有肉李钢 绘
汉代以后 , 黄金逐渐成为玩赏、装饰、保值的物品 , 马蹄金这种在汉代视为贵重礼物的特殊货币在普兰店出土 , 证明早在汉代 , 普兰店就是达官显贵的居住区 , 是朝廷要员光顾之要地 。
普兰店出土的这对汉代马蹄金大小基本相同 , 底平作椭圆形 , 体中空 , 呈马蹄壳状 , 均高为 2.8 厘米 。 其中 , 一件直径 5.6×5.9 厘米 , 重 259.45 克 , 底部中心刻有“上”字圆印 , 底侧刻有“□□□□川”符号;另一件直径 5.6×6.1 厘米 , 重 260.45 克 , 刻有符号 。 据测定 , 两块马蹄金的含金量竟高达98% !1984 年 , 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了“1979 - 1984 年全国出土珍贵文物展览” , 这两块马蹄金是当时参展的唯一的马蹄金 。
资深考古学家冯永谦表示 , 在辽宁地区 , 除大连普兰店外 , 今辽阳、灯塔等地也发现过马蹄金 , 它是千年前那段风云岁月的历史见证 , 数量稀少 , 弥足珍贵 。
襄平、酉城、候城、青桩子、上伯官、沓氏县……这凝刻着千年历史的秦汉古城群 , 彰显着那个远逝时代里古代辽宁地区人类活动之频密、相应经贸之繁盛 。
编辑:徐博彦
责编:景雪峰
- 乐艺会|盱眙金兽与鎏金瑞兽铜砚:《法老·王—古埃及和汉代文明的故事》
- 楚汉|汉代三杰,为何萧何、张良能够逃过一劫,而韩信却被活活刺死
- 君王皇帝|聊一聊汉代学术性使者的重要性
- 楚汉|汉代建筑为何以阴阳五行为指导?“非壮丽无以重威”的内在气度
- 光明网|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首迎小长假 单日接待游客数破万人
- 被子|马山一号墓出土“异样”棉被,堪称中华第一被,汉代被子真不一样
- 秦始皇|为什么秦始皇和汉代皇帝穿黑色龙袍,而后来的皇帝都喜欢穿黄色?
- 楚汉|汉代琉璃英雄杯
- 楚汉|汉代玉礼器 彝
- 诗词歌赋,君王皇帝|汉代不出名的诗人,却写出史上著名的诗,几乎人人都会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