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怀聊养生|趣解历史:智怀分析宋朝两度被外族入侵而亡国的前因后果


在中国的历史上 , 有不少的朝代都有一种情况 , 就是亡国后一段时间又冒了出来 。 为了区别这两个阶段 , 人们习惯参照都城的相对方位 , 加上“东南西北” , 比如东周、西周 , 东汉、西汉 , 东晋、西晋 , 还有南宋、北宋 。 “宋”这个朝代有点特别 , 别的封建王朝覆灭大多亡于内乱 , 而宋朝是被外族入侵给灭国的 。 而且 , 它的政权还两次被外族所灭 。

智怀聊养生|趣解历史:智怀分析宋朝两度被外族入侵而亡国的前因后果
本文插图
公元1127年 , 也就是宋钦宗靖康二年 。 北方金国大军挥师南下攻破了东京汴梁 , 俘虏了徽宗和钦宗两位皇帝 , 史称“靖康之变” 。 北宋就此灭亡 。 不久之后 , 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 , 康王赵构在临安 , 也就是现在的杭州称帝恢复国号 , 史称南宋 。 1235年 , 蒙古人南下攻占临安 , 并且一路追杀宋军 , 最后名臣陆秀夫背着大宋最后一位皇帝赵昺 , 在现在三亚的天涯海角跳海身亡 , 南宋就此灭亡 。

智怀聊养生|趣解历史:智怀分析宋朝两度被外族入侵而亡国的前因后果
本文插图
那么 , 宋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 , 是宋朝的国力弱吗?我们分析一下 。 北宋画家张择端画得著名的《清明上河图》 , 它生动记录了北宋都城汴梁当时的城市面貌和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 是当时汴京繁荣的见证 , 也是北宋城市经济的真实写照 。 在北宋末年 , 都城汴京的城市人口大约在100万-150万之间 , 至少是百万级人口的大城市 。 我们都知道 , 国家的经济实力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就是看它的城市化情况 。 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是巴黎 。 巴黎当时的人口也只有10万 。 可想而知 , 当时的汴梁城绝对是世界第一大城市 。 这是从全世界的角度 , 横向比较来看宋朝的国力 。

智怀聊养生|趣解历史:智怀分析宋朝两度被外族入侵而亡国的前因后果
本文插图
我们再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看一下宋朝的国力 。 汉唐时代是中华盛世两个代表性时代 。 唐朝最繁荣的时期 , 50万以上的大城市数量还不如版图远远比它小的宋朝繁荣时期大城市的数量 。 从这点来看 , 宋朝繁荣时期的国力比唐朝繁荣时期的国力还要强大 。 所以 , 从上述两点来看 , 宋朝的国力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

智怀聊养生|趣解历史:智怀分析宋朝两度被外族入侵而亡国的前因后果
本文插图
那么 , 宋朝两度被外族所灭是兵力不够吗?众所周知 ,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手下的骄兵悍将拿黄袍往他身上一披 , 兵不血刃地黄袍加身当上了皇帝 。 当年宋朝的军事力量主要是从后周继承的 。 后周的世宗柴荣实际上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 他当时把北方统一后 , 还想收复幽云十六州 。 柴荣率军与当时强大的辽军打仗 , 把十六州收回了三州 。 赵匡胤接手的正是这支军队 。 后来 , 他凭借这支军队先后扫平南汉 , 逼降南唐 。 在赵匡胤死后 , 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 , 也是凭借这支军队 , 灭北汉 , 打契丹 。 从这点来看 , 此时的宋朝军事力量是在不断增强的 。 所以 , 宋朝自始至终并不缺兵 , 而且它的兵力数量远远超过很多朝代 。

智怀聊养生|趣解历史:智怀分析宋朝两度被外族入侵而亡国的前因后果
本文插图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 , 宋朝是唯一一个商业税超过农业税的朝代 。 它那么有钱 , 养兵也很多 , 宋朝的常备军数量在中国历史上是仅次于明朝 。 宋朝到底有多少兵呢?看过《水浒传》的朋友都知道 , 林冲在被逼上梁山之前号称是“八十万禁军教头” 。 禁军是拱卫京师的军队 , 仅此一支军队就有八十万 。 再加上各路地方军 , 宋朝的军队在最高峰的时候大约有一百四十万 。分页标题

智怀聊养生|趣解历史:智怀分析宋朝两度被外族入侵而亡国的前因后果
本文插图
经过前面的分析 , 我们看到宋朝既有钱 , 又有兵 , 国力也鼎盛 , 可是为什么两度被外族所灭呢?我们从当时宋朝的国策说起 。 北宋初期政府对于军事力量的投入还是比较重视的 。 当时 , 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手下的将领拥兵自重 , 曾经有过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 但是在当时 , 他并没有削弱军队的力量 , 只是把全国的精锐全编成了禁军拱卫京师 , 归自己直接指挥 。

智怀聊养生|趣解历史:智怀分析宋朝两度被外族入侵而亡国的前因后果
本文插图
公元1004年 , 辽军对北宋大举进攻 。 宋真宗御驾亲征 , 渡过黄河直抵澶州北城 。 这次胜利并没有让当时的朝廷看到军队的重要性 。 相反 , 它还成了宋朝军事力量走向没落的开始 。 宋辽交战 , 宋军已经掌握了主动权 。 可是双方在坐下来谈判的时候 , 宋真宗因为害怕辽军仍然会突破黄河危及东京汴梁 , 便答应每年给辽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 以此达成和解 , 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 。 这件事情之后 , 宋辽之间确实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 宋朝政府在双方的双边贸易中得到了大把的银子 。 收入远高于每年给辽国的进奉价值 。 这就让宋朝的皇帝和大臣们认为 , 和平是可以花钱买来的 , 只要有和平 , 买和平所花的钱是可以赚回来的 。 所以 , 从澶渊之盟后 , 宋朝政府再也没有重视军事上的投入 。
这样一来 , 宋朝政府就养成了一个毛病:一直到北宋末年 , 甚至南宋时期 , 政府只想用钱来解决问题 。 这样它就觉得军队不需要训练了 , 只养着就行 。 这就是宋朝虽然有钱 , 但是没有一支可以抵抗北方部队的原因 。

智怀聊养生|趣解历史:智怀分析宋朝两度被外族入侵而亡国的前因后果
本文插图
从澶渊之盟后 , 既然没有战事 , 宋朝朝廷为什么还要养着这么多军队呢?我们先说禁军 。 禁军当初是大梁精兵 , 他们是能作战的 。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 , 把禁军放到了京师繁华之地 。 因为不接触战场 , 再加周围的环境根本不是作战的环境 , 这样造成禁军很难保持战斗力 。 经过几十年的时间 , 这支禁军基本上就废掉了 。 除了禁军之外 , 各部分地方军当时是叫“厢军” 。 厢军又分为校阅厢军和不校阅厢军 。 在军事训练方面 , 校阅厢军相对还好一点 , 因为毕竟每年要接受校阅 。 不校阅厢军连基本的训练都没有 。 那为什么宋朝的朝廷要养着这帮连训练都没有的军队呢?宋朝朝廷自始至终认为 , 只有乱民 , 没有乱军 。 朝廷给军队发俸禄 , 又有军法管辖 , 一般是没有造反的 。 而老百姓却不同 , 朝廷是要拿他的赋税 。 宋朝朝廷基于这一点考虑 , 它把农民种不服管的 , 身体强壮的拉到军队当兵 。 这就造成了宋朝有一个特有的现象 , 只要一出现自然灾害 , 宋朝政府就开始征兵 , 把出现灾害地区的人里面凡是身体强壮彪悍的全招到军队里来 , 给予一定的生活供养 , 这样就不用造反了 。 这招确实让北宋当时的流民起义大为减少 。 这也使北宋军队数量越来越多 , 不到六十年的时间 , 军队数量超过了一百万 。 到了宋神宗时代 , 也就是王安石变法的时代 , 宋朝的军队数量到了一百四十六万 。 这个时候 , 宋朝因为养了这么庞大的军队 , 这个时候政府的财政状况已经很窘迫了 。

智怀聊养生|趣解历史:智怀分析宋朝两度被外族入侵而亡国的前因后果
本文插图
宋朝养兵太多还是造成腐败的直接原因 。 朝廷负担不起如此庞大的俸禄 , 于是就让军队自己去干活赚钱 , 甚至允许经商贩运 , 所得钱数不需上交尽归自己所有 。 当腐败侵蚀了军队之后 , 宋朝的军队没有了战斗力 , 上上下下都在忙于赚钱 。分页标题
以上种种造成北宋末年 , 金兵南下 , 女真人不过三万人 , 却如入无人之境 , 直接攻破汴梁城 , 以至于有了靖康之耻 , 北宋灭亡 。

智怀聊养生|趣解历史:智怀分析宋朝两度被外族入侵而亡国的前因后果
本文插图
南宋时期 , 岳飞组建的岳家军在宋朝危难之际确实给金军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 岳家军战斗力强大的原因是因为岳家军与宋朝的官军有着本质的区别 。 岳家军流行一句口号“冻死不拆屋 , 饿死不掳掠” 。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 , 岳家军军纪严明 , 必然深受百姓爱戴 。 还有其他两方面原因 , 第一是岳飞精通兵法 , 第二是军事训练严格 。 岳家军上上下下集中一股劲 , 有理想 , 对老百姓有纪律 , 在整个部队的运转中又指挥得当 。 这些都是岳家军有高战斗力的必然条件 。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 , 在岳飞被迫害致死后 , 岳家军很快也衰亡了 。 这是因为岳家军与宋朝的官军不同 , 因为朝廷并不给岳家军发军饷 。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 岳家军不属于朝廷的军队 。 岳飞只能靠部队搞贩运等手段赚些银两来养部队 。 岳飞死后 , 岳家军快速衰亡与岳家军后来的军事主官田师中有关系 。 田师中是典型的腐败官员 , 曾抵制抗金 , 毒死抗金名将牛皋 , 压缩岳家军编制 , 让更多的士兵去贩运 。

智怀聊养生|趣解历史:智怀分析宋朝两度被外族入侵而亡国的前因后果
本文插图
从岳飞和田师中处理岳家军的态度就可以看出 , 宋王朝的灭亡是必然的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宋朝的兴亡告诉我们 , 富国和强军非常重要 , 而且必须有机结合起来 。 因为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 国家的富裕是没有保障的 。 而要想军队强大 , 就必须时刻想着战争 , 时刻准备打仗 。 国富民强才是抵御外族入侵的最坚固长城 。 读史可以明志 ,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 积淀无数的爱恨情仇 , 让我们一起徜徉在历史长河中发现更多精彩 。 #我要上头条# #文史知识局# #历史趣聊#

智怀聊养生|趣解历史:智怀分析宋朝两度被外族入侵而亡国的前因后果
本文插图
【智怀聊养生|趣解历史:智怀分析宋朝两度被外族入侵而亡国的前因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