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经洞|敦煌藏经洞最初的主人是谁?


莫高窟第17窟 , 或名鸣沙石室、敦煌石室 , 即“藏经洞” , 位于南区崖面北端底层大窟第16窟甬道北壁 , 建于晚唐 , 坐北朝南 。 覆斗形顶 , 北壁前设泥床;窟顶以及西、东、南各壁均无壁画 , 西壁嵌有洪辩告身碑 。 北壁画双树 , 西侧树下绘一手执杖 , 一手执巾的近事女 , 树间挂布袋;东侧树下画持纨扇比丘尼一身 , 树间挂水壶、泥床上为晚唐塑高僧洪辩影像 , 床西向面画双履 , 床南向壶门内画双鹿衔花与狮子 。
此窟原为晚唐河西都僧统洪辩生前的禅室 , 用于禅修 , 附设于他的功德窟(即第16窟)甬道北壁 。 洪辩死后 , 为了纪念他 , 就将此室改为影窟(或影堂) , 并在窟内立洪辩的真身彩塑像 , 展现洪辩生前的情景 。
后来不知为什么 , 有人将洪辩像从此窟中移走 , 而把大量佛经、绢画、法器、社会文书等其他艺术品秘藏于此窟 , 砌墙封闭窟口 , 并在外面绘上壁画进行伪装 。 1900年 , 此窟被偶然发现 , 重新开启面世 , 由于清政府管理不利 , 致使出土文物流散各地 , 至今仍不详其确切数目 。 藏经洞的发现也促成敦煌学这一博大精深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 藏经洞最初的主人——洪辩

藏经洞|敦煌藏经洞最初的主人是谁?
本文插图
【藏经洞|敦煌藏经洞最初的主人是谁?】莫高窟第17窟 藏经洞 洪辩真容像 晚唐
洪辩也被称为吴僧统、吴和尚 , 是吐蕃及归义军时期一位非常重要的僧人 。 在驱逐吐蕃势力时 , 洪辩领导敦煌僧侣集团参与张议潮起事 , 并因此成为河西收复后的第一位河西都僧统 。 洪辩俗姓吴 , 其父为吴绪芝 。 河西陷落前 , 吴绪芝曾任建康军使 , 在吐蕃占领敦煌前 , 他才来到敦煌 。 洪辩长兄滔 , 早亡;次兄季连为吐蕃“试太子家令” , 相当于吐蕃王子的家臣 , 后辞官归里 , 笃信佛教 。
洪辩幼年出家 , 有辩才 , 通晓吐蕃语言 , 传译佛书 , 精研唯识 。 在吐蕃时期 , 洪辩就已成为敦煌佛教界的领袖 , 知大蕃沙州释门都法律兼摄副教授十数年 , 后迁释门都教授 。 832年—834年(大和六年至大和八年) , 洪辩于莫高窟开七佛堂 , 也就是现在的莫高窟第365窟 , 坛下功德文中有他的题名 。 赞普弃隶缩赞及郎达玛时 , 沙州各寺院经卷出纳皆由洪辩与旺却签押、批准 , 并给保、管经僧人颁发凭执 。
848年(大中二年)力助张议潮起事 , 张议潮遣使入唐奉表 , 洪辩也派他的弟子悟真从行 。 851年(大中五年) , 唐宣宗敕其为京城内外临坛供奉大德 , 充河西释门都僧统 , 摄沙州僧政、法律三学教主并敕黄牒 。 洪辩又开大佛堂一所 , 也就是今天莫高窟的第16窟 。 洪辩领沙州十六寺及三所禅窟 , 秉沙州僧政三十余载 。 《沙州诸寺人上都僧统状》上有他的判文 。 他撰有《李教授阇梨写真赞》 。 洪辩大约在862年(咸通三年)左右去世 , 他的族人和弟子就廪室为影堂 , 在其中塑洪辩的真容像并立《告身碑》 。 所以 , 藏洞窟在封藏遗书与遗物之前 , 是作为洪辩的禅室与影堂使用的 , 洪辩可以说是这一洞窟最初的主人 。
来源:敦煌研究院 , 作者:赵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