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宁阳县城北15公里 , 汶河南岸 , 伏山镇堽城坝村北 , 有座禹王庙 。 该庙原名“汶河神庙” , 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 , 员外郎张盛建坝因立庙 , 不知什么时候改叫禹王庙 。 清代重修过 , 迄今已有540余年历史 。
禹王庙大殿为砖、木、石结构 , 灰瓦歇山顶 , 蟠龙大脊 , 五开间 , 进深7.8米 , 面阔15.9米 , 高7米 , 内饰彩绘 , 门额方篆刻“风调雨顺”四字 。
小时候 , 因为常去禹王庙邻近村里走亲戚 , 没少到禹王庙去玩 , 但也仅仅是逛一圈而已 , 见到的不外乎一座禹王庙大殿 , 前后一些古柏树和两通石碑 。 因缺少相关历史文化知识 , 对禹王庙并不了解 。 那时候的禹王庙 , 四周没有围墙 , 荒草漠漠 。 大殿是几间破旧的古老房子 , 房顶上长了很多野草 , 东北角上都已经有些坍塌 , 露出了椽子 。 庙有前后门 , 不过都是门洞 , 并没有木门 , 前门进去 , 后门出去 , 可以自由出入 。 中间前门额上有四个篆书文字 , 都曲里拐弯 , 一个也不认识 , 后来去的次数多了 , 才从人们口中知道那是“风调雨顺”四个字 。 因为是古老建筑 , 还是座庙 , 坐落在有些空旷的野外 , 大殿前后的柏树又粗又高 , 枯枝杈桠 , 蓊蓊郁郁 , 让人感觉这里阴森可怕 , 一个人一般不敢去那里玩 , 总得有人陪伴才行 。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禹王庙:摄影 吕东明
这是宁阳县人吕东明先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的禹王庙老照片
近些年 , 有关部门对禹王庙进行了多次修缮 , 除了修缮了大殿之外 , 还建了围墙 , 院内也增建了不少房舍 , 对地面进行了砖铺硬化 , 对古柏进行了栅栏防护 , 同时 , 在北端修建了禹王台 , 南部新建了钟楼和鼓楼 。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如今的禹王庙大门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禹王庙内景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大禹夫妻柏
进入禹王庙大门 , 迎面看到的是东西并排两株古柏 , 树干笔直劲挺 , 极具凌霄之势 , 树冠的枝梢盘旋生长 , 形成天骄形的树顶 , 向东南斜生的枝条像高昂的凤头 , 西北树枝如展开的凤尾 , 人们把这树冠叫做凤凰架 。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进大门后的“夫妻柏”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第一柏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西侧的一株略低于东柏 , 树冠蓊郁 , 犹如淑女 。 有趣的是 , 这株柏向东斜长 , 有偎夫之怀之韵 。
关于这两棵古柏 。 这里有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 ——大禹和他妻子的爱情故事 。
相传当年大禹治理汶水 , 积劳成疾 , 病死在汶水之滨 , 人们为了纪念大禹 , 把他葬在禹王庙这个位置 。 不久 , 在埋葬大禹的地方 , 长出了一株翠柏 , 以示大禹死后镇守汶水 。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大禹柏
大禹由于常年在外治水 , 三过家门而不入 , 他的妻子非常想念他 , 便化作一只凤凰来找他 , 正巧落在大禹化身的这株柏树枝上 。 当得知自己日夜思念的丈夫不在人世后 , 心中十分悲痛 , 哀鸣不止 , 猛然间戛然而止 , 紧接着一头栽到树下 , 离开了人间 。 人们就把这只死去的凤凰葬在这株柏树的西边 。分页标题
过了几天 , 埋葬凤凰的地方又长出了一株新柏树 , 人们纷纷议论说:这是大禹夫妻或者不能团聚 , 死后化作夫妻树、连理树 , 永不分离 。 几千年来 , 大禹夫妻树的传说也越传越广 。
这大禹树被誉为“第一柏” 。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院内保存的一口古井 。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大殿前的古柏
院内今存古柏11株 , 腰围均两米以上 , 其中桧柏两株 , 虽已数百年 , 仍枝叶繁茂 , 形如华盖 。 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 , 《重修禹王庙记》载:“庙故伟丽 , 庭有桧柏 , 不见白日 , 后有一树作龙形 , 皆数百年之物也 。 ”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这是大殿后的古柏 。 照片摄于几年前 。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殿后“虬龙歧柏” , 树下圆形处为井口 。 照片摄于几年前 。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这是今年(2020)的照片 。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虬龙歧柏” , 树下圆井为龙枝吸水处)
禹王庙院内最奇妙的景观 , 之一就是殿后这株因夭矫作龙形而取名作“虬龙歧柏”的古柏 。 历代《宁阳县志》誉为宁阳八景之一 。 此柏长于禹王殿后 。 最可称奇的是树上两根主枝 , 东南一枝枯死 , 却长成古怪的枝结 , 隆结酷似龙首 , 中间龙目圆睁 , 结上长出两根微屈的龙角 , 苍劲有力 , 结侧树根“龙须”左右对称 , 泾渭分明 。 西北的一长枯枝翘向苍穹 。 两枯枝的造型犹如一条从西北方向飞向东南、惟妙惟肖的蛟龙 。
文人诗客来此揽胜 , 多赋诗赞美 。 明代最早的《宁阳县志》、《兖州府志》都有咏颂禹王庙“虬龙歧柏”的诗文 。
宁阳蒋集镇添福庄人清代曾任广东巡的抚黄恩彤有诗赞曰:
双歧夸瑞麦 , 虬柏更矜奇 。
翠鬣连铜干 , 苍髯傅铁枝 。
攫孥鳞爪现 , 摧剥雪霜知 ,
莫漫悲枯槁 , 龙头属后期 。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黄恩彤诗《虬龙歧柏》
不难看出 , 这“虬龙歧柏”的确是禹王庙内神奇的景观 , 被誉为宁阳古八景之一 。
这株“虬龙歧柏龙头的下面有一口井(树下圆形处) 。 相传很久以前 , 大禹在树下乘凉 , 到了半夜 , 被一阵阵响声惊醒 , 只见乌云满天 , 大禹看见这枝龙头柏变成一条龙 , 把头伸到树下面井里去喝水 , 喝完水 , 把周围的庄稼啃得光秃秃的 , 然后吐起了水 , 下起了瓢泼大雨 , 淹没了好多庄稼 , 冲毁了很多房屋 , 这条龙飞回树身 , 恢复原形 。 大禹暗想 , 近年此地涝灾骤增 , 原来是这孽障做的怪 , 喝了井水就会造成水灾 , 决心惩治这条怪龙 , 便召集手下运来了土石 , 把井填平 , 从此 , 这地方再也没有发生过水灾 , 那个龙头样的枝杈也渐渐枯死了 , 而这棵树的其他枝叶却依然茂盛 , 被填的井口至今隐约可见 。 另有传说 , 这口井井口盖上 , 那条龙就无法伸头到井里喝水 , 这根柏枝就干枯 , 汶河不发大水;一旦井口敞开 , 那条龙就能伸头到井里喝水 , 这根柏枝就成活 , 枝叶就繁茂 , 汶河也会发大水 。 几百年来 , 树下的圆井一直被填实 , 从未再掘开过 。分页标题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禹王庙北端 , 近年新建了禹王台 。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站在禹王台上 , 可以南望禹王庙全景 。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禹王台上新铸造的“国泰民安”铁鼎 。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禹王庙院外东面不远处 , 新建复古建筑开元寺 , 已经竣工 , 即将对外开放 。

王新国老师文化故事会|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禹王庙:原名汶河神庙,已有540余年历史
本文插图
目前 , 禹王庙已经整修一新 , 附近的开元寺已经完工 , 成为这里两处规模宏大的景观 ,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县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