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如意集团2019年净利腰斩 母公司大举并购致资金承压


品牌|如意集团2019年净利腰斩 母公司大举并购致资金承压
文章图片
财联社(北京 , 采访人员 鲁佳乐)讯 , 如意集团(002193.SZ)正在经历一段"不如意"的日子 。 该公司5月27日晚间发布2019年度业绩报告 , 其中营收下滑13.39%至11.50亿元 , 净利润腰斩至0.48亿元;截至该年度年末 , 其总资产为48.89亿元 。
事实上 , 不仅如意集团业绩下滑 , 其母公司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如意科技")也陷入债务危机中 。 据了解 , 靠面料生意起家的如意科技近年来通过"买买买"的方式 , 扩充服装及资本市场版图 , 而不断收购外资品牌的扩张方式 , 令外界称其为"中国的LVMH" 。 只不过 , 外资品牌的中国化并不容易 , 如意科技收购的多家品牌出现亏损 , 入不敷出的收购也令其蒙上债务阴影 。
鞋服行业独立分析师、上海良栖品牌总经理程伟雄在接受财联社采访人员采访时指出 , 如意本身做面料起家 , 没有品牌经营和市场营销的经验 , 过去对接的主要是企业客户 , 运营品牌面对的市场和用户与其主业相差较多 。 "该公司如今最应该做的 , 是回归主业 , 抛弃其并不精通的国际化运营业务 , 获得资金运转 , 在面料行业加大生产研发 , 做回老本行 。 "
母公司深陷债务危机
如意集团在财报中透露 , 截止到报告期末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出现负值 , 约为-2.32亿元 , 同比下滑351.75% , 所以 , 集团决定2019年度不进行利润分配 。 "不派发现金红利 , 不送红股 , 不以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 , 公司的未分配利润结转以后年度分配 。 "
与财报同时发布的 , 还有其持股5%以上股东股份被冻结的公告 。 该公司表示 , 其持股5%以上股东山东如意毛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毛纺集团") 持有的公司215万股股份被冻结 , 占后者持股比例的5.11% , 原因是因历史遗留的政策性贷款问题产生的债权债务纠纷 。
天眼查数据显示 , 如意集团控股股东为如意科技 , 持股比例为23.12%;毛纺集团为持股16.07%的二股东 。 而如意科技控股股东为北京如意时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 实际控制人为邱亚夫 。
值得一提的是 , 除自身业绩下滑和二股东部分股权被冻结外 , 如意集团大股东也面临着严重的债务危机 。 2019年10月10日 ,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下调如意科技评级 , 国内的中证评级紧接着也于2019年10月18日下调其评级 , 理由是"财务政策较为激进"、"关联关系较为复杂 , 整体财务透明程度一般" 。
此外 , 以色列男装制造商Bagir在今年2月份对外声称 , 如意科技未能兑付2017年收购Bagir应付款的剩余100万美元款项;日本服装巨头Renown在3月份发布公告称 , 未能从如意科技收回53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4亿元)未偿债务 。
"接下来的战略重点将集中精力完成近年的债务偿还 。 我们将推动企业在上证A股、日本东交所、泛欧交易所三个证券交易市场上市融资 , 来解决债务问题 。 "如意集团董事长邱亚夫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
在业内人士看来 , 如意科技的债务危机 , 正是由于近年来不断收购外资品牌所致 。 "该公司收购的大多是国外三四线品牌 , 企业本身就面临很大的问题 。 "程伟雄告诉财联社采访人员 , "如意靠面料生意起家 , 本质上是一个生产型企业 , 自身没有培育品牌的经验 。 近年来不断收购国外品牌 , 扩张过快、延伸太广 。 靠贷款和当时金融政策的宽松买了一堆品牌 , 之后却没有合适的团队、人才和经验去做运营 。 "
【品牌|如意集团2019年净利腰斩 母公司大举并购致资金承压】"如意的主业优势是纺织行业 , 对奢侈品牌的运营相对薄弱 , 通过大量并购实现撒网式扩张 , 有种赌博押注的感觉 , 倒不如专注于一个品牌的深度重塑 , 长期发展才有未来 。 "中国服装圈创始人冯晓凯表示 。分页标题
"国外品牌在品牌创意、产品研发方面具备优势 , 但在年轻化、新市场开发方面仍有缺陷 , 如意恰恰也没有这种能力 。 "程伟雄说 。
并购引发的"消化不良"
对于外界因其大举并购扩张市场的模式 , 将其冠以"中国版LVMH" , 邱亚夫予以否认 , 并表示 , "如意发迹于传统纺织制造业 , 所以不论是企业并购还是开拓新业务 , 主要考虑的是以下三个战略发展重点:高科技面料、自动化生产和时尚品牌经营 。 "
资料显示 , Renown是如意科技收购的第一个外资品牌 , 而今年5月15日 , 前者正式申请破产保护 。 据日本媒体报道 , Renown目前背负着1.29亿美元的债务 。
自2010年收购Renown后 , 如意科技接连将法国时尚集团SMCP、英国风衣品牌Aquascutum(雅格狮丹)、香港利邦控股及美国英威达旗下著名莱卡面料业务等收入麾下 。
资料显示 , 利邦控股在经历多年亏损后 , 刚刚在2019年实现扭亏为盈;业绩一直较为稳定的SMCP在今年3月份表示 ,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 集团的销售和盈利受到一定冲击 。 而如意科技在今年2月确定收购的瑞士皮具品牌Bally , 因财务问题至今未完成交易 。
"目前集团海外收购的快速扩张阶段已经过去 , 接下来的重点将是实现品牌之间的内部整合 。 "邱亚夫对外表示 , 作为传统的纺织制造公司 , 如意只为旗下时尚品牌提供战略上的协助 , 如帮助它们与阿里巴巴、京东、寺库网等电商平台建立业务往来 , 而不会插手干涉品牌运营、创意想法等 。
对此 , 业内人士提出质疑 , 认为海外并购恰恰需要中国企业的运营能力 。 "中国品牌并购海外品牌 , 特别是定位奢侈品牌的 , 若要取得一定的成果 , 最重要的是要舍弃固有运营思维 , 独立建立体系机制 , 形成全新的模型及符合品牌文化的管理 , 只有如此才能将文化、理念、调性完全不同的品牌与自有品牌区分 , 实现错位优势 。 "冯晓凯说 。
其实 , 中国服装品牌海外并购案例并不少见 。 如安踏收购斐乐后 , 斐乐业绩一直处于增长状态 , 也为前者贡献了业绩增长点;但收购亚玛芬后 , 后者业绩表现并不理想 , 甚至导致安踏负债率增加 , 最终安踏出售了部分亚玛芬股权 。
对此 , 服装行业分析师马岗向财联社采访人员指出 , 并购本身风险比较大 , 海外并购风险更大 。 "好的企业通常不会主动出售 , 而海外企业的团队、管理风格、供应链、营销体系和本土团队有较大区别 , 融合难度也大 。 "
"中国企业能否运营好海外品牌 , 关键在于有没有中国视角 , 品牌有没有辨识度 , 以及能不能符合中国消费者偏好 。 如果品牌本身在中国没有辨识度 , 这对经营企业来讲是极大的挑战 。 "东亚前海证券有限公司跨境并购业务主管荆健表示 。
他认为 , 中国买家对海外市场和渠道特点不是很熟悉 , 可以选择和并购基金合作 , 企业负责开拓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认知度 。 "并购时 , 海内外评估企业指标不太一样 , 中国主要是看净利润 , 其实 , 如果经营现金流较为健康 , 只是杠杆高引起净利润低 , 那也是值得并购的标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