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焦虑于证明自己是好人,为什么反而更糟糕?
我们焦虑于证明自己是个好人 , 为什么反而更糟糕了?
文 | 李厚辰看互联网评论区是种令人撕裂的体验 , 针对问题 , 大家的看法总会180度转向 。一会儿支持自由 , 一会儿批驳自由 。 一会儿认为道德只是自律的 , 一会儿对别人大行道德批判 。 一会儿认为人就该现实而趋利避害 , 一会儿又为媒体上的道德英雄而感动赞扬 。 一会儿认为社会复杂难下结论 , 一会儿又对最复杂的国家问题言之凿凿 。讨论最终无从下嘴 , 公共舆论环境像个太极拳高手 , 你刚刚摸着一点方向要发力 , 它又手势一转 , 把你的力卸掉了 。最终结果就是 “原地打转” , 聊什么公共话题都容易得到响应和共鸣 , 但走不出两步远 , 又有别的话题引人往反方向退回来 。仔细观察 , 以上的矛盾可不只是因为网上有不同的人各自发言 。 很多时候 , 这些看似“矛盾”的言论都会在同一个人身上出现 。扪心自问 , 就连我自己刚说完了 , 又指出 , 很多时候大家对“真诚性”又极其敏感 。 这基本也是我在网上做电台写专栏几年里 , 最感矛盾之处 。1、虚伪肯定不是解答有一种批判 , 认为这是大家言不由衷 , 缺乏“求真精神” , 理性让位于冲动 。 发言者什么立场都没有 , 在什么情况下有利 , ta就搬出什么样的观点 。这个批判法足够简单 , 也挺解气的 。 但落到绝大多数人身上时 , 例如诸位读者 , 我想当你们在不同的地方发表完全相左的意见时 。 绝大多数时候都不是处心积虑地编造说法 。 这些完全相反的观点 , 至少在发言的那个时候 , 是真觉得有道理 。例如金宇澄说“渣男”这个词太幼稚了 , 人是复杂的 , 大家纷纷转发称是 , 我想是自然觉得“人之复杂” , 岂能轻易下结论 。但批判PUA和公众人物感情污点的时候 , 那也明显是“真渣男” , 事实如此清晰 , 不可能有别的结论 。更多的例子不举了 , 我今天想和大家一起探索的便是 , 在这些前后矛盾、南辕北辙的观点里 , 除了言不由衷或愚蠢外 , 有没有一个统一的内核 , 可以让这些矛盾融贯而容易理解?如此 , 那我们便可以从此处下手 , 解决这些问题 。2、好人的焦虑一直有一种说法 , 认为我们更容易“伤害亲近的人” , 俗语就是“窝里横” 。 一般说这个话更多指同龄男女的亲密关系 , 不过如果放到父母子女关系中 , 尤其是子女对父母的伤害 , 自然更加显著 。这也很容易理解 , 父母子女是先天的关系 。 心狠到解除这样关系的人还是少的 , 不管子女多么混蛋 , 父母似乎都有照顾的情感和义务 , 那自然有恃无恐 。离开家庭到社会中 , 遭遇陌生人 , 大家切换到“我凭什么惯着你”的基础假设 , 虽然话语倒不至于这么残酷 , 但确实没有家庭中那种“无条件”的支持 。 即使“不信任” , 父母总不能看着孩子饿死 , 一定程度的给予是无条件的 。 但在家庭外 , 却是要先挣得信任 , 人与人才可能建立合作关系 。这便是老生常谈的社会瓦解和原子化了 , 原本稳定的大型厂矿单位结构也瓦解了 。过去的人流动性低 , 加入一个单位工作数十年 , 最初获得信任后 , 往后就是几十年的交情 , 慢慢就可以露出马脚 。今天的人不断寻找新的工作 , 认识新的人 。 就算你稳定地待在一个地方 , 你周围的环境和世界也在高速变化着 。留下的只有最若即若离的“你来自哪里”的地域背景 , 但每个地方的人都很多 , 老乡当然也不是人与人之间可以信任的充分条件 。当“个人”与“流动性”成为了普遍的生活背景 , 这带来一个大麻烦 。毕竟人需要 获得承认与相互依靠 , 如何获得承认 , 达成依靠呢? 当然是好人值得依靠 。 你得到处向人证明“你是好人” , 骗也罢 , 装也罢 , 真心的也罢 。我们已然生活在一种弥散型的新鲜环境中了 , 只要人际关系常换常新 , 我们就持续处于“自证好人”的张力中 。 更不必说几乎完全由陌生人构成的网络世界里了 。被人无条件的惯着确实是一件令人舒心的事 , “自证好人”很费劲也令人疲惫和不安 。矛盾就来源于没有一个方法或一种策略 , 能让我们充分地解决自己的“好人焦虑” 。 因此我们顾此失彼 , 因而自我否定 。3、一个不需要好人的社会证明自己是好人真的令人心力交瘁 , 所以第一个想法就是 , 可不可以不证明自己是好人?当然有这样的说法 。 在一个资本主义社会 , 基本的信任需求是为了完成“分工” , 因此立即产生了一种说法 , 就是我们不必是个“好人” , 依靠“利益”与“法律”就足够完成人与人之间必要的依赖了 。不必总证明自己是好人 , 这可是卸下了一个大担子 , 尤其在职场上 , 今天的人愿意接受这样的局面 , 即不要和我谈什么爱岗敬业的美德 , 工资给够了 , 遵守劳动法 , 我自会按照职责交付工作 。 谁要和我谈“职场上的好人” , 那多半是要利用或压榨我 。提供价值 , 遵守法律底限 , 不必是一个好人 。 这当然就是 “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了 , 道德在这里并不必要 。不过 , 任何一种道德主张的背面 , 都会形成一种对应的主张 , 这些观点都是“成对”出现的 。“不做好人”的背面 , 便是“道德私有” 。 除了“利益”和“守法”外 , 人与人之间最好达成不要进一步互相要求的共识 。 我的行为 , 只要不违法 , 也不违反你的利益 , 你最好就别管 。 这即是网路流行的“吃你家大米了?”的价值根源 。也就是 “道德相对主义” ,道德只应该自律 , 而不应该进行他律 。在资本主义商业秩序下 , 提供“利益”的人 , 似乎确实不必是好人 。 瑞幸咖啡坏事做尽 , 但因为折扣力度够大 , 人们甚至可以在丑闻后依然排队“挤兑”瑞幸 , 其营业额竟然不降反升 。如果形成这种人与人的关系 , 倒也清楚明了 。 但我们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漠视道德的社会 。 在一些领域 , 这套“利益”+“守法”的规则没法玩转 。如果我们钱够多 , 坐高铁商务舱、飞机头等舱出行 , 自然可以不用排队 , 也就鲜少涉及公共道德 。 可惜我想诸位绝大多数都还没有这个身家 , 我也没有 。 因此在火车站和机场 , 我们无法靠“利益”换取秩序 , 而“法律”来规制排队执法成本也太高 , 这个时候 , 我们就只能求诸于”公德心“ , 并希望排队中的人人都恪守公德 。又例如去最顶级的私立医院 , 医护人员当然在重利之下可以对你无微不至 。 但我想大多数人还是得拿着医保去人数爆炸的公立医院 , 面对自己一无所知的医学专业领域 , 一般而言都只能祈祷医生具有“医德” 。残酷的地方在于 , 如果我们有 , 好像确实可以拿钱一路买出个好秩序 。 但可惜社会主要是由财务并不自由的人们构成 。 在医疗和教育上 , 我们也很难接受“一分钱一分货”的逻辑 , 比如我给的钱不多 , 所以这个病能不能治好也无所谓 。一般来说 , 在医院里等待治疗时 , 往往能激发出人最客气耐心的一面 。 病人得证明自己是个“好人” , 以获得医生的支持和放心治疗 。 所以在这里 , ”道德“又成为了我们生活安全感的基石 。如果我们人人都有天大的本事 , 自然可以恃才傲物 , 不必受到一切职场道德的约束 , 也自会受到他人优待 , 可惜如同我们金钱不足 , 我们的能力怕也多半不是顶尖 , 不够拿来做无限的交换 。 因此总得诉求资本家“剥削有度” , 诉求企业里的上司“有基本的尊重” 。我们总是希望不必“自证好人” , 靠“利益”和“法律”就能完成信任 。 可惜真实社会中 , 既有无法“利益化”的领域 , 而我们的金钱和才华也总是不足 。 这套“道德私有”的说辞 , 总是在很多地方露出马脚 , 我们还是不得不依赖“好人”的共识 , 来达成信赖 。这就是矛盾的开始 。04、道德无用?虽然上面的论述中 , 对道德的要求听上去像是个“无奈之举” , 好像我们金钱不足 , 才华不够 , 不得不拿道德来补 。分页标题
大家可能听说过这样的说法 , 认为真正卓越的人超越道德 , 道德是拿来约束下等人的 。 这其实是个很可怕的说辞 , 希区柯克的经典电影《夺魂索》讲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 绝大多数时候 , 早在利益和法律之前 , 我们就最好依靠道德来”自证好人“ 。怎么达成这样的共识呢?自然要有些道德标准 , 例如在高铁站大家排队 , 这样的道德还是有互利的色彩 , 大家都好好排队 ,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 当然其实现实来看 , 想达成这样的互惠共识尚且不易 。但我们真正需要的道德共识比这个要强 , 例如恋人间互相信任 , 在不查手机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互信 , 要得是更高的标准 。 即维特根斯坦问题:“如果我撒谎肯定不会被发现 , 且对我自己有好处 , 为什么我要说实话?”在这个意义上 , 我们希望认为人是有“道德追求”的 , 且这个“道德追求”可能比“快感追求”和“利益追求”更加根本 , 更加强烈 。我们不得不感叹并期待 , 人还是该有一些美与善的追求 , 且能够因此达成道德的普遍共识 , 这便是 “道德个人主义”的主张 。如医生与病人该有个共识 , 就是医生这个职业具有亘古不变的对“挽救生命”的至高追求 , 希波克拉底誓言 , 如果你不认为那仅仅是个仪式化的流程 。 如果缺乏这个信念 , 我们该如何度过在医院的揪心时光呢?就在阅读上面这一段话的过程中 , 很多人就会觉得这太难了 , 现在谁能做到这些?道德个人主义的背面 , 就是“道德虚无主义” 。 这与道德“私有”还不同 。 “道德私有”是井水不犯河水的 , 每个人都有他们各自不同的“道德观” , 他们各自可以遵守自己的道德观念 。而道德虚无主义则认为 , 人与人之间有相似的道德观 , 只是也许因为人性的原因 , 也许因为时代的原因 , 他们都不可能遵守了 。 道德最终沦为了“无用的高调” 。请注意 , “道德私有论”反过去会认为社会不需要道德来进行规范 , 利益和法律就足够了 。 而“道德虚无主义”会认为社会需要道德而不得 , 这会造成极大的空缺 , 会让良好秩序和良好的生活不可能 。这是一种悲观的论调 。05、集体内部的道德当然办法总是有的 , 还有个古来的方法 , 就是我们不必面向所有人证明我们是好人 , 在一个固定的共同体之内达成这种共识就好 , 这就是 “道德集体主义” 。这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何当初支持李医生的人 , 最后会痛骂方方 。 因为最初谈及“言论自由”时 , 这是一个非常“个人主义”的权利主张 , 当人们用这个词时 , 我们本以为他们希望树立一种基于个体自由的普世道德 。 但其实“言论自由”在这里仅仅是个词汇而已 , 其本质在于当晚“言论自由”似乎成为一种群体共同主张 。 因此说到底 , 这还是一种道德集体主义 , 所以当讨伐方方成为另一种群体共同主张时 , 他们也同样支持 。道德集体主义我们决不陌生 , 不管是“民族主义”还是“饭圈文化”还是部分“少数群体维权”都是一种道德集体主义 , 这当然也会形成属于他们共识的 “道德叙事”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 , 请想想 , 有没有哪个“道德集体”将“平等”或“博爱”作为他们的“内部道德共识”么?当然不会 , 作为“道德集体主义” , 第一要务便是与其他集体的“区分” , 所以一般而言 , 他们会相信一些离经叛道的东西 。正如19世纪美国在平民阶级突然兴起的宗教狂热 , 即”第二次觉醒“运动 , 大多数奇奇怪怪的宗教团体和匪夷所思的教义都在那时兴起 。 其根本动力便是“道德集体主义” , “区分”的要求推动他们不计代价的反对“常识” , 突破“底限” , 以便取得区分度较高的“道德共识” 。由于不同的“道德集体”间不可通约 , 那 “道德集体主义”带来的往往是“文明冲突” 。 不管是民族与民族之间 , 或是饭圈之间 , 或是维权者和压迫者之间 , 都基本意欲着对对方的进攻性策略 。其中对何为“好人”的共识 , 恰恰是在攻击性的结构中完成 。06、混合道德观念通过上面的分析 , 我们梳理出 , 高流动性的现代社会有一种“好人焦虑” , 为对抗此种焦虑 , 我们发展出不同的 “道德主张” 。 而每一个主张 , 又会因为其反面或延伸 , 形成一组概念 , 这就像黑格尔的正题和反题 。这些观点都是 “ 成对 ” 出现的 , 因此让矛盾变得更加容易形成 。我们现在拥有的这三组“好人”观念:不需要好人 ,仅靠 利益 和法律维系 (功利主义)——道德私有(道德相对主义)道德普遍共识(道德个人主义)——没有好人 (道德虚无主义)自己人才是好人(集体道德主义)——道德冲突(文明冲突)但对我们来说 , 却往往不是这些信念的简单三选一 。 很多时候 , 在同一个人的身上 , 同时存在着这三种相矛盾和冲突的信念 。 原因是其中没有任何一个 , 可以充分地缓解ta的“好人焦虑” , 因此人们三个同时采纳 。不过正像是服用药品 , 如果你对一种疗法没有信心 , 而在多种疗法间浅尝辄止的齐头并进 , 最后的结果总不太尽人意 , 也许原地打转已经算是好运了 。 更可能的是 , 三种观点彼此冲突 , 让我们变成了一个更糟糕的人 。因为这样的道德信念都是成对出现的 , 则在一个人身上 , 会呈现出最糟糕的一种 “道德综合否定” ,用集体道德冲突否定道德普遍共识 , 用道德私有否定道德集体主义 , 用道德虚无主义否定道德可以缺席 。例如一提到方方捍卫着某种普遍道德底限 , 就用意识形态冲突化解;提到道德集体主义对ta的积极要求 , 又用道德相对主义化解 , 认为自己不必承担集体责任;提到以功利主义方式维系社会秩序 , 例如依法进行某种救济 , 或是程序正义带来一些争议 , 又说这是道德沦丧 , 必将导致社会失序 。这就导致了最初那个公共讨论带来的撕裂感 , 我们争上十年 , 不过用这三个逻辑循环颠覆 , 互相否定 , 原地打转 。尾声道德抉择我之前说 人会如此是因为也许他们仅仅想赢。 但我今天又觉得不仅如此 , 除了想赢之外 , 我想在更大的尺度上 , 他们是是恐惧 。在一个绷紧“好人焦虑”的社会中 , 他们怕被当作坏人 , 怕无法被人信任 , 怕秩序的丧失 , 因而在恐惧下心智迷乱 , 以至于自我矛盾 , 自我否定 。 按照孔夫子的说法 , 这就叫做“惑”了 。 如此看来 , 今天的社会 , 人们“惑 ”得很呐。要我说 , 这里面只有一组是值得追求的 , 即 “道德普遍主义”与“道德虚无主义” 。“道德虚无” , 认为世上没有好人当然是个糟糕的情况 , 不过这组正题和反题 , 最终在尼采的手中化作“强力意志”的合题 , 成为极端的“道德个人主义”——即“不存在普遍的道德主张 , 但敢肯定‘我’自己的道德主张是正确的 , 且是人人都应该遵循的道德主张” 。当然这样的辩证蛮复杂的 , 在这篇文章的篇幅中先不做论述了 。如果今天能够让诸位看到自己身上因为“恐惧”而产生的矛盾和颠倒 , 因而花点时间停下来审视一下这些道德信念 , 这文章也就算没白写 。*本文分页标题原始标题《公共讨论原地打转的另一原因:好人焦虑》 。 配图、题图来自《夺魂索 》《风的传人》 。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 不代表看理想平台立场 。 欢迎提供不同意见的讨论 。
- 姚忠震|对指数没信心了,我们应该怎样操作股票?
- 敦煌市公安局|【暖心警事】平安守护,我们一直在行动
- 在美黑人被杀这事上 "台独"势力的下限刷新我们认知
- |在美黑人被杀这事上 "台独"势力的下限刷新我们认知
- 极度调查 | 我们需要多少新冠疫苗?
- 『国家』为什么我们国家的标准视力表要用“E” 蚂蚁庄园每日一题6月2日.
- 价格跳水、个头缩水?我们采访了一只虾
- 特朗普电话会议录音曝光:我们成了全世界的笑柄
- 新华网|“小时候,警察在你心中是什么模样?”今天,我们邀请警察来作答
- 专家:不用多久,我们就可以摘下口罩自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