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闰四月”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

【新华社“闰四月”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人们翻日历牌数日子时会发现 , 5月22日是农历四月的最后一天 , 转天 , 即5月23日并没有迎来农历五月 , 而是“闰四月” 。 这是怎么回事?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解释说 , 在阳历中 ,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个回归年 , 平年有365天 , 闰年有366天 。 而我国传统的农历是以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为依据 , 12个月为354天或355天 , 比阳历年少了11天 。
为了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 , 古人采用设置“闰月”的方法 。 现行农历“置闰”方法是“十九年七闰” , 每隔2年到3年 , 就必须增加1个月 , 增加的这个月叫“闰月” 。
“置闰”的规则是依据二十四节气来定 。 农历以十二个中气分别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 , 即各个月都有一定的中气 。 如果一个月里只有节气 , 而没有中气 , 这个月就称为上一个月的“闰月” 。
2020年5月20日 , 农历四月二十八 , 是中气“小满” , 再隔一个月后 , 6月21日农历五月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夏至” , 而当中这一个月(5月23日至6月20日)只有一个节气“芒种” , 就定为“闰月” 。 因为它跟在四月后面 , 所以叫“闰四月” 。
赵之珩表示 , 受“闰四月”影响 , 自此以后 , 庚子鼠年内的农历节日 , 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 , 在阳历中的对应日期相较去年来说 , 都将向后推迟18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