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为何都没有头盔 兵马俑身上有何秘密

_原题是:兵马俑为何都没有头盔 兵马俑身上有何秘密
秦始皇兵马俑如今成为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 , 它也成为中国历史文物的瑰宝之一 , 价值性极高 , 但是一些考古专家提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大量的士兵头上戴着一种麻布做的头巾 , 军官模样的戴着牛皮做的板状帽子 , 而更多的士兵则把长发盘在头上 , 挽成一个个发髻 。 这是为什么呢?
从历史的迷踪里 , 人们找到了真相 , 而真相往往吓人 。。。

:兵马俑为何都没有头盔 兵马俑身上有何秘密
文章图片
1974年3月 , 秦始皇兵马俑在陕西省临潼县得以重见天日 , 由于规模宏大、栩栩如生 , 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 近日 , 一些考古专家提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大量的士兵头上戴着一种麻布做的头巾 , 军官模样的戴着牛皮做的板状帽子 , 而更多的士兵则把长发盘在头上 , 挽成一个个发髻 。
无论是士兵还是军官 , 秦军一律不戴头盔 。 他们不仅不戴头盔 , 身上穿的铠甲也很简洁 , 甲片减少到了最低限度 , 主力步兵的甲衣只是护住前胸和后背 , 而站在最前边的弩兵部队身上甚至连一个甲片也没有 。
秦国应该有能力为军队配备足够的铠甲 。 历史记录显示 , 自商鞅变法后 , 秦国是当时诸侯国中最富有的 。 《史记》上说:秦 , 带甲百万 。 意思是有百万身披盔甲的军队 , 但眼前这支复制的秦军却让人大感意外 。 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冲在战争第一线的士兵和将领不戴头盔?秦国能够统一六国 , 为什么连头盔都不给士兵配备?隐藏在这一奇怪现象背后的历史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两千多年前 , 秦国一位兢兢业业的县法律秘书喜为人们探索这个谜提供了一个线索 。 喜曾经三次从军 , 他用竹简记录了秦军攻打刑丘时发生在部队中的两起案件 。
在攻打邢丘的战斗中 , 士兵甲斩首了敌人一个首级 , 士兵乙企图杀死士兵甲 , 据首级为己有 , 却被第三个士兵发现 , 图谋不轨的士兵乙当场被捉拿归案 。 另外几枚竹简上说:两个士兵为了挣抢一个首级也动了手 。 秦军在战场上为对手的一个首级竟要自相残杀!是什么驱使他们对敌人的首级如此渴望呢?
秦统一中国前135年 , 改革家商鞅为秦国制订了一套任何别的国家都无法忍受的严苛法律 。 从此后 , 整个秦国都严格地按照这套法律运转 , 它影响了六代秦人 , 直到秦始皇 。
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 , 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 。 斩杀的首级越多 , 获得的爵位就越高 。 ”这就是商鞅著名的军功授爵制度 。 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首级 , 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为自由人 , 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 , 也可以转为平民 。 对于重视家族传承的中国人来说 , 军功爵是可以传子的 , 如果父亲战死疆场 , 他的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 , 一人获得军功 , 全家都可以受益 。

:兵马俑为何都没有头盔 兵马俑身上有何秘密
文章图片
在中国历史上 , 秦人的文化和秉性是独一无二的 , 这很可能跟秦人的历史有关 。 秦人出身于大西北的草莽之间 , 与游牧民族混居 。 在当时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原国家眼里 , 他们是落后野蛮的民族 , 虽然秦人努力学习中原文明 , 但他们从未真正接受过中原文明优雅精致、中庸谦让的伦理道德 。 在秦人看来 , 尚武、为利益而竞争是天经地义的 。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 他记录了自己初次接触秦人的感受 。 秦人听说要打仗 , 就顿足赤膊、急不可待 , 根本就无所谓生死……当时一个著名的说客这样描述战场上的秦军:他们光头赤膊 , 奋勇向前 , 六国的军队和秦军相比 , 就像鸡蛋碰石头……他们左手提着人头 , 右胳膊下夹着俘虏 , 追杀自己的对手……在说客绘声绘色的叙述当中 , 可怕的秦军令人不寒而栗 。分页标题
在商鞅的著作中 , 军功授爵制度对一支特殊部队规定了丰厚的奖赏 , 商鞅称其为“陷队之士” 。
在兵马俑坑 , 有一队士兵很特别 。 他们手持白刃格斗的刺杀类兵器;却完全不穿铠甲 。 在整个地下军团中 , 他们的形象显得十分特殊 。 这队士兵究竟是干什么的呢?研究人员一直不清楚 。 一个可能的推测是:战斗中有一些极其危险的任务 , 基本上是有去无回 , 重赏之下 , 这些完全不考虑生死的人站了出来 , 这些士兵很可能就是敢死队式的陷队之士 。
“喜”的竹简上还有这样的记载:秦军在战前和战后 , 都要大量饮酒 。 大碗的酒使血流加快、使神经亢奋 。 作战命令已经下达 , 战争即将开始 , 要么战死疆场、要么加官晋爵 。 在这种时刻 , 酒使所有的士兵只有一种冲动:奋勇杀敌、建功立业 。
再来看这些不戴头盔 , 护甲不多的秦军将士 , 似乎只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这种不顾性命的行为:过于沉重的头盔和护甲妨碍了他们杀敌晋爵 。 不仅如此 ,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战场上的秦军竟然袒胸赤膊 , 索性连仅有的铠甲也脱掉了 。

:兵马俑为何都没有头盔 兵马俑身上有何秘密
文章图片
这些陶土的战士向后人传递的是秦人强烈的尚武精神 。 秦人有先进和强大的攻击武器 , 却不注重装甲 , 这是全军的规定呢?还是士兵的自觉行为?或许是来自秦人好战本性的一种上下共识?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前 , 人们还只能进行推测 。 商鞅制定的军功爵位由低到高共有20级 ,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今天的军衔 。
公元前 238 年 , 22岁的秦王嬴政开始接掌秦国的大权 。 嬴政在13岁的时候继承了王位 , 但由于年龄太小 , 国家大事一直控制在太后手里 。 在庄严的咸阳宫中 , 为他加冕的典礼正在进行 。 这是一种权力交接的仪式 , 从此 , 秦国的命运就掌握在这个年轻人手里 。
在皇宫外面 , 一场蓄谋已久的叛乱却乘机开始了 。 一个叫嫪毐的人带着自己的人马 , 冲进咸阳宫 。 他想铤而走险 , 夺取权利 。 阴谋并没有得逞 , 叛乱以失败而告终 , 嫪毐被处以极刑 。 司马迁记载:这次武装反叛仅仅斩首了几百人 。 图谋造反的嫪毐没有取得军队的支持 , 参加叛乱的只是几千个亲信而已 , 他们很快就被一网打尽 。
嫪毐的权势仅次于国君 , 位居二十级爵位的顶峰 。 司马迁的描述让我们知道 , 秦国大大小小的事都由嫪毐决定 。 但是 , 他始终也没有办法成功地调动军队 , 他甚至企图用国王和太后的印章去策反军队 , 但印章根本不管用 。 在秦国 , 军队的调动大权归谁呢?
秦统一中国 , 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 但也是秦灭亡的起点 。 秦帝国仅仅维持了15年 。 那支曾经战无不胜的军队就随着帝国大厦的倒塌而灰飞烟灭 。 在大厦将倾的时候 , 秦军战斗过 , 但它的战斗力与15年前相比 , 已是天壤之别 。
秦军最后的日子起于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熟知的那段历史 。 那是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 , 900名征集去戍边的壮丁 , 因为大雨耽误了行期 , 按照秦法 , 误期当斩 , 于是 , 他们揭竿而起 , 各地民众立即响应 , 起义如干柴烈火蔓延到帝国的各个角落 。 在起义者即将踏进咸阳的时候 , 奋起抵挡的并不是帝国的正规军 , 而是一支由囚犯拼凑而成的部队 。
在秦始皇下葬以后 , 规模浩大的地下陵墓仍然没有完工 , 几十万囚犯一直在忙碌善后 。 刻在这些陶片上的人名 , 就是他们曾经劳作的见证 。 当起义军离秦始皇陵不到10里的时候 , 即位的秦二世赦免了这些囚犯 , 命令他们拿起武器 , 镇压反叛 。 问题在于 , 秦军的主力部队在哪儿呢?
秦统一以后 , 军队有过两次最大的集结 。 这是广西桂林附近一个叫严关的要塞 , 50万秦军曾从这里南下 , 与土著人作战 。 当起义突然爆发的时候 , 这部分秦军正在戍守刚刚平定的南部疆土 。 在帝国存亡的关头 , 他们选择了沉默 。 司马迁记载 , 当地的最高长官下令 , 堵塞南北之间所有的通道 , 军队严禁北上作战 , 南部秦军就这样彻底抛弃了自己亲手创建的大帝国 。分页标题
秦帝国的横空出世和顷刻间灰飞烟灭的命运 , 似乎是被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所主宰 , 这个深藏不露的力量同样决定了这支军队的沉浮 。

:兵马俑为何都没有头盔 兵马俑身上有何秘密
文章图片
在中国历史上 , 秦文化是独一无二的 。 秦人功利实用、满怀开拓和进取精神 。 他们崇拜规则和秩序 , 相信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 或许 , 这种文化传统在秦人发迹之前就决定了日后的崛起 , 同时也埋下了覆灭的种子 。
是秦始皇将这支军队带到了辉煌的顶峰 。 但是 , 这个帝王超越了时代的野心耗尽了帝国的国力 。 无论如何 , 一支军队的命运是紧紧依附在它的国家之上的 。 在秦军最后的日子里 , 帝国的秩序已经崩溃 。 当士兵们在前方拼杀时 , 他们的家已经无人来养活 , 覆灭的命运不可逆转 。
【:兵马俑为何都没有头盔 兵马俑身上有何秘密】让我们再一次凝视这些两千多年前的军人 , 他们曾经造就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 , 也造就了我们的历史 。 今天 , 我们使用着的文字来自于秦人 , 我们广袤的国土是秦帝国的延续 , 我们统一的中华民族在秦帝国时期开始形成 。 2000多年前的那个大帝国 , 仍然和我们血脉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