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诗文史版中国的土地上原本不生存狮子,为什么会出现艺术形象的炕头石狮?


_本文原题:中国的土地上原本不生存狮子 , 为什么会出现艺术形象的炕头石狮?
炕头石狮 , 中华一绝
作者:李贵龙(书房记专栏作家)

摄诗文史版中国的土地上原本不生存狮子,为什么会出现艺术形象的炕头石狮?
本文插图
陕北 , 是块生命的苦焦地 。
翻开尘封的历史 , 我们会发现 , 几千年来 , 陕北人在战争和饥饿两副枷锁下生存 。 中原王朝的大军和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一齐拥向陕北 , 马革裹尸、血流成河的厮杀走马灯似地上演 。 无论战争正义与否 , 都会造成生灵涂炭 。 1949年 , 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城楼上升起 , 战争的硝烟散尽 , 陕北的土地上再也没有闪烁过刀光剑影 , 再也没有听到过枪炮的声音 , 陕北进入了一个温馨的时代 。
厚厚黄土堆积成的陕北 , 因干旱少雨 , 没有充足水分的滋养 , 枯黄的稼禾拼命地生长 , 收获的也不过是三五斗粗粮 。 陕北人世代“糠菜半年粮”打发着饥肠辘辘的时光 。 上世纪70年代 , “两杂两薯”(杂交高粱、杂交玉米和红薯、马铃薯)的推广种植 , 才使陕北人从饥饿的梦魇中醒了过来 , 解决了温饱 , 逐渐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

摄诗文史版中国的土地上原本不生存狮子,为什么会出现艺术形象的炕头石狮?
本文插图
中国的土地上原本不生存狮子 , 狮子艺术形象的出现 , 由佛教的东传而一同传来 。 佛教的东传进入中国的年代 , 有多种说法 , 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传入中土最为可靠 。 真狮子最早传入中国 , 则是东汉章和元年 , 月氏国遣使把狮子作为贡品传入中国 。 也有文献记载 , 汉武帝遣张骞出使西域之后 , 狮子作为“殊方异物”向汉王朝作为礼物赠送 。 总之 , 狮子最早在汉代传入中国 , 作为宠物养在皇宫苑林之中 。
狮子崇拜是随佛教的传入而兴起 , 而盛行 。
陕北人对狮子的崇拜 , 除了受佛教的影响 , 更重要的是人们被狮子的威武形象 , 雄强肢体 , 激昂神态 , 磅礴气势所折服 。 依据陕北人的精神需求、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 , 产生了唯独这块土地上才有的石狮子 。
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美丽神话 , 讲述了石狮子降生的故事 。 民间坚信这个美丽神话的真实 , 而对狮子崇拜是随佛教的传入而产生不屑一顾 。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在很久以前 , 陕北境内有狐狸精危害山民 , 常有山民被吃掉 , 一时人人自危 。 一天 , 有一位白胡子老头来到郭家庄 , 手拿两个石蛋儿 , 对山民说:遇到狐狸精 , 谁敢吞下这颗变身石蛋儿 , 就会变成狮子 , 能灭掉狐狸精;然后吞下另一个还原石蛋 , 就可以还原成本人 。 一个叫郭强的后生 , 勇敢地接过两个石蛋 , 直扑荒山老林深处 。 遇到了狐狸精 , 他立刻吞下一颗石蛋 , 马上变成一只威猛的狮子 , 大吼一声 , 地动山摇 , 狐狸精惊恐万状 , 立即化作青烟逃遁 。 郭强准备吞下另一颗石蛋还原人身 , 忽然心里一想 , 我若还原人身 , 狐狸精再来危害山民怎办?于是决心永为狮身 , 守护家园 , 佑护山民四季平安 。 年久日长 , 郭强变的那头狮子老死山林 , 变成一尊石狮子 , 继续佑护着山民 。 从此 , 人们把石狮子奉为神兽、灵兽 , 作为驱妖镇邪的神灵 , 供奉在家宅村头 。 因此 , 在雕刻石狮子时 , 在它嘴里刻制一颗石蛋儿 , 表达对郭强的怀念 。

摄诗文史版中国的土地上原本不生存狮子,为什么会出现艺术形象的炕头石狮?
本文插图
在陕北人心中 , 石狮子是佛祖的坐骑或佛祖是人中狮并不重要 , 重要的它是一个为民除害 , 英勇献身青年的化身 , 是与平民百姓情感相融、血肉相连 , 能佑护平民百姓的神兽、灵兽 , 是最具平民情愫的圣灵 。
从这个故事出发 , 纵观陕北石狮的造型 , 深究陕北石狮的功能 , 不难发现 , 石狮子首先是石头 , 而后才是狮子 。 这是在灾难降临 , 生命受到伤害时 , 由原始的山石崇拜(我们从修窑合龙口时安放五色石 , 老瞌的人入棺时身下铺五色石 , 在家宅安放“泰山石敢挡”的补益镇煞风水术 , 可以看到山石崇拜像遗传因子一样 , 至今深植于陕北人的血脉之中)与对救世英雄的敬畏共同衍生的一种神咒;由石头具像为狮子 , 狮子虚幻为石头的一种精神寄托 。 更是一种与大自然奇特的相处方式 , 当精神需求的希望目光以一种极度的虔诚介入石头的身体 , 石头因人的需求而蕴涵其意 , 生化其形 , 孕育而成的圣灵 。分页标题

摄诗文史版中国的土地上原本不生存狮子,为什么会出现艺术形象的炕头石狮?
本文插图
因此 , 根据人们的需求和意愿 , 赋予石狮子特殊使命和功能 。 当你走进绥德 , 无论农家炕头、宅院大门、窑洞脑畔 , 还是村头道边、桥头坟冢、寺庙山门 , 都会看到一尊尊有神的尊严、人的性情的石狮子 , 无论炎炎夏日 , 还是凛凛寒冬 , 尽职尽责地守护着黄土高坡上的百姓 。
昔日绥德 , 荒凉贫瘠的物产土地 , 十年九旱的气候环境 , 缺医少药的生存条件 , 对于生命是一个严酷的挑战;对于呱呱坠地的新生命更是挑战的极限 。 这些脆弱的生命需要呵护、镇守 。 于是 , 有的“寄寺”让菩萨保佑;有的带上锁线锁牌狗毛锁;有的起个脏名胡弄妖魔鬼怪;有的留几根“扎眼毛”……炕头石狮子则是绥德汉自己创造的生命呵护神 。
炕头石狮子源于山石崇拜 。 石头为纯阳之物 , 家中置放石头则阳刚之气充溢 , 鬼魅魍魉不敢侵扰 , 可保家宅平安 。 在汉代 , 狮子随佛教传入中国在陕北落户 , 与原始的山石崇拜结合 , 生化为一种以石为内核、以狮为外型的神灵 , 浓缩聚积天地精神和宇宙生命观 , 成为黄土高坡上的一种生命符号 。
雕刻炕头石狮子要遵循一种神秘的礼法和原始的宗教仪式 , 不能随意而为:选“天德”或“月德”的那天晚上 , 将从神庙侧采的石料或是将石料置放在水渠、水井边 , 于星全时(子时)开工打制石狮子 。 采神庙侧的山石为料 , 是借神庙增加石材的灵气;将石材置放在水渠、水井边 , 为的是接山水地气 , 汇天地精气 。 开工后 , 白天黑夜都可以雕刻 , 但最好选午时雕刻 。 斗转星移至一百天 , 在开工的地方 , 石匠将石狮子的眼睛、爪子等部位凿凿 , 一尊遵循生命节律、吸纳天地灵气的圣灵石狮子就降临人间 。 当然 , 雕刻一尊石狮子用不了一百个匠工 , 经一百天完工是遵循生命节律的神圣仪式 , 以此表达对神灵的顶礼膜拜 。 尔后进行点睛开光仪式 , 裹上红布或拴上红头绳 , 就开始完成佑护小生命的使命 。

摄诗文史版中国的土地上原本不生存狮子,为什么会出现艺术形象的炕头石狮?
本文插图
炕头石狮子神灵保佑的作用 , 驱邪祛疾的功能 , 欣赏把玩的特点 , 使它成为绥德人世世代代心中的佑护神灵 。 娃娃过“九晬”时 , 用石狮子拴起来 , 丈二红头绳一头拴娃娃 , 一头拴狮子;每过一次生日 , 家长在神前求丈二红头绳拴到狮子身上 , 直到过十二岁生日开锁时 , 将所有的红头绳编成裤带给娃娃紧在腰间 。 陕北人认为娃娃一过十二岁就魂全了 , 妖魔鬼怪也难侵扰了 , 炕头石狮子佑护娃娃的使命也完成了 , 被撂置在门箱立柜等较洁净的地方 。 一只石狮子拴了爷爷的爷爷 , 又拴孙子的孙子 , 佑护了一代又一代 , 经过数代 , 浑身闪烁着神秘的光泽 , 成了整个家族至尊的保护神 。
民间工匠取本地的优质沙岩石材 , 以朴素的精神理解 , 渴求的情感寄托 , 把生命的要义 , 生存的要求凝聚刀锋錾尖 , 用虔诚的心态 , 神灵的旨意 , 雕刻出一件件造型各异、神形兼备的炕头石狮子 。 这些石狮子大不过三四十厘米 , 小至三五厘米 , 或蹲或卧或立或行 , 都有神的至尊 , 人的性情 , 在它的身上集中了民间信仰的所有期盼 。
石雕工匠用浮雕、阴线刻等诸般石雕技法在石狮子身上刻上盘肠纹、万字纹、贯钱纹、双葫芦等图符和“长命百岁” “金银满斗”“天保定尔” 等祝词颂语;更在基座上刻上麒麟送子、琴棋书画、龙马献图和牡丹、梅花等祥瑞图谱 。 具像的图符文字给石狮子披上了一件抽象而神秘的华丽外衣 , 华丽外衣的针针密缝中绣满了人们对避祸就福、避凶纳吉、望子成龙、子孙延绵、家道昌盛、荣华富贵的追求和期望 。
【摄诗文史版中国的土地上原本不生存狮子,为什么会出现艺术形象的炕头石狮?】分页标题

摄诗文史版中国的土地上原本不生存狮子,为什么会出现艺术形象的炕头石狮?
本文插图
避开石狮子神灵的光环 , 从艺术的角度去审视、欣赏它 , 我们的心灵会震颤:美在民间 , 民间艺人是创造大美的人 。 一只只石狮子 , 或骨傲气猛 , 古韵横生;或犷悍张扬 , 霸气冲天;或娴静慈祥 , 神韵俊美;或外拙内秀 , 藏巧藏趣;或遒劲秀媚 , 圆润端正;或无羁无束 , 威猛纵横;或憨态可掬 , 似拙若愚;或活泼天真 , 稚气充盈 , 件件皆有神韵 , 有人的血肉之躯 , 神的圣洁灵光 。 抚摸 , 可以和它亲近;对视 , 可以与它进行情感交流 。 这些深居荒野山乡、平民农户家中的精灵 , 件件都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 是名不见经传的民间艺术家精思巧构、鬼斧神工雕刻的奇趣、高古的艺术奇品 。
我们解读绥德炕头石狮子 , 会奇妙地发现:它的造型艺术与陕北剪纸、陕北汉画像石等民间艺术有先天的血缘关系 , 或空灵或充盈 , 或简洁或洗炼 , 或以石取势 , 或就势造形 , 皆具显著的地域特征 , 明显的民艺特色 , 浓厚的本源文化气脉 , 把俗文化和雅文化有机相联 , 把神灵信仰与生命要义血水相融 。 它没有寺庙道观石狮的庄严 , 村头道边望狮的凶猛 , 公园广场石狮的俗媚 , 它是头顶神的桂冠融入平民百姓家中的一员 。 炕头石狮子 , 以其独具的神态、形态代表着天地精神 , 表达着绥德人对宇宙人生深邃而独特的认识和解读 。

摄诗文史版中国的土地上原本不生存狮子,为什么会出现艺术形象的炕头石狮?
本文插图
炕头石狮子土生土长在绥德这块地老天荒的神秘土地上 。 这块曾产生过神话的土地上产生的艺术奇葩 , 首先是神灵 , 然后才是艺术品 。 绥德延家岔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上狮子的图像证明 , 狮子的形象在那个时代已在民间映现 。 民间工匠绝大多数没有见过狮子的真面目 , 他们创作靠的是神咒一样的一句口诀:“十斤狮子九斤头 , 两只眼睛一张口” 。 抓住狮子鬣毛凸眼 , 阔口獠牙 , 硕大的头颅 , 坚实的前躯和机灵的身肢特点 , 凭藉信仰的虔诚 , 想象的丰富 , 雕技的神工 , 让冰冷的石头化生出形态各异 , 夸张多变 , 似狮非狮 , 神似貌离 , 神形兼备的圣灵石狮子 。 民间工匠随心所欲 , 神思妙想创造出的艺术品 , 或拙或稚 , 都充满真朴 , 充满神妙 。
绥德炕头石狮子子 , 是乡野卑贱工匠以写意的神笔 , 在石头上描绘出的艺术佳品 , 散发着黄土地的芬香 , 体现出“大巧若拙”“恬淡为上”的朴素美、纯真美 。
绥德炕头石狮子 , 是中国本源文化的活化石 , 是莽莽黄土高坡上吼出的一曲生命赞歌 , 是中国民间艺术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 , 实乃中华一绝 。

摄诗文史版中国的土地上原本不生存狮子,为什么会出现艺术形象的炕头石狮?
本文插图
炕头石狮子
李贵龙 , 陕西绥徳县人 。 现系中国汉画研究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 榆林市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 , 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审专家 , 绥徳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 绥徳县黄土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 《文化绥徳》执行主编 。 先后撰著出版了《绥徳东汉画像石》《绥德汉代画像石》《绥德汉画像石》《石头上的历史——陕北汉画像石考察》等 , 其中《石头上的历史——陕北汉画像石考察》作为大学生自选教材 , 被推荐登录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