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丞相号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 是人臣所能达到的顶峰 。 自汉武帝起 , 丞相还有一个荣誉——封侯 。 所以 , 在帝制社会 , 一个人能做到丞相位置 , 无异于登天 。 当然 , 汉武帝一朝除外 , 那时候的丞相是高危职业 。
汉武帝一共提拔了十三位丞相 , 六位被杀 , 一位自杀 , 剩下的都在战战兢兢中度过 。 只有两位除外 , 一位是最后一任丞相田千秋 , 另一位就是公孙弘 。
本文插图
公孙弘创造的升迁奇迹 , 史上无双 。 因为家贫 , 公孙弘以养猪为生 , 直到四十岁才从猪圈里洗干净手 , 回家读书 。 六十岁第一次入朝为官 , 到匈奴出了一趟差 , 事情办得让汉武帝不满意 , 自觉辞官回家 。 七十岁第二次入朝做官 , 用了六年时间 , 从一名白丁 , 蹿升至丞相宝座 。
丞相们天天巴望着自己被免职 , 公孙弘在丞相位置上做得有滋有味 , 凶巴巴的汉武帝一反常态 , 对公孙弘无比厚待 。 有一次公孙弘病了几个月 , 想要辞职 , 汉武帝坚决不许 , 给他一笔赏赐 , 静等他病好了继续上班 。
可惜公孙弘入仕时岁数太老了 , 只当了三年丞相 , 就以七十九岁高龄 , 病逝于任上 , 否则就可以避免后面几位继任丞相的悲剧了 。
公孙弘一个垂垂老人 , 到底有什么能耐 , 让杀人不眨眼的汉武帝 , 变得那么“慈祥”?他又凭什么六年从白丁到丞相?《史记》给公孙弘终结了三点:伪诈、媚上、阴毒!
《史记》中的公孙弘形象
本文插图
汉武帝一朝有个最耿直的大臣叫汲黯 , 他不止一次指斥公孙弘 , 言辞非常激烈 。 有一次 , 公孙弘和汲黯等人商量好了给皇帝提意见 , 但是到了皇帝面前 , 公孙弘看汉武帝脸色行事 , 背弃了大家的约定 , 迎奉皇帝 。 汲黯气愤不过 , 指责公孙弘说:
“齐人多诈而无情实 , 始与臣等建此议 , 今皆倍之 , 不忠 。 ”
愤怒之下 , 一杆子打翻一船人的话都说出来了 。 汲黯也够狠 , 指责公孙弘“不忠” , 直接把他推到皇帝的对立面 。 后来汲黯又指责公孙弘沽名钓誉 , 心怀伪诈:
“弘位在三公 , 俸禄甚多 , 然为布被 , 此诈也 。 ”
当着金领阶层 , 拿着高工资 , 居然跟普通百姓一样 , 盖布被子 , 分明是虚伪怀诈的家伙!
汲黯这个人就是个“杠子头” , 憨直得要命 , 让汉武帝又敬又怕 。 他曾经两次公然抗旨 , 汉武帝都不加任何责罚 , 在朝中的威望极高 。 被这种人“点炮” , 公孙弘不是乌鸦也难白 。
本文插图
公孙弘最让人鄙视的 , 就是对上阿谀奉承的嘴脸 , 除了汲黯 , 另一位大儒董仲舒也“以弘为从谀” 。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
“每朝会议 , 开陈其端 , 使人主自择 , 不肯面折庭争......弘奏事 , 有不可 , 不庭辩之 。 ”
不管什么事 , 意见提出来拉倒 , 从来不跟汉武帝争辩 , 一副顺从媚上的姿态 , 缺少读书人该有的骨鲠之气 , 更没有高官该有的责任担当 。
公孙弘的第三个特点就是阴毒 , 王立群先生在《百家讲坛》里 , 曾经说公孙弘是“毒牙丞相” 。 《史记》说 , 主父偃被杀 , 和董仲舒被调任胶西国国相 , 都是公孙弘搞鬼 。
胶西王刘端凶残 , 杀过好几任国相 。 司马迁暗示 , 公孙弘调董仲舒为胶西国国相 , 就是想借刘端之手 , 除掉董仲舒 。
主父偃逼死齐王后 , 汉武帝本不想杀主父偃 , 公孙弘在关键时候摆了主父偃一刀 , 他说: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齐王自杀无後 , 国除为郡 , 入汉 , 主父偃本首恶 , 陛下不诛主父偃 , 无以谢天下 。 ”
齐王死后 , 汉武帝遭受各诸侯王的压力 , 公孙弘等于提醒汉武帝 , 不杀主父偃 , 你就成为诸侯王的目标了!四两拨千斤的一句话 , 让主父偃被灭族 。 所以 , 司马迁说“为人意忌 , 外宽内深” , 对有嫌隙的人 , “虽详与善 , 阴报其祸” 。 正如王教授所说 , 状如毒蛇 , 会在暗处喷毒伤人 。
不过 , 汉武帝不是秦二世 , 谁都不可能长时间蒙骗得了他 。 对公孙弘的形象 , 《史记》的记载未免有偏颇之处 。
公孙弘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除了《史记》 , 《汉书》中也有公孙弘的合传 , 跟《史记》中 , 把公孙弘与主父偃合传不同 , 《汉书》中 , 将公孙弘与卜式、倪宽合为一传 。 这个细节其实代表了《汉书》的作者班固的立场 , 他认为公孙弘和卜式、倪宽是一类人:宽厚、德行高尚 。
我们再来反读公孙弘的另一面 。
本文插图
1. 公孙弘“和”的思想
所谓公孙弘媚上 , 其实有点言过其实 。 他确实不大跟汉武帝争辩 , 但也绝不是事事顺从 。 从罢除沧海郡一事 , 就可见端倪 。
公孙弘二次入朝 , 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出使西南夷 , 做调研工作 。 汉武帝想征发巴蜀百姓 , 修建通往西南夷的道路 , 公孙弘调研回来后 , 认为不可行 , 他极力劝说汉武帝 , 但是汉武帝不听 。
几年后 , 汉武帝又下令修筑朔方城 , 公孙弘再次反对 , 认为太消耗国力 。 汉武帝当然不干 , 他让朱买臣与公孙弘当庭辩驳 , 结果公孙弘被问得哑口无言 。 不过 , 接下来一幕很有意思 , 公孙弘立刻向汉武帝谢罪 , 说:
“山东鄙人 , 不知其便若是 , 原罢西南夷、沧海而专奉朔方 。 ”
我就一个见识鄙陋的人 , 没看到修筑朔方城有这么多好处 , 那么就请陛下罢停西南夷和沧海郡工程 , 好好营建朔方城吧 。
本文插图
奇迹出现了 , 杠了几年的汉武帝 , 这次竟然接受了公孙弘的建议 , 停建了西南夷和沧海郡工程 。
可见公孙弘对自己认定的东西 , 还是相当坚持的 , 绝不是司马迁所说事事阿谀媚上 。 所谓媚上 , 很可能是一些无关痛痒 , 或者模棱两可的事 。 更重要的是 , 适当的让步 , 正是公孙弘与汉武帝的沟通技巧 , 比如在朔方城营建上主动认错让步 , 争取西南夷营建上汉武帝的让步 。
这不是大臣与皇帝相互妥协的技巧吗?
有时候 , 大臣进谏不顾皇帝感受 , 一味从“理”出发 , 把皇帝逼到角落里 , 虽然捞了个“铮臣”的好名声 , 往往实际效果不佳 。 所以 , 公孙弘一般只讲事件的来龙去脉 , 把背景讲得清清楚楚 , 通过这些描述 , 让汉武帝明晰利害关系 , 自己做出正确决断 。
皇帝自己的决断 , 和听取大臣的意见 , 很显然自己的决断更有执行力 。 公孙弘这种沟通方式 , 其实相当高明 , 既给了皇帝足够的面子 , 又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 怎么能说是媚上呢?
史学家分析公孙弘的著作 , 认为他的思想核心是“和” 。 从宏观层面讲 , 它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 , 从微观层面讲 , 人主和人臣的对立统一 , 也是“和” 。 也就是说 , 公孙弘以哲学的思想 , 看待君臣关系 , 在矛盾对立中 , 寻找到了一种“和”的处理方式 。
本文插图
这就是公孙弘长期荣宠不衰的原因 。
无论别人怎么指责弹劾公孙弘 , 公孙弘以“和”的态度 , 不断承认汲黯等人的忠诚 , 检讨自己的不足 , 结果汉武帝越发认为公孙弘为人敦厚 。分页标题
2. 公孙弘简朴养才的一贯作风
说公孙弘伪诈更站不住脚 , 公孙弘有一个观点 , 他认为皇帝最怕胸怀不够宽广 , 人臣最怕忘了节俭 。 因此 , 公孙弘简朴一辈子 , 他所有的收入全部拿来为国养士 , 平时吃饭绝不吃两道肉菜 , 到死家无余产 。
《西京杂记》记载 , 为了为国招贤纳士 , 公孙弘用自己的俸禄开设了三个馆 , 一个叫钦贤馆 , 招纳有贤德的人;一个叫翘楚馆 , 招纳有才华的人;一个叫接士馆 , 招纳有一技之长的人 。 为了这三个馆的运营 , 公孙弘“躬身菲薄 , 所得俸禄以奉待之 。 ”
请问这样的人 , 怎么能叫做伪诈?
当汲黯控诉公孙弘沽名钓誉 , 伪诈欺主时 , 公孙弘竟然不加分辩 , 承认自己是“沽名钓誉” 。 这种胸怀气度 , 足以让汲黯汗颜 。
本文插图
3. 公孙弘的毒存在疑点
公孙弘的阴毒说法 , 其实也是存在疑点的 。
其一 , 史书未记载公孙弘与主父偃有私人仇怨 , 不存在公孙弘报复的嫌疑 。
主父偃为人跟公孙弘恰恰相反 , 做事很极端 , “倒行逆施”这个成语就是从他身上来的 。 所以 , 主父偃的结局一点不意外 。 公孙弘主张杀主父偃没有私怨的证据 , 同时 , 为了不让汉武帝成为诸侯王的打击目标 , 抛出始作俑者主父偃 , 说实话 , 也没多少可指责的 。
其二 , 董仲舒与公孙弘的恩怨 , 含糊不清
按《史记》说法 , 公孙弘与董仲舒同治《公羊春秋》 , 但是公孙弘学问不如董仲舒 , 所以很嫉妒董仲舒 。 董仲舒也认为公孙弘为人谄媚 , 很看不起他 , 所以二人存在矛盾 。
公孙弘的学问 , 与董仲舒相比 , 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 实在想象不出来 , 公孙弘怎么可能会产生嫉妒 。 如果二人不相上下 , 有可比性 , 才能有嫉妒的可能 , 假如拿一个历史业余爱好者 , 跟学术大师比较 , 会产生嫉妒感吗?
本文插图
还有一个事实 , 董仲舒在被公孙弘举荐做胶西国国相前 , 因为得罪汉武帝 , 已经被罢官闲赋在家一段时间 。 明明是公孙弘保举董仲舒再次出仕 , 怎么就被理解成了恶毒的报复呢?如果有这样的报复 , 我也想被报复 。
要知道 , 两汉的荐举制 , 举荐人是要担风险的 , 假如被举荐人犯罪 , 举荐人会受到牵连!《史记》的这个记载 , 有点倒打一耙的意思 。
那么 , 司马迁为何可以贬损公孙弘呢?
公孙弘的形象为何受到污损
从公孙弘的履历来看 , 他的特殊经历 , 早已经让他具备了恬淡的心态 。 四十岁才开始读书的人 , 恐怕没谁还指望有出仕的机会 , 应该是出于个人修为的目的 。 当公孙弘第二次被举荐时 , 他坚决不肯 , 说我已经被证明能力不行 , 你们举荐别人吧 。 但是家乡父老就是认准了他 , 再次举荐了他 。
由此可见 , 生活的阅历让公孙弘对人生的态度 , 变得相当的豁达 , 不在乎名利 , 却对个人的修为相当严 , 活到那么大岁数 , 居然能像蒙童一样捡起书本 。
所以 , 班固的立场应该更可信 。 那么司马迁为何要污损公孙弘呢?
本文插图
第一个理由:司马迁受董仲舒影响 。
很多人不知道 , 司马迁其实是董仲舒的学生 。 董仲舒在当时的名气 , 一点不亚于孔子 , 拜在他门下的弟子 , 多得数不过来 , 很多人董仲舒都没见过 。 所以 , 董仲舒就是当时的儒家“教父” , 精神领袖 。
老师看不起的人 , 很难说司马迁没受到影响 。 逻辑不通的记载 , 就是明证 。
第二个理由:司马迁崇尚的骨鲠之气 , 与公孙弘的媚上形成鲜明对比 分页标题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文人中骨鲠之气的代表人物 , 他的身上具备了反对强权主义 , 主张人性独立 , 甚至主张以暴制暴的反抗精神 。
这种精神融入了他的文字中 , 让《史记》充满人本灵魂 。 因而 , 司马迁看不起公孙弘 , 不光来自于董仲舒 , 也是他个性使然 。
第三个理由:司马迁仇视汉武帝的立场
【寻根拜祖TB汉武帝名臣公孙弘,凭什么六年从白丁到丞相?他真的是阴险小人吗】
本文插图
司马迁一生最大的痛苦 , 就来自于汉武帝 。 我们从司马迁如椽巨笔中 , 时时都能感受到他对刘汉皇帝霸道、独裁、残忍的鄙视和愤慨 。
司马迁的爱憎分明 , 让他把这个强烈的感情色彩 , 融于文字 , 作为阿附皇权的公孙弘 , 受到司马迁的贬抑 , 恐怕也就不难理解了 。
来源:(寻根拜祖TB)
【】网址:/a/2020/0518/1589737243.html
标题:寻根拜祖TB汉武帝名臣公孙弘,凭什么六年从白丁到丞相?他真的是阴险小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