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自疫情发生以来 , 作为一种带有福利性质的经济政策工具 , 消费券一直在经济学界与市民群体之间同步受到关注 。 由于地区差异 , 有些还没领到过消费券的朋友可能并不知道 , 当前已经有多少消费券在国内流通 。 近日 , 据中国新闻社报道 , 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了190多亿元人民币之巨 , 明确以政策形式发放消费券的地市 , 更是已经达到了170余个 , 在全国地市中占到了一半还多 。要讨论消费券的话题 , 离不开一个最基础的问题 。 那就是:发放消费券 , 到底是正面作用更大 , 还是负面作用更大?这个问题的答案 , 是相关政策讨论中的核心争议 , 也是决定着各地政府发放消费券的决策是否合理的根本依据 。 对此 , 我们还需从实证的角度加以辨析 。
事实上 , 本轮由疫情触发的消费券发放潮流 , 并不是我国地方政府首次使用这种政策工具 。 此前 ,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 南京、杭州等地便纷纷做出过向居民发放消费券的探索 。 以杭州的数据为例 , 当时 , 杭州市政府发放的2041万元消费券 , 带动了4207万元的消费额 , 拉动扩大效应为2.06倍 , 在当地有效扭转了由全球经济收缩导致的消费低迷 。尽管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消费券的提振经济效用仅能在短期内起到效果 , 但是 , 对于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黑天鹅”式危机而言 , 只要短期效果足够强劲 , 便足以在危机之中给地方经济纾困解围 。 同时 , 只要确保消费券发放的额度、渠道与范围得当 , 其潜在通胀效应 , 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得到规避的 。
既然消费券确实有用 , 且正面效用显著高于负面风险 , 那么消费券就自然该发 。 然而 , 该不该发的问题固然容易回答 , 如何“发好”消费券 , 却是一个更值得深入研究、谨慎论证的问题 。5月14日 ,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发布了题为《数字消费券助力中国经济“疫后”重建》的研究报告 , 报告在肯定消费券效用的基础上 , 提出应当确立消费券发放的国家标准 。 这说明 , 在专家学者看来 , 消费券的发放应当是有计划、有规范、有章法的 , 也只有在充分参考先期尝试中收获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 政策制定者才能扬长补短 , 在未来有需要的时候 , 让消费券更好地发挥作用 。针对本轮消费券发放中的经验教训 ,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员、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董昀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凡是利用数字化发放消费券的地方 , 发放效率往往更高 , 效果也会更好 。 为此 , 进一步推动用数字化方式发放消费券 , 既能为宏观经济的管理提供更多抓手 , 也能成为促进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契机 。
与此同时 , 选择发放何种消费券 , 是大额券还是小额券 , 是通用券还是行业券 , 也是一个需要深入调研 , 大有讲究的问题 。 正如医生给患者开药需要“对症下药”一般 , 各地政府发放消费券也要因地制宜 , 精准施策 。对此 , 中国社科院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尹振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消费券的发放形式不能一概而论 。 最重要的是各地政府都要有清晰的目标 , 了解本地在当下最需要支持哪些行业、哪种类型的消费 。 尹振涛还表示:政府在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时 , 可以借助支付宝等合作支付平台提供的数据信息 。在这一方面 , 政府通过与互联网平台合作 , 有不小的作为空间 。 我们希望在未来 , 政府能在发放消费券的过程中更精准地击中消费“痛点” , 从而让企业经营者与消费者共同获利 , 渡过难关 。撰文、视频/杨鑫宇编辑/任冠青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
来源:(未知)
【】网址:/a/2020/0517/1589695109.html
标题:上百亿元消费券,该怎么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