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凡风对职业发展感到迷茫,这篇文章或许能帮你找到答案


人一辈子里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工作 , 基本上你的职业生涯就代表着你的人生状态 。 但在现代社会这么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下 , 不管是有经验的还是没经验的 , 都在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很迷茫:你22岁刚毕业进入职场的时候 , 你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自己的这份工作 , 也不知道未来应该怎么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当你42岁进入职业瓶颈期的时候 , 尽管你有了足够的经验 , 但很可能依然不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 或者怎么在平衡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哪怕当你55岁面临退休的时候 , 你也可能发现工作了几十年 , 既没有赚够钱养老 , 也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了 。 几乎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存在着职业职业的问题 。
著名咨询机构未来公司2015年的时候调查发现 , 全球60%的职场人士都对未来很迷茫 。 更讽刺的是 , 大多数人完全不会规划职业生涯 。 一个很典型的特征就是无论在哪个年龄段 , 就业者都倾向于把职业单纯的看成一份工作 , 而不是生涯 。 他们更看重短期的升职加薪 , 而很少思考怎么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 许多人盲目跳槽 , 或停留在没什么前途的岗位上 , 一直恶性循环 。
《远见》的作者布莱恩 ? 费瑟斯通豪就为我们展示了一般人职业生涯中三大阶段 , 以及分别应该做什么规划 , 需要储备什么经验 , 才能够实现职业上的成功 。
【小凡风对职业发展感到迷茫,这篇文章或许能帮你找到答案】作者费瑟斯通豪先生是知名广告公司奥美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 他是一位超级营销专家 , 在品牌建设和数字化营销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 IBM、可口可乐等知名企业都是他的客户 。 但在这些身份之外 , 费瑟斯通豪还是一位著名的职业生涯导师 , 也是奥美青年职业网络的执行发起人 。 在过去的20年里 , 他持续研究职业规划 , 在耶鲁、MIT、哈佛、哥大等全球顶尖高校开展职业策略的讲座 , 受到广泛好评 , 是一位非常有名而且富有实战经验的职业规划专家 。
在《远见》这本书里 , 费瑟斯通豪分享了自己几十年来工作经验场和职业规划经验 , 对如何“打造成功的职业生涯”给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工具和方法 。 他所介绍的职场生涯三大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突破点和方向 , 让无数人在职场上不再迷茫 , 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 。 因此 , 当你对未来职业生涯有疑惑的时候 , 相信《远见》这本书完全能够帮到你 。
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如下:
第一个重点是 , 职业生涯规划必备的五大世界观和方法论 , 以及职业生涯的阶段划分 , 它包括“加添燃料 , 强势开局”、“锚定甜蜜区 , 聚焦长板”和“优化长尾 , 发挥持续影响力”三个阶段 。
第二个重点是职业生涯的每个阶段应该如何度过 , 在此作者结合丰富的案例给出了详尽的建议 。
第三个重点是如何面临职业生涯中的种种挑战 , 作者详细阐述的挑战包括如何为人父母 , 如何看待跨国工作 , 以及如何应对职业危机等 。
我们先看第一个重点内容:职业生涯规划的五大思维和方法论 。 职业规划并非简单天真地制定计划 , 而是有一套系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
首先我们来看五大思维:
第一个思维是要注意划分职业生涯阶段 。 职业生涯大约持续45年 , 它不是一个又一个工作的排列组合 ,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旅程 , 每15年为一阶段 , 可被分为三段不同的经历 。
第一个阶段是加添燃料 , 强势开局 , 它是我们职业生涯的头15年 , 主要目标是储存尽可能多的职场燃料 , 积累充足的技能、经验和关系 , 同时找到自己的长板和热情所在 , 弥补短板 , 为接下来的两个阶段打好基础 。
第二个阶段是锚定甜蜜区 , 聚焦长板 , 它发生在职业生涯的第16到30年 。 在知道了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后 , 这一阶段的目标就是确认甜蜜区 , 更好地拓展长板 , 突破自我 。
最后一个阶段是优化长尾 , 发挥持续影响力 , 它通常是我们职业生涯的第31到45年 。 这时许多人都会面临退休的问题 , 在作者看来 , 只要拥有恰当的思维方式 , 早做准备 , 就能在这一阶段实现有价值的转变 , 走进人生的崭新阶段 。分页标题
总之 , 度过成功的职业生涯 , 划分三大阶段很重要 , 到什么阶段做什么事 , 才能保持充足的动力 , 不会碌碌无为度过一生 。
第二个思维是重视职场燃料的储备 。 职业生涯是一段漫长的旅程 , 要在这个过程中一直保持向前发展的动力 , 必须积累充足的职场燃料 。 作者认为 , 成功的职业生涯离不开三大燃料:可迁移技能、有意义的经验以及持久的关系 。
可迁移技能不是技术知识和行业术语 , 而是无论在哪一个职位上都适用的各种基本能力 , 能帮助我们真正拉开与别人的差距 。 具体来说 , 可迁移技能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说服式的沟通技巧、完成任务的能力、吸引人才的引力、帮助和求助的能力以及出色的情商 。 一般情况下 , 每个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至少会经历12—15份不同的工作 , 出色的可迁移的技能能够帮助你在任何一份工作中快速进入状态 , 并达到优秀的业绩 。
另一重要的燃料是有意义的经验 。 在职场中 , 总是“杂种”比“纯种”优势更大 。 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的人才 , 即使本身优秀 , 但也像温室的花朵 , 难以委以重任 。 真正厉害的人才往往具有复杂丰富的背景 , 拥有多样化的经验 。 比如 , 如果你既有大公司的背景 , 又有创业公司的工作经历 , 在几个不同的城市工作过 , 甚至还有海外背景 , 还曾经发起过新的项目 , 这样的经验就足够丰富了 。 当然 , 这不是鼓励你到处跳槽 , 只要你够开放 , 有耐心 , 即使在同一家公司也能积累起丰富的经验 。
最后一号燃料是持久的关系 , 这是最有效 , 也最耐用的职场燃料 。 在职场中 , 上司、客户、商业伙伴、身边的人才 , 以及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同类都可以算作有有效的关系 , 保持住这些关系将使我们受益终身 。 这三种类型的职场燃料就像基石 , 决定了你未来职业生涯的高度 。
第三个思维是职业生涯需要通过对时间的巧妙投资来构建 。 要想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 , 需要大量时间的累积 , 因此作者建议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 , 合理安排时间 , 提高工作效率 。
第四个思维是职业生涯并不是以线性或者可预测的方式发展的 。 这也就是说 , 职场的一切都在变化 , 我们可以事先做好规划 , 但也要时刻保持探索和学习的状态 , 这样才能应对新的路径和机会;
第五个思维是把职业生涯当做生活的一部分 。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进行职业规划的缘由 , 职业规划不仅能简单地帮我们甄选工作 , 还能把工作和人生融合起来 , 实现我们的未来发展以及终极幸福 。
说完思维方式 , 作者还为我们提供了职业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五大方法论 。
第一个方法论是学习职场数学 , 它包括5个必须掌握的数字 。
第一个数字是是职业生涯的长度 , 它等于退休年龄减去目前的年龄 。 虽然公式看起来简单 , 但很多人却对此毫无概念 , 甚至会严重低估职业生涯的长度 , 心态懈怠 。
第二个数字是精通一项技能所需的时间 , 它等于一万小时 。 这是说 , 如果你想要在某一方面达到精通 , 需要至少大约10000小时的密集训练和演习 。 这就是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 。
第三个数字是40岁之后 , 你赚到的钱占你一生个人财富的百分比 , 这也是很多人的认知盲点 。 大部分人的估计在60%左右 , 然而真正的答案在85%—90% 。 这也就是说 , 大多数人的财富积累都是在40岁、50岁甚至60岁之后才爆发出来的 。
第四个数字是你的社交网络好友数量 , 它也叫做社交货币 , 是一项重要的资产 。
第五个数字是职场支持者的人数 。 这是比社交网络上的好友更重要的财富 。 每个人都会在职业生涯中遇到导师、老师、和在背后褒扬帮助自己的人 , 当一个人回顾职业生涯时 , 他不会说“我要谢谢领英上的1632个联系人” , 而会说“感谢某几个特殊的人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
第二个方法论是用四个黄金问题评估职业生涯的价值 。 作者认为 , 每个人每年都需要评估自己的工作是否有价值 , 它能帮你了解目前拥有的职场资产 , 更好地梳理接下来的工作规划 。 在盘点时 , 你需要问问自己 , 目前的工作是否能让你学习和成长?你是否对现在的公司、乃至整个社会拥有影响力?是否体验到了工作的乐趣?是否获得了适当的奖励并创造了经济价值? 分页标题
第三个方法论是“100小时测试” 。 这个测试能让你充分了解目前的时间投资状况 , 一眼看出你的时间都花到了哪里 。 以一周的时间为例 , 每个人每周大约有100小时是清醒的 , 你可以把清醒时做每件事情的时间统计下来 , 比如工作时间、待在家里的时间、健身和休闲的时间等 。
这是属于你的个人时间档案 , 它没有对错之分 , 需要你不断地完善它 , 将时间花在能产生高效能的事情上 , 削减无意义的劳动 。 在某几个任务冲突时 , 可以采用“前摄时间迁移法”来处理 , 比如 , 如果某个重要的家庭成员生日正好在每年工作最繁忙的时间 , 那么你可以把庆祝安排在别的时间 , 但一定要提前沟通 。 此外 , 还可以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 , 积少成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
第四个方法论是运用“职场路径向导” 。 在选择时问问自己:你的职业理想是什么?你目前手上有什么职场燃料?你需要什么燃料才能实现终极理想?如果你在做每个决策时 , 都能把问题放在整个职场路径的背景下 , 很多答案就不言自明了 。
最后一个方法论是要时刻更新你的职业生涯 。 我们周围的环境总是在发生变化 , 因此要把眼光放长远 。 在当下你就可以问问自己 , 人们如何避免被机器取代?未来的社会应该如何分配时间?工作如何能让自己更幸福?
以上就是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职业规划的五大思维和五大方法论 。 五大思维包括职业生涯应当划分为三个阶段;职场燃料决定职业生涯的结果;职业生涯需要巧妙的时间投资;职业生涯不可预测 , 所以要学会应变;职业生涯不是一份工作 , 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 五大方法论包括:学习职场数学5个数字、盘点职场清单的4个问题、100小时测试、职场路径向导、时刻更新职业生涯 。 因此在作者看来 , 如果你充分掌握了上面所说的五大思维和五个方法论 , 就能打下比绝大多数职场人更好的基础 , 实现更成功的职业道路规划 , 从而更加有力地掌控自己的命运 , 获得人生的幸福 。
接下来 , 我将为你讲述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如何科学度过职业生涯三大阶段 。
第一个阶段是加添燃料 , 强势开局 , 主要指职业生涯前15年 。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探索 , 找到自己的热爱 , 积累三大职场燃料 , 为之后的两个阶段做足准备 。
在第一阶段 , 许多人会面临首次求职的问题 , 作者为这类人提出了不少小建议 。 首先 , 在求职前要重视自我准备 , 储备职场燃料 , 争取在大学期间积累多的可迁移技能、有意义的经验及持久的关系 。 然后是在求职前科学地制定作战计划 , 打开求职渠道 , 比如你可以列出感兴趣的公司清单 , 利用校招及各大网络平台申请 , 也可以通过老师、校友、业内人士等内推 , 获得面试机会 。 面试才是挑战的开始 , 你已经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 在面试过程中无论发生什么 , 放缓心态 , 保持自信是最重要的 。 面试成功踏入职场之后 , 仍然要保持探索精神和开放的心态 , 这能帮助你找到你的热爱所在 。
当然 , 求职只是进入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 在第一阶段 , 最重要的任务是“打造自己的品牌” , 找到属于你的“甜蜜区” 。 什么是“打造自己的品牌”?简单来说 , 就是像包装一个品牌一样包装自己 , 塑造自己在业界的影响力 。 你可以从以下这三个方面入手 。
第一 , 尽可能了解公司情况 , 成为某方面的专家 。 比如 , 了解公司是怎么建立的 , 它的理念是什么 , 它如何盈利 , 它的关键人物有哪些 , 以及它的愿景如何 。 此外 , 在职业生涯的早期 , 你可以选择一些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钻研 , 只要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 , 慢慢地 , 别人就会向你咨询意见 , 在高层中打响名号 。
第二 , 选择正确的媒介 , 高效沟通 。 大多数刚进入职场的新人都是糟糕的沟通者 , 如果你能把一件事情说得条理清晰 , 就能快速从中脱颖而出 。 比如在汇报前 , 你可以写下一份简单的大纲 , 列出话题 , 讨论的几个重点 , 用事实和充足的理由去论证它 , 最后告诉听者 , 你希望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 做到这几点 , 你的沟通能力至少能领先80%的同行 。分页标题
第三 , 有意识地培养领导力 , 向理想的领导力中道靠拢 。 前面我们提到的两点都是个人能力的提升 , 除此之外 , 在第一阶段还应当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领导力和领导风格 。 比如 , 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社交平台发声、参加行业协会、演讲等等 , 打响名气 , 建立社交声望 。 在领导风格上 , 作者认为就是要找到“理想中道” 。 这是什么意思呢?具体来讲就是我们常常讲的“中庸之道” , 保持一定的活力和适度的参与 , 太强硬了不行 , 太温和也不行 。
第一阶段的最后一个要点是理解自身的价值 , 为自己的贡献争取公平的奖励 。 通俗一点就是在这个阶段 , 我们需要学会判断 , 工作的报酬和获得与自己的价值是否匹配 。 而衡量这一点 , 不是看入职时间长短 , 而是看你对公司的贡献 , 比如你有没有为公司带来收益和新客户 , 有没有发明在将来某一天能提高利润的新产品 , 或者有没有提高公司的声誉等等 。
总而言之 , 在第一阶段 , 你应该不停地问自己 , 什么样的东西能为你带来最常的学习曲线和最多的职场燃料 , 找到这个点 , 并深入钻研 , 这就是你职业生涯的“甜蜜区” 。
第二个阶段是锚定甜蜜区 , 聚焦长板 。 这一阶段主要是职业生涯的第16到30年 , 它意味着更多机会和焦虑 。 在第一个阶段 , 我们已经有了牢固的基础和充足的职场燃料 , 并且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甜蜜区 , 而第二阶段则应该是锚定这个甜蜜区 , 识别、拓展和关注自己的长板 , 创造真正的价值和优势 。
要聚焦长板 , 关键在于两点 , 时间和意愿 。 你不光得发自内心喜欢你的长板 , 还得愿意投入足够的精力 。 还记得前面提到过的一万小时定律吗?相信如果你在自己的长板上花上一万个小时 , 那你一定能把它发挥到极致 。 当然 , 不是每一个甜蜜区都能如愿转化为长板 , 在遭遇困境时 , 你必须调整好心态 。 如果上帝在你面前关上了一扇门 , 你要学会帮自己开一扇窗 , 寻找下一个甜蜜区 。
除了聚焦长板之外 , 第二阶段还有许多职场人士会首次当上管理者 。 对于这些初出茅庐的管理者 , 什么是合适的领导风格 , 也是一大难题 。 因此作者也给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首先 , 作为领导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仪容、态度和举止 , 因为在你成为领导之后 , 员工会比过去更加仔细地观察你 , 你的一举一动在他们眼中可能都是潜在的信号;其次 , 你需要简洁地表达你对团队的愿景 , 并且不断重复;在选择团队成员时 , 必须及早做出决定;如果在工作中出现有争议的商业问题 , 尽量“关上门”来解决 , 避免节外生枝;此外 , 作者还认为 , 领导者的角色应该是一个让人信赖的解答者 , 而不是高高在上;当然 , 就算你是部门的领导 , 你也不可能无所不知 , 因此也要适时征询他人的意见 , 在此基础之上做出适当的决定 。
第三个阶段是优化长尾 , 发挥持续影响力 。 在这一阶段 , 职场人士应该完成从“行动者”到“建议者”的转变 , 发挥余热 , 把前两个阶段中累积的经验变为对后辈来说有用的财富 。 因此这一阶段也有两大重点 , 一是接受挑战 , 二是管理学习曲线 。
我们先来看第一点 , 自愿接受挑战 。 很多人在退休后会感到无趣 , 失落 , 甚至沮丧 , 往往是因为在职业生涯的最后一个阶段没做好充分的准备 。 宝洁加拿大前总裁蒂姆?彭纳就因为积极改变、接受挑战 , 在退休后让自己人生更上一层楼 。 在进入第三阶段后 , 彭纳就开始广泛尝试了不同的志愿工作和角色 , 比如给别人做顾问 , 分享多年来丰富的商业经验 。 他曾在大多伦多地区的基督教青年会担任主席 , 同时还是一家儿童医院和一家医疗创新组织的志愿董事会成员 。 在这个过程中 , 他发现自己对于慈善事业具有浓厚的兴趣 。 因此 , 当他55岁从宝洁退休后 , 便摇身一变成为了基督教青年汇的董事会主席 。 作者通过这个例子告诉读者 , 完成转变 , 发挥余热的关键在于在第三个阶段开始时 , 就要不断试验 , 接受挑战 , 人生才能有更多的可能性 。分页标题
第二个重点是管理自己的学习曲线 。 对很多人来说 , 退休意味着停下此前从事的事业 , 开始安享晚年 , 许多人甚至在还没退休时就进入准备退休的状态 , 成天无所事事等待下班 。 然而在作者看来 , 无论情况如何 , 在你“停车熄火”之前 , 必须慎重再慎重 。 即使退休在即 , 也必须时刻保持与行业的高度关联 。 比如你可以密切地关注行业新闻 , 不错过领域内的每一个大事件;你也可以与同行、客户、后辈保持充分的联系 , 多听听他们的看法 , 或许能为你的职业生涯注入新的活力;此外 , 保持学习的心态也是管理学习曲线的重要途径 , 俗话说 , 活到老学到老 , 无论在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 , 都应该保持这种对新事物的好奇心 。
以上就是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职业生涯的三大阶段应当如何度过 。 作者认为 , 第一个阶段的核心任务是积累充足的燃料 , 打好基础 , 找到甜蜜区;第二个阶段的核心任务是锚定甜蜜区 , 尽可能地拓展自己的长板;第三个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多多尝试 , 保持对行业的了解 , 发挥持续影响力 。
下面我们来看看最后一个核心内容:如何面临职业生涯的种种问题 。
无论处在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 , 我们总是会遇到众多的挑战 。 因此在这个部分中 , 作者也为我们归纳了不少现实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
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在忙碌的职场生涯中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 这是绝大多数人都会经历的职业生涯危机 。 实际上 , 职业与父母的角色是可以完美共存的 , 并非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 。 首先在找工作时 , 就要有意识地寻找热爱家庭的老板 , 比如你可以重点关注公司的产假政策 , 是否有持续的出差和长期不可预料的紧急工作 , 咨询内部人士 , 甚至可以查查“在职父母最佳去处”的榜单 。 其次 , 后方的支持也很重要 , 这里说的后方不仅包括伴侣、亲人、朋友 , 也包括托儿所 , 保姆等等 。 当然 , 你还需要设立现实的期望和严格的界限 , 想清楚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在哪 , 在职员和父母这两个身份中如何分配和管理时间 。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看待跨国工作 。 对于处于职业生涯中期的人们来说 , 这个问题尤其突出 。 首先 , 无论对谁来说 , 跨国工作都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 它能帮助我们培养国际化思维 , 这是一项可迁移性非常强的技能 , 也是毫无疑问的加分项 。 同时 , 国外的工作环境可能会让你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有意思的事情 , 能够帮助你踏出舒适圈 , 有时甚至能彻底改变你的职业生涯轨迹 。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 , 跨国工作对全家人来说无疑是一场冒险 。 因此如何取舍 , 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 这就要求你结合前面讲的五大思维和五大方法得出结论 。 比如 , 你可以用4大黄金问题来衡量这份跨国工作是否有价值 , 它是否能让你成长 , 积累更多的职场燃料 , 是否能提高你对公司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力 , 你是否能从中获得足够多的报酬 , 它是否让你感到有趣 。 想明白了这些 , 利弊取舍是不是就容易多了 。
当然 , 除了这两个具体的问题 , 我们在职业生涯中还会面临很多危机 , 比如裁员、开除、错过升职加薪 。 因此作者还给出了一些关于如何处理职场危机的一般性建议:在危机来临时 , 关键是清晰客观地认识问题出在哪里 。 有时候 , 职场危机是由于他人对你的技能、目标、业绩的误解引起的 , 这时候就需要通过沟通 , 消除误解;但也有时候 , 问题确实在你自身 , 这就需要你适时作出调整 。 有些职场危机是可以认识并规避的 , 但也有些危机突如其来 , 无论是否可以预料 , 都要你能够在逆境中快速恢复 。
以上就是本书的第三个重点内容:如何面对职场问题 。 它涉及的方面很多 。 做职场父母 , 我们既需要老板和家庭双方的支持 , 也需要自己调整时间安排 , 从容应对;面对跨国工作 , 我们既要看到它所带来的技能加分 , 也要看到它对于家人的挑战;面对更普遍的职场危机 , 我们要能够清晰地认识到问题出在哪儿 , 并且快速在逆境中恢复 。分页标题

小凡风对职业发展感到迷茫,这篇文章或许能帮你找到答案
本文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