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1624年 , 一名年轻人来到了荷兰人在澎湖的贸易点 , 为荷兰东印度公司担任通事(译员) 。
这时的荷兰人 , 正急切地要打开中国的大门 。
之前 , 当荷兰人还在澎湖修筑城堡时 , 他们就提出了在厦门湾进行直接贸易的请求 。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东印度事务报告》载:“我们的人于(1622年)8月6日 , 派快船Haen、Tyger和Victoria前往漳州(在大航海时代 , 西方人所称的Chincneo , 即漳州 , 实为厦门湾海上贸易区) , 随船带去用中文写给漳州官员的一封信 , 请求他们准许我们在那里贸易 , 和寻找适当地方驻扎 。 ”
两个月后 , 当时的福建巡抚派遣使节 , 乘坐4艘战船 , 给澎湖的荷兰人带去一份通告 。 不仅“婉言谢绝”了荷兰人的通商请求 , 还要求荷兰人尽快离开澎湖 。
《东印度事务报告》载 , 对此 , 荷兰人给予了充满火药味道的回复 。 他们认为 , 拒绝直接通商 , 即意味着战争 , 因此应“向中国宣战” 。
随同福建巡抚所派遣使节一起前往澎湖的还有两名中国海商 , “一名经营对马尼拉贸易的商贾Wangsan和一名为Hongtay在巴城颇为知名的船主” 。 在整个谈判过程中 , 他们一直在努力调解 , 并且“写信给巴城的中国人头领”(巴城即巴达维亚 , 为荷兰东印度公司总部所在地) , 请他也劝说荷兰人放弃战争企图 。
但是 , 荷兰人已经迫不及待 。
1622年10月18日 , 荷兰舰队以突袭方式 , 攻击了虎头山下的厦门港 。 对港中所有的船只 , 施以无差别的攻击 。
《东印度事务报告》载:“我们的人决定 , 在此地向中国人开战 。 结果摧毁80艘帆船 , 其中包括26艘战船 。 俘获中国人80名 , 缴获60门炮和许多武器 。 ”
随后 , 荷兰人又洗劫了鼓浪屿 。
曾试图劝阻荷兰人的中国海商也遭到了灭顶之灾 。
《东印度事务报告》继续写道:“该岛上有两座美丽的村庄 , 许多漂亮房舍 。 经营马尼拉贸易的中国巨商Eisan和Wangsan即住在岛上 。 所有出入的帆船均在此地装卸货物 。 我们的人将上述村庄 , 许多漂亮房舍和众帆船 , 无论大货船还是战船 , 均焚烧殆尽 。 ”
【思明快报大门外的荷兰人】
这场战争 , 只是一个开始 。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 , 荷兰人依旧持续不断地骚扰中国沿海 。
同时 , 他们派战舰封锁澳门和马尼拉 , 以阻断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中国之间的贸易 。 因此 , 他们在劫掠葡萄牙和西班牙船只的同时 , 也不断劫掠那些还在和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进行贸易的中国海商 , 逼迫他们转航巴达维亚和其他荷兰人控制的贸易点 。
对此 , 《东印度事务报告》写道:“我们的目标是……保证对大部分贸易的永久垄断权 。 ”
这是一个新兴的强权想要称霸远东海上的勃勃野心 。
1602年 ,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整合国内原有的东方贸易力量的基础上成立 。 这是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公司 , 它的股东是一个又一个的荷兰国民 , 因此集合了全民的力量向外扩张 。 不仅仅如此 , 荷兰东印度公司还享有特许证 , 即它可以在远东以荷兰政府的名义 , 全权行使权力 , 包括签署条约、建立城堡、任命各级官员以及招募军官等 。
当时的荷兰有着“海上马车夫”之争 , 拥有欧洲商船总吨位的四分之三 , 再加上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特有制度 , 在海权的角逐中 , 荷兰很快后来居上 。
而最早开启了大航海时代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人的海上行动 , 仍停留在“王室垄断”的阶段 , 只是为王室的需求负责 。
当荷兰人在东方蚕食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海上贸易时 , 中国的海疆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 明军第一次和荷兰舰队遭遇 。 在短暂的遭遇战之后 , 荷兰人的炮火给明军留下了惊恐而难忘的印象 。 时人沈德符这样写道:“第见青烟一缕 , 此即应手糜烂 , 无声迹可寻 , 徐徐扬帆去 , 不折一镞 , 而官军死者已无算 , 海上惊怖 。 以其须发通赤 , 遂呼为红毛夷 。 ” 分页标题
时人李缙也写道 , 荷兰战舰“舟长二十余丈 , 高数丈……左右两樯列铳 , 铳大十数围 , 皆铜铸 , 中具铁弹丸 , 重数十斤 , 船遇之立粉 。 ”
本文插图
厦门港荷舰图 , 出自1671年荷兰古籍之英文版 。
厦门港荷舰图 , 出自1671年荷兰古籍之英文版 。
而这时的明朝 , 却到了最虚弱的时候 。 在北方 , “边患”日重 , 长城已经几乎无法阻挡新兴的满洲铁骑的冲击 。 在这个最危险的敌人面前 , 朝廷越来越无暇顾及“东南海氛” 。
万里海疆 , 几乎成了海权的真空地带 。
荷兰东印度公司这个新来者所带来的冲击 , 无论是对长期主张“海禁”的朝廷而言 , 还是对贩海为生的民间海商而言 , 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
当时 , 庞大的郑和舰队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雾之中 。 时势的逼迫 , 需要中国海洋力量的再一次重生 。 这一次 , 民间海商成为了中国海洋再造的主角 。
那名来到澎湖为荷兰人担任通事的年轻人 , 即是服务于当时的中国海商李旦的郑芝龙 , 而且这时的他 , 已有了周旋于各种海洋势力之间的丰富经验 。 18岁那年 , 郑芝龙就前往澳门 , 在那里 , 他学会了葡萄牙语 , 接受了天主教洗礼 , 熟悉了西方人的贸易方式 。 后来 , 他前往日本 , 加入李旦集团 , 即当时中国最大的海商集团 , 其贸易范围遍及台湾、日本和东南亚各地 , 与葡萄牙人、荷兰人乃至初到东方的英国人都有贸易往来 。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 当时的福建巡抚在荷兰人袭击了厦门后 , 一边从浙江等地调集援军对荷兰人施压 , 一边邀请李旦从中斡旋 。
郑芝龙受李旦派遣 , 从日本来到澎湖 , 名为通事 , 实际上是一名调解员 。 按照指派的要求 , 他说服了荷兰人放弃澎湖 , 转移至台湾 。
出自:《创城记 追寻老厦门印迹》
作者:何书彬
来源:(思明快报)
【】网址:/a/2020/0515/1589554653.html
标题:思明快报大门外的荷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