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我国大明的永乐时代 , 可以说是人才辈出 , 单单一个郑和 , 就足以让大明蜚声海外 。 几百年来 , 人们一直以郑和为荣 , 可以说 , 郑和为封建社会的特殊人群狠狠的亮了一下脸 。
但很少有人知道 , 在郑和之前 , 远在朱元璋时代 , 中国就已经有人显迹于海外 , 并且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 还最终回到了明朝 , 在那个航海异常艰难的时代 , 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
这个人名叫黄元寿 , 他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字不叫这个 , 因为朱元璋给他改了个名字 , 元朝都被大明推翻了 , 再叫元寿也不好听 。 朱元璋改的名字叫黄森屏 , 这个名字大有来头 , 森屏本来就是一个地名 , 是一个海滩 , 在中国的南海 , 因为黄元寿在此地抗倭 , 战绩优良 , 所以朱元璋就把这个地名给了他 。
【海佑讲史游子黄森屏,已是国王但依然想做大明臣子,朱棣最后以王礼葬他】
本文插图
黄森屏 | 剧照
黄森屏早年从军 , 洪武八年做了鹤庆的守备 , 后来被派驻守腾冲 , 屡建战功 , 升为卫总兵 。
黄森屏的名字是在朱元璋让他出使的时候改的 , 此中深意 , 和大唐皇帝给唐僧酒里撒土的意思差不多——我把国家的一方土地赐你为名 , 不要忘了你在此地立下的功勋 , 千里万里 , 莫忘故国 。
黄森屏是带着自己的家族和邻居一起出海的 , 有几千人 。 出使的地点是婆罗州 , 就是今天的加里曼丹岛 。
本文插图
加里曼丹岛地理位置
当他们到达目的地的时候 , 已是精疲力尽 , 而且因为遭了海难 , 有人折断了手臂 。 他们登陆的那条河后来就以中国人断手之意取的名 。
迎接黄森屏的不是什么接见外国使者的礼仪 , 那个时候的加里曼丹还处在部落时代 , 有很多政权 。 黄森屏到这儿倒有点像流放 。 在陌生的异国他乡他们要靠自己活下去 。
好在有几千人 , 还是亲人和邻居 , 出门在外 , 特别团结 。 黄森屏很快就在当地发展起来 , 跟着他来的人还是叫他总兵 , 可当地人却已经称他为王了 。 从称呼就可以看出来 , 他们在当地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实力 。
这种实力被当地的一个国王看上了 , 这个国王这个时候非常狼狈 , 他是新任的君主 , 可他的国家渤泥(现在叫文莱) , 并没有因为他刚上任就好一些 , 在它的南边有印尼 , 常常向他们要东西 , 东北有个叫苏禄的国家 , 经常侵略他们 , 大有灭他们后快的意思 。 为了改变这种两头受气的状况 , 新国王决定请外援 。
本文插图
这个国王的名字叫马合馍沙 , 是个很有实干精神的人 , 说干就干 , 可请外援得有外援看得上的东西啊 , 一个受气的国家拿出手的东西也不多 。 以怎样的方式请外援成了一个问题 。
政治从来都是灵活的 , 这世界上有很多比金钱更可靠的东西 , 比如亲情与权力 。
马合馍沙决定双管齐下 , 为了建立亲情 , 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黄森屏 , 为了让对方看到权力 , 他承诺江山共享 , 给黄森屏提供并肩王的位置 , 意思就是和黄森屏共同治理国家 。
要说这些关系已经够铁了 , 可马合馍沙觉得还不够 , 他还让自己的弟弟娶了黄森屏的妹妹黄元丽为妻 。
要说在中国 , 这是于礼不和的 , 黄森屏娶了马合馍沙的女儿就矮了一辈 , 马合馍沙的弟弟娶黄元丽就是乱了辈分 , 在中国 , 连称呼都会乱 。 而且黄森屏兄妹是不是愿意和当地人联姻也很难说 , 毕竟文化差异太大 , 幸福显得很遥远 。
史书上没有记载他们的婚姻生活 , 但联姻的确让两个政权都更加强大 , 渤泥很快就从两头受气的窘境中解脱出来了 , 不再受着灭亡的威胁 。分页标题
当然 , 黄森屏也不是没有好处 , 他的政权也在不断扩大 , 还建立了城镇 , 现在马来西亚的哥打基纳巴卢和支那鲁特都是哪个时候建造的 。
本文插图
哥打基纳巴卢海岸美景
与此同时 , 黄森屏在渤泥的地位也很高 , 1402年 , 马合馍沙过世 , 政权由他的儿子哈桑继任 , 但具体政权却由黄森屏和马合馍沙的哥哥共同掌握 , 以至于现在文莱的历史都不承认哈桑为第二任苏丹 , 可见 , 在政治生活中 , 哈桑是无所作为的 。
但四年之后 , 哈桑去世了 , 渤泥发生了政治纷争 , 以至于这段时间 , 文莱的历史上都没有苏丹主持政局 。 但后来 , 终归是支持黄森屏一方的势力获胜了 , 黄森屏在渤泥的地位因此更加稳固 。
但他乡虽好 , 怎抵故乡温暖 。 黄森屏的心一直牵挂着大明 , 愈到晚年 , 对大明的思念就愈加迫切 , 他始终记得自己是大明的臣子 , 是奉君命出使的 , 他终归还是要回去复命的 。
1408年 , 黄森屏终于决定回国 , 他留下妹妹来守护自己的奋斗成果 , 带着150人踏上了归程 。
本文插图
此时 , 朱元璋早已过世 , 明朝已经到了朱棣的永乐时代 , 朱棣听说自己父亲的老臣归来 , 非常高兴 , 他给了黄森屏最好的待遇 , 居然让每个府县都要设宴相待 , 不仅是犒劳 , 也是希望黄森屏看看故国的变化 。
朱棣不可谓不尽心 , 但黄森屏却经受不起 , 他此次回来 , 本来就有叶落归根之意 , 能够回来已偿大愿 , 看到自己的国家强盛 , 更是意外之喜 。 但老迈的身体 , 航海的辛苦 , 已经让他油尽灯枯 , 回来不到两个月 , 他就去世了 。 活了六十七岁 , 对一个经历过从军生涯 , 航海辛苦 , 异乡搏杀的人 , 真的是高寿了 。
临死之际 , 黄森屏向朱棣提出了三个要求 , 面对这个已不再是派遣自己的那个皇帝 , 完成了自己的复命之责 。
这三个心愿个个都让人感觉到他的爱国之心 。
第一个 , 拓宽自己祖国的领土 , 黄森屏对朱棣说:“境土悉数职方” , 意思就是把渤泥及自己政权下的土地都纳入中华版图 。 这可能就是黄森屏在异乡拼搏的动力吧 。
第二个 , 是扩大祖国的影响力 , “乞封国之后山为一方镇” , 加封东南亚最高大的那座山(也就是渤泥国的后山) , 并赐以名字 , 以显大明之盛 。
第三个 , 乞葬故国 , “托体魄于中华” , 这是一个游子的流泪之语啊 。
朱棣在面对方孝孺的时候是个暴君 , 但在这位中华游子面前 , 他确实是一个恩宠有加的君主 , 他完美的完成了黄森屏的每一个遗愿 。
首先 , 他把黄森屏以王礼赐葬 , 一个大臣能得此殊荣 , 实在不易 。 当然 , 这与黄森屏在海外有自己的政权也有一定关系 。
本文插图
黄森屏墓地
然后 , 他将黄森屏的儿子遐旺黄克孙立为渤泥新王 , 由太监张谦 , 行人周航等人护送回到渤泥 , 并镇守一年之后才回国 。
最后 , 朱棣赐封渤泥国后山为长宁镇国山 , 并亲攥碑文 , 命张谦等刻石立碑 。
至此 , 黄森屏的心愿全部实现 , 他的后世子孙一直到万历年间都在华人中是渤泥国王 , 在渤泥虽然是辅佐苏丹 , 却左右着渤泥的政局 。
但明中期以后 , 由于国势衰微 。 渤泥已不再向明朝进贡 , 中国力量也从南洋消失 。 以至于后来西方入侵 , 现在的文莱已经是信奉伊斯兰教 。
再能干的子民 , 也需要强大的国家做后盾啊 。
来源:(海佑讲史)
【】网址:/a/2020/0515/1589554454.html
标题:海佑讲史游子黄森屏,已是国王但依然想做大明臣子,朱棣最后以王礼葬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