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国际黏多糖贮积症关爱日:爱,让我们“黏”在一起

小浩三岁时 , 妈妈发现他的骨头越来越硬:下蹲蹲不了 , 胳膊打弯难 , 伴有肝脾肿大、心脏返流等 , 郁闷的是 , 一直无法确诊……

关爱国际黏多糖贮积症关爱日:爱,让我们“黏”在一起
文章图片
辗转六年 , 小浩终于确诊——患有黏多糖贮积症Ⅱ型 , 由此 , 一家人才知道 , 世上还有这么一种罕见病 。
每年5月15日 , 是国际黏多糖贮积症关爱日 , 当孩子有面容粗糙、发育迟缓、关节粗大、头大、鸡胸、肝脾肿大、心脏异常甚至智力减退等症状 , 那一定要小心黏多糖贮积症 。 黏多糖 , 又叫糖胺聚糖 , 是广泛存在于人体细胞中的大分子物质 , 黏多糖是一个大家族 , 你的皮肤白嫩、关节灵活、心明眼亮 , 和黏家族成员大有关系 。

关爱国际黏多糖贮积症关爱日:爱,让我们“黏”在一起
文章图片
别看黏多糖家族神通广大 , 那得有一个前提 , 我们的细胞能正常消化它们 , 细胞也专门准备了一个消化车间——溶酶体 。

关爱国际黏多糖贮积症关爱日:爱,让我们“黏”在一起
文章图片
溶酶体专门降解外来或内源的生物大分子 , 如脂质、糖原和黏多糖等 , 能揽下这个大活儿 , 全靠内含的60多种酶 。

关爱国际黏多糖贮积症关爱日:爱,让我们“黏”在一起
文章图片
60多种酶各司其职 , 少了任何一个 , 都可能导致某一特定的生物大分子不能正常降解 , 从而在溶酶体内贮积 。
【关爱国际黏多糖贮积症关爱日:爱,让我们“黏”在一起】
关爱国际黏多糖贮积症关爱日:爱,让我们“黏”在一起
文章图片
溶酶体开始肿胀 , 最终让细胞也臃肿失常 , 消化不了的大分子沉积在身体各个器官 , 人的症状也就愈发明显 。

关爱国际黏多糖贮积症关爱日:爱,让我们“黏”在一起
文章图片
酶缺陷的原因往往是基因突变 , 黏多糖贮积症(MPS)就是一种先天性的遗传代谢疾病 , 因为分解相应黏多糖的酶缺失 , 而导致这一类黏多糖沉积 。

关爱国际黏多糖贮积症关爱日:爱,让我们“黏”在一起
文章图片
根据缺失的酶不同 , 黏多糖贮积症可以分为七个类型和多个亚型 。

关爱国际黏多糖贮积症关爱日:爱,让我们“黏”在一起
文章图片
分型虽然多 , 但MPS患者有一些基本特点:全身多器官受影响 , 发育迟缓 , 病情呈进行性加重;身材矮小、面容粗糙、头大前额突 , 骨骼畸形、关节粗大 , 爪形手 , 角膜浑浊 , 中耳炎 , 呼吸道狭窄 , 肝脾肿大 , 心脏病变 , 严重者会影响智力发育 。

关爱国际黏多糖贮积症关爱日:爱,让我们“黏”在一起
文章图片
不同分型又有区别 , 例如Ⅱ型患者绝大多数为男性 , Ⅲ型患者呈现明显的智力倒退 , Ⅳ型患者的症状集中在骨骼畸形 。 相同的是 , 疾病给每一个患者家庭 , 都带来了沉重负担 。

关爱国际黏多糖贮积症关爱日:爱,让我们“黏”在一起
文章图片
黏多糖贮积症患者大多为儿童 , 在中国被亲切地称为黏宝宝 , 因为MPS症状复杂、较为罕见 , 可能还有许多未被确诊的MPS患者 , 正在困惑中苦苦求医 。 分页标题

关爱国际黏多糖贮积症关爱日:爱,让我们“黏”在一起
文章图片
起初 , MPS没有特效治疗方法 , 只能通过对症治疗减轻痛苦;近年来 , 酶替代治疗成为部分MPS的有效治疗方法 , 简单来说 , 就是缺啥酶补啥酶 。

关爱国际黏多糖贮积症关爱日:爱,让我们“黏”在一起
文章图片
近年来 , 随着国家对罕见病群体的日益重视 , 罕见病用药的研发或引进正在加快步伐 。 目前 , MPSⅣA型药物成为首个在我国获批上市的MPS治疗药物;Ⅰ型、Ⅱ型药物也有望很快在我国上市;Ⅲ型药物还在研发中;但就已上市的药物而言 , 价格昂贵 , 如果没有医保 , 普通家庭将面临无法承担的局面 。

关爱国际黏多糖贮积症关爱日:爱,让我们“黏”在一起
文章图片
如果能从小用特效药 , 黏宝宝可以和我们一样 , 享有高质量的人生 。 即便无法用药 , 现在 , 仍然有许多MPS患者或坚持上学 , 或积极工作 , 发挥着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

关爱国际黏多糖贮积症关爱日:爱,让我们“黏”在一起
文章图片
每年的5月15日 , 是国际黏多糖贮积症关爱日 。 困境中的MPS家庭 , 需要每个人的关注和支持 , 让我们和这些可爱的黏宝宝们一起 , 祈盼有药能用的那一天 , 早日到来!

关爱国际黏多糖贮积症关爱日:爱,让我们“黏”在一起
文章图片

关爱国际黏多糖贮积症关爱日:爱,让我们“黏”在一起
文章图片
医学指导:张惠文 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
上海市儿童罕见病诊治中心
参考文献:
[1]张惠文 , 王瑜 , 叶军 , 邱文娟 , 韩连书 , 高晓岚 , 顾学范.黏多糖贮积症47例的常见酶学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 , 2009 , 47(4):276-280.
[2]施惠平.溶酶体贮积症病例诊断及产前诊断[J].中华儿科杂志 , 1999 , 37(1):57-58.
[3]吴希如 , 包新华.溶酶体贮积症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05 , 37(4):440-444.
[4]田志强 , 姬胜利.糖胺聚糖与炎症的关系[J].生命的化学 , 2005 , 25(6):485-487.
(撰稿/皓宇 , 插画/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