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传说,疏、障两种治理河流方略,贾鲁修黄河的是非功过
导语:
大禹治水的故事发生在距今四千年之前 。当时我国已经进入了发达的锄耕农业阶段 , 在黄河下游居住有很多氏族部落 。人们在距离河流湖泊不太远 , 但也不十分靠近的地方定居下来 , 因为他们既离不开水源又要防范洪水的危害 。但在这样的地方只能躲开平常年份的水灾 , 一旦遇到较大的洪水 , 还是无法避免受灾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大禹治水图消除水灾成了整个社会的头等大事
相传在尧、舜、禹时代 , 黄河流域就连续出现过特大洪水 。洪水淹没了广大的平原 , 包围了丘陵和山冈 。洪水所到之处 , 聚落被毁 , 人畜伤亡 , 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更为严重的是大水终年不退 , 人们被困在丘陵高地上 , 农业和其他各种生产都难以进行 , 令人困苦不堪 。
于是 , 如何消除这场水灾就成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头等大事 。面对浩浩荡荡的大水 , 当时各有关部落的首领曾聚集在一起 , 召开了一次部落联盟议事会议 。会议决定由禹的父亲鲧负责主持治水的艰巨工程 。鲧是一位肯于吃苦、敢于承担责任的实干家 , 接受委派之后 , 就督率各部落群众 , 展开了紧张的治水工程 。
鲧治水的干劲很大 , 但采用的方法却并不完全妥当 。在鲧治理洪水之前 , 人们已经采取修筑堤埂的工程措施来防御水害 。但当时的堤埂与后世的河堤有很大不同 , 它只是把主要的居住区和临近的田地围护起来 , 规模很小 , 可以说只能控制受淹面积 , 而不能防御洪水的泛滥 , 所以还只是一种"限洪"工程 , 算不上是"防洪" 。
鲧沿用了这一方法 , 想用堤围来拦住洪水 , 但洪水太大了 , 第一年加高了的堤埂 , 第二年就被冲垮 , 第二年再加高 , 第三年又被冲垮 。然而鲧并不气馁 , 继续带领群众一次又一次地把被冲垮的堤埂加高培厚 , 重新修筑起来 。但是由于水始终没有退落 , 尽管鲧付出巨大的努力 , 还是没有能把人们从洪水的危害中解脱出来 , 鲧也因此而负咎被贬 。
鲧的治水活动虽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果 , 但是他勇于吃苦、敢于负责的精神品质和他为治水而付出的艰辛劳动 , 一直为后人怀念 。夏朝人把鲧看做是他们光荣的祖先 , 每年都要祭祀;而在黄河治理史上 , 人们又把鲧所采用的这种筑堤障水法称作"鲧派"方法 , 并始终未废弃 , 可以说 , 至今仍是一种最基本的治理河流手段 。鲧被贬逐之后 , 部落会议又推举他的儿子禹来接替他的工作 , 继续治理洪水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黄河水灾
禹像他的父亲一样勤劳勇敢 , 但比鲧更富有智慧 。鉴于鲧的一次次失败 , 他认真思索 , 探寻新的治理办法 。
为此 , 他找来了伯益、后稷等许多部落首领做帮手 , 一同总结以往治水的经验 。最后他决定改变鲧的办法 , 以疏通河床为主要措施 , 顺着西高东低的地形 , 打通河水的下泄路径 , 把积水导入大海 。
治理河流方略确定之后 , 禹就像他父亲一样 , 手执工具 , 督率群众 , 投入到了紧张的治理河流工程当中 。在禹的直接规划和亲自带领下 , 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 , 终于使河床畅通 , 洪水下泄 , 平息了这场水患 。
人们从丘陵高地上走了下来 , 重新回到平原上原来的居住地 , 恢复了旧日的生产和正常的生活 。为了治水 , 禹付出了巨大的劳动 , 他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 。治水的成功 , 使得人们对他尊崇备至 , 把他的事迹编成歌曲 , 广为传颂 。
人们唱道:"洪水茫茫 , 禹敷下土方" , 称颂"禹有功 , 抑下洪……傅土平天下" 。在治黄史上 , 人们则把禹这种以疏导为主的方法称之为"禹派" 。分页标题
"禹派"与"鲧派" , 疏导与壅障 , 作为一种治理河流的总体方略来说 , 可以互为主次;但是作为具体的治理河流措施来说 , 则必须相互配合 , 才能奏效 。在鲧及其以前的时代 , 大概只是单纯地壅障 , 用堤埂来"限洪" , 不用或很少用疏导的办法 。但是大禹治水 , 也不是单纯的疏导 , 配合疏导 , 也采用筑堤障蔽的手段 。
这不仅有先秦的记载可资证明 , 而且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上来看 , 也是如此 。因为禹的方法是鉴于鲧单纯壅障未能奏效的教训而总结出来的 , 他不可能把过去行之多年的治水措施全部抛开不用 , 只能是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措施 。
特别是在开始治水的时候 , 为了保护生产和生活的进行 , 必然要依赖堤埂 。战国时写成的《淮南子》一书 , 在追述大禹治水的功绩时说 , "禹之时天下大雨 , 禹令民聚土积薪 , 择丘陵而处之" , 讲的就是当时人们躲到丘陵高地上避水 , 又用土木修筑堤埂来阻遏水浸的情形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黄河水灾大禹治水的阶段
大禹治水的传说 , 在治理河流史上处于这样一个阶段:在它以前 , 人们对付洪水主要依靠堤埂;而在它以后的春秋战国时代 , 又演变为以系统堤防作为防洪的主要手段 。
以鲧为代表的堤埂壅障法 , 虽然可以比较安全地守护住自己的家园 , 但是解决不了大范围的水害 , 当人们的生产、生活空间扩展到一定范围以后 , 就难以有效地防范洪水侵害了 。
禹所采用的疏导办法 , 比鲧的壅障法显然前进了一大步 , 它可以照顾到更大的范围 。从"障"到"疏" , 这是治理河流方略上的第一次重要发展 。但"疏"是在"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疏"并不等于抛弃"障" 。后来在"疏"的基础上人们又发展了系统的河岸堤防 , 实现了由限洪到防洪的飞跃 , 从而使堤防成为主要的防洪手段 , 这是治理河流方略上的第二次重要发展 。
"堤"是"障"的更高一级的循环 , 使壅障法由防护局部地点不受洪水淹浸 , 发展成为阻遏河水出槽泛滥 。这种更为完善的壅障法最后又理所当然地在治理河流方略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大禹治水图
作为具体的工程措施 , 后世在以堤防为主的前提下 , 往往也并用疏浚的办法 , 特别是在河水改道漫流时期 , 要想使其归入稳定的河床 , 更要依赖疏浚的办法 。当然 , 在河床比较稳定的情况下 , 常常是没人去专门疏浚的 。
下面以元代贾鲁治理河流为例 , 来看一看后世疏障并用的治理河流工程 。从金代开始 , 一直延续到元代前期 , 黄河下游长期没有一条固定的河床 , 往往在决口以后 , 或夺天然河床 , 或平地漫流而行 , 堤防残破 , 分支频多 , 变迁紊乱 。
元成宗大德年间 , 逐渐形成以东南于徐州入泗水的汴道为正流的格局 。到了元泰定年间 , 又在汴道以北出现了不止一条新道 , 但直到顺帝至元年间 , 仍然以汴道为正流 。
元顺帝至正三年五月 , 河决曹州白茅口 。四年正月 , 河水又决曹州 。五月连续大雨20余天 , 河水暴涨 , 平地水深二丈 , 北决白茅口 。六月又北决金堤 , 泛滥达7年之久 , 为害甚大 , 史称"方数千里 , 民被其害" 。同时水势北侵安山一带 , 沿会通河和北清河河床 , 泛滥于北清河沿岸济南、河间所属州县 , 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灾害 , 最后甚至把济阳县、济宁路治两处城邑都湮没殆尽 。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大禹治水图
白茅决河后 , 贾鲁先是以山东道宣抚使的身份视察水灾 , 接着又在至正八年出任行都水监 , 沿河勘查水情 , 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
一是在新决出的北流水道上修筑堤防 , 固定新的河床 , 这样做省功省力;
二是堵塞决口 , 强挽河床恢复东流 。当时 , 朝廷上下议论纷纷 , 但大体上都属于上述两种方案 。
最后 , 宰相脱脱决定采纳贾鲁恢复旧路的方案 , 任用贾鲁为工部尚书兼总治理河流防使 , 负责治理河流工程 。贾鲁受命后于至正十一年四月动工 , 征发15万民夫 , 调集2万军卒 , 整个用工17万人 。七月完成水道的疏浚工程 , 八月逼水进入旧路 , 十一月堤埽工程完毕 , 堵口功成 。
贾鲁能在短短的7个月中结束了持续七八年之久的河患 , 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疏塞并举"的治理河流方针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贾鲁像
贾鲁治理河流是疏、浚、塞三者并举
历史文献中记载 , 贾鲁治理河流是疏、浚、塞三者并举 , 但"浚"实际上也是疏的一种方式 , 所以还是疏与塞相辅相成 。
具体地说 , "疏"指疏导水流 , 共有4类情况:
在没有行水的"生地" , 开新道取直;
对于旧路 , 使其高低均匀 , 铲高堙低;
对于河身 , 使其宽窄合理;
同时开挖减水河 , 分流河水 。
浚:指淘挖河床的淤泥 , 以通畅水路 。
塞:指用堤坝等形式进行拦堵 。
在施工过程中 , 贾鲁是先疏浚而后再堵塞决口 。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河床决口 , 往往是由于口门以下河身淤积严重 , 流水不畅 , 洪水来时宣泄不及而在上游堤防薄弱处决口 。因而若不先行疏浚旧路 , 使之水流通畅 , 即使费力堵住口门 , 使河水恢复旧路 , 但再遇到洪峰 , 仍旧会因无法宣泄而决口 。
北宋庆历八年河决商胡埽形成北流以后 , 几次堵塞决口 , 挽河东流 , 都由于事先没有对东流旧路进行全面的疏浚 , 很快就又决而北流 , 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所以 , 贾鲁在堵口前先疏浚旧路 , 开挖减水河 , 保证堵口以后 , 回归旧路的水流能够畅行无阻 。
可以说疏、塞并行 , 先疏后塞 , 是贾鲁保证治理河流取得成功的重要方针 。贾鲁整治后的河床 , 走向大致与今地图上的淤黄河相差不多 。这条被重新固定下来的黄河正流 , 水深岸固 , 后人用"铜帮铁底"来形容河床的稳固 。由于贾鲁采用正确的方针来治理黄河 , 取得了很大成功 , 所以后世就把他所整治过的这段河床命名为"贾鲁河" 。
遗憾的是 , 在大禹以后像贾鲁这样重视疏浚的人并不多 , 人们仍旧往往过分依赖堤防 , 忽视配合以必要的疏浚措施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贾鲁河
贾鲁在治理河流史上做出了重大功绩 , 但在当时 , 也让广大群众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当时 , 元朝政权已经腐败不堪 , 政治上危机四伏 。工程开工前一年就有人提出动用一二十万民丁治理河流有可能酿成动乱 , 而且河南、河北出现了"石人一只眼 , 挑动黄河天下反"的童谣 , 说明一场大规模的群众反抗斗争就要来临 , 在这时劳扰百姓 , 必然要加速元朝的灭亡 。
治理河流工程开工后 , 在白茅口附近的黄陵冈果然挖出了一个一只眼的石人 , 结果四月动工 , 五月刘福通等就在颍州起义谋反 。随之河南大乱 , 以迄于元亡 。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贾鲁河
在利用疏浚方法治理河流方面 , 宋朝人还做过一件虽然失败了但却很有意义的尝试 。黄河不断泛滥乃至改道 ,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泥沙在下游河床中淤积 , 造成阻塞 , 致使泄水不畅而引起的 。但人们对于这种严重淤积 , 长期以来一直束手无策 。
北宋神宗熙宁六年 , 在王安石的主持下 , 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疏浚河床的"疏浚黄河司" , 试图采用专门的机械来清除河床中的淤泥 。当时有一个叫做李公义的人 , 发明了一种船载挖泥工具 , 名为"铁龙爪扬泥车" 。
具体形制和使用方法是:制作一个几斤重的铁爪 , 用绳子拴在船尾上 , 然后沉到水底 , 撑船顺流急驶 , 反复几次 , 就可以把河底淘深几尺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黄河水灾
宦官黄怀信认为这个办法可行 , 但嫌铁爪太轻 , 后经王安石同意 , 由黄怀信和李公义一起研究 , 改进原来的设计 , 制出了一种新的工具 , 称为"浚川杷" 。
它的具体形制和使用方法是:制作一个宽八尺、齿长二尺的大木杷 , 上面压上石块 , 两旁系上大绳 , 拴在大船的两帮上 , 而且这样的船不只一艘 , 要在木杷上下游两侧各设一艘 , 同样与木杷相连 。两艘船上都设有绞车滑轮 , 相距八十步远 , 通过来回绞拉木杷 , 挠荡河底淤积的泥沙 , 一处淘浚完毕后再移动船位 , 依次更迭 。
从理论上看 , 这种淘浚工具的设计就有严重缺陷 。因为泥沙在黄河下游的大量淤积 , 是由河水中泥沙含量超过水流的负载力而造成的 , 在这种情况下 , 如果不能提高水流的挟沙能力 , 即使搅起了沉淤的泥沙 , 它也很快会在不远的地方积淀下来 , 不会对浚深河床起到任何作用 。所以这次淘浚淤积泥沙的尝试 , 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败 。
【『』大禹治水的传说,疏、障两种治理河流方略,贾鲁修黄河的是非功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黄河水灾
结语:
这种重视清除河床淤积的治理河流指导思想 , 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 , 却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它在近千年前 , 为我国人民试图以机械力量解决黄河淤积问题开了先声 。就元朝政权来说 , 这次工程成了它倾覆的导火索 。明朝有人在一首诗中评价贾鲁治理河流床:"贾鲁修黄河 , 恩多怨亦多 , 百年千载后 , 恩在怨消磨 。"其实 , 历史活动的是非功过 , 哪一方面都是难以消磨的 。
- 幸福花园儿|物华天宝马蹄寺,山寺相融的它,承载着久远的历史文化和美丽传说
- 蓬莱|山东蓬莱有“三座仙山”,流传着长生不老药的传说,游客如入秘境
- 汉密尔顿|任军锋:阅读《联邦党人文集》的两种语境
- 39健康网|两种病在中国能“免费治疗”,不包括乙肝和癌症,别花冤枉钱了
- 小乔说孕育|怀不上、生化、流产、胎停……可能跟这两种情况有关!
- 每日下饭|每日课堂:肚脐眼的神秘传说
- 80后马里奥|韩国练习生禁止食用的七大美食:BTS金南俊说出了两种
- 智慧|拥有这两种“高级智慧”的人,越走越顺
- 臭氧介入专家何晓峰|巧克力囊肿怎么治疗比较好?这两种疗法比一比
- 魏亭亭|人到晚年,最拖累子女的莫过于这两种,就怕全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