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文化传承吃馄饨最高境界——吃馄饨,品文化,天天吃馄饨都不一定知道的事


关志鹏老师不仅研究中国饮食文化深入 , 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 。 除了能文 , 还能武 , 关老师还是黔菜大师 , 今生无幸吃不到关老师做的美食 , 但读一读文章也是意味幽长 。 本文是关老师向本人投稿的一篇文章 , 不仅写了馄饨的历史 , 各地馄饨的不同特色 , 而且写的文笔细腻 , 情感丰富 , 现在分享给大家赏评 。
吃馄饨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 , 个中韵味 , 只有乐于此道精于此道者才能真正领略到 。

食文化传承吃馄饨最高境界——吃馄饨,品文化,天天吃馄饨都不一定知道的事
本文插图
话说馄饨 , 这是一个有滋有味的话题 , 馄饨出现于汉代 , 南北朝时已经普及 , 有“天下之通食”的美称 , 由唐·李济翁 , 《资瑕集》中“馄饨以像混沌”而得名 , 唐·韦巨源《烧尾宴食单》里有“生进二十四气馄饨”的记载 , 说的是花样、馅料各不相同的二十四种馄饨 。

食文化传承吃馄饨最高境界——吃馄饨,品文化,天天吃馄饨都不一定知道的事
本文插图
馄饨的称谓很多 , 宋人称“军饨”元人称“鹊突” , 新疆人叫“曲曲”、四川人叫“抄手” , 广东人叫“云吞” , 其做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 可煮可蒸、可煎可炸 。
你们那里叫啥?

食文化传承吃馄饨最高境界——吃馄饨,品文化,天天吃馄饨都不一定知道的事
本文插图
湖南人讲求实在 , 一碗面条中倒上半碗馄饨 , 成了“馄饨面”;
四川人调味独到 , 将油辣椒 , 麻油、酱油、白糖、姜葱、胡椒粉兑成滋汁 , 夹抄手沾食 , 谓之日“过桥抄手”;
上海人吃得别致 , 将青菜、五香豆腐干切细拌馅包成馄饨 , 煮熟捞出 , 放进温油内边煎边淋油 , 至皮呈金黄色时取出 , 配芝麻酱、醋、辣油同食 。

食文化传承吃馄饨最高境界——吃馄饨,品文化,天天吃馄饨都不一定知道的事
本文插图
馄饨的馅料 , 反映了各地的特产和习俗 , 猪肉馅的 , 羊肉馅的 , 虾馅的 , 衬豆苗的、垫紫菜的…… , 河南有一种“鱼皮馄饨” , 是直接用捶茸的鱼肉包馅料的 。

食文化传承吃馄饨最高境界——吃馄饨,品文化,天天吃馄饨都不一定知道的事
本文插图
馄饨的样式 , 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向往追求与审美情趣 。
那些飞燕形、荷包形、家书形、元宝形、枕头形、灯笼形的馄饨 , 玲珑剔透 , 美不胜收 , 代表着民众对太平盛世、吉祥如意的期盼 。
馄饨家族异彩纷呈 , 包罗万千 , 馄饨的精品 , 应是皮薄如蝉翼 , 馅经如流萤、青葱之绿似春池中浮萍、胡椒之辣如晨林中清新气息 , 一碗热气腾腾 , 恬香满口的馄饨上桌 , 总让人遐想;

食文化传承吃馄饨最高境界——吃馄饨,品文化,天天吃馄饨都不一定知道的事
本文插图
晨曦薄雾之中 , 若隐若现地看到一群轻舒广神的荷花仙子在婆娑起舞 , 袅袅婷婷、婀娜多姿、充满浓浓的生机;或是另一种画面:湖光山色之中 , 几只翘首凸肚的乌篷船宁静地泊在水面 , 使人想起莱蒙托夫《孤帆》中那些忧郁的句子 , 或是裴特拉克十四行诗的那份典雅自在的韵味 。

食文化传承吃馄饨最高境界——吃馄饨,品文化,天天吃馄饨都不一定知道的事
本文插图
馄饨好吃韵味长 , 让我们超越时空浏览一下民国时期的市井文化 , 领略昔日的韵味;
广州习惯晨起“啖茶”的市民三五成群 , 身着现今难寻 , 凉爽的黑拷绸、香云纱、趿拉着木屐 , “叭(念piā )踏叭踏”地走向茶楼 , 百年老字号《陶陶居》的“西关鲜虾云吞面”是出名的 , 鲜嫩而不失爽脆 , 全在于师傅的烹煮功夫 。
【食文化传承吃馄饨最高境界——吃馄饨,品文化,天天吃馄饨都不一定知道的事】分页标题

食文化传承吃馄饨最高境界——吃馄饨,品文化,天天吃馄饨都不一定知道的事
本文插图
这边那位肥佬连汤带水囫圇吞下两碗 , 意犹未尽又添了一碗;那边一个圆脸乖巧的邻家女孩翘起兰花小指细细品味馄饨的香醇 , 满面笑容…… , 食量不同 , 享受的幸福感却是同样的 。
弯弯拐拐的上海里弄 , 盛夏八月 , 酷暑当头 , 人人赤膊光腿 , “暑天无君子”嘛!普通市民的夜生活不外是聊天听曲 , 麻将小酒之类 , 弄堂口传来温莹悦耳 , 吴依软语的叫卖声“玲珑馄饨只只俏 , 交关好喫侬要伐?”

食文化传承吃馄饨最高境界——吃馄饨,品文化,天天吃馄饨都不一定知道的事
本文插图
闻声楼间许多爷叔、姆妈纷纷探出头来 , 随着“阿拉要伐”的喊声 , 一只只竹篮悬空吊下 , 里边放着零钱 , 等候着小贩煮好馄饨再吊上去 , 热气腾腾的馄饨下肚 , 浑身舒坦 , 一天辛劳的倦意消失殆尽 , 不是爷叔姆妈们偷懒 , 实在是因为赤膊光腿上上下下不太雅观;或是雀战正酣 , 舍不下手中那副“听”起的好牌!
重庆朝天门码头 , 一家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的茶楼 , 一位藜黑精瘦的说书先生正在说公元202年楚汉相争 , 殊死一战的“垓下大战” , 先生功夫老辣 , 说辞精到 , 战场全景呈现在茶客眼前 , 战鼓雷鸣 , 旌旗林立 , 刀光剑影 , 西楚霸王的骄横 , 刘邦的老谋深算…… ,
讲到精彩处 , 先生青筋突起 , 手舞足蹈 , 手中那块油黑锃亮的惊堂木拍得震天价响 , 最为显眼的是位五短身材 , 毛发耸立的汉将 , 铜铃大的眼睛睁得滚圆 , 手持双剑 , 长啸一声 , 胯下那匹赤松骏马喘着粗气 , 载着主人电闪雷鸣般杀向敌阵 , 只见双剑过处 , 敌军头颅 , 残肢象砍瓜切菜般滚落疆场 , 说时迟那时快 , 杀红眼的汉将 , 杀至敌主将面前 , 那柄雪亮滴血的长剑直指敌将喉间 ,

食文化传承吃馄饨最高境界——吃馄饨,品文化,天天吃馄饨都不一定知道的事
本文插图
说到此处 , 先生提高了声调 , 右手高高举起 , 茶客们聚精会神 , 伸长了脖子 , 谁知说词戛然停止 , 先生慢慢缩回手臂 , 拖长声音说了句:“要知楚将生死如何 , 且听下回分解 , 鄙人要吃馄饨去了!”
堂倌奉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 , 举目望去 , 座上不少茶客面前都有这么一碗小巧的馄饨呐!他们吃得幺登 , 简简单单的小馄饨 , 要兑上一碗晶亮夺目的红油沾水 , 还要撒上白芝麻沾食 , 谓之日“过桥” , 一是略微降低温度不烫嘴 , 二是使之味更辛辣浓郁 , 与追求清淡鲜香的广式、沪式馄饨有着天壤之别 , 这也是豪爽 , 火辣性格的川人风尚吧!

食文化传承吃馄饨最高境界——吃馄饨,品文化,天天吃馄饨都不一定知道的事
本文插图
与之毗邻的老贵阳铜象台周边 , 入夜光线暗淡 , 却见一只只萤火虫般的灯笼亮起 , 那是用猪尿包吹鼓 , 弓在竹篾上晾干就做的灯笼里的油灯火焰 , 这是插在专售老贵阳风味的“开水面”“塌烧馄饨”的货郎担上的标配 。
这个“塌哨馄饨”正如川剧老艺人刘月清“三句半”里讲的那种“好一个《老木管》开在小井坎 , 馄饨八个 , 小碗!”就是馄饨煮好 , 加上一陀生肉沫 , 趁热浇上一勺滚烫的筒骨汤 , 用汤勺塌散 , 其滋味真叫鲜上加鲜 , 记得要舀上一匙糊辣椒面啊!
扑鼻的香味直冲鼻腔 , 引起过路人频频回顾 , 忽明忽亮的烛光调皮地拂扫着食客欢悦的笑脸 , 构成了老贵阳夜生活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
少时总以为馄饨好吃 , 不吃它个钱饱货足不过瘾 , 于是催大人买来馄饨皮、肥瘦猪肉之类 , 细细地剁了馅子 , 扎扎实实的地包上一大堆馄饨 , 煮成糊里糊涂的一大锅 , 用兰花海碗盛起 , 吃得满头大汗 , 饱是饱了 , 却始终寻觅不到初尝馄饨那种清新、惊异的感觉了 。分页标题

食文化传承吃馄饨最高境界——吃馄饨,品文化,天天吃馄饨都不一定知道的事
本文插图
由此悟出一个道理:吃馄饨的最佳境界并不在于果腹 , 而在于其可品味而不饱肚 , 悠远久长 , 余味无尽 , 让人食之总要回想连连 , 跃跃再试 。
其实 , 中华烹饪文化的精髓不正是这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