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老张都江堰南桥,世界遗产,百年廊桥的历史变迁,晚清名臣丁宝桢修建


这里是行者老张的旅行和历史研究所 。
【行者老张都江堰南桥,世界遗产,百年廊桥的历史变迁,晚清名臣丁宝桢修建】
行者老张都江堰南桥,世界遗产,百年廊桥的历史变迁,晚清名臣丁宝桢修建
本文插图
到过都江堰的朋友对这座廊桥应该都不会陌生 , 进出都江堰景区都会经过 , 名叫“南桥” , 整座桥恢宏大气 , 古朴美观 , 是典型的巴蜀建筑风格 , 飞檐翘角比其它地区的古建筑“翘得更高” , 弧度更大 , 木雕、彩绘等细节更加精美、考究 。

行者老张都江堰南桥,世界遗产,百年廊桥的历史变迁,晚清名臣丁宝桢修建
本文插图
南桥横跨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分流岷江形成的“内江”之上 , 距离著名的“宝瓶口”仅1000米 。 从南桥的外观来看是一座“廊桥” , 但又和广西、湖南等地常见的廊桥形制有较大区别 , 建筑外观独树一帜 , 是四川特色的古桥 。

行者老张都江堰南桥,世界遗产,百年廊桥的历史变迁,晚清名臣丁宝桢修建
本文插图
南桥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 , 距今一百多年历史 , 在这百年间因洪水、战乱经历过多次损毁和重修 。 初建时的南桥名叫“普济桥” , 这个名字在我国的古桥中很常见 , “普济”二字在佛教文化中意为“普济救助 , 佛祖帮助芸芸众生排除困扰 , 顺利登上彼岸 。 ”因此作为桥的名字比较合适 , 也是古人的一种美好祝愿 。

行者老张都江堰南桥,世界遗产,百年廊桥的历史变迁,晚清名臣丁宝桢修建
本文插图
那么 , 为什么又改为“南桥”呢?
四川都江堰地区民间历来有俗语:“灌县出南门——无路 。 ”灌县就是今天的都江堰市的老城区 , 古代的灌县县城主要在内江北岸 , 灌县古城南门外即为内江 , 以前江上没有桥 , 所有就流传了这句话 。 现在南桥北边不远处还保留有部分明代灌县古城的城墙遗址 。

行者老张都江堰南桥,世界遗产,百年廊桥的历史变迁,晚清名臣丁宝桢修建
本文插图
自从内江上的廊桥建好以后大大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 随着交通的发展 , 普济桥成为了灌县往南的重要通道 , 结束了灌县“出南门无路”的历史 , 即古籍记载的“雁翅凌空 , 直指南道” , 所以后来人们就把普济桥改名为南桥 。

行者老张都江堰南桥,世界遗产,百年廊桥的历史变迁,晚清名臣丁宝桢修建
本文插图
建造南桥的有两位主要人物 , 一位是清代著名的封疆大吏 , 四川总督丁宝桢 , 另一位是当时的灌县县令陆葆德 。 根据清代吴之英撰写的《普济桥碑》和民国时余定夫的《南桥记》记载 , 清光绪年间丁宝桢曾主持对都江堰进行大修 , 征用民工万余人 , 修复工程结束后朝廷的工程款和粮食有较多结余 , “余金二千余两、粟百余斛” 。

行者老张都江堰南桥,世界遗产,百年廊桥的历史变迁,晚清名臣丁宝桢修建
本文插图
于是 , 县令陆葆德上报四川总督丁宝桢 , 建议用剩余的钱粮在内江上修建桥梁 , 丁宝桢同意了这项惠民工程 , 建桥事件也说明丁宝桢是一位廉洁的官员 , 否则工程款也不会“盈余” 。 公元1878年冬天 , 在灌县县令陆葆德的主持下工程开工 , 历时几个月在内江上建造了一座木质廊桥 , 取名普济桥 , 建桥过程和参与人员都立碑记录 。

行者老张都江堰南桥,世界遗产,百年廊桥的历史变迁,晚清名臣丁宝桢修建
本文插图
内江是都江堰向成都平原分水的主要河流 , 水流较大 , 雨季的时候易发洪水 , 因此开始建的木质廊桥没过多久在1898年就被冲毁 , 当时的县令陈伟勋又对南桥进行了重建 。 到了清末民初 , 以及近代战乱不断 , 南桥历经风雨沧桑 , 多次重建 , 有时是天灾 , 有的时候也是人为拆毁 , 包括灌县古城的城防设施 。分页标题

行者老张都江堰南桥,世界遗产,百年廊桥的历史变迁,晚清名臣丁宝桢修建
本文插图
1958年 , 1979年的重建让南桥的桥身逐渐变得更加坚固 , 外观形制也基本固定 , 桥面更宽 , 建筑用材也提升了 , 整座廊桥雕梁画栋 , 诗词书画样样不少 。 2008年的512大地震对南桥破坏程度较大 , 桥身受损严重 , 被鉴定为危桥 , 2009年进行了全面的修复改造 , 并装饰夜景照明设施 , 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南桥 。
更多精彩内容 , 敬请关注我:行者老张
【作者简介】:行者老张 , 摩旅爱好者 , 当代徐霞客 , 用脚步丈量地球 , 随时分享旅途见闻 。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 , 不吝赐教!

行者老张都江堰南桥,世界遗产,百年廊桥的历史变迁,晚清名臣丁宝桢修建
本文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