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老李元朝的行政机构是如何设置的



奉天老李元朝的行政机构是如何设置的
本文插图
中央机构:
【奉天老李元朝的行政机构是如何设置的】主要由中书省(主持政务)、枢密院(掌管兵权)和御史台(负责监察)组成 。 中书省下分左3部(吏部、户部和礼部);右3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 , 由皇太子担任;又设右丞相、左丞相各1员(右居上 , 左居下 , 此规与明朝正好相反);平章政事4员;右、左丞各1员;参知政事2员 。 自中书令至参政知事均为宰执 。 中书省领左、右3部 , 各设尚书3员、侍郎2员 。
至元三年(1266年)设置国用使司 , 主持全国财政 。 至元七年(1270年) , 撤掉国用使司 , 立尚书省 , 统6部 , 改中书省为尚书省 。 中书省建置虽保留 , 但实际上由尚书省主持国政 。 至元九年(1272年) , 撤掉尚书省 , 归并于中书省内 。 此外 , 又相继设置了下列机构:宣政院(统领佛教事务及管辖吐蕃地区);翰林兼国史院(主持制诰文字 , 纂修国史);大劝农司(主持农桑、水利);集贤院(主持提调学制和道教事务);太史院(主持天文历数);将作院(主持工艺);通政院(主持驿传);大宗正府(主持审理蒙古、色目人和宗室案件 , 不受御史台监察);崇福司(主持管理基督教徒和教士的事务);回回司天监(主持掌管天象、回回历法);蒙古翰林院(主持蒙古国子监及译写蒙古文字);经正监(主持管理皇室和贵族的营盘纳钵、标拨投下草地并治理有关词讼);管领本位下怯怜口随路诸色民匠打捕鹰房都总管府(主持管理中宫从事织染、杂造等事务);中尚监(主持管理掌成吉思汗大斡耳朵位下怯怜口诸务及内府供亿);会秋寺(主持管理武宗五斡尔朵(行宫)户、钱粮、营缮诸寺等事务) 。
地方机构:
除了“腹里”(河北、山东、山西 , 以及河南和内蒙古的一部分)直隶于中书省(都省)和吐蕃由宣政院辖理以外 , 设有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云南、甘肃、江浙、江西、湖广等10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 元末 , 又分出许多行省 , 如中书省分出山东行省 , 江浙行省分出福建行省 , 有些行省划置分省 , 如福建行省内置建宁、汀州、泉州分省 。 可见 , 元末行省制开始混乱 。 在离省治较偏远的地区 , 分道设宣慰司 。 负责民政的官员属中书省管辖 , 负责军务的官员属枢密院管辖 。 边陲民族地区的宣抚、安抚、招讨等司 , 多为当地土官任职 。 每省置丞相1员(后取消)、平章政事2员 。
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 , 依次为路、府、州、县 。
路设总管府 , 长官是达鲁花赤、总管;还有同知、治中、判官、推官 , 是为正官;还有总领六曹、职掌案牍的首领官(经历、知事、照磨) 。
府设有达鲁花赤、知府或府尹 , 同知、判官、推官 , 知事等官职 。 有的府隶属于诸路 , 有的直隶于行省;有的统领州县 , 有的则不统州县 。
州有达鲁花赤、州尹或知州 , 以及同知、判官等官 。 有些州直隶于路或行省 , 有的州不统县 。
县有达鲁花赤、县尹等官 。 有些县直隶于路或府 。
边远地区还有“军”的建制 , 品秩及设官置吏皆如下州 。
路治所在的都市 , 设一个或几个录事司(大都、上都设警巡院) , 管理市镇居民 。 司内置达鲁花赤、录事、录判等官员 。
各级行政官员的任命权都掌握在中央 , 投下的州县 , 其达鲁花赤一职 , 由领有该地的诸王、贵戚或勋臣任命 。
御史台在地方上也有相应的分设机构 。 为了征伐或镇抚的需要 , 枢密院有时也在有关地区设置行枢密院 。

奉天老李元朝的行政机构是如何设置的
本文插图
基层行政设施:
县级下面最初设立了2套行政组织 。 即坊里制和村社制 , 但在实行的过程中逐渐合二为一 。分页标题
城关采用坊里制 。 坊里制于城内分若干隅 , 隅下设坊 , 置坊官、坊司 。 坊下设里或社 , 置里正、社长;有的设巷而不设里 , 置巷长 。
农村采用村社制 。 县下设乡 , 置乡长 。 乡下设都 , 置主首 。 都下设村社 。
社的户数 , 以50家为准 。 户数超过50家者 , 待增至100家 , 添设1社长 。 不满50家 , 则与附近村落合并为1社 , 其社长由适中之村 , 择1人担任 。

奉天老李元朝的行政机构是如何设置的
本文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