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国的动物世界——蛙


「」中山国的动物世界——蛙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蛙形墨玉兽
中山王厝墓出土 , 现藏河北博物院 。出土共17件 。小兽头部较扁 , 鼻和眉横竖相接 , 鼻子较宽 , 眼睛细长 。身体象蛙 , 但有尾 , 上曲的尾巴紧贴臀部 , 按形状可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有8件 , 玉色较匀净 , 雕琢较精细 , 形体挺拔 , 头颈稍长 , 四肢着地 。另一种有9件 , 玉色黑白相杂 , 体形较胖 , 下垂的腹部与足部相平 。小兽昂首蹲伏 , 憨态可掬 , 十分生动 。长1.9—2.1厘米 , 宽1.3—1.6厘米 , 高1.1—1.2厘米 。
中山王厝墓出土的这套玉雕雕工精细 , 请注意尺寸 , 这是一套精细的微雕玉器 , 是战国时期微雕玉器的代表性器物之一 , 反映出战国中山国精湛的手工工艺 。
蛙曾是上古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装饰纹样 , 从仰韶到半坡再到马家窑 , 蛙类装饰纹样越来越多 , 越来越生动灵活(图一) 。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蛙形玉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时期(图二) ,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图三)、商晚期的妇好墓(图四)以及战国时期的河北平山三汲中山王大墓都出土有蛙型玉器(见文章开篇图) 。除玉器之外 , 三星堆与金沙遗址、商晚期遗址都曾出土过其他材质的蛙形器物(图五、图六、图七) 。

「」中山国的动物世界——蛙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中山国的动物世界——蛙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中山国的动物世界——蛙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一 , 左:马家窑蛙纹罐 。中:马家窑类型蛙纹瓶 。右:马家窑蛙纹彩陶钵 。

「」中山国的动物世界——蛙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二 , 良渚文化玉蛙 。新石器时期 。1977年出土于江苏省吴县张陵山良渚文化遗址 , 现藏南京博物院 。玉蛙长4.8厘米 , 宽3.2厘米 , 厚0.2到0.7厘米之间 。玉蛙的形态为一个匍匐形的青蛙形象 , 质地为黄绿色 , 玉质纯净透亮 , 局部带有褐色斑纹 。玉蛙用一块玉石的边皮料打磨而成 , 一面保留原始切割面 , 另一面阴刻有细线 , 并磨出动物的腿和尾 , 以塑造一个曲肢匍匐的青蛙形象 。玉蛙的头部和前部较薄 , 后部较厚 , 塑造成跳跃的感觉 。

「」中山国的动物世界——蛙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三 , 齐家文化玉蛙 。新石器晚期 。此件玉蛙为青玉所制 , 呈墨绿色 , 器形为器片雕 , 左右对称 , 玉蛙前肢短小 , 后肢异常粗壮 , 玉蛙头部近椭圆形 , 腹部有一圆孔 , 无尾 , 线条简洁 , 栩栩如生 , 充满力量 。通高35厘米 , 现藏福建省源古历史博物馆 。

「」中山国的动物世界——蛙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四 , 妇好墓玉蛙 。商武丁时期 。1976年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 ,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长7.3厘米、宽5.4厘米、厚0.6厘米 此器为片雕 , 左右对称 。蛙伏卧 , 前肢外伸 , 后肢内屈 。宽头、方目、肥身、短尾 。背部以双线刻对称云纹 , 双目间有一圆孔 , 可系佩 。分页标题

「」中山国的动物世界——蛙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五 , 三星堆博物馆 , 蛙形金饰片 。蛙形饰长6.96厘米 , 宽6厘米 , 厚0.04厘米 。器呈片状 , 头部呈尖桃形 , 并列一对圆眼 。亚字形身 , 背部中间一脊线 , 前后四肢相对向内弯曲 , 尾端尖 。脊两侧饰对称弦纹 , 由背脊处延至四肢 , 弦纹内饰一排连珠纹 。

「」中山国的动物世界——蛙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六 , 金沙遗址博物馆 , 蛙形金器 。蜷曲的四肢、葫芦形的头部 , 尖桃形的蛙嘴 , 呈并列凸起的一对圆眼 , 腹部两侧的突起 , 尖状的尾端 , 以及沿着背脊两侧向四肢延伸的弦纹和连珠状乳丁纹都极富特色 。特别是连贯排列的圆而高凸的乳丁纹 , 形象地表现了青蛙或蟾蜍身上的斑点疙瘩 , 金箔蛙形饰的四肢作对称性弯曲 。

「」中山国的动物世界——蛙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中山国的动物世界——蛙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七 , 商晚期 , 蛙纹鉞(左) 。1975年陕西城固县五郎庙出土 ,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 。长20厘米 , 刃宽15.7厘米 。圆弧形刃 , 长方形直内一穿 , 钺身中为一镂空蛙形 , 蛙圆目 , 背饰涡纹(火纹) , 作爬形状 。另外陕西洋县博物馆也藏有一柄风格一致的蛙纹钺(右) , 1981年陕西洋县下范坝出土 , 长22厘米 , 刃宽13.6厘米 。此类蛙纹钺 , 多出于巴陕交界地区 , 有巴蜀青铜器的风格 。
对于蛙(本文中所提到的“蛙” , 泛指青蛙和蟾蜍)的崇拜 , 历来有之 , 有学者认为 , 蛙崇拜源自古羌戎文化的内容 , 晚商时期 , 通过这些古羌人(姜姓)与周人(姬姓)的不断融合 , 蛙崇拜也进入周人的文化中 。一些考古材料证明上古时期对蛙的崇拜是跨地域存在的 , 直到现在 , 在一些少数民族的图腾神话传说中 , 仍能找到关于蛙图腾崇拜的遗迹 。在西双版纳布朗族山区 , 有癞蛤蟆帮助弱小战胜强敌的传说 。壮族至今还有一种青蛙节 , 据说每年正月上半月都要天天为青蛙祭祀 , 唱青蛙歌 , 跳青蛙舞 , 青蛙死了还要特意安葬 。布朗族就认为他们的祖先形象即是半人半蛙 。
近来不断有学者提出新的论证 , 认为女娲原始形象源自蛙而非蛇 , 至于女娲到底是蛙还是蛇我们在本文中暂且不去讨论 , 笔者好奇的是为什么要崇拜蛙?

「」中山国的动物世界——蛙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中山国的动物世界——蛙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

「」中山国的动物世界——蛙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关于古人为什么崇拜蛙 , 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殖崇拜 。
早期人类的寿命很短 , 人类要延续物种 , 就必须不断地制造后代 ,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繁衍更多的人口 , 在当时来说是一个严肃又神圣的问题 。毕竟在生产力低下的时期 , 人多才能力量大嘛 。我们的祖先最先看到的是水中的鱼儿和蛙 。分页标题
蛙经常蹲在水边呱呱叫 , 肚子一鼓一鼓 , 鼓起来的时候就像是怀孕的妇人 , 瘪下去的时候就像是顺利分娩后的肚皮 。这样不断地周而复始不禁给人一种感觉——如果妇人生产也像这样不断地周而复始该有多好啊!
蛙每次产卵的量也很惊人 , 就普通的蛙来说 , 雌蛙一次产卵的数量约为500-2000个 , 孵化时间短的5-7天 , 长的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 很快就能见到河边到处是成群的蝌蚪 , 再用不了多久就是一片蛙声 。这样庞大数量的生产存活率恐怕也令先人羡慕不已 。
另外 , 蛙的姿态与临盆妇人生产的姿态有某种相似之处 。
于是 , 先人原始而朴素的愿望变成了一种憧憬 , 他们把蛙变成了图腾 , 将它作为膜拜的对象 , 期望这种神奇的生殖力量能反馈到自身 。

「」中山国的动物世界——蛙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中山国的动物世界——蛙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二、农事相关 , 祈祷雨水 , 后引申为富饶、财富 。
从我们的祖先掌握农耕技术后 , 如何让种植的作物生产出更多的收获 , 就成了几千年来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蛙多在温暖潮湿的时候进行繁衍 , 这段时间也正是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时节 。也许我们的祖先还发现了在蛙较多的田地里 , 最后的收成也能更多一些 。你问我为什么?蛙吃害虫啊!也许在祖先的印象中 , 聒噪的蛙声往往伴随着一年丰厚的收获 。正是:
稻花香里说丰年 。
听取蛙声一片 。
在农业社会 , 丰收就意味着财富 , 年复一年的累积就是财富在慢慢的增长 。当生产、收获、财富与蛙的印象重叠在一起时 , 蛙的形象也就越发高大了 。

「」中山国的动物世界——蛙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中山国的动物世界——蛙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我有小钱钱哦
三、从蝌蚪到青蛙的形态转变 , 暗喻祈求新生 。
从蝌蚪到青蛙 , 这种完全不同的形态转变恰似生与死一样 , 是一种截然不同的转变形式 。古代各地区文明、各个族群都有自己独特的死亡文化 。古埃及人认为死去的人在将来是能够用原身复活的 , 所以他们认真地保存尸体 , 做成木乃伊 , 期待复活的到来 。古西亚和古希腊的人看来 , 死亡就是进入地府 , 灵魂与身体被一起埋葬 , 再也不能回来 , 所以他们对尸体或者焚化 , 或者掩埋 。基督教也认为人死后也只能静待末日审判的来临 , 是不会重新复活的 。
在东方 , 则有一种轮回的观念 。生命周而复始 , 一种形态的终结 , 恰恰是另一种形态的开始 。从蝌蚪到青蛙 , 从毛虫到蛾蝶 , 从居于地下的幼虫到高居枝头的鸣蝉 , 生命的奥义给予了祖先启示 。他们期待着死亡能成为另一种生命形态的开端 , 在他们看来 , 从蝌蚪长成青蛙是神灵对他们的暗示——生命的形态是会转化的 。
在我们的原始先民眼中 , 蛙还是一种长寿神奇的动物 , 人们吃了长寿的蛙也可以长寿 。事实上蟾蜍确实是一味重要的中药 。
《本草纲目》记载:“蟾蜍入阳明经 , 退虚热 , 行湿气 , 杀虫 , 为疳病、痈疽、诸疮要药也 。”《辞海》对蟾蜍一词的记载是:“蟾蜍耳后腺和皮肤腺的白色分泌物可制成蟾酥 , 供药用 。”《辞海》蟾酥一词则描述如斯:“蟾酥性温、味甘辛、有毒 , 能解毒消肿、强心、止痛、主治痈毒痈疮、咽喉肿痛及心力衰竭等 , 还用于治疗白血病、肝癌 。”分页标题
在东周时期画像艺术中 , 有大量表现蛙在西王母座下捣制不死之药的画面 , 蛙可以使人升天成仙 , 长生不死 , 因而蛙也有了神性 。

「」中山国的动物世界——蛙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放这张图只是想让大家直观感受一下蟾蜍在月亮上捣药的场景……
【「」中山国的动物世界——蛙】现在 , 是不是觉得这个不起眼的小动物格外高大了呢?来源:中山赤鲤 中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