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异域文化风情,走进"神秘王国",世人所不知的古中山国

引言
中山国是连接燕赵(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一带)的一个"千盛"小国 , 但其重要位置却仅次于我们所熟知的战国七雄 , 中山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权勋》:"中山之国有凤繇者" , 中山国由北方狄鲜虞部落始建 , 共计210年的历史 , 期间 , 这个地薄而人众的"小国"却在短短二百年 , 经历了多次的的跌宕起伏 。

【中山】异域文化风情,走进"神秘王国",世人所不知的古中山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中山地理位置示意图独特象征:"山字形"器物
1975年至1993年 , 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对平山县三汲乡区域的战国遗址展开了挖掘工作 , 发现并挖掘了数座中山王陵 , 中山国遗址随之出土了大批精美文物 , 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纵横捭阖的中山雄风和豪放不羁的战国风貌 。其中 , "山"字形器为战国中山国的"山字形"仪仗礼器 , 上部表"山"字形 , 下部两侧分别向内转成镂空回形纹 。成公墓出土的6件山字形器物 , 每件通高143、宽80、厚0.5厘米 , 重44.6公斤 , 山字形器物体大而重 , 据推测 , 应是插于木柱杆上而立于宫前或王帐之前以示王仪 , 是战国中山国的独特象征 。

【中山】异域文化风情,走进"神秘王国",世人所不知的古中山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山字形器物
那么中山国国君为何要用这种独特的山字形器作为其王权的象征呢?这与中山国君、民上下都崇拜山之神灵有密切关系 。中山鲜虞族是长期生活在太行山区的山地游牧民族 , 依托于太行山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 可以认为中山国是一个山中之国 。据《水经注》记述 , 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山国的都城呈现出"以山在邑中"的特征 , 而山字形器非常近似"山中"二字的形状 , 即上部为"山"字 , 下部为"中"字 , 由此组合成山字形器 , 并作为其显示王权的象征 , 同时也反映出中山国国君有较浓厚的崇山观念 。

【中山】异域文化风情,走进"神秘王国",世人所不知的古中山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陶俑人拜山体现的崇山观念绝妙文化:珍贵铭文
青铜器铭文习称金文 , 是指在金属制器如鼎、钟等上铸造或者刻制的文字 。两种方法的流行时间略有差异 , 战国以前铸铭较为常见 , 战国时期多出现刻铭 , 青铜器铭文最早可追溯到商代祭祀 , 周代时达到高峰 。铭文记录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 其中包含有不少长篇铭文和古韵铭文 , 学界中有"一篇长篇铭文 , 可抵一篇《尚书》"的评价 , 足可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 。
中山王墓众多青铜器中 , 带有长篇铭文的重器有四件:中山王方壶、中山王鼎、中山王圆壶以及兆窆图(铜版) , 除兆窆图文字系用金银嵌成外 , 其余三件礼器铭文皆为篆刻 , 中山王方壶 , 中山王鼎以及中山王圆壶三件器上雕刻的文字 , 共计大约1100多字 。这样丰富的青铜器铭文实为罕见 , 意义非凡 。

【中山】异域文化风情,走进"神秘王国",世人所不知的古中山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中山铁足铜鼎铭文
出于狄非周室宗亲 , 历来甚少获得关注 , 各史料典籍中对鲜虞中山国的历史也鲜有记载 , 中山国亡 , 一代强国的历史也相继尘封 , 这给史学研究上留下了一个令人遗憾的缺环 。而三件礼器上的铭文对中山国的事迹和世系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 极利于补充史籍 , 纠正历史错误 , 继而印证了《史记·乐毅传》中:"乐羊为魏文侯将 , 伐取中山……中山复国 , 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等确为真实历史 , 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战国中期的历史形势 。分页标题
在古文字研究方面 , 中山国铭文为战国"古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 有利于研究者以青铜礼器铭文为切入点 , 融会贯通 , 解决战国文字中悬而未决的谜团问题 。
中山国青铜器铭文作为战国时期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战国中晚期文字逐渐简化的趋势,又展示出在多文化融合影响下兼收并蓄产生的独有装饰美感 , 展现了中山国人的审美倾向 。
同时 , 这极具审美价值和创意美感的文字也给文字研究者带来福音 , 这些文字形似金文大篆字体 , 不仅刻工精美 , 而且风格独特、文句典雅 , 字型修长优美 , 秀丽飘逸 , 形态绮丽多姿 , 极富装饰趣味 , 体现了中山国人桀骜不驯的民族精神与艺术理念 。时至今日 , 中山礼器铭文迷人的艺术魅力仍然倾倒着无数的文字爱好者 , 在书法界和篆刻界 , 许多当代艺术家们纷纷临摹学习 。
【【中山】异域文化风情,走进"神秘王国",世人所不知的古中山国】
【中山】异域文化风情,走进"神秘王国",世人所不知的古中山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铭文"以"字特色习俗:民族风情
中山鲜虞族人骁勇善战 , 承袭先祖草原游牧文化粗犷彪悍的雄风 , 桓公复国"徙灵寿"之后 , 中山国人放弃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 , 转而向中原学习 , 进而形成了兼收并蓄的独特民风 。
受游牧民族传统影响 , 肉食在中山国人日常饮食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因此在肉食的烹饪方式上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中山国存在一种极为复杂的先煮后烤的肉食烹调方式 。煮肉时先将其在鼎内熬煮 , 到一定时候将肉汤倒出 , 再接着将鼎内之肉在火上加工 , 直至肉外表烤出烟为止 。鼎中没有肉 , 说明肉烤炙后取出已备食用 , 然后再向鼎中加入原肉羹汁 , 已备饮用 。另外中山国还有"制炙"这种烹调方式 , 把肉放在火上"烧烤" , 这与我们现代的烧烤有异曲同工之妙 。

【中山】异域文化风情,走进"神秘王国",世人所不知的古中山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铜扁壶中所出的浅翡翠绿色酒
中山王墓的鼎中发现了不少与马、猪、狗等家畜相关的骨骼 。而《周礼》中对升鼎内所盛放的食物记载是:九鼎之中会分别盛放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等 。周礼规定的以上肉食中并没有马肉 , 但却在鼎内发现了 , 而马肉、狗肉都是游牧民族鲜虞族的特产 。这说明中山国人在学习中原地区礼俗的同时 , 仍然留存了一些自己民族的生活习惯 , 在多数鼎所盛放的肉食中并没有周礼中最重要的牛肉 , 却是有狗肉、马肉 。而在赵国灭亡中山国之后 , 原先中山国的疆域范围内 , 石家庄市市庄村战国遗址中出土的食物遗迹中 , 有牛、羊、猪、狗等家畜的骨骼 , 却并没有马的骨骼出土 , 说明此地风俗已受赵国影响 。
中山国祖先为白狄 , 而狄人素以嗜酒著称 , 因此中山国亦有嗜酒之习俗 , 据考古资料显示 , 中山王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酒器 , 如钵、盉、 瓿 、尊等 , 可见 , 从西周开始实行的禁酒令对其并没有太大影响 。《魏都赋》也中有:"醇酎中山 , 沈湎千日"关于中山国饮酒的记载 , 中山王墓中的酒壶尚残存酒的实物 , 壶中幸存的酒有两种 。铜扁壶中所出的酒为浅翡翠绿色 , 铜圆壶中所出的酒为墨绿色 。这是当时中山王饮用之酒 。

【中山】异域文化风情,走进"神秘王国",世人所不知的古中山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铜圆壶中所出的墨绿色酒
中山国具有特殊的器具制作方式 , 一是器物的络绳纹饰 , 普遍认为络绳纹是仿游牧民族皮带捆绑的皮囊形象而来 。春秋战国时期 , 中山之地多见饰有络形纹铜器 。络绳壶、络绳豆、铜扁壶等都饰有络绳纹 , 具有北方民族特色 。二是在器物上设有提链 , 有套钵套杯的现象 , 具有北方游牧民族喜爱的设计巧妙、便于携带的器物特点 。出土了特有的器具:瓿、盉、匕、盒等 。分页标题

【中山】异域文化风情,走进"神秘王国",世人所不知的古中山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中山国特色器具结语:
中山国由狄族始建到赵国彻底灭国 , 历时210年历史 , 造就了几番灭亡复兴的壮丽传奇 , 中山"地薄人众" , 置于患难危境 , 凭借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 涅槃重生 , 积极向中原地区学习融合 , 发展经济 , 奋力跻身大国行列 , 书写了一部慷慨悲壮又极具浪漫主义的英雄史诗 , 创造了战国历史的华彩篇章 , 也为后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参考文献:
《世本》
《左传》
《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