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皇帝对政事不满时,怎么责问负责的大臣?
在汉元帝时期 , 汉宣帝庙阙发生火灾 , 月末又出现日食 , 汉元帝认为这时因为臣下消除灾异的建议不妥当 , 于是"召诸前言日变在堪、猛者责问", 所召"皆稽首谢" 。在官僚制度获得高度发展的秦汉时期 , 传世文献中有不少汉代皇帝以各种缘由"责问"、"簿责"、"条责"... 臣下的记载 。所涉词汇大都含有"问"或"责"字 , 以此表达皇帝责备或追究责任的含义 , 可将其称为皇帝对臣下的责问 。
这些由皇帝发出的责问主要存在于中央高层行政运作中 , 针对担负重要行政职责的高官和一些重大事项展开 。那么汉代皇帝责问臣下有哪些办法呢?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古装电视剧中 , 我们看见最多的 , 便是出现某事时 , 某位皇帝便大怒 , 让身边的小太监去把负责任的官员叫过来问话 。其实 , 汉代皇帝责问臣下 , 并不只有一种当面责问的方式 。汉代皇帝责问的方法 , 可以分为当面责问、下诏或赐书责问以及下吏责问三种 , 三种方式各有各的作用 , 都能够起到追究臣子责任的重要作用 。一、当面责问
【『』汉代皇帝对政事不满时,怎么责问负责的大臣?】当面责问是汉代皇帝责问臣子比较方便的办法 , 在汉代中央高级官员存在履职不当问题 , 或者对皇帝建言建议存在问题 , 皇帝有时会专门将大臣召见进宫责问 , 当然也可能在日常会面中即时责问 。如前文提到的汉元帝召集臣下责问 , 其实只是一场政治风波中的一环而已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汉书记载 , 汉元帝时 , 中书令弘恭、中书仆射石显上奏状告萧望之、周堪、刘更生三人"朋党相称举 , 数谮诉大臣 , 毁离亲戚 , 欲以专擅权势" , 认为应将之"请谒者召致廷尉" 。汉元帝批准奏请后才发现 , 所谓的"谒者召致廷尉" , 并不是让廷尉召见查问 , 而是直接下狱 , 因此而"责恭、显" , 二人向元帝叩头谢罪 。汉元帝重新起用萧望之后 , 弘恭、石显又一次次陷害萧望之"不悔过服罪 , 深怀怨望 , 教子上书" , 并劝说元帝将其送进牢狱之中反省 , 结果萧望之自杀 。
汉元帝得知后十分痛心 , "召显等 , 责问以议不详" , 石显等皆"免冠谢 , 良久然后已" 。弘恭、石显后来又忌惮汉元帝信任的周堪、张猛二人 。正好当年的夏天出现了天气寒冷、太阳光照暗淡的异常现象 , 弘恭、石显便联合其他大臣 , 说是周、张二人处理政事犯了过错所致 , 再加上又有人上书举奏周堪、张猛二人 , 汉元帝被逼无奈 , 不得不将他们贬官 。然而过了三年多 , 汉宣帝庙阙发生火灾 , 月末又出现日食 。元帝认为石显等人消除灾异的建议并不妥当 , 于是又"召诸前言日变在堪、猛者责问" , 所召"皆稽首谢" 。
汉元帝虽然多次当面责问中书令弘恭、中书仆射石显 ,对于弘恭、石显这类专权擅朝者 , 皇帝的当面责问并没有多大的效果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二、下诏或赐书责问
1.下诏责问
自秦始皇一统六国以后 , 为了显示自己前无古人的功绩和尊贵地位 , 便将自己的命令称为"诏" ,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皇帝制度 , 诏书是以皇帝名义发布的最高命令 , 汉代诏书的起草、下达程序还没有形成像唐代以后那种分工细致、严格无误的流程 , 相关大臣对皇帝诏书的审核、监督也没有成为定制 , 因此较之后世 , 能在更大程度上传达出皇帝的决定和意志 。在汉代 , 皇帝也可以使用诏书 , 来对大臣的职务问题或不法行为进行责问 。分页标题
如汉元帝继位之初 , "关东连年被灾害 , 民流入关 , 言事者归咎于大臣" , 汉元帝几次在上朝的日子召见当时的丞相于定国、御史大夫贡禹 , 让他们入室受诏 , "条责以职事" , 就是将民间困苦和国家在吏治、司法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 逐条对他们二人进行责问 , 丞相于定国因此上书谢罪 。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 , "春霜夏寒 , 日青亡光"气候异常导致汉元帝再次就丞相、御史大夫工作中的疏漏 , 以及民间可能出现的灾荒人祸等问题 , 以"诏条责"二人 , 于定国十分惶恐 , "上书自劾 , 归侯印 , 乞骸骨"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诏书责问的对象比当面责问较为广泛 , 不在京城的官员 , 诸侯王 , 地方政府也可能受到诏书责问 。如因"赤山乌桓数犯上谷 , 为边害" , 汉光武帝"诏书设购赏 , (功)〔切〕责州郡" , 也就是通过亲自下达诏书的方式 , 对地方政府铲除边害的督促与责备 , 诏书比之朝廷公文更加让人恐惧与信服 。
汉顺帝时 , 河间相沈景举奏河间王举止不恭、王傅无训导之意 , 顺帝下诏书"让政而诘责傅" , 同时对河间王的不当举止和王傅的训导失职进行批评、责问 。汉顺帝中期 , 尚书仆射虞诩上书说 , 建议废止民间的"赎罪钱" 。顺帝接受建议 , 并下诏"切责州郡" 。汉灵帝中平年间 , 汉阳长史盖勋举奏凉州刺史宋枭不但不加强守备、严明吏治 , 却让百姓"多写《孝经》 , 令家家习之" , 如此荒唐的地方长官 , 宋枭于是被"被诏书诘责 , 坐以虚慢征" 。
2.赐书责问
赐书责问 , 即是皇帝对臣下赐予玺书 , 对其进行责问 。玺书是汉代一种十分独特的御用文书 , 其性质不能简单的用公文书或私人文书来进行概括 。因为它处理的是国家大政 , 同时通过玺印 , 凸显着皇帝的个性 。因此可以认为 , 用于责问的玺书兼具公、私双重属性 , 即皇帝通过赐与大臣私人书信的方式来督促相关的政事 。玺书责问更多用于在外领兵的将领、郡太守或诸侯王 。如汉高祖时 , 因怀疑韩王信叛变匈奴 , 刘邦"赐信书责让之" , 韩王信收到后害怕被杀 , 立刻投降匈奴 。又如永光二年 , 陇西发生叛乱 , 因冯奉世拒绝汉元帝派遣的另一位大将前来支援 , 元帝"以玺书劳奉世 , 且让之" , 最终使冯奉世服从安排 。之所以采用玺书的方式 , 是因为皇帝对于边关情况并不熟悉 , 采用行政系统传达命令 , 一旦命令有误 , 将会导致百姓对政府丧失信心 。而玺书属于私人书信的范畴 , 还能表现出皇帝对某人的重视 , 因此玺书责问多用于在外领兵的将领、郡太守或诸侯王 。三、下吏责问
1.问状
下吏责问是指皇帝命令相关官员 , 对有可能犯有罪过的臣下进行当面责问 , 并要求受责问者给出解释和回应 。下吏责问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问状" , 与之对应的回应方式是"对状";另一种是"簿责" , 与之对应的回应方式是"对簿" 。被责问者在"对状"和"对簿"之中的话 , 都要由负责责问的官员原原本本的汇报给皇帝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问状"即询问情况 。根据记载 , 皇帝命有司就某事询问或责问某位大臣常被称为"问状" 。如汉元帝时 , 郑朋、华龙构罪陷害萧望之 , "事下弘恭问状" 。面对弘恭的责问 , 萧望之回答说:"外戚在位多奢淫 , 欲以匡正国家 , 非为邪也 。"但还是被举奏 。"对状"即要求被问者就所责之事说明情况 。凡皇帝下吏当面询问或责问臣下 , 并要求其进行回应的事件 , 都符合"问状—对状"这一流程 。
2.簿责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史记》《汉书》的注解对"簿责"有多处解释 。如周亚夫父子因庸告"上变" , "书既闻上 , 上下吏 。吏簿责条侯" 。《史记集解》引如淳曰:"簿问责其情 。"《汉书》同条史料中师古注"簿责"曰:"簿问者 , 书之于簿 , 一一问之也 。"所以簿责应是通过相关的官员 , 把当事人的罪行 , 逐条写在文簿上逐条进行责问 。而"对簿"则是要求当事人在上级(一般为皇帝)指派的官员面前 , 逐一对文簿所列罪行 , 作出合理的解释或说明 。
汉景帝时 , 临江闵王刘荣"坐侵庙壖地为宫" , 帝令其"诣中尉府对簿 。中尉郅都簿责讯王" 。这里就应该是这种责问方法 。总结
责问是汉代皇帝在治国理政过程中 , 针对国家高层政治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 对相关责任人展开的质询与追查 。对下级工作进行批评责问是秦汉时期常用的官吏管理方法之一 , 它与考课制度、官吏法一样 , 都是秦汉官僚管理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 。与中下级行政中普遍存在的责问不同的是 , 皇帝责问是汉代诸多等级责问中最高的一种 , 有特定的对象和更为重要的内容 , 后果也通常比较严重 。
问责方式的不同 , 能够表现出皇帝的重视程度和相应的尊卑关系 。汉代皇帝并不是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 , 对于边境不服从政府安排的将领 , 也只是采用玺书相劝而不是强制的方法 , 这也体现出皇权行使的一种柔性 。
参考文献:《汉书》《史记》《后汉书》《汉代的皇帝责问》
- 辽东郡|汉代辽宁人就住“豪宅”走“高速”
- 荔波政事|一码游贵州!贵州A级景区门票预约方式变化过后更方便
- 中国非遗美食TB|这道美食连皇帝都偏爱,吃一口满嘴留香
- 遇见闽侯|【看闽侯】你可知,闽侯青口藏着一座“皇帝殿”
- 老鼠皇帝首席村妇|俄罗斯移民定居东北成中国少数民族,大搞旅游安居乐业
- 李连杰|曾是“功夫皇帝”,成名后抛弃妻子迎娶白富美,今57岁却像老头
- 『』唐朝最“憋屈”的皇帝,登基之后,不是在逃跑,就是在逃跑的路上
- 【】油嘴滑舌的刘邦,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当上万人之上的皇帝
- ■雍正皇帝出外微服私访,喝了一杯茶后,为何回宫就杀了三人?
- 「朱元璋」明朝十六位皇帝,哪三位皇帝活得比较长?分别活了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