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解密“红军手迹”中的三大疑问
江津四面山发现的“红军手迹”为什么会使用“红一方面军”部队番号?手迹为什么会有三个部分?文内提到的“陈赓”“杨德(得)志”是否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红军将领?针对这三大疑问 , 采访人员采访了我市部分专家学者 。
文章图片
贵州省习水县九凤山金龙寺曾是中国工农红军疗伤院 , 当年7位红军战士曾在这里养伤 。
“文中使用‘红一方面军’的部队番号 , 应该是惯性使然 。 ”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称 , 1934年1月 , 红军总部合并于中央军委 , 红一方面军改称中央红军 。 1934年10月 ,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 直到1935年6月 , 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省西部懋功地区会师后不久 , 中央红军才再次改称红一方面军 。 因此有人认为 , 1935年1月长征经过重庆一带的红军 , 不应自称为“红一方面军” , 而应该称为“中央红军” 。
文章图片
“这是从严格的历史学考证角度提出的 , 现实中未必使用得这样严谨 。 ”周勇称 , 当过兵的人都知道 , 部队番号经常变换 。 但在惯性之下 , 老番号常常被人使用 。 所以 , 在80多年前的长征途中 , 7位受伤红军惯性使用部队原来的番号“红一方面军”是完全可能的 。
“手迹中的三个部分应是不同时期所写的 。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艾智科研究馆员提出 , 手迹中第一部分是封面 , 上面写的“打倒蒋介石 , 消灭蒋匪帮 , 解放全中国”疑为后来添加的 。 第二部分是正文 , 共5页 , 含落款 , 是1935年4月所记 。 第三部分是红军伤员吴贞和于1943年返回唐家时所留地址 , 这是文物正文内容的辅证 。
文章图片
当年 , 7位红军的藏身之地——石岩寨子 。 图为石岩寨子的后门 。
在这份“红军手迹”中 , 多次提到“陈赓”和“杨德(得)志” , 如:“组织上安排陈赓、杨德(得)志把我们七人转到温水方向隐下来治伤”“干部团的陈赓、杨德(得)志同我们在庙里过了一个春节”“过了春节 , 陈、杨就赶回部队 。 走时陈、杨在山寨岩子里开了一个会”等 。
文章图片
当时陈赓任干部团团长、杨得志任红一团团长 。 手迹中提到的陈、杨两人是否就是赫赫有名的红军将领?周勇认为有几种可能:一、土城战役后 , 红军伤亡惨重 , 在部队大量减员的情况下 , 领导亲自护送安置伤员 , 未必不可能 。 二、陈赓、杨得志派人护送伤员 , 这对普通战士而言 , 就以为护送者就是陈与杨 。
周勇说 , 尽管有这些谜团待解 , 但这份史料的真实性是毋容置疑的 , 这件事情的发生是真真切切的 , 期待历史学家深入研究 , 发现更多、更翔实的史料 。
周勇还指出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 当时 , 在远离组织的情况下 , 7位红军伤员自动成立了党小组:“七名战士有四个党员 , 成立党小组 , 廖永江任组长 。 ”
文章图片
这表明 , 即使在当时极其艰苦的环境中 , 哪怕只是临时组成的养伤集体 , 红军战士们也时刻不忘建立基层党组织 , 保持党组织的完整性和战斗性 。 在长达两个多月的养伤期间 , 他们所做的一切决定 , 都是由党小组共同做出 , 而不是由某一人决定 , 这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党性原则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性 。分页标题
【『红军』解密“红军手迹”中的三大疑问】(责任编辑:李德全 CM034)
- 事件|英军在“9·11”事件近30年前险些击落遭劫民机
- 龚楚|他坚持革命18年,在军中地位很高,后来却成为红军的第一叛将
- #中生#红军奇才曾中生:含冤早逝 这个大损失至今让人痛心
- 『宣太后』解密历史上真实的芈月:秦始皇的曾祖母
- [UFO]英解密档案:忧中苏抢先捕获UFO 英苦苦寻觅50年
- 『女将』红军唯一女师长,陈赓、许世友都是她下属,她为何没被授衔?
- 【】解密开国元帅和大将、上将、中将的待遇区别
- 张国焘:贴身警卫解密真实的许世友:他原先最服张国焘
- 『』湖北一农民拿出红军欠条,85年前借了400大洋,如今可换多少钱?
- 『』唯一参加过长征的外国人,指挥红军作战屡屡失败,后来境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