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开国元帅和大将、上将、中将的待遇区别
【【】解密开国元帅和大将、上将、中将的待遇区别】新中国成立前后 , 为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满足实际作战指挥的需要 , 党中央开始酝酿实行军衔制度 。 1955年9月27日下午5时 , 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授予大元帅军衔典礼 , 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 。 与他们同一批授衔的 , 还有10名大将、55名上将、175名中将和800余名少将 。
文章图片
54年后的今天 , 回顾那段特殊的历史 , 我们发现 , 这个名单的出炉 , 既非纯粹的论资排辈 , 也非简单的论功行赏 , 而是综合平衡的结果 。 而各位战功卓着的将军们 , 在授衔过程中 , 或为这份难得的荣誉感慨万千 , 或高风亮节地提出让衔 , 也有人为此流下了眼泪……
“山头平衡”成重要因素
哪些人可当元帅?哪些人能做将军?类似的问题 , 在军职军衔评定初期 , 被反复提及 。 毕竟 , 面对数以万计曾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臣 , 这次的“论功行赏”是否公平、公正、公开 , 不仅触及到他们的个人利益 , 还关系到大部队的稳定 , 谈何容易!连毛泽东都说:“搞评衔 , 是很大的工作 , 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 。 ”
邓小平曾指出 , “我军队历史上是由各个山头、五湖四海集中起来的 。 过去 , 有三个方面军 , 每个方面军又是由好多山头结合起来的 , 这就自然地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山头主义” 。 这些“山头” , 虽不如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军队那么根深蒂固 , 但也真实存在 , 在经历了数次分化组合后 , 关系十分复杂 。 按当时中央的有关规定:元帅是行政三级 , 享受政治局委员待遇;大将是行政四级 , 享受副总理待遇 , 自大将以上可算作党和国家领导人;上将是行政五级 , 享受国务院秘书长待遇;中将是行政六级 , 享受部长待遇 , 自中将以上都是高级将领 , 可配备警卫、秘书和保健医生、厨师、勤务员;少将行政七级 , 享受部长级医疗待遇 。 不同级别之间 , 待遇、权力地位的确相差很多 , 因此 , 除了现任职务、政治品质、业务能力、在军队服务的经历及对革命事业的贡献外 , 最初确定的评衔标准里 , 还有一条:要适当照顾到各方面军干部的相对平衡 。
时任解放军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的宋任穷在几十年后回忆说 , 当时 , 少将以上军衔由军委直接掌握 , 所以工作量最大、难度最大的“平衡、排队”的任务 , 就落到了总干部部头上 , 他们认真研究、反复斟酌 , 而从最后结果来看 , 这种平衡因素起了相当的作用:
朱德、彭德怀 , 因为战功卓着 , 排在了十大元帅的前两位;林彪是第四野战军的代表 , 十大元帅中他的战绩和指挥能力都堪称第一 , 是十人中除朱德以外唯一的政治局常委;刘伯承是第二野战军的代表;贺龙 , 借助南昌起义总指挥和红二方面军总指挥的资历成为元帅;陈毅代表着南方三年游击战、新四军、第三野战军三个方面的力量;罗荣桓是政工元帅 , 代表着政工在军中的地位 , 这是中国军队特有的中国特色;徐向前借助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身份成为元帅;聂荣臻是华北野战军的代表;叶剑英一直是“中**方在政坛上的代表” , 除他之外 , 党内、军内再无他人有这种特殊地位了 。
得知自己被评为元帅后 , 叶剑英马上想起了牺牲的战友:“可惜啊 , 如果叶挺在 , 新四军就出了两个元帅 。 ”陈毅的应答则多了分风趣:“如果叶挺在的话 , 我们就有两个叶元帅 。 ”
十位大将的评选 , 也同样综合考虑了“山头平衡”的因素和当时的职务因素:
粟裕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在全军首屈一指 , 建国后曾任总参谋长;徐海东是陕北方面的代表 , 是红二十五军幸存的指挥者 , 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之后任军团长;黄克诚是第四野战军的代表 , 虽然战绩、资历并非最优 , 但时任总参谋长兼军委秘书长 , 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陈赓是第二野战军的代表;谭政时任总政治部主任 , 与元帅中罗荣桓的情况一致 , 是大将中政工方面的代表 , 同样意味着中国军队的特色 , 与山头平衡无关;萧劲光是第四野战军的又一代表 , 海军司令的职务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张云逸的大将军衔几乎完全凭资历获得 , 十位大将中他年事最高 , 是除粟裕外第三野战军的又一代表 , 也是唯一参加过护国讨袁的;罗瑞卿来自华北野战军;王树声曾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 , 授衔时任国防部副部长;许光达则来自红二方面军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几个重要时期的表现 , 也是参考因素
除了“平衡山头”、时任职务、资历、业绩等因素外 , 这些将领们在中共早期革命斗争的几个重要时期的表现 , 也对他们的授衔结果有所影响 。
曾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萧克 , 本来有资格入选大将 , 但他在长征中斗争张国焘时保持了沉默 , 被认为是站在了张国焘一边 。 用萧克自己话说是“站错了队” 。 这成为毛泽东认为其“在历史上不正派”的主要原因之一 , 也成了他没被授予大将军衔的因素之一 。 参加了《萧克回忆录》的编撰工作的周炳钦认为 , “在中国革命战争中 , 萧克不仅是我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指挥员之一 , 还有着与同时授衔的共和国元帅们相处共事的特别经历” , “在这次授衔的55名上将中 , 他名列榜首 。 也许这并没有表明其戎马生涯的真实价值 , 授衔前毛泽东曾亲自找他谈话 , 对他说 , 把你放在这个位置上 , 别人就不好说什么了” 。
与萧克的个案相对照的是林彪 。 林彪在十大元帅中资历排在倒数第二位 , 却名列十大元帅第三位 , 除了基于战功 , 他因为在关键时刻支持毛泽东而赢得毛泽东的欣赏和信任 , 也是原因之一 。
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 在1955年将帅评衔的具体工作中 , 负责单位和领导一方面要尽量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 纠正一部分干部错误的认识和态度;另一方面要做好平衡排队工作 , 尽可能评得公平合理 , 既使本人基本满意 , 又使上下左右都没有意见 。 因为只有评得适当 , 才能真正达到调动干部积极性的目的 。 这就要求在全面考核了解干部的基础上 , 根据评衔的条件和标准 , 反反复复地比较 , 多方面征求意见 。 中央和军委领导也很关心、重视这项工作 , 及时听取汇报 , 及时指示 。
高风让衔 , 比比皆是
对于给不给军衔、给怎样的军衔 , 大多数将帅并没有过多计较 , 而是表现得十分豁达 。
1955年9月初 , 天津的一家军工厂赶制了一套大元帅制服 。 大元帅服的肩章由金黄色底面构成 , 上面绣着红色的国徽和银色的五角星 , 看上去威武庄严 。 这套制服本是给毛泽东量身定制的 , 但他却一天也没有穿过 。
在得知自己被评定为“大元帅”的消息后 , 他找到彭德怀和罗荣桓:“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 , 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 , 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 , 多不方便啊!依我看 , 在地方工作的 , 都不评军衔为好 。 ”
毛泽东表态后 , 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人也纷纷表示 , 不参加评定军衔 。 那时候 , 刘少奇、周恩来已经主持党务、政务工作 , 他们拒绝元帅军衔尚可理解 , 在军中挂名的邓小平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拒绝的理由 , 然而 , 在他的坚持下 , 他成了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的12位中央军委委员中 , 除毛泽东之外 , 另一个没有元帅军衔的人 。
彭德怀也在同干部的闲谈中多次透露:“我并不需要这个牌牌 , 也够不上什么元帅 , 如果要评的话 , 也很难说评个什么‘将’是合适的 。 但这不是个人问题 , 倘不评一些元帅 , 就会使一些人难得依次评下去 。 ”1959年6月 , 他又在同阿尔巴尼亚国防部长巴卢库谈话时强调:“我不喜欢人家叫我元帅 , 这是战争的结果 , 是学人家的 , 我不喜欢肩上这两块牌牌 。 ”
许光达在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的消息后 , 还曾主动给毛泽东等军委领导写了一份“降衔申请书”:
文章图片
“我感谢主席和军委领导对我的高度器重 。 高兴之余 , 惶惶难安 。 我扪心自问:论德、才、资、功 , 我佩戴四星 , 心安神静吗?……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 实事求是地说 , 是微不足道的 。 不要说同大将们比 , 心中有愧 , 与一些年资较深的上将比 , 也自愧不如 。 和我长期共事的王震同志功勋卓着:湘鄂赣竖旗 , 南泥湾垦荒;南下北返 , 威震敌胆;进军新疆 , 战果辉煌……分页标题
为了心安 , 为了公正 , 我曾向贺副主席商请降街 。 现在我诚恳、慎重地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请:授我上将衔 。 另授功勋卓着者以大将 。
许光达1955年9月10日”
毛泽东拿到这封信后 , 激动极了 。 军委会议室里 , 他扬起信 , 走到朱德、彭德怀、林彪、贺龙等军委领导人面前:“这是一面明镜 , 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彭德怀插话说 , 这样的报告许光达连写了三次 。 毛泽东听后点点头 , 越说越激动 , 起身离开座位:“不简单啊 。 金钱、地位和荣誉最容易看出一个人 , 古来如此 。 ”他随即大步走到窗下 , 双手用力推开窗户 , 用带着浓浓湖南乡音的语调低吟:“五百年前 , 大将徐达 , 二度平西 , 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 , 大将许光达 , 几番让衔 , 英名天下扬 。 ”
虽然在正式授衔时 , 许光达仍被授予了大将军衔 , 但中央军委在慎重考虑了他的意见后 , 将他的行政级别定为五级 , 他也因此成为当时唯一被定为行政五级的大将 。
类似的让衔、请求降衔、不争衔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总干部部副部长徐立清 。 按条件 , 他理应授衔上将 , 但当他得知上将名额需要减少时 , 便立即以自己“是主抓这次授衔工作的人 , 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为由 , 申请降为中将 。 彭德怀几次找他谈话 , 都拗不过他 , 最终 , 他成为当时的兵团级干部中仅有的几名中将之一 。
训练总监部军外训练部副部长孙毅 , 历来谈泊名利 , 心胸豁达 。 他对人说:“我只有从劳之苦 , 而乏建树之功 , 在评衔时要宁低勿高 , 授我少将足矣 。 ”但组织上考虑到孙毅资深望重 , 最后仍授予他中将军衔 。
白志文 , 红军时期就是师长 。 被评定为少将后 , 有人建议他去争取一下 , 他却说:“有什么好争的?多少人连命都没了 , 我们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同志 , 牺牲时不到30岁 。 我们命大活下来了 , 评一个少将就该知足了!”
段苏权 , 红军时期就是黔东独立师政委 ,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四野第八纵队司令员 。 授衔那天 , 他站在少将行列里 。 他的周围 , 是当年他亲自指挥的团长;前排的中将行列中 , 有几位当年在他手下当过师长;再前排的上将行列中 , 则站着曾与他同样担任纵队司令员的战友 。 有同事小声说:“老段 , 你该站前边去 , 向前走两排 。 ”他却淡淡一笑:“组织上叫我站这里 , 我就站这里 。 ”
“男儿有泪不轻弹 , 只因未到授衔时”
宋任穷回忆说 , 授衔的初步方案公布后 , 大多数人对此都表示认可 , 但也有那么一小部分 , 对结果并不满意 。 有的人虽然嘴上不说 , 心里却不很舒服;有的人眼泪长流 , 两三天不吃饭;还有人跑到领导那里 , 说自己如何劳苦功高 , 点着名要高级军衔;更有一个红军时期的老干部 , 在听说自己将被授予少将军衔后 , 竟公开地说:“我要把那牌子挂到狗尾巴上去!”毛泽东听到这些事 , 很不高兴 , 讽刺道:“男儿有泪不轻弹 , 只因未到授衔时 。 ”
文章图片
欧阳青在《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全景式扫描(上)》一文中描述 , 王必成和王近山都被评为中将 。 王必成觉得自己的军衔低 , 便找到老领导谭震林 , 希望他能帮自己向上面反映一下 。 谭震林还真去了 , 结果让上边一顿批评 。 王必成知道以后 , 还专门找谭震林道歉 。 谭震林丝毫没怪罪王必成 。 谭震林的很多部下都说 , “谭老板”人很厉害 , 爱发脾气 , 但对部下很体贴 。 王近山也喊过几嗓子 , 被邓小平严肃地批评了一顿 , 就算了 。
还有被评定为少将的钟伟 。 他在红军时期的最高职务是师政治部主任 , 解放战争中又任四野的十二纵队司令、四野四十九军军长 。 这次授衔时 , 和他平级的人大多被评上了中将 , 这让他觉得自己“被评低了” , 火气上来 , 骂了人 。 这事传到林彪耳朵里 , 他气得将钟伟叫去狠狠批评了一番 。 事实上 , 关于钟伟的军衔评定过低 , 毛泽东心里十分清楚 , 所以评级后 , 钟伟的待遇一直是按中将甚至上将的标准定的 , 毛泽东甚至亲自点名 , 让他担任北京军区参谋长 。 钟伟可算是低衔高配的好例子 。分页标题
还有 , 从部队调到外交部当大使的和在地方工作的人中 , 有的也提出要军衔 。 好在有些高级干部的思想工作 , 中央军委领导同志亲自出面去做了 。
实事求是地讲 , 王近山、王必成等人表达自己的看法 , 是很正常的 , 他们并未违反党的规定 , 也不该因此受到人格和品德上的质疑或批判 。 只是相比较而言 , 让衔者当然更值得尊敬、佩服 , 甚至是敬仰 。
就这样 , 伴随着大家的不同反应 , 将帅军衔评定从1950年开始筹划 , 在经历了5年的动态变化过程后 , 直到1954年9月28日 , 才出台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名单 , 1955年9月27日才召开将帅授衔典礼 。 单从时间上 , 就能看出将帅人选的遴选是一个多么复杂的过程 。 而1955年的将帅授衔 , 也因此呈现出多面、多层次的立体状态 , 作为一个复杂而丰富的“重要现场” , 被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 。 来源:华声在线
- 敌人|开国元帅抗战时期立规矩:活捉一名鬼子奖励一斤猪肉
- 井冈山|井冈山为什么只出了一位开国将军?
- 张梅|她23岁与开国元帅离婚,35岁嫁开国少将,如今100岁高龄仍健在
- 事件|英军在“9·11”事件近30年前险些击落遭劫民机
- |陈毅元帅临终遗言曝光 竟然是想要这个
- 王树声|开国大将儿子被汽车撞飞,距离婚期仅剩下4天,肇事司机下场如何
- |1949年开国大典,什么人能上天安门观礼?够资格的只有63人
- []开国将帅,谁与毛主席最亲?能趴在膝头说话的,仅一人
- 『宣太后』解密历史上真实的芈月:秦始皇的曾祖母
- [UFO]英解密档案:忧中苏抢先捕获UFO 英苦苦寻觅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