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广州老店,一场城市烟火的“保卫战”
在广州 , “吃饭”是头等大事 。喝早茶、砂锅粥、打边炉……就是这样的一座“不吃活不下去”的城市 , 在今年春节期间遭遇疫情“黑天鹅”时 , 会怎样守住味蕾底线?我们选取广州三家家喻户晓的老字号餐饮店:陈添记、孖记士多和新兴饭店作为观察样本 , 和三位老店创始人的后代聊了聊 。曾几何时 , 几张桌子、一个热锅 , 就可以“包打天下”的老店 , 在疫情面前不得不加速思考存亡的问题 。 尤其是肩负着传承责任的老店年轻传人们 , 在这场疫情中开始成为重要的决策者 , 多年在互联网世界浮沉的他们 , 是依然坚守着父辈“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 , 还是开始“折腾”线上 , 他们心中有着各自的想法 。这是老字号餐饮店的故事 , 也是疫情期间广州为守住城市烟火所做出的一次“绝处逢生” 。以下是三位老字号传人的自述:陈添记第三代传人陈映华: “回陈添记做事 , 我没有不平 , 没有失衡 , 更没有痛苦”
我还在银行上班时 , 记得有一天 , 领导突然在微信转发了条链接给我 , 然后问:“怎么 , 陈添记要关门了?”我有点懵 , 看到那个标题:“12月30日 , 明叔请你吃一碗最后的陈添记鱼皮” , 大意说 , 在广州开了40年的西关小吃陈添记准备结业关门 。这个“明叔”就是我爸爸陈本明 , 可我从没听他说过陈添记要关门呀 。转发微信给我的领导二话不说 , “走 , 去你家店里看看 。 ”于我和他打车来到宝华路十五甫三巷 , 发现买鱼皮的人已经排到巷子口了 。“给我来四盒鱼皮 。 ”我领导说 。 当时不明所以 , 现在我才知道 , 他是怕陈添记关门了 , 赶紧打包几份回去给家人尝 。说实话 , 这件事对我触动蛮大的 , 我家开的这家陈添记小吃 , 原来有这么大吸引力 。我现在还记得 , 那天是2015年12月22日 。 第二年的春天 , 我就从银行辞职了 , 回店里帮爸爸照顾生意 。虽然陈添记是我家开的 , 但我的感觉是 , 这家店是属于所有西关人的 。我爷爷陈程添是顺德陈村人 。 1979年他在宝华路开了家小吃店 , 用自己的名字命名 , 就叫“陈添记” 。小时候 , 我喜欢在宝华路十五甫三巷里玩——一条“装下”陈添记的巷子 。 扎起羊角辫 , 脚踩三轮车 , 街坊进进出出来吃鱼皮 , 有的吃完了还过来“拨弄”一下我的辫子 , “华女好嘢 。 ”现在大家都知道陈添记的“镇店三宝”——传统艇仔粥、豉油王蒸猪肠粉和祖传爽鱼皮 。 酱汁、花生、葱花、姜丝嵌入新鲜的鱼皮里 , 小时候我就这样看着爸爸把一盒盒鱼皮包好端走 。
我是家里的独生女 , 爸妈都很疼我 , 从不让我做饭 , 饭点到了 , 坐在饭桌前等饭菜就行 。在中国银行贷款部上班时 , 我的工作节奏是“朝九晚六” , 下班回到家已经七八点了 , 爸妈早吃完饭了 , 所以后来我习惯点外卖 。外卖多好吃啊!你可以挑选口味 , 按自己的节奏下单就行 。 不过爸爸看不太惯我点外卖 , 他觉得外卖不卫生、“没营养” , 不如在家吃一顿饭来得实在 。但爸爸没想到的是 , 有朝一日 , 他的陈添记里的鱼皮、肠粉和艇仔粥 , 也会成为外卖平台上工人选择的菜品之一 。为了说服他 , 有一次 , 我特意给他点了一份的外卖 , 那是他最喜欢吃的一家茶餐厅 , 当时下单的是凉瓜炒牛肉 。 我记得二十分钟就送到了 , 他一打开外卖盒就闻到香味 , 吃完了抹抹嘴边的油 , 边剔牙边说:“呢个外卖蛮OK 。 ”真正让爸爸决定把陈添记推上外卖平台的 , 是有一次 , 他发现许多穿黄衣的小哥围在陈添记门前 , 一问才知道 , 顾客住在天河 , 他们想吃鱼皮但发现没上外卖 , 就上网叫了这些小哥过来帮买 。老爸活了60多年 , 还是头一回听说为了买个鱼皮还能请人跑腿代买 , 他问那些小哥 , “你们跑一趟多少钱啊?”小哥说要几十块 。 “那不是比我那盒鱼皮还要贵!”爸爸当时惊呆了 。 后来 , 一些以前搬走的老顾客打电话给他 , “我现在不住在西关了 , 能不能送外卖给我?”这让老爸下定决心要试试外卖 。 就这样 , 陈添记在外卖上线了 。现在回想起来 , 好在去年底我们就试水了外卖 , 因为毫不夸张地说 , 外卖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救了陈添记一命 。往年过年期间 , 陈添记生意最“跑火”了 , 生意最好时一天能卖上千盒鱼皮 , 那真是365天全年无休 。 今年碰上疫情 , 陈添记门店被迫停业 , 店里的十来号员工一下子闲下来了 , 还真有点不习惯 。同样不习惯的还有每天的营业额 。 粗略统计了一下 , 今年受疫情影响 , 陈添记的营业额与往年相比跌了九成 , 唯一为我们“止损”的就是外卖业务 , 虽然门店关了 , 但大家宅在家里嘴也馋 , 点鱼皮、肠粉和艇仔粥的也特别多 。怎么说呢 , 我觉得外卖开拓了陈添记的视野 , 因为过去我们的主要顾客都是广州本地人 , 大家对陈添记知根知底 , 都认可这种广式小吃;现在呢 , 我们面向的更广阔的互联网世界 , 这扇窗户是外卖帮我们打开的 , 很多外地人会好奇 , 咦 , 鱼皮还能凉拌吃吗?配个肠粉和粥也许还不错 。这是最让我开心的 。 当初从金融业转战“家族饮食业”时 , 我没有不平 , 没有失衡 , 更没有痛苦 。 很多人说 , 哎呀 , 你放着银行稳定的工作不做 , 去小吃店里当个体户干嘛?分页标题
其实我觉得吧 , 如果你觉得做的事情合适自己 , 让自己有满足感 , 那就算是成功 。我觉得目前我还蛮成功的 , 至少挺满足的 。 如今 , 我走过宝华路十五甫三巷时 , 每个人都知道我的名字 , 大家都知道 , “华女”回陈添记做事了 , 陈添记“后继有人”啦 。孖记士多第二代传人李彩君:“老店如何活下去 , 孖记和我都在学”在2000年之前 , 孖记士多都只是一家“士多” 。那时候我上初中 , 家里开的这个士多店 , 主要卖一些小食品和饮料 。 孖记之前的地址——米市路泗巷对面有一所职业学校 , 每天下午放学后 , 很多学生仔嘴馋 , 会问我爸妈有没有小吃可以买 。看到大家有吃东西的需求以后 , 我爸妈就开始炒些家常菜 , 鸡翅啊 , 蒸蛋啊 , 附近来串门的街坊过来了 , 也让厨房做一碗尝尝鲜 。或许从这时起 , 孖记这家士多店开始正式“不务正业” 。 孖记士多在1998年2月17日开店 , 但一两年后 , 它开始跳出“士多”的局限 , 慢慢成为一家“网红大排档” 。
在做孖记之前 , 我爸开过的士、做过水产 , 后来掌勺做孖记 , 都是为了“搵食” , 把老婆和我们一对“孖女”养好 , 是他最大的骄傲 。但我知道对于很多广州街坊来说 , 孖记士多不仅仅是一个吃饭的地方 。 放骨头的旧报纸、折板凳、矮胶凳和广州特色方桌…这些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很多广州的城市回忆 。 所以在两年前我们撤出米市路时 , 很多老顾客惊讶之余甚至还会生气 。 我还记得当时陈添记的陈映华特地来找我(我们是闺蜜) , 见面第一句就说:“你们后生的要接(孖记)啊 , 这是广州的符号!”后来 , 我和我家姐开始逐步接手孖记的业务 。 现在龙津路有一家 , 北京路也有一家 。 对于我们两姐妹来说 , 孖记不只是养家活口的工具 , 她寄托着我们一家人的回忆 , 也寄托着这座城市的回忆 。 我们希望能陪她一直走下去 , 让她能和广州这座老城一样持续焕发新活力 。但我们也确实没想到 , 让孖记迈出创新一步 , 竟然是被疫情“逼”出来的 。 农历二十九(2020年1月23日) , 孖记门口还排着长队 。 但怎么也没想到第二天 , 就迎来了堂食关停的通知 。 我们当时确实没办法 , 就想能不能上外卖 , 起码不至于颗粒无收 。
上外卖这个事情 , 我们之前不是没有考虑过 。 但当时堂食做得挺好的 , 就想上不上外卖也关系不大 。 但真到了存亡关头 , 已经容不得我们思前想后 。几天后 , 我们在美团的帮助下成功“触网” 。 说实话 , 当时心里没底 , 觉得外卖最多也就是帮补一下 。 但上线后才真的刷新了我们的“三观” 。 我们上外卖第一天 , 用“客似云来”来形容都不夸张 。 第二天中午龙津路老店就直接“爆单” , 弄得我们一度不得不关店缓一缓 。 我们有统计过 , 疫情期间 , 孖记的线上业务一度可以占到原来堂食的2/3 , 这个数字已经非常非常可观了 , 因为如果没有外卖平台 , 没有骑手过来店里帮忙送餐 , 孖记在疫情期间的业务量很可能是零 。
老店如何活下去 , 孖记和我都在学 。 除了上外卖 , 我和我姐现在还在自己摸索抖音、微信公号等等 , 希望多折腾点玩法来打通餐饮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界限 。 如果说我父亲以前不断折腾是为了养家 , 那么我们现在的“折腾” , 可能更多是为了传承吧 。新兴饭店第四代传人李嘉欣:堂食不灵的时候 , 外卖能顶上来 , 也是老店一种新机遇
新兴饭店是我太爷爷李腾波创办的 。 新兴饭店有一道“功夫甜品”——酥皮焗羊奶 。 这道菜和我还有点关系呢 。小时候 , 我很喜欢吃菠萝包 , 但我只吃外面那层酥皮 , 不愿意吃里面的面包 , 爸爸看我这么喜欢吃酥皮 , 他就想 , 我们家祖传是做羊肉煲的 , 那为什么不能把羊和酥皮结合一下呢?于是 , 他开始研究一种用羊奶做的酥皮甜品 , 外脆里滑 , 口感一级棒 。 这个甜品我吃了20多年都不腻 , 如今 , 我每周都要吃几次这个酥皮焗羊奶 。为什么每周都要吃呢?因为我现在负责新兴饭店的菜品和日常管理 。 我其实是一个味蕾蛮sensative(敏感)的人 , 只要尝一口这个甜品 , 我就知道它的甜度有没有超标 。 现代人讲究控糖嘛 , 所以我会敦促厨师尽量保持低糖 。既能监督和检验店里厨师的手艺 , 又能满足我对酥皮包的食欲 , 这个工作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新兴现在的店面大了 , 分店也多了 , 但我其实蛮怀念原来那种大排档的感觉的 。我们以前有一道招牌菜——椰子炖鹌鹑 。 我记得以前新兴饭店门口会摆个几十桌 , 很多的哥喜欢过来吃椰子炖鹌鹑 , 一个椰子对应一只鹌鹑 , 炖出的汤别提多鲜了 。广州这边喝白酒少嘛 , 大家点的大多是啤酒 , 就普通的菠萝啤 , 一口酒一口肉 , 酒没了喊“加酒” , 肉没了喊“加斤羊肉” 。 我那时小 , 也有样学样地帮端菜递酒什么的 , 有的喜欢开玩笑的的哥这时就向我爸喊 , “哟 , 你们家还雇童工啊 。 ”分页标题
不得不说 , 广州的美食市场确实是好 , 新兴从1979年起 , 过年期间就一直生意不断 , 晚市尤其是周末、节假日和春节期间 , 晚市一般能“转完两轮” , 也就是说 , 从7点半到打烊之间的第二轮 , 你都需要提前订位才能进店用餐 。但今年春节确实有点滑铁卢的意思了 。 年三十晚上 , 我们已经陆续开始收到之前预订客人的电话 , 他们说怕聚餐传染 , 要新兴退单 。 之后还好我们及时调整策略 , 把以外卖定为春节期间的核心业务 , 及时“止损” 。现在说起来轻松 , 但最开始上线外卖时 , 我爸爸是坚决反对的 。2017年 , 我从一家快消品跨国公司辞职 , 回到新兴饭店帮忙 。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新兴不仅是一家实体店 , 还得在“云端”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 我就让新兴上线外卖 。 名字就叫“新兴”嘛 , 不“新”一点怎么行?
和爸爸不同 , 我一直不觉得外卖是“消费降级”的代名词 , 相反 , 它是一种吸引90甚至00后的新渠道、新方式 。 外卖也可以新锐、高端 。 对我们这样的老品牌来说 , 只要克服了观念上的障碍 , 其他都不是问题 。 爸爸就这样被我说服了 。上线“一时爽” , 很多问题在上线后开始显现 , 比如羊肉煲 , 你怎么通过外卖送给顾客呢?这就是新兴对外卖的“升级”:首先调整打包盒 , 选用的都是圆形盒子 , 里面放菜和羊肉 , 外面裹上一层保鲜纸 , 最外层再贴密封条 。 另外 , 我们还开发了一些老广特色的外卖包装袋 , 让大家坐在家里吃羊肉煲时 , 也能感受到和在堂食一样的乐趣 。新兴在过年期间 , 外卖订单量其实还可以 , 大约占比平时整体营收的5%-10% , 这其实还不够给我们的大厨支付工资 , 但疫情总会过去嘛 , 我觉得堂食不灵的时候 , 外卖能顶上来 , 这也是老店一种新机遇 。有时我都在想 , 如果说我爷爷从家乡到广州的决定 , 是新兴迈向广府美食老字号的标志 , 那我们拥抱迎接外卖时 , 也开始拥抱新媒体 , 拥抱新世代 。
- 疫情 这座城市新冠死亡率高达70% 张文宏:秋冬肯定有第二波疫情
- 疫情|这座城市新冠死亡率高达70% 张文宏:秋冬肯定有第二波疫情
- 博鳌亚洲论坛博鳌亚洲论坛报告:新冠肺炎疫情为首个真正“全球化疫情”
- 360化妆品|线下依然是主战场,后疫情时代
- 亚欧各国亚欧各国新冠疫情总体平稳 多国继续解除部分防控措施
- 7月:广州中小学7月22日起放暑假 幼儿园参照执行
- 广州|广州最贵民办小学,读一年要18.5万元,收费TOP10刷新
- 增长京东6·18首日:40个品牌过亿 后疫情消费呈八趋势
-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长期被忽视的不平等
- 没结束!美军又一艘万吨巨舰暴发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