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闲聊 “汝瓷”

作者 王平安
一 ,
“两手一摸河洛文化 , 双脚一踩秦砖汉瓦 。”
洛阳誉称“博物馆之都” 。十三朝古都 , 收藏者众 , 民间流散文物多 。目前全市已开放公私博物馆近百 , 数量居全省首位 , 居全国前列 。
洛阳不乏玩瓷高手 。看过一些专业书籍 , 对瓷器门类和演变过程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和专玩破、残、损瓷片的爱好者 , 估计不下数万 。
二 ,
首先声明 , 本人不玩瓷器 。深知“十瓷九假” , 不想趟又浑又深的这池水 。
最近却接连两次盘桓在洛龙区一个朋友(避生歧意 , 暂称其王馆主)私人瓷器博物馆 , 驻足良久 , 赏瓷观雅 , 收益良多 。
玩瓷是相当相当考验收藏知识的 。可以说 , 即使读过万卷书 , 也可能一不小心走眼入坑 。
(含英咀华 , 琳琅满目 。能与佳品相见 , 可遇不可求)

「收藏」闲聊 “汝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收藏」闲聊 “汝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收藏」闲聊 “汝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收藏」闲聊 “汝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馆主言谈之中 , 不枝不蔓 , 不繁不杂 , 通篇贵气 。其见地之卓 , 迥非他人所及 。
故此 , 先不论馆藏真伪 , 巳平添几分好印象 。
三 ,
金灭北宋后 , 汝窑也随之消亡 。其开窑时间前后仅二十年 。绝唱文化!
汝窑烧造时间短暂 , 传世不多 。南宋时 , 汝瓷已非常稀缺 , 有“近尤难得”之说 。
宋、元、明、清以来 , 宫廷内库所藏汝瓷 , 视若珍宝 , 可与商彝周鼎比贵 。
现今存世汝官瓷 , 专家公认有65件 。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 , 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 , 上海博物馆8件 , 英国戴维基金会7件 , 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 。
所以 , 但凡有藏家说自己有数件完好无损的宋代汝瓷时 , 往往会遭业界专家和大佬否定、嗤之以鼻 。
大佬说:“你私人收藏比故宫博物院还牛逼?故宫都没有的稀世珍宝 , 你哪来的?有悖常理!全是后仿臆造!”
专家认为 , 民间藏家手里的宋代汝瓷有百分之99.9假 , 那百分之0.1尚需专家鉴定 。而且即便得手一件真品(比中彩票大奖机率还低)也非残即缺 。(瓷器一旦有磕碰、冲口 , 价值骤降)
呵呵呵!
馆主自诩“汝瓷王” , 收藏有数十件宋·汝瓷 。大多品相完美 , 也有少了几瓣的碎片 , 用石膏模恢复原型 。
我绝无资格对汝瓷敲敲弹弹 , 然后评头论足鉴定真伪 。说实话 , 也不想再多说各路书籍考证已久的几处汝瓷窑址 。
下面 , 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从“缩釉、开片、微红、棕眼、水锈和支钉”等特征 , 讲述馆藏汝瓷 。
(仅为科普级别)
(北宋·天蓝支烧平底敞口洗 。圈底宽沿 , 釉面因气泡爆裂而布满缩釉点 , 中心有乳突)

「收藏」闲聊 “汝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收藏」闲聊 “汝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物不在大 , 精美为上 。器不在古 , 殊巧则名 。分页标题
(清凉寺窑口烧造瓷灯)

「收藏」闲聊 “汝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宋·汝瓷瓶 。口撇腹圆 , 圆足釉底 , 釉色均匀莹润 , 质感成熟沉稳 。底部可见支钉痕迹)

「收藏」闲聊 “汝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收藏」闲聊 “汝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四 ,
汝瓷 , 始烧于唐 , 盛名北宋 , 深得帝王欢心 , 位居“五大名瓷”之首 , 因产于河南汝州而得名 。
汝窑造瓷曾有过“汝河两岸百里景观 , 处处炉火连天”繁荣景象 , 在陶瓷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
宋代 , 尚古风盛 , 喜好简约 。器面少有装饰 , 以造型美和釉色美取胜 。
北宋后期 , 汝窑被皇室垄断 , 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 , 即“汝官瓷” 。
1 , 观汝瓷釉色 , 牧云犁烟 , 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 。
汝瓷胎质细腻 , 似玉非玉 , 世称“青如天、面似玉” 。其有天青、天蓝、豆绿和月白等釉色 。特点是 , 半瓷化 , 器身不透光亮 。用放大镜观察 , 可见到釉下稀疏气泡 。釉面抚之如绢 , 温润古朴 , 釉如堆脂 , 素静典雅 。
2 , 古籍记载 , 胎土含微量铜 , 迎光照看 , 可见红晕 。民间传说是窑主在釉中掺入玛瑙粉 。
证据是明代学者高濂曾在《燕闲清赏笺》讲:汝窑实为玛瑙末入釉 , 汁水莹厚如堆脂……”
见过顶级汝官瓷者甚少 , 更无缘上手 。
我有幸经馆主许可直接触摸 , 真正体会到了“天青中隐约微红” 。若没近距离接触 , 你永远活在文字里 。
3 , 从汝瓷断茬处看 , 白灰色中略带灰黄色 , 俗称“香灰胎” , 多见于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文庙、清凉寺等窑址 。而汝州张公巷窑瓷器胎呈灰白色 。
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说:“汝窑器 , 出北地 , 宋时烧者 。淡青色 , 有蟹爪纹者真 , 无纹者尤好 , 土脉滋媚 , 薄甚亦难得 。”
(宋·汝瓷标本 。馆主父子在七、八十年代从老窑址的窑渣中扒出来的残件 , 圈足留有支烧、粘烧痕迹 。有水锈痕迹 。虽是残片 , 但瑕不掩瑜 。残处可以明显看出古书记载的“香灰胎”)

「收藏」闲聊 “汝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收藏」闲聊 “汝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收藏」闲聊 “汝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收藏」闲聊 “汝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五 ,
汝瓷釉水基本色调是淡淡的天青色 , 俗称“鸭蛋壳青色” 。
4 , 胎体释放出气体逸出釉面时产生气泡 , 如果气泡聚集较大 , 釉粘度又较高 , 逸出之处就产生出呈针眼状的露胎点 。这叫“缩釉” 。
5 , 汝瓷釉面多有错落有致的裂纹 , 俗称为“蝉翼纹”、“蟹爪纹”、“鱼籽纹”和“芝麻花” 。
“什么是芝麻花?二次开片而已!”馆主插言 。
所谓开片 , 是器物于1300度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 , 行话叫“崩釉” 。分页标题
开片多呈斜裂鳞状 , 或呈蝉翼纹 , 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 。
汝窑匠人将这种难以控制又千变万化的釉病 , 通过人为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 , 谓巧夺天工之绝活 。
六 ,
6 , 宋代汝窑均采用满釉支烧 , 为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 , 将器物用支钉垫起 , 防止与匣钵粘连 。无“芒口”和“露底” 。
高濂的《遵生八笺》说:“底有芝麻细小挣针” , 是指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三、五、七个 , 痕迹很浅 , 大小如粟米 。
(注意瓶身有迎火面和背火面的差别 。有明显缩釉点 。其釉厚而声如磬 , 明亮而不刺目 。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收藏」闲聊 “汝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收藏」闲聊 “汝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八瓣葵口盘 , 口沿外移 , 矮圈足 , 通体施釉 , 无冲沿、磕碰)

「收藏」闲聊 “汝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收藏」闲聊 “汝瓷”】
「收藏」闲聊 “汝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收藏」闲聊 “汝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七 ,
我喜欢的几件馆藏汝瓷器:宋·如意残件和汝瓷盒、三足弦纹尊 。
据说是大户人家的窖藏品 。
古人说:天下宋瓷汝为魁 , 汝瓷之首弦纹樽 。

「收藏」闲聊 “汝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收藏」闲聊 “汝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宋·汝窑天青釉三足弦纹尊 。外壁为素面 , 一周多道清晰弦纹)

「收藏」闲聊 “汝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清凉寺敞口深腹碗 。通体天清釉 , 肥厚莹润 , 釉面布满细碎的冰裂纹 , 碗底满釉 , 有三个细小的芝麻花支钉痕)

「收藏」闲聊 “汝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结尾:
1953年 , 周总理批示:“发掘祖国文化遗产 , 恢复汝瓷” 。经几十年无数次研究试验 , 到1988年新汝瓷生产才进入成熟 。现在绝大多数人收藏的都是这个时期的汝瓷器 。
器以载道 , 收藏就是要多交挚友、多接触不同领域藏家 , 取长补短 , 博中求精 。
李斯有言:“泰山不让土壤 , 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 , 故能成其深 。”
我见过藏家 , 脑子被虫嗑了 , 对自己藏品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 一听到专家的结论与自己期待不一致 , 就无法接受现实 , 怒怼:专家水平不行” 。一句话 , 不承认自己啄眼吃了药 。
我也劝藏家 , 尽量不要将藏品随便给人鉴定 , 除自讨没趣还会遭来不必要的讥讽 。曲高和寡 , 道不同不足与谋!分页标题
各路专家也得摒弃门户之见、口舌之争 , 卸下傲慢与偏见 , 与民间藏家一起寻宝和发现古代文明 。忌轻易否定和剥夺别人的话语权 。
切信:民间收藏有国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