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实习生」煽动性内容沉渣泛起,你的情绪与错觉正在妨碍你看新闻
_本文原题:煽动性内容沉渣泛起 , 你的情绪与错觉正在妨碍你看新闻
本文已获得腾讯传媒全媒派授权
那些刻意煽动情绪、渲染对立的文章 , 在很多时候总是更容易获得传播与响应 , 并赚取流量带来的金钱 。 但也几乎每隔一段时间 , 就会出现对这些情绪饱满、金句迭出的文章的集中批判 。
近期 , 熟悉的沉渣又在***圈泛起 , 本期将 为你梳理五种认知错觉,探讨情感在影响受众相信或分享信息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 希望可以帮助身处在信息洪流中的读者进一步提升媒介素养与批判性思考力 , 离事实与真相近一点 , 离假新闻和负面情绪远一点 。
情感扰动对信息传播的影响有多大?
多份研究表明 , 在接触媒介后 , 人类会被引发各种情感:共情、愤怒、兴奋、恐惧、焦虑等等 , 而情感本身也有影响我们的记忆、判断进而起到说服的作用 , 最终影响个人行为 。 带有情感色彩的内容甚至叙事方式 , 在大众媒介中最常被广告商们普遍利用来说服消费者 。 那些讲故事的、可以激发情感的广告或内容营销内容 , 被证实对传播或销量都有着正向的影响 。
本文插图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教授Jonah Berger的一项研究表明 , 感受到恐惧、愤怒、被逗乐 , 可以促进人们分享新闻和信息 。 这似乎也是符合直觉的 , 在日常的媒介使用中 , 我们不时地会情不自禁地分享那些让我们产生强烈的恐惧、巨大的悲愤 , 或是极大的快乐的内容 。 同时 , 也有研究证实那些能激发起我们强烈情感甚至是与道德话题相关的内容更容易被传播与分享 。
然而 , 情感扰动作为双刃剑 , 也被研究证明助长了假新闻的扩散 。
作为媒介使用者 , 除了情感扰动可以让我们被错误的信息所误导以外 , 还有以下5个常见的社会心理学上的认知错觉也可能让我们不自觉地偏离事实真相 。
本文插图
认知错觉:你的直觉可能是错的
先入为主的力量——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指的是一种人们对一件事的判断和决定 , 会被这件事在最初被叙述或展现时的用词、设定框架和情境所影响的效应 。 比如在1988年的一个心理学实验中 , 将“75%瘦肉”与“25%肥肉”对比 , 前者比后者得到了更高的评分(Levin and Gaeth,1988) 。
又例如Tversky和Kahneman在1981年所做的心理学实验:
设想美国正在面临一场疾病的爆发 , 有600人可能会死于这场疾病 。 为了打击这种疾病 , 有人提议一个措施 , 假设让参加试验的人员(被试)去选择一个应对措施:
第一组被试(N=152) 被给出的两个应对措施:
若采取措施A ,200人将生还 。 72%的第一组实验者选择了这个选项 。
若采取措施B , 则 600人中 , 有1/3的机会600人将生还 , 而有2/3的机会无人将生还 。
第二组被试(N=155) 被给出的两个应对措施:
若采取措施C , 则400人会死亡 。 仅有22%的第二组实验者选择了这个选项 。
若采取措施D , 有1/3的机会无人将死去 , 而有2/3的机会600人将死去 。
然而实际上 , 这4个措施的结果是一样的 , 只不过叙事框架和描述的重点一个在“生还” , 而一个在“死亡” 。 第一个的重点是“收益” , 而第二个的重点是“损失” 。 这表明语言本身影响了人们做出判断的参照点 。
当某一条社会信息可以做出多重解释时 , 先入为主就会变得非常重要 。 而对于公共事件中的媒体报道 , 所谓的“带节奏”就是利用了框架效应而达到了一种先入为主的效果 , 将公共舆论引向某个方向 。 这种框架效应不仅会局限我们对于事实的正面或负面判断 , 同时 , 对于某个问题本身的叙述方式也会束缚我们对于解决办法的想象力 。分页标题
当一个问题本身搭建于一个不可解的框架上时 , 我们可能永远都找不出正确解 。 因此 , 对于框架的鉴别 , 同时跳出一件事原本的语言和叙事框架去思考显得就非常重要了 ,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跳出来想一想”(think out of the box) 。
本文插图
即刻情绪反应——直觉判断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 , 其日常生活并不取决于清醒的意图和深思熟虑的选择 , 而是受内部心理过程的控制 , 它通过加工环境特征而起作用 , 而不受意识和指导的控制 。 ”
(Bargh & Chartrand,1999)
在诺贝尔奖获得者Daniel Kahneman的《思考 , 快与慢》一书中 , 他将两种思维模式用愤怒女性的照片和一道乘法题来举例 , 他采用由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Keith Stanovich)和理查德·韦斯特(Richard West)率先提出的术语 , 来说明大脑中的 快、慢两套系统 。 快系统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 , 不怎么费脑力 , 没有感觉 , 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 就像在看那个愤怒的女人的照片时产生的感受 。
本文插图
而慢系统 , “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 , 例如复杂的运算 。 系统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 ”
本文插图
而我们通常说的直觉判断就是指这个快系统 ,它不仅可以给我们即刻的情绪反应 , 也会让我们在面临需要做决定却又缺乏专业知识 , 或需要做出快速判断的时候提供这种无意识的思维 , 为我们节省大脑的认知成本 。 虽然它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提供我们快速和正确的行为指导 , 但以下的认知错觉很多就基于这个“快系统” 。
本文插图
相信我们所希望的——验证性偏差
“一旦形成了某种信念 , 它就会影响你对其他所有相关信息的知觉 。 ”
——政治学家Robert Jervis
验证性偏差一般指的是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去寻找那些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 。 即与寻找证据证伪自己的信念相比 , 我们更愿意去寻找那些可以证实它的信念 。 这通常也类似于归纳推理中的一个系统性错误 。
在媒体世界中 , 这种偏差非常可能同时出现 。在针对于一个公共事件的报道中 , 当最开始的报道选择了一种可能符合大众本身认知的叙事框架时 , 读者或观众可能倾向于使用直觉去接受这种框架 , 并在事件后续发展中不停地去为最初看到这种符合直觉的叙事框架寻找支持证据 , 哪怕最初的框架本身与直觉都有可能是错的 。
当以上认知偏差形成合力而人并不自知的时候 , 就更容易由一种“已经知道”的错觉 , 产生“错误地坚信某事”的后果 , 即下一种认知偏差——过度自信 。
本文插图
一种自我蒙蔽——过度自信现象
曾有斯坦福大学的学生 , 在一项实验中被要求去对一个陌生人关于20个二选一的问题的回答进行预测 。 学生们可以根据访谈去了解这个陌生人的背景爱好兴趣等任何他们认为会有用的内容 , 然后进行预测 , 并给出一个自己对预测的准确率的估计 。
实验表明 , 在63%的情况下 , 参与者猜对了答案 , 而他们预测自己的正确率高达75% 。 而在猜测自己室友的回答时 , 参与者自认为有78%的预测正确率 , 而实际正确率只有68% 。 这暗示我们在对于自己熟悉的领域更可能有过度自信的情况出现 。分页标题
正如柏拉图《理想国》所记载的苏格拉底遍访城中有识之士后得出的结论:“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 ”这也是一种孔子的关于理性的智慧:“知之为知之 , 不知为不知 , 是知也 。 ”
除了自我查验是否对于某些观点过度自信以外 , 值得警惕的是 , 也有实验指出 ,能力不足反而会促进过度自信的倾向——即判断能力越差的人对自己的判断反而越肯定 。 当看到一个人在媒体或现实世界中 , 对某件事或某种观点坚信不疑的时候 ,我们也可以想想 , 对方是否可能处在在一种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中 。
阴谋论式过度解读——相关性错觉
当人们期待发现某种重要的联系或解释的时候 , 就会很容易将各种随机事件联系起来 , 从而感知到一种错误的相关性 。 在无关中发现相关和尝试解释因果关系 , 是人类一种基于直觉的基本联想力和自然的冲动 , 而这种联想只构成一种猜测框架 , 而并不构成证据 。 不加检验地把直觉性的推断当作事实也是阴谋论的思想模式 。
本文插图
1965年 , 一个心理学实验告诉参与者一组构造出来的50天造云实验报告:随机产生的哪些天造了云 , 哪些天下了雨 。 尽管报告完全是随机的 , 但参与者仍旧相信在“造云”和“下雨”间有相关关系 , 而这种错误的相关往往来自于直觉和归纳法 。
在这里我们想介绍关于相关性和因果推断的几种基本模型 , 当我们感觉A事件与B事件有关联或因果关系的时候 , A与B的关系在逻辑上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 A导致B
- B导致A
- C同时导致了A和B
- A与B互为因果22222
- A与B毫无关系 , 同时出现纯属偶然
对情感扰动和认知错觉的反思
本文插图
心理学和传播学的学者们这些对情感和认知错觉的研究 , 并不是对于人类判断力的攻击 , 或是想让我们用一种纯粹的理性去认知世界 。 换言之 , 并不是要对情感和直觉进行批判 。
不过 , 明晰“包括我 , 每个人都很容易在认知上犯错误” , 承认我们会被情感影响以及出现自身认知错觉的可能性 , 却也是重要的 。 虽然让我们离“坚信”远了一些 , 失去了“坚信我是正确的”的舒适感 , 但也 正是这份对自我判断的质疑和警觉 , 让我们懂得谦逊 , 从而离真相和事实更近一步 。
在社会生活中 , 对信息的真实和事实的探究 , 不仅需要不同群体和意见在思想市场上辩论 ,同时也需要每个人能够对自身的直觉和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检验 , 用理智思考 , 让那些可能成为“相信”和“质疑”的诸多理由先在自己头脑里“左右互搏” 。 在转发或附和某些观点或文章时 , 为了不让自己成为假新闻的受害者和传播者 , 这也是一种对自己言论的负责任表现 。 如果一定想对不确定真实的内容进行转发 , 在转发的同时提出自己的不确定也不失为一种更为妥当和引发理性讨论的做法 。 正是这样 , 我们才能把自己区别于一些意识不到自己的偏见和错误的人 。
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媒体世界中 , 先质疑似乎比先相信对于接近事实更有帮助:质疑信息来源 , 质疑某种陈述是事实 , 意见还是情绪 , 质疑论证合理性 , 以及质疑自己是否被自身的情感偏好和认知偏差影响了对某条信息的判断 , 等等 。
鉴于本文大量梳理并引用了社会心理学教授戴维·迈尔斯第11版《社会心理学》的内容 , 就以作者所写的话作为结尾吧:
“从错觉中寻找现实需要好奇心和冷静的头脑 , 这种观点被证明是对待生活正确的态度:批判而不愤世嫉俗 , 好奇而不受蒙蔽 , 开放而不被操纵 。 ” 分页标题
参考资料:
1.《社会心理学》第11版 , 戴维·迈尔斯
2.《思考 , 快与慢》
3.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9/6380/1146
8.https://www.psychologicalscience.org/news/releases/why-do-we-share-our-feelings-with-others.html
9.https://www.coxblue.com/emotional-engagement-is-the-key-to-viral-content-marketing/
11.http://cscc.scu.edu/trends/v24/v24_3.pdf
图片来源:
GettyImages,Medium,Pinterest,LetGrow,Fabrikbrands , www.cognitivebiasparade.com
请回答2020
你认为做新闻可以感性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 招聘发布】
请加微信号:【「新闻实习生」煽动性内容沉渣泛起,你的情绪与错觉正在妨碍你看新闻】newsinternss
- 搜狐新闻|舌苔发黄、厚腻,要不要刮了它?看完你就明白了
- 潍坊新闻网|官庄镇卫生院积极开展重点人群体检工作
- 搜狐新闻|如果一个男人对你有这几个表现,很显然,他喜欢你!
- 掌上新闻|王一博《冰雨火》最新路透,短发制服开心聊天超帅,吐小舌头萌翻
- 搜狐新闻|男人为你做了这3件事,才是真正把你当“老婆”
- 中国新闻网|浙江温岭石塘15年山海渔村蝶变:思路一变天地宽
- 搜狐新闻|韩国街头的烤冷面,辣酱一层一层往上刷,普通人别去轻易尝试
- 搜狐新闻|治疗缺铁性贫血最佳食材,好吃又好做的莲藕赶紧学起来吧
- 搜狐新闻|韩国街头的面条冰激凌,冰激凌压成了面条,加上酱料水果超诱人
- 上游新闻|重庆掌故 | 盐巴、牙巴、巴心巴肠……重庆人的口头禅“巴”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