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晓静」《中华文学选刊》 | 班宇:用小说捕捉神秘巨翅的倒影


_本文原题:《中华文学选刊》 | 班宇:用小说捕捉神秘巨翅的倒影
实· 力

「程晓静」《中华文学选刊》 | 班宇:用小说捕捉神秘巨翅的倒影
本文插图
《中华文学选刊》2020年3期
选自《花城》2020年1期
班宇《羽翅》
为了逃逸而书写
文 | 班宇
2016年之前 , 我没写过小说 , 读书也有限 , 但写过不少评论 , 都是关于音乐的 。 我一度非常痴迷音乐 , 只要是醒着 , 基本都是在听唱片 。 听得多了 , 便也不满足 , 试着用写作去解释 , 去触碰一些作品的末梢神经 , 后来逐渐醒悟 , 并不需要用一种语言去解释另一种 , 对于许多人来讲 , 这是相当徒劳的事情 , 世界在变 , 不管你是否承认 , 迪伦不是早就在歌里唱过:疯狂的人们 , 陌生的时代;我被紧紧锁住 , 排挤在外;我过去很在意 , 但一切已经面目全非 。
被时代丢在后面 , 这种感受不太妙 。 我沉寂了一段时间 , 写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 看场球就去写比赛 , 读本书也写上几千个字 , 但还是不甘心 , 我觉得语言这样去使用 , 总归有点浪费 , 它理应有着更为密集、广阔、精确的指向 , 可以抵达更深处 。 而小说恰好能完美实现这一点 , 它的包容性非常强 , 也在不断进化 , 到现在仍没法很好定义 , 这点让我觉得有趣 , 并且放松 。
所以写小说对我来说 , 像是去捕捉神秘巨翅的倒影 , 我的很多故事的驱动力 , 往往来自某个模糊短暂的时刻 , 而它也并不总会在文中出现 , 甚至也不是主旨 , 只是一道即逝的光、喷出的泉水 , 或者荡开的地火 , 需要徒手劳作 , 亲自揭开背后之谜 。
卡佛在《论写作》里 , 曾复述过奥康纳的一段话 , 关于她的那篇《好心的乡下人》:“我会开始动笔写那篇小说时 , 不知道里面会出现一个装着一条木腿的博士 。 一天早晨 , 我正在写我已经有了点想法的两个女性人物 , 不知不觉就给其中一个安排了一个装了一条木腿的女儿 。 随着故事的进展 , 我又加进了一个圣经推销员 , 但我完全不知道下面该拿他怎么办 。 差十来行就要写到他偷那条木腿时 , 我才知道他会去偷木腿 。 可一旦发现将要发生什么 , 我便意识到这一切都是必然的 。 ”
一切都是必然的 。 听着玄奥神秘 , 但在写作时 , 我也有过类似的感觉 , 故事有时会不太受控制 , 与之搏斗是徒劳的 , 体验到一种凌驾于故事、逻辑与文本的存在 , 这是写作里最美妙的事情之一 。 另一件美妙的事情也许是 , 它能让人在混沌之中 , 找到属于自己的秩序 。
美妙过后 , 又难免低落 。 结局是作者的终点 , 也是阅读者的终点 , 但并不是所有人与事物的终点 。 他们始终并肩 , 于未知的空白里 , 去对抗无止尽的命运 , 比我们虔诚 , 也比我们勇敢 。
我的聆听、写作与阅读都没有“决定性时刻” , 并没有任何一本书或者一件作品 , 对我进行过大刀阔斧的改变 , 从此走上另一条路 。 事实上 , 我也不太相信这个 , 认为不过是一种修辞 , 人们在追溯自我的过程中 , 总要在某一刻度上有所停滞 , 不然好像很多事情都无法解释 。 但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的解释吗?
东北之于我来讲 , 概念愈发模糊 , 其特殊性正在逐渐丧失 , 人们再也不能以卡通片的形式去推断这里的人与事物 , 那太草率了 , 它的复杂性与其他地域并无二致 。 对于写作层面来讲 , 作家与其作品的关系很暧昧 , 在东北也可以不去描述东北 , 转而以更先锋或者更委婉的形式去探讨其他命题 。 故事每天在任何地方上演 , 好的小说里探讨命题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 , 不太会被地域所限制 。 但在另一方面 , 人们在极寒与皑皑白雪之中 , 很难不产生与之融为一体的想法 , 人很容易投入进去 , 那么也就容易感动自我与他者 。分页标题
2018年 , 我还写过一篇小说叫《逍遥游》 , 讲述一位患病女孩的短暂“逃逸” , 这个所谓的“逃逸” , 就从日常之中走出去一点点 , 他们去做个短途旅行 , 对很多人来讲 , 这不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契机 , 但对于小说里的人物来说 , 已经拼尽全力 , 始终相互维护着 , 许多人都在努力让自己变得稍微丰富一些 , 并为此筋疲力尽 , 无所谓对错 , 历史不会记述 , 但对于个人来讲 , 这又非常重要 。 小说里有个细节 , 即这位女主角许玲玲的前男友是球迷 , 以前两个人总在一起去看辽足比赛 , 后来因患病分手 , 许玲玲也理解 , 不怨男友 , 记住的都是俩人在一起时美好的事情 。 辽足的主场在铁西体育场 , 旁边有一条干道 , 夏天都是大排档 , 为球迷准备 , 我有时也去看球 , 结束后去那边喝一杯酒 , 跟朋友聊几句 。 写完这篇小说 , 我想到 , 许玲玲有一段时间也是这样 , 跟男朋友看完球 , 来这里喝酒、吹风 , 可能就坐在我的旁边 , 我见过许多次 , 虽然不认识 。 后来由于一些原因(感情方面、家庭方面、身体方面)不来了 , 但这也是她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逸出 。 那几天里 , 我一直在想 , 许玲玲现在偶尔还会关注辽宁队吗 , 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 , 是不是跟我一样 , 既生气也惋惜 , 还是毫无感觉 , 会不会也能记起从前的一些事情 。 不太清楚 , 但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 这是小说带给我的逃逸 , 为我在另一个维度上打开了新空间 , 是我所创造出来的 , 又平行于我而长久存在 , 我愿意为这种逃逸而持续书写下去 。

「程晓静」《中华文学选刊》 | 班宇:用小说捕捉神秘巨翅的倒影
本文插图
原载于《文艺报》2019年4月17日2版
作 者

「程晓静」《中华文学选刊》 | 班宇:用小说捕捉神秘巨翅的倒影
本文插图
班宇 , 1986年生 , 沈阳人 。 曾以“坦克手贝吉塔”为网名在豆瓣阅读等平台发表作品 。 著有小说集《冬泳》《逍遥游》 。 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钟山之星”年度青年作家等奖项 。

「程晓静」《中华文学选刊》 | 班宇:用小说捕捉神秘巨翅的倒影
本文插图
班宇:小说更像是一个可以无限扩张的容器
《中国青年作家报》江怡、谢宛霏
作为一个跨越了“纯文学”和新媒体边界的作家 , 班宇的受众群体非常广泛 , 其中不乏90后00后 。 为什么这些年轻人会喜欢阅读班宇的作品?
班宇承认 , 他所描述的那个时代 , 很多读者确实没有经历过 , 他们对这本书产生兴趣 , 可能是对那个时代人的命运感兴趣 。 对于班宇自己来说 , 他有印象的时候也已经是一个相对中后期的阶段了 , 变革应该从199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 , “但情感结构一定是共通的” 。
班宇说 , 在读托尔斯泰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些伟大作家的作品时 , 对于他们所描述的那个时候的国家的状态、人们的状态 , 也很感兴趣 。 因此 , 无论时代背景是如何 , 科技发展是如何 , 人们心中的那些景观 , 人们心中的那些念头和想法 , 可能是同一种“噪音”所驱动的 。
作家要信任自己的写作
班宇指出 , 所谓信任自己的写作 , 最简单的一点就是 , 写自己经历过的场景 , 或者写自己真实的感受 , 再从这种感受出发 , 倒推出整个时代的景观 。 这也是班宇在文学生活上的一个根源 。
班宇说 , “我的小说除了某几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原型之外 , 大部分是虚构的 。 这种虚构是虚构的故事情节 , 而不是虚构的情感经历 。 对于在小说里面投入的情感 , 我从来没有想过虚构 。 我不会去太想写那些自己不太信任的文字 。 我只是把那种真实的情感和经历 , 在小说里面 , 做一个虚构的处理 。 ”
班宇非常认同博尔赫斯的一个说法 , 所有的文学都是心理文学 。 也就是说 , 现实完全等同于想象 , 小说里面的人物和生活中的人物同等真实 。 在班宇的理解里 , 真实是作家试图忠于自己的一个原则 。 想象并不是一种空穴来风 , 而是跟我们能触及到的所有的现实一样 , 也是真实的一部分 。分页标题
在自己的写作中 , 班宇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种姿态 。 他说:“在写作的时候 , 某一阶段是重新梳理自己的记忆和感受 , 然后是重新梳理自我的秩序 。 这样的话 , 可能会形成一种虚构化的表达 , 但在文本下面隐含着的思想、内容和情绪等 , 又是真实可触的 。 我可能一定要嗅到某种味道 , 或者说 , 感受到某个让我觉得真实可信的细节 , 才能去踏实地进行虚构的处理 。 ”
在《冬泳》这个短篇里 , 主人公“我”杀死“东哥”这个情节 , 引发读者广泛的争议 。 对此 , 班宇表示 , “我的写作没有把东哥杀死 , 大家是不是对这个人的生命力有一点误解 , 这只是揍一顿 , 这个人没那么容易死 。 至少是在我的写作过程中 , 我没有要写这个人的死亡 。 这个故事里面 , 包括最后那些东西 , 是真是假我不知道 。 我想表达的是 , 很多人会遭受到一种不公的结果或者不公的命运 。 ”
班宇想表达的是 , 很多事情看似和我们没有直接关系 , 但是可能在某个人的某个节点上 , 我们也做出了一些事情 , 或者一些决定 , 也影响了他的人生走向 。 他说 , “我只是想讲 , 人在某一时刻所遭遇的这种困境 。 在这个困境里边 , 如果选择死亡的话 , 我觉得这不是一个解决方式 , 也不是一个有效的抵抗方式 。 在那种情况下 , 我们把它落实来讲 , 其实绝大多数人并不会选择死亡 。 ”
班宇笔下的人物 , 始终生活在一个宏观的历史当中 。 上世纪90年代的“下岗潮” , 在一代人或者说那个时代的所有人身上都有体现 , 无论他是在读书 , 还是在工作 , 甚至是已经在家养老 , 这种时代的变化 , 会映射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 他说 , “我只是讲 , 这种映射的强度和力度 , 因为大家面对艰难 , 最终会找到自己的应对方式 , 或者积极 , 或者消极 。 就算是消极的话 , 我觉得也不会去选择一种死亡 , 更多的可能是 , 大家终究会挺过来 , 或者是找到一种自己舒服的方式来把这段时期度过去 , 只是这样而已 。 ”
产生共情并不困难
《冬泳》里的每一篇文章 , 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 , “下岗”“买断工龄” , 这一背景关乎1990年代 , 也关乎东北 。 作为东北人的班宇 , 对近两年来的“东北热”也有自己的看法 。 班宇认为 , “我觉得一方面是追忆 , 另一方面可能是当时的某些现象 , 在今天也能找到一种映射 , 这个东西是要超过我们所描绘那些时代的元素 。 ”
班宇以东北音乐人董宝石的《野狼disco》为例 , 他说:“这首歌讲的是2000年前后 , 上世纪90年代的那种歌厅里面的东西 。 但是今天 , 大家依然会有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振 。 他唱的不仅仅是上游的时代 , 也有对于今天的一种诠释 。 ”在班宇看来 , 大众对东北文化的关注并不完全是一种猎奇的心态 。 也许最开始有这样的意味 , 很多人不了解东北 , 不了解那段时间的历史 , 再加上通过之前的小品或别的 , 大家会把东北人卡通化 。
班宇认为 , 在认知东北的过程中 。 “有一种很强烈的复杂性在里面 , 没有办法用几个词语 , 或者是几个标签 , 就把东北和东北人概括了 。 ”班宇这样概括东北在整个中国的位置 , “其实大家都在一个共同的地域里 , 所有人的命运都可能相似 。 只不过有的时候你走到前面一点 , 有的时候你又走到后面一点 , 所以可能给大家的感受更多一些 。 这种感受是真也是假 , 有的时候你觉得它跟你的记忆是完全相吻合的 , 有时候你又觉得它好像离你很远 , 就是这样一种复杂的感受 。 ”
在班宇看来 , 某一个地域的变迁 , 整个文化结构上的变迁 , 并不是一个一直向上走的过程 。 他指的并不是经济的发展 , 而是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 , 一定是一个像波浪似的、有高潮有低谷的循环的状态 。 在谷底的两个时期的人们 , 一定会感受到一个相同的状态 。 同样 , 对于站在峰顶上的人们来说 , 也会看见曾经的低谷是什么样子的 。分页标题

「程晓静」《中华文学选刊》 | 班宇:用小说捕捉神秘巨翅的倒影
本文插图
节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
赏 读
羽 翅
(节选)
文 | 班宇
出租车刚开不久 , 我接到程晓静的电话 , 问我在哪里 , 有没有到宾馆 。 我说 , 放心 , 还在车上 , 没喝醉 , 到了告诉你们 。 程晓静说 , 那就好 , 明天一路顺风 。 我说 , 没问题 , 你们什么时候回沈阳 , 随时喊我 。 程晓静没有说话 , 我听到对面声音嘈杂 , 有极大的风声 , 便问她在哪里 。 她说 , 在楼下扔垃圾 , 顺便散步 。 我说 , 都几点了 , 外面冷 , 你也早些休息 。 程晓静顿了一下 , 轻声说道 , 我过去找你方便吗 , 再说说话 。 我说 , 什么情况?程晓静说 , 刚才马兴醒了 , 见你不在 , 跟我吵了几句 , 莫名其妙 , 我就出来了 , 想自己待一会儿 , 实在不爱上楼 。 我说 , 早点回去吧 , 省得马兴担心 , 他喝多了 , 你也别计较 。 程晓静说 , 你住杨柳青那边 , 没错吧 , 你的烟还在我这儿 , 我现在上车了 。
我给程晓静发去地址 , 买了两瓶饮料 , 坐在宾馆大堂里等待 , 心绪颇不宁静 , 想着要不要告诉马兴一声 , 但这话怎么讲 , 好像都不合适 。 正在犹豫之际 , 程晓静推动转门 , 跟我挥手打招呼 , 勉强露出一点笑容 。 她坐在我的对面 , 也不说话 , 眼圈发红 , 低头看着手机 , 我拧开瓶盖 , 将饮料递过去 , 跟她说 , 互让一步 , 都不至于 。 程晓静叹息道 , 有很多事情 , 你都不知道 。 我说 , 那是一定的 , 过日子就是这样 , 但现在这个局面 , 我很为难 , 本来想着多年未见 , 跟你们聚一聚 , 结果添这么大的麻烦 。 程晓静说 , 跟你没关系的 。 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 便拿起手机 , 继续给刘婷婷写那条很长的信息 。 过了一会儿 , 程晓静的一只手拄在下巴上 , 另一只将手机举在面前 , 开始看视频 , 外放音量很大 , 我听出来 , 是前几天演讲的实况录像 , 我在屏幕上登台发言 , 温驯自如 , 滴水不漏 , 如一片虚构的风景 。 我听见自己的声音在大堂里回荡 , 一字一句 , 凝为更广阔的静寂 , 如一条绳索 , 将我们二人缠绕 。 我跟程晓静说 , 别看了吧 , 难为情 , 我们再聊一会儿 , 可以去我房间 , 或者去河边走几圈也行 , 然后我送你回去 。 程晓静望了我一眼 , 将手机收起来 , 跟我说 , 讲得不错的 , 我们出去走走吧 。

「程晓静」《中华文学选刊》 | 班宇:用小说捕捉神秘巨翅的倒影
本文插图
河水在夜晚醒来 , 风使其舒展 , 倒影在深处激荡 , 再向着四周喧嚣倾泻 , 走在桥上时 , 我忽然心生感动 , 仿佛我和她是两颗缓缓冷却的行星 , 经历漫长的旅程 , 徒劳无望 , 最终搁浅于此 , 而无数人却从未相遇过 。 程晓静靠着桥栏 , 抬起脸庞问我 , 你有没有想象过另一种生活?我说 , 我正在小说里度过另一种生活 。 程晓静说 , 我睡到半夜时 , 总会惊醒 , 睁开眼睛 , 看着周围的一切 , 陷入恍惚 , 想不起自己身在何处 , 以及是如何来到这里的 , 那种感觉你知道吧 , 就是无论什么理由 , 都没办法解释 。 我说 , 也许不需要解释 , 不妨再将眼睛闭上 。 程晓静说 , 我就是这样做的 , 闭上眼睛 , 深吸一口气 , 想想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 , 就能长出来一对翅膀 , 在黑暗里飞行 , 经过许多熟悉的场景 , 虽然一个也看不清楚 。
偶尔有人在我们面前经过 , 我决定换个话题 , 跟程晓静说 , 来 , 我们玩个游戏 , 为这些路人编一点故事 。 比如刚过去的那位 , 也许今年四十岁 , 有过婚史 , 目前独身一人 , 刚刚回国 , 之前十多年里 , 一直在爱尔兰打黑工 , 与许多流放者共同吃住 , 条件艰苦 , 他在街上遭遇过枪击与抢劫 , 也在午间聆听过异乡的圣诗 , 阅历丰富 , 但却没爱上过任何一个女人 。 由于语言不通 , 他平日极少说话 。 直到有一天 , 不经意间 , 他想起一首歌 , 或者只是其中一段旋律 , 大概在年轻时 , 曾听一位女孩唱过 , 数年过去 , 他只记得几个小节 , 反复哼唱 , 却怎么也想不起歌词 。 他鼓起勇气 , 问询几位同乡 , 并小心翼翼为其演唱 , 仍无人知晓 , 那些音符从他的口中哼出来后 , 与脑中的记忆大相径庭 , 他自觉挫败 , 辗转反侧 , 夜不能寐 , 十分痛苦 , 不知道这个答案他就无法继续生活下去 , 最后决定打包行李回国 。 他没有朋友 , 也不知道应该待在哪里 , 只能每天到处走一走 , 在桥底 , 在街上 , 在隧道里 , 期待有人会忽然唱起这首歌 , 这样的话 , 他就很满足了 , 甚至不需要知道这首歌的名字 。 程晓静听后笑了起来 , 说 , 一个典型的属于你的故事 。 我说 , 现在轮到你了 。 程晓静说 , 我可不会 。 我说 , 没关系 , 我来帮你 。 程晓静说 , 怎么做啊?我说 , 下一个经过我们的 , 你猜会是什么样的人 。 程晓静想了想 , 说 , 也许是有点缺陷的人 。 我说 , 瘸腿、失明或者聋哑 , 选一个 。 程晓静说 , 失明 。 我说 , 好 , 先天失明 。 程晓静说 , 不是 , 因为一次事故导致 。 我说 , 也行 , 事故发生时 , 他多大年纪 。 程晓静说 , 十五岁 。 我说 , 那他记得一些事情 。 程晓静说 , 对 , 但这些记忆 , 正在一点一点消失 , 无法挽留 。 我说 , 夜晚 , 一位正在遗失记忆的盲人 , 独自来到河边 。 程晓静说 , 没错 。 我说 , 他为何来到这里?一、散步;二、跳河;三、迷路 。 程晓静说 , 迷路吧 , 我心没那么狠 。 我说 , 那么我觉得 , 也许是与妻子吵架 , 负气出走 , 迷失在河边 , 但不想向任何人问路 , 要讲清楚来龙去脉 , 实在太复杂了 , 他宁可选择沉默 , 并且继续这样走下去 , 随处都是尽头 。 程晓静说 , 对 , 妻子今晚跟他说 , 我无法再跟你一起生活 , 没有理由 , 我这么编是不是不好?我说 , 没有好与不好 , 他想不明白这个问题 。 程晓静说 , 不 , 他一清二楚 , 只是不太能接受 , 短时间内 。 我说 , 经过我们之后 , 他向深处走去 , 手杖划过河水 , 像一柄船桨 。 程晓静说 , 不行 , 那还是跳河 , 他得在我面前停驻片刻 。 我说 , 然后呢?程晓静说 , 听我说说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啊 , 也许就会好一点 。 说到这里 , 我提了一下衣领 , 转过头来 , 看着程晓静的侧脸 , 有点想吻过去 , 但只一瞬间 , 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分页标题

「程晓静」《中华文学选刊》 | 班宇:用小说捕捉神秘巨翅的倒影
本文插图
我摆摆手 , 走下桥去 , 背对着大路 , 找到一棵树 , 对着它撒了一泡很长的尿 。 程晓静轻声唱起歌来 , 断断续续 , 淹没在水浪里 。 我想起多年之前 , 认识刘晓羽的那个夜晚 , 在昏暗的包间里 , 她也唱过这首歌 , 为什么我认识的所有人 , 在某一时刻 , 都像是同一个人呢 。 那天后半夜 , 我和刘晓羽睡醒后 , 又喝了半箱啤酒 , 互相敬献对方 , 她唱歌时 , 显得有点笨 , 跟不上字幕 , 总慢半拍 , 但眼睛瞪得比屏幕还亮 , 也有几分可爱 。 我放下啤酒 , 从身后抱过去 , 下巴搭在肩膀上 , 被她的头发蜇得很痒 。 我说 , 你住哪里 , 没地方去的话 , 跟我回去 。 刘晓羽嘻嘻地笑起来 , 半转过头 , 跟我说 , 我就住这儿啊 , 是你没地方去 , 来到了我这里 。
我一边接起刘婷婷的电话 , 一边往回走 , 程晓静立在桥侧 , 拦住一辆黑车 , 捋几下头发 , 冲我挥手 , 上车离去 。 在电话里 , 我对刘婷婷说 , 你猜我今天见到谁了 。 刘婷婷说 , 女儿又烧起来了 , 这几天医院患者太多 , 估计是交叉感染 , 病情有所反复 。 我说 , 我明天回去 , 中午就到 。 刘婷婷说 , 那就好 , 她很想你 , 梦里还一直喊着爸爸 。 我说 , 我也想她 。 刘婷婷说 , 记得带礼物 , 随便什么都行 , 她很好哄的 , 你知道 。 我说 , 知道 。 刘婷婷说 , 你刚才说你今天见到谁了 。 我说 , 一位朋友 , 估计你记不得了 , 回去再说 。 刘婷婷说 , 好 。
我回到房间 , 将窗户掀开一角 , 冷风吹入 , 我向外望去 , 一辆车停在不远处 , 街灯昏暗 , 但仍不难确认 , 从车上下来的是程晓静 , 她抱紧双臂 , 走到街旁 , 来回张望 , 等待着下一辆空车 。 道路沉寂 , 堤坝缓缓睡去 , 她走到岸边 , 倚在栏杆上 , 桥上无人 , 河水在其身后流淌 。 我又听见一阵低沉的脚步声 , 自身体的内部不断传来 , 穿过夜晚与歌声 , 向我逼近 。 我不知所措 , 无处可躲 , 只好闭上眼睛 , 想着生命中的某些命题:寒冷 , 巨兽 , 血液 , 虚构 。 我能感觉得到 , 一双无比坚硬的羽翅 , 正在脊背上隐隐挣脱 。
……
全文见《中华文学选刊》2020年3期
选自《花城》2020年第1期

「程晓静」《中华文学选刊》 | 班宇:用小说捕捉神秘巨翅的倒影
本文插图
延伸阅读:
当代青年作家问卷:班宇×大头马×董夏青青×郑执
微信编辑:秦雪莹
图片来自网络
2020年第4期
【「程晓静」《中华文学选刊》 | 班宇:用小说捕捉神秘巨翅的倒影】转载自 《中华文学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