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观察家」从什么时候开始,女明星离不开滤镜了?


来源:谈心社 | ID:txs163
作者:谈心社社长
如何迅速变美?
不用减肥、不用整容、甚至不用化妆 。
当代网友给出答案是:你和美人的差距 , 可能只是一个滤镜 。
《青春有你2》里 , 选手的颜值受到质疑 , 网友们纷纷为她p图 , 一秒出道……
也有明星因此惹出争议:
电影《花木兰》首映礼 , 国外给出的刘亦菲照片 , 因为皮肤不够细腻、纹路明显 , 没达到“国内精修”而被粉丝嫌弃;
刚完结的《不完美的她》中 , 周迅面容粉嫩、瑕疵全无 , 只是高鼻梁在滤镜的加持下 , 有些轮廓模糊;

「青年观察家」从什么时候开始,女明星离不开滤镜了?
本文插图
【「青年观察家」从什么时候开始,女明星离不开滤镜了?】
p图、滤镜 , 似乎成了“提升颜值”的利器 。
当越来越多的综艺、影视剧频繁使用滤镜时 , 到底是不是一件幸事?
-01-
离不开滤镜的女明星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 加滤镜 , 成了影视制作的必经步骤 。
去年四月 , 翻拍剧《新白娘子传奇》的画面饱受诟病 。
鞠婧祎饰演的白娘子 , 在镜头中不仅皮肤白到发光 , 就连五官和面部轮廓都模糊不清 。

「青年观察家」从什么时候开始,女明星离不开滤镜了?
本文插图
这“辣眼睛”的滤镜自然激起了观众们的不满 , “新白娘子传奇滤镜”被顶上热搜 。
剧方倒是知错就改 , 很快调整了滤镜重新上线 。
结果 , 调整后的画面只是没有那么白了 。
一颦一笑 , 仍给人一种磨皮过度的感觉 。
女星佟丽娅 , 本是公认的高颜值演员 。
在《国家宝藏》里的惊艳亮相 , 直接打破“央视卸妆水”的定律 。

「青年观察家」从什么时候开始,女明星离不开滤镜了?
本文插图
不想 , 《完美关系》上映后 , 质疑声蜂拥而至 。
“佟丽娅怎么变得不好看了?”
镜头里 , 原本眼波流转的她 , 表情僵硬 , 立体的五官被磨到扁平 。
除了皮肤是真的白 , 其余神采 , 一去不返 。
这固然与演员状态有关 , 但 , 就在年初 , 她还主持了央视春晚 。
当时的镜头里 , 完全没有如今的憔悴模样 。
有人说 , 加滤镜是为了照顾观看体验 。
话是没错 , 但 , 就拿我们的真人秀来说——
《Beauty小姐》中 , 戚薇穿了一件紫红色露肩裙 。

「青年观察家」从什么时候开始,女明星离不开滤镜了?
本文插图
等几人去了浴室之后 , 这身裙子 , 默默地变了颜色——浅粉 。

「青年观察家」从什么时候开始,女明星离不开滤镜了?
本文插图
看似下了心力 , 其实只是简单粗暴地p白 , p亮 , 其他细节一概忽视 。
这样出来的效果 , 怎能让观众沉浸其中?
-02-
离开滤镜 , 就不美吗
细数那些动人心魄的角色 , 恐怕没有几个能达到现在的“标准”:
朱茵饰演的紫霞仙子磨皮不到位;
《上错花轿嫁对郎》里这对新娘的美白 , 实在不够用心;
章子怡在《夜宴》里霸气虽有 , 但白一点会不会更“A”;
张曼玉美则美矣 , 可惜不够少女;
怎么能给佟丽娅用如此“俗气”的配色 , 一点都不冷淡、一点也不“莫兰迪”色系 。
……
真的如此吗?
嵌套到当下的滤镜模板里“标准化生产” , 这些角色是否依旧动人 , 社长已经不想赘述 。
说到底 , 最早开滤镜也是为了更“好看” , 更“精致” 。
可惜的是 , 我们因为爱美发明了滤镜 , 反而因为泛滥的滤镜丧失了真实的美 。分页标题
那些最后让我们记忆深刻、眼前一亮的 , 不是处处同质化的“完美” , 而是各自真实鲜活、各有特色的人:
因为《别告诉她》而火起来的华裔女星奥菲卡娜 , 小眼睛、黑皮肤 , 并不符合当下的审美 。
她参与出演的电影 , 也并未掩饰她的外貌特点 。
《瞒天过海·美人计》中技艺高超的“小偷” , 能够瞬间偷走主角手腕上的手表 。
《摘金奇缘》中的富二代 。
黄头发 , 搞怪的衣服 , 人物设定是亚洲版的“艾伦” 。
不是好莱坞电影中典型的富人形象 。
没那么有钱 , 也不够“高端” 。
机灵劲中 , 还带着点蠢萌 。
许多人说 , 她的外貌未必突出 , 但那股没有包袱的自然机灵劲儿 , 就是没人可以拒绝的魅力 。
我们记住的 , 还有这些:
《大明宫词》里 , 太平和薛绍初见 , 我们喜欢周迅的青涩水灵 , 也难忘她少女心动的神态;
《甄嬛传》里 , 有人富贵华丽 , 有人清秀寡淡 。
有人精于算计、城府极深 , 也有人骄横刁蛮 , 有人天真烂漫……
我们在意的 , 除了一张张脸 , 还有那些各自命运中 , 不断变化、幽深复杂的人性 。
《家有儿女》 , 三个孩子 , 性格各异 , 真实灵动:
懂事的小雪 , 搞怪的刘星、可爱的小雨……
我们怀念的 , 是旧时光里的滤镜 , 总能恰到好处把美人拍出不同的风骨 。
也是那些镜头里的鲜活和立体:愿意展示缺点的勇敢、不必非要讨喜的性格、不千篇一律的人设……
-03-
警惕滤镜审美
离不开滤镜精修、不敢“丑”的 , 何止是明星 。
社交网络上 , 各种直播、短视频镜头中的素人、朋友圈里的精修照片 , 在滤镜下 , 也一个个大眼睛瓜子脸 , 皮肤白皙零毛孔 , 声音动听五音俱全 。
追求好看的角度、光洁的皮肤 , 这本无可厚非 。
但说到底 , 我们要警惕这种“滤镜审美” 。
不是警惕“美” , 而是警惕美变得单一和标准化——
一旦不符合这种标准 , 就是“丑”、就是没有魅力 。
新氧app曾联合****开展了女性调研 , 结果显示:
每6位女性中 , 就有1位在照镜子或拍照时感到焦虑 。
外形 , 极大地左右着女性的自信感 。
镜头里 , 滤镜开得越大 , 回到现实 , 落差也越大 。
“再白一点就好了 。 ”
“痘痘必须要遮住 。 ”
“皱纹不能有 , 但发际线要p一点 。 ”
……
美丽 , 从一种期待 , 变成了枷锁 。
社长承认 , 很多时候 , 人们的确有一种矛盾:
一边对过于失真的滤镜口诛笔伐 , 一边对小眼睛塌鼻梁、各种不符合主流审美的人表示嫌弃与厌恶 。
天生丽质的人不懂相貌中下的人因何自卑 , 声音优美的人不解五音不全的尴尬;
习惯被宠爱的人 , 不知道有人天生内向、口舌笨拙 , 能引起心上人的注意、得到别人的喜欢有多么不易……
他们不曾感受过那些或有心或无意的比较 , 所以不曾理解 , 那些承受太多恶意和批判的人 , 因为滤镜尝过一点“甜头” , 就此习惯、依赖、上瘾……
只是 , 外貌、声音、甚至性格、人设 , 当你给所有的东西蒙上一层虚假讨好的外衣 , 那个真实的人 , 也不存在了 。
罗马尼亚摄影师Mihaela Noroc在4年中走访全球45个国家 , 用镜头纪录了500多名女性不同的美 。
她们个个惊艳 , 却没有一张长着标准的“网红脸” , 或修图修到零瑕疵 。
在她的镜头下 , 痘印、雀斑、皱纹……清晰可见 。
但恰恰是这些皮肤的纹理、毛孔甚至疤痕 , 让我们看到生动的个体和生命的质感 。
诚如摄影师的创作初衷:
“美意味着做你自己 , 真实 , 自然 , 不做作 , 内心坦荡可鉴 。 ”
前一阵子 , 《想见你》热播 。
剧中有两个相貌相似、性格完全不同的女孩: 分页标题
开朗外向的黄雨萱和内向自卑的陈韵如 。
社长欣慰的是 , 在故事的结局中 , 陈韵如没因为改变自己、“变成”黄雨萱更招人喜欢 , 就彻底失去了自我 。
她终于明白 , 性格内向、和别人不太一样、不那么招人喜欢 , 其实 , 并不是一种缺陷 。
真实的她 , 本就是自己酸涩青春里的主角 , 没人可以替代 。
不要只看到单眼皮就想到丑陋 , 却忽略了那双眼睛里的自信;
不要只看到皱纹就想到老去 , 却忘记了藏在纹路里的故事;
不要只看到外在的笨拙、古怪、不善言辞 , 就不去欣赏内心的滚烫和温柔……
拿下滤镜 , 实质上 , 也是对真实的感知、对粗糙的拥抱、对自我的接纳 。
要相信 , 任何人都有无法复刻的美 , 那种生动的名字 , 叫做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