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青诉一线青年公卫人“三低”困境亟待解决
文章图片
3月27日 ,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康复驿站 , 工作人员在进行消杀 。 当日 , 最后一批共102名康复隔离人员结束了隔离观察 。 至此 ,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康复驿站正式完成历史使命 , 在对相关区域完成专业消杀之后 , 准备恢复原有功能 。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赵迪/摄
新冠疫情发生后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疾控中心青年突击队队长岑平 , 于2月11日和多名同事赴湖北十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 到达十堰后 , 为了做好每个病例的流调分析 , 并把工作建议及时反馈给现场流调人员 , 她常常通宵工作 , 只为了跟时间赛跑;得知十堰市血库告急的消息 , 她到采血点捐献了300毫升血液 。 岑平的事迹被诸多媒体关注后 , 这个80后疾控人更加感到自己工作的责任和价值 。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 , 不少80后、90后的年轻公共卫生工作者在一线担起防病控疫 , 守护健康的重任 。 与此同时 , 也有人道出对这一行业的隐忧:我国公共卫生人才数量不足 , 特别是缺少高水平、高层次的技术人才 。 对于一线青年公卫人(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专业人士)来说 , 收入低、存在感低、地位低的“三低”困境成为影响他们发展的瓶颈 。
也有不少专家对公卫行业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 , 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王俊玲表示 , 此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 , 更加凸显了公共卫生在推进新时代大健康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 , 对于加大公卫的建设投入 , 促进公卫行业向好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
收入低 , 留不住人才
在整个公共卫生领域 , 薪酬待遇较低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
出生于1981年的马庆华是苏州市相城区第三人民医院(相城区渭塘镇卫生院)副院长 , 公共卫生副主任医师 , 硕士研究生导师 , 自2005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管理工作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即便拥有副高职称 , 并承担一定教学任务 , 自己的月薪也不足1万元 。 而同医院预保科刚刚入职的本科生 , 年薪仅在5万元左右 。
“即便深知乡镇(社区)一级对公卫人才的渴求 , 但作为个人 , 我希望这些年轻人能飞走 , 拥有更好的前途 。 ”马庆华有些无奈 。
就职于苏州某三甲医院感染管理科(以下简称“院感科”)的90后公卫医师姚敏告诉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 自己入职4年 , 平均月薪仅有4000元左右 , 不足临床一半甚至1/3的收入 。
3月25日至3月29日 , 由“CDC(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人”微信公众号发起的“疾控人疫情补助发放情况调查”共收到来自31个省(区、市)的5127份有效回复 。 受访者中 , 有5030人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 承担着流行病学调查、样本采集、实验室检测、现场消杀、报告撰写及疫情数据管理、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以及防控指导、隔离监管、健康宣教等工作 。 疫情发生以来 , 平均加班的工作日累计天数约为42天 。 其中 , 3902人所在辖区有确诊病例 。 但截至3月29日20时 ,有4754人、92.7%的受访者表示没有获得工作补助 。
“疫情期间 , 没有人当逃兵 , 但如果相关情况没有得到改善 , 疫情之后 , 疾控人才流失的现状或许会加剧 。 ”公号运营者、90后公卫医师年云鹏道出自己的担忧 。
2018年从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硕士毕业后 , 年云鹏来到陕西省疾控中心工作 。 他还记得 , 入职第一天 , 部门领导就给同批次进入单位的8名小年轻打起“预防针” , 希望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再选择投身这一行业 , “因为之前走的人不少” 。
上班第一周 , 还是有1名同事打起“退堂鼓” , 觉得工资太低 , 也不想在单位每天做研究生阶段已经做腻了的实验 。 出生于大西北的年云鹏珍惜这份事业单位的工作 , 但收入同样让他有点困惑 。 “交完房租根本存不下钱 , 更别提买房 。 ”
湖南女孩杨柳(化名)曾在当地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办公室(以下简称“公卫办”)工作 , 入职3个月后跳槽至一家药企担任医药代表 。 她表示 , 在公卫办试用期间的月薪只有2500元 , 转正后是3000元 , 没有绩效、没有提成 。 “作为重点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 , 这样的工资收入让人脸红” 。
【【三低】一线青年公卫人“三低”困境亟待解决】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身份 , 或是导致公卫领域 , 薪酬待遇较低的主要原因 。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 ,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面向社会提供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宗旨、职能任务和服务规范由国家确定 , 不从事经营活动 。
当前 , 部分单位开展绩效改革相关工作 , 以期合理分配和使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
“但大多考核指标、任务分解表都不太符合基层实际 , 是本着平均主义思想的绩效管理 , 以致‘干多’等于‘干少’ 。 ”一位公卫专业的高校教师告诉采访人员 , 据她观察 , 在一些发达省份 , 推行绩效管理之后 , 公卫从业者的收入待遇反而变差了 。
已从某省疾控中心离职的冯晶晶(化名)告诉采访人员 , 2017年 , 因为单位体制改革 , 二类疫苗不创收、工资中少了一些款项 , 月薪降了2000元 , 单位一下有七八名同事离职 。
近日 , 中国社会科学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秋霖在《小康》杂志撰文指出 , 2018年财政给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补贴 , 占医疗卫生机构补贴总量的比重仅为20.5% , 相比2010年的23.73%还有所下降 。 尽管201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达到69元 , 是2009年15元的4倍多 ,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得到的财政补贴 , 2018年是2010年的3.14倍 。 但另一方面 , 新医改以来更多政府投入投向医疗保障 , 公共卫生的增量相对不大 。
存在感低 , 做得越好越不会被看见
“任重薪低辈分微 , 尽责何敢顾身危 。 千门万户平安日 , 世人不知你是谁 。 ”
“疾控控制增量 , 医院减少存量 。 减少存量看得到 , 控制增量看不到是吧?”
……
在“疾控人疫情补助发放情况调查”问卷的开放问答中 , 共有3138人写下自己参与疾控工作的感受 。 这些带有个人情绪的句子 , 从侧面反映了公卫从业者不被重视的实际情况 。
1月下旬 , 有关新冠疫情的报道逐日增加 。 此时 , 某媒体的一篇公开报道戳痛了年云鹏的心 。 “报道写了一家医院医护人员的工作内容 , 但事实上这些是疾控部门承担的 。 ”年云鹏决定做些什么 , 为疾控人发声 。
稿源:(中国青年报)
【】网址:/a/2020/0417/010news259850.html
标题:【三低】一线青年公卫人“三低”困境亟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