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中医对健康的认识

在亚健康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 致病因素所引起的各种病理损害和人体正气抗争的矛盾斗争 , 会贯穿疾病发展过程的始终 , 这种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 , 决定着疾病发展的方向和结局 。中医特别重视“正气”在发病中的低位 , 这与中医深厚的理论息息相关 。
中医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 , 研究人类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的一门综合学科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 , 探求病因、病性、病位 , 分析病机及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变化 , 判断邪正的消长 , 归纳出证型 。

「」详解中医对健康的认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为了更好地指导养生 , 我们应对中医诊治疾病、调养身体的基本原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 先听听简单的中医理论 。中医认为人的各脏腑组织器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 , 通过经络的接洽 , 将六腑、五官、五表、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有机地连接 , 构成一个表里相联、高低沟通、和谐共济、井然有序的整体 , 并且通过精、气、血、津液等的作用来完成机体同一的性能运动 。整个人体与外界环境也是一个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整体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 , 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 , 即所谓的相生相克 , 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 。人之所以生这样或那样的疾病 , 是因为体内阴阳失衡所造成的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治疗大法 , 医生给人看病或养生调理 , 其根本目的都是细心分析阴阳的失衡点 , 通过调理使身体归于阴阳平衡 。通俗讲 , 要把人体当成一个整体 , 不应该把人“拆散”了 , 更不应该是“头痛医头 , 脚痛医脚” 。

「」详解中医对健康的认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为直观地理解五脏的概念、功能以及与五行、阴阳、六腑、五官、五表、五味、五情、五色、五季等的对应关系 , 特将有关内容列表如下:

「」详解中医对健康的认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现对表列的有关内容作如下简要说明:

「」详解中医对健康的认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1.中医五脏的概念
中医讲的五脏 , 是指肝、心、脾、肺、肾五个器官 , 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 , 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血 , 提供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五脏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虽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相同 , 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 , 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
2.五脏的功能界定
中医对五脏的功能界定为“肝藏血 , 心主血 , 脾统血 , 肺主气 , 肾藏精” 。即肝有调节血量和精神情志的功能 , 如果肝的藏血和疏泄功能正常 , 人就会气血平和 , 心情舒畅 , 但是如果这些功能出现障碍 , 则容易发生病变 。比如肝疏泄太过会导致肝气逆乱、肝阳上亢 , 会出现情绪不稳、激动易怒、面红目赤;肝如果疏泄不及 , 会导致肝气郁结、肝气犯胃 , 会表现出郁郁寡欢、喜欢叹气、腹胀、口苦等症状;如果肝不藏血会导致肝火旺盛、肝经湿热 , 临床上会出现发热、呕血、便血、或伴有肋间痛等症状;如果肝不主筋 , 邪热会灼伤阴液造成血虚或阴虚体质 , 导致抽筋、痉厥、手足蠕动等症状 。分页标题
心有推动血液循环 , 主持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功能 , 即指“心主血脉 , 主神志”;当心血或心气不足时 , 血液流动缓慢 , 会出现脉象无力、面色苍白、语声低微等症状 。血脉瘀阻时 , 会出现脉象细涩、面色青紫或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 。如果发生心病的症状 , 先会出现心血不足、心气不足或血液流通不畅 , 会造成心不主血脉 , 不主神志 , 导致恍惚健忘 , 失眠多梦 , 神不守舍 , 甚至痴呆癫狂、昏迷不醒 。
脾有运化水谷 , 输布精微以及统摄血液循行的功能 , 即“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 运化水湿 , 主统血”的作用;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失调 , 会导致少气乏力、腹胀、痰饮积聚、内脏下垂;如果严重的脾不统血 , 会导致出血、便血、吐血症状 。
肺有主司呼吸 , 协助心脏推动血行的功能 , 即“肺主气 , 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又通调水道”;简单讲就是:肺主管呼吸之气 , 将体内的浊气排出体外 , 并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通过肺气的宣发 , 将津液和来自脾的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 。最后通过肺气的肃降 , 把津液和由脾产生的水湿输送至肾 , 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当肺不主气时 , 会导致呼吸不畅、气喘、胸闷、咳嗽;也会出现短气少言 , 体倦自汗 。如果肺气虚弱 , 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 , 影响津液的输送和代谢 , 造成水湿凝聚、痰饮、水肿 。(注解:痰饮:中医的痰饮并不单指人的喉咙里咳出的痰液 , 而是泛指体内所有因代谢异常所产生的的水液 。)如果肺阴不足时 , 可能出现干咳无痰、潮热盗汗 , 甚至会口咽干燥 , 甚至痰中带血 , 或咳血等症状 , 如肺结核的病人 , 常多见肺阴不足 。
肾有藏精生髓 , 生殖发育 , 主持水液代谢等功能 。而西医的肾只是一个泌尿器官 , 而中医学的肾主管人体水液代谢、生长发育、生殖功能 , 还与呼吸有关 , 主要功能藏精、主水、主纳气 。中医学认为肾是人体生命之源 , 称之为“先天之本” 。简单讲其中的关系就是:肾主水 , 水液经过脾的运化、肺的宣降、肝的疏泄和三焦的分清别浊 , 再经过肾的气化作用 , 其有益的物质才能顺利地散布全身 , 废物才能转为汗液、尿液排出体外 。肾主纳气:呼吸虽由肺主管 , 但机体吸入的自然之气 , 必须向下归于肾 , 由肾气对其进行摄纳 , 才能确保呼吸通畅调匀 。
如果肾功能失调会出现肾精不足 , 将导致骨骼萎软 , 两足萎弱无力 。髓虚不足以充脑 , 导致智力减退 , 动作迟钝;如果肾气不固 , 肾矢封藏 , 则容易遗精、滑泄、呼多吸少、动则气喘 , 大便滑脱 , 小便清长 , 尿滴沥、大小便失禁等 。如果肾阴亏虚 , 将导致阴虚内热 , 形体消瘦 , 腰膝酸软 , 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颧红、盗汗 。如果出现肾阳亏虚 , 将导致阴寒内生 , 生殖功能减退 , 可表现为下利清谷 , 五更泄泻 , 阳痿 , 精冷不育或宫寒不孕 。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化生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 。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 所以五脏在人体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 。
3.五脏与五行的关系
中国传统的位理五行说认为世界大宇宙的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而成 。中医认为人体是个小宇宙 , 也是由这五种物质组成 , 并将五行与人体的五脏相互联系 , 对应为:“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 。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和克的平衡关系 。生指的是相互滋生、助长和促进,即木生火 , 火生土 , 土生金 , 金生水 , 水生木;而克则是指相互克制、制约、抑制的意思 , 即木克土 , 土克水 , 水克火 , 火克金 , 金克木 。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解释五脏之间的关系、脏腑间的病理影响以及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 , 才能维持人体健康 。
4.五脏与阴阳的关系
中医的五脏阴阳是根据五脏在人体内具体部位和生理功能等来确定的 , 认为“心为阳中之阳 , 肺为阳中之阴;肝为阴中之阳 , 肾为阴中之阴 , 脾为阴中之至阴” , 即“肝为少阳 , 心为阳 , 脾为中 , 肺为少阴 , 肾为阴” 。中医认为:“阴阳协调 , 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调 , 则百病丛生” 。即人体的阴阳处于平衡时 , 我们的身体就健康;一旦阴阳平衡遭到破坏 , 就会引发各种疾病 。分页标题
5.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中医讲的六腑 , 是指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 。(注:三焦是上、中、下焦的合称 , 主要疏导人体水液运行代谢 。上焦指横膈膜以上部份;中焦为横膈膜以下、肚脐以上位置;而下焦则是肚脐以下部份 。)六腑多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 , 它们具有消化食物 , 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五脏与六腑的对应关系是:“肝对应胆 , 心对应小肠 , 脾对应胃 , 肺对应大肠 , 肾对应膀胱” 。
6.五脏与五官的关系
中医讲的五官 , 是指目、舌、口、鼻、耳 。五脏与五官的对应关系为:“肝开窍于目 , 心开窍于舌 , 脾开窍于口 , 肺开窍于鼻 , 肾开窍于耳” 。即五官是五脏的外候 , 凡五官之病 , 中医不仅治五官 , 更兼治五脏 。肝若有病 , 眼中必有病象 , 如眼黄 , 眼涩 , 畏光 , 流泪;脾若有病 , 必口中乏味 , 食而不化 , 唇干裂;肺若有病 , 会出现鼻塞 , 流涕 , 打喷嚏 , 流鼻血 , 不辨香臭;心若有病 , 舌尖红 , 或舌头转动不灵 , 吐字不清;肾若有病 , 耳中蝉鸣 , 或痒 , 或背 , 或聋 。
7.五脏与五表的关系
中医讲的五表 , 是指爪(指甲)、面(颜面)、唇(嘴唇)、毛(皮肤)、发(头发) 。五脏与五表的对应关系为:“肝对应爪 , 心对应面 , 脾对应唇 , 肺对应毛 , 肾对应发” 。即五表是五官的外应 , 中医会根据五表的症状诊治五脏 。例如:肝血不足 , 指甲缺少血液滋养 , 则指甲就会黯淡无光;只有心气旺盛 , 心血充盈 , 面部才会红润光泽 。只有脾气足 , 口唇才会红润丰满;若肺功能失常日久 , 则肌肤干燥 , 面容憔悴而苍白 。只有肾精充盈 , 肾气旺盛 , 头发才又黑又亮 。
8.五脏与五情的关系
中医讲的五情 , 是指怒、喜、忧、悲、恐 。五脏与五情的对应关系为:“怒伤肝 , 喜伤心 , 忧伤肺 , 思伤脾 , 恐伤肾 , 百病皆生于气 。”讲得很绝 。即五情会影响五脏;同时 , 也可利用五行生克关系 , 减少五情对五脏伤害:“怒伤肝 , 悲胜怒”;“喜伤心 , 恐胜喜”;“思伤脾 , 怒胜思”;“忧伤肺 , 喜胜忧”;“恐伤肾 , 思胜恐”等 , 即运用五行相克关系来调整情志 , 从而治疗精神性病症 。
9.五脏与五味的关系
中医讲的五味 , 是指酸、苦、甘、辛、咸 。五脏与五味的对应关系为:“酸味入肝 , 苦味入心 , 甘味入脾 , 辛味入肺 , 咸味入肾” 。即食物的酸味与肝相应 , 有增强肝脏的功能;苦味与心相应 , 可增强心的功能;甘味与脾相应 , 可增强脾的功能;辛味与肺相应 , 可增强肺的功能;咸味与肾相应 , 可增强肾的功能 。然而 , 必须指出的是:在选择食物时 , 必须五味调和 , 这样才有利于健康;若五味过偏 , 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例如:咸味过多很容易造成肾气过盛而克制心气 。
10.五脏与五色的关系
中医讲的五色 , 是指绿、红、黄、白、黑 。五脏与五色的对应关系为:“绿色主肝 , 红色主心 , 黄色主脾 , 白色主肺 , 黑色主肾” , 即五种颜色的食物 , 各入不同的脏腑 , 各有不同的作用 。例如以豆为例 , 绿豆具有清热解毒之功 , 入肝经为木性;红豆有补血、利尿、促进心脏活动的功效 , 入心经为火性;黄豆益气补脾 , 入脾经为土性;白豆含有较多的钙质 , 入肺经属金性;黑豆治消胀 , 下气 , 性寒 , 入肾经属水性 。
11.五脏与五季的关系
中医讲的五季 , 是指春、夏、长夏、秋、冬(传统中医学理论将一年分五季 , 即在夏末秋初划分出一个月为“长夏”季节) 。五脏与五季的对应关系为:“春养肝 , 夏养心 , 长夏养脾 , 秋养肺 , 冬养肾” , 即春季应重视补肝 , 夏季应重视养心 , 长夏应重视补脾 , 秋季应重视养肺 , 冬季应重视补肾 。例如春天万物生发 , 肝气内应 , 养生之道在于以养肝为主 , 可适量多吃一些黄瓜、菠菜等绿色蔬菜和瓜果 。分页标题
【「」详解中医对健康的认识】我们在调养五脏时 , 既可以单独利用五脏与五味、五色、五季等单因素进行调养 , 更可以综合利用五味、五色、五季等多因素同时进行综合调养 ,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调养效果 。例如肝血虚的人 , 春季可适量多吃些黄瓜、菠菜等绿色蔬菜和瓜果 , 如做凉菜时 , 适量放些醋;而肝气太旺 , 脾气不好 , 常爱生气的人 , 则应少吃酸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