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铁鹰剑士#秦国军队兵种的改变,反映出秦国文化在不断吸收先进文化


一、秦楚之别
春秋五霸国有秦国和楚国 , 战国七雄依然有秦国和楚国 , 在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国中 , 秦国和楚国是两个特殊的国家 。 秦楚两国的特殊之处在于 , 秦文化和楚文化跟诸夏文化有很大的区别 , 诸夏视秦国为西戎 , 视楚国为南蛮 。 诸夏对秦楚两国的鄙视源于文化自信 , 诸夏认为秦楚两国皆是落后野蛮的国家 , 跟崇尚礼仪的诸夏不可相提并论 。
在文化传承方面 , 秦国跟楚国又有很大的区别 , 秦国积极向诸夏文化靠近 , 不管诸夏如何讽刺秦国 , 秦人总是在不断的学习诸夏先进文化 。 秦人成为周王室奴隶部族后 , 一步一步的向周王室靠近 , 从附庸升为大夫 , 由大夫升为伯国 。 秦国总是积极引进中原的先进文化 , 秦献公就从魏国引进了许多先进制度 , 比如开商市、废人殉等 。 商鞅更是将提升秦人文化作为一大历史功绩 , 其语曰:始秦戎翟之教 , 父子无别 , 同室而居 。 今我更制其教 , 而为其男女之别 , 大筑冀阙 , 营如鲁卫矣 。

#大秦铁鹰剑士#秦国军队兵种的改变,反映出秦国文化在不断吸收先进文化
本文插图
楚国则是特立独行 , 在周王室强大时 , 楚国向诸夏学习 , 在王室衰败后 , 楚国又自行其是 , 甚至有代周自立的想法 。 春秋时期 , 楚国一度被视为南蛮 , “非我族类 , 其心必异”这句话最开始就是用于楚国的 , 楚武王更是直言“我蛮夷也” 。 战国时代 , 楚国跟中原地区的交流增多 , 渐渐由南蛮变成了诸夏之一 。
《左传.成公四年》秋 , 公至自晋 , 欲求成于楚而叛晋 , 季文子曰:「不可 。 晋虽无道 , 未可叛也 。 国大臣睦 , 而迩于我 , 诸侯听焉 , 未可以贰 。 史佚之《志》有之 , 曰:『非我族类 , 其心必异 。 』楚虽大 , 非吾族也 , 其肯字我乎?」公乃止 。
《史记·楚世家》三十五年 , 楚伐随 。 随曰:“我无罪 。 ”楚曰:“我蛮夷也 。 今诸侯皆为叛相侵 , 或相杀 。 我有敝甲 , 欲以观中国之政 , 请王室尊吾号 。 ”
秦人本殷商贵族 , 属于文化层次较高的族群 , 商朝灭亡后 , 代表商文明的祭祀文明被周王室大量抛弃 。 周公旦废寝忘食的研究天地人关系 , 最终制订了一部《周礼》 , 用礼乐作为文化的载体 , 宣扬教化 。 秦国地处西部 , 长期跟西戎杂居 , 在血与火的战争中 , 秦人的文化渐渐变得跟戎人相似 , 毕竟在戎人的海洋中求生存 , 不被同化一部分是不现实的 。
不过秦人始终坚守族源 , 努力学习周文化 , 保持农耕民族的特性 。 周王室让秦人养马戍边 , 其实是想将秦人变成游牧民族 , 变成戎人 , 但秦人在养马的同时 , 也不忘种地 , 始终保持着半农半牧的经济结构 。 不仅秦人自己种地 , 秦人还同化戎人种地 , 在秦人的影响下 , 部分戎人也开始种地 , 由纯游牧变成半农半牧!

#大秦铁鹰剑士#秦国军队兵种的改变,反映出秦国文化在不断吸收先进文化
本文插图
【#大秦铁鹰剑士#秦国军队兵种的改变,反映出秦国文化在不断吸收先进文化】
楚国地处南部 , 经济结构是半农半渔 , 由于当时的南方瘴热无比 , 水系众多 , 因此渔业较为发达 , 农业相对北方而言重要性要小得多 。 楚国立国之时 , 领地仅50里 , 爵位是子爵 , 为了发展 , 楚人融入当地民族 , 接受了当地的大部分风俗文化 , 因此楚国得以快速扩张 , 很快成为一个地跨千里的大国 。 周王室多次打压楚国 , 不仅仅是因为楚国扩张得快 , 还因为楚国的文化在渐渐偏离诸夏文化 。 楚人不服周的传统就是西周和春秋时期形成的 。
二、戎文化下的骑兵
戎人是游牧民族 , 天天与马打交道 , 因此军队主力是骑兵 。 骑着马行军 , 第一可以节省体力 , 第二可以加快行军速度 。 没有马镫之前 , 骑兵骑着马赶到现场 , 然后下马列阵而战 , 也有训练有素的骑兵可以在马上作战 , 这需要从小严格的训练才行 。分页标题
戎人从小骑马射箭 , 十几年的训练下来 , 骑兵作战成为常态 , 他们纵马而来 , 刀劈斧砍 , 秦人常常不敌 。 数十年的交锋下来 , 秦人放弃了殷商军队的战车兵 , 改而学习骑兵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秦人保留着殷商的冶炼技术 , 因此青铜兵器更锋利 , 铠甲更牢固 , 加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悍勇 , 素训有素的骑兵阵形 , 秦人骑兵的战斗力超过了戎人骑兵 。 正是因为武力的超越 , 让秦人在戎人的海洋中扎下了根 。

#大秦铁鹰剑士#秦国军队兵种的改变,反映出秦国文化在不断吸收先进文化
本文插图
史书记载 , 秦人跟戎人常年血战 , 时战时和 , 相互融合交流 , 因此秦人保留了大量的戎人习俗 , 在周王室看来 , 秦人跟戎人相差无几 。 为了利用秦人抵御戎人 , 周王室册封秦人首领为附庸 , 在秦邑筑城定居 。 随着王室的衰败 , 抵御戎人的重任由秦人承担 , 因此秦人首领获得西陲大夫的爵位!诸夏虽然看到了骑兵的优势 , 但文化上的自豪让他们并不愿意放弃战车兵 , 因此天子六军仍以战车兵为主 。
公元前770年 , 申侯联合西戎八部攻入镐京 , 大破天子六军 , 杀死周幽王、虏走褒姒 , 拥立周平王为王 。 西戎八部见天子六军不堪一击 , 就起了野心 , 占有镐京并不撤退 , 还向镐京四周的诸侯国进攻 。 关中的诸侯国军队同样不堪一击 , 一时间天下大乱 , 戎人肆虐 。 关外诸侯听闻戎人作乱 , 平王自立 , 纷纷集合军队 , 打算进入关中平乱 , 并拥立周携王为王 。
不过大家都知道戎人骑兵厉害 , 天子六军的战车兵没有打赢 , 关内诸侯纷纷落败 , 因此关外诸侯联军会盟后 , 慢慢前行 , 以观后续 。 周平王见内乱未定 , 外乱又起 , 于是下王书给秦人首领 , 让他起兵勤王 , 并许以厚诺 。 秦襄公接到王书后 , 认为秦人崛起的机会到了 , 于是亲率五万精锐骑兵东进勤王 , 在镐京平原大战八万戎人骑兵 。 秦人战而胜之 , 镐京之围遂解;申侯又用爵位贿赂郑武公等诸侯 , 用升爵的方式让他们倒戈 , 于是关外诸侯转而拥护周平王 。 《史记.秦本纪》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 , 杀幽王郦山下 。 而秦襄公将兵救周 , 战甚力 , 有功 。 周避犬戎难 , 东徙雒邑 , 襄公以兵送周平王 。 平王封襄公为诸侯 , 赐之岐以西之地 。
镐京之战后 , 周平王在秦军、关外诸侯联军的护送下 , 迁都洛阳 , 关中许多诸侯纷纷追随王室东迁 。 王室的关内诸侯东迁后 , 关中大地落入戎人之手 , 周平王大方的将关中分封给秦人立国 , 国格为伯爵 。 之后秦人数代血战 , 终于将戎人赶回陇西河谷 , 或者降服戎人 , 秦国真正掌握了关中大地 。 周王室东迁后 , 许多没有迁走的周人加入秦国 , 给秦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礼乐文化 。

#大秦铁鹰剑士#秦国军队兵种的改变,反映出秦国文化在不断吸收先进文化
本文插图
三、周文化下的车兵
秦国立国后 , 成为诸夏之一 , 军队也不能再以骑兵为主 , 而要效仿王室的战车兵 , 组成战车兵军队 。 不过秦人一直保留着一支五万人的精锐骑兵 , 一则纪念镐京血战 , 二则用于攻击西戎诸部 。 战车兵是中原农耕民族的战争利器 , 商朝时已有战车兵 , 到了周朝时则盛兴起来 。 战车在平原地区作战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 冲击力大 , 速度快;不过战车在山区作战 , 则成了累赘 , 跟骑兵作战 , 效果也不佳 。
周王室的军队的基本作战单位为乘 , 一辆战车为一个作战单位 , 称为一乘 。 每乘拥有4匹马拉的兵车一辆 , 车上甲士3人 , 车下步卒72人 , 后勤人员25人 , 共计100人 。 车上甲士一般为贵族子弟 , 其一人驾车 , 一人持戈近战 , 一人拉弓远射 。 72名步卒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战车 , 冲击敌军;25名后勤的主要任务是埋锅做饭、救死扶伤 , 检修兵器等 。分页标题

#大秦铁鹰剑士#秦国军队兵种的改变,反映出秦国文化在不断吸收先进文化
本文插图
在周文化体系中 , 军队战力以战车数量计 , 千乘之国就算是大国强国了 。 一个国家的战车数量越多 , 越能威慑别国 , 比如晋国曾有四千乘战车 , 听闻晋国有如此多的战车 , 楚国直接不战而退 。 秦国经过多年发展 , 战车数量也超过了三千乘 , 号万乘之国 , 就军队数量来讲 , 算是十分庞大的了 。 改用战车后 , 秦军战力反而下降了 , 在战车对决中 , 秦军总是无法战胜晋军 , 肴之战时 , 秦军被晋军伏击 , 全军覆没!
秦国得以称霸西戎 , 靠的也不是战车兵 , 而是骑兵 , 毕竟骑兵是秦人更为熟悉的兵种 。 吴兵破楚都后 , 楚国向秦国求救 , 秦国发兵五百乘 , 联合楚军会战吴军 , 最终击败吴军收复楚都 。 吴起以五万步卒会战秦军五十万时 , 秦军以战车兵为主 , 先锋被吴起击溃 , 后队来不及转向 , 被溃散的车兵冲击 , 导致秦军乱作一团 。 吴起趁机掩杀 , 秦军一溃千里 , 危急之时 , 秦军有五万骑兵断后 , 跟魏军血战一场 , 才保住主力大军撤退 。 《吴子 励士 第六》行之三年 , 秦人兴师 , 临于西河 , 魏士闻之 , 不待吏令 , 介胄而奋击之者 , 以万数.....是以一人投命 , 足惧千夫 。 今臣以五万之众而为一死贼 , 率以讨之 , 固难敌矣 。 于是武侯从之 。 兼车五百乘 , 骑三千匹 , 而破秦五十万众 。
秦军车战兵战力不佳 , 一则跟秦国经济衰退有关 , 二则跟对手强大有关 。 要说车兵那家强 , 除了晋国无二家 。 吴起时代 , 魏国车兵已经很少了 , 改为步骑混编的军队 , 灵活性大大增强 , 以步骑对付车兵 , 战法得当 , 完全可以完虐车兵 。 吴起训练的魏武卒成为战国时代的新形军队 , 秦军努力学习魏武卒 , 最终青出蓝而胜蓝 。

#大秦铁鹰剑士#秦国军队兵种的改变,反映出秦国文化在不断吸收先进文化
本文插图
楚国由于自信 , 在文化上并不积极向中原学习 , 因此楚国保留的车兵最多 。 楚国变法时间最短 , 因此军队的改革最不彻底 , 不仅车兵大量存在 , 军队组成还是由领主私兵筹集而成 , 因此空有百万大军 , 但战力却比不上胡服骑射后的赵国军队 。
四、三晋文化下的步骑兵
车兵虽然攻击力强 , 但不灵活 , 在战场上机动性差 , 如果两方都以车兵交战 , 那以士气和数量可以取胜;如果一方采用更加灵活的战法 , 则车兵将成为累赘 。 魏国率先变法 , 李悝主持魏国变法 , 吴起主持魏国军事变法 。 吴起在河西训练了一支重装步兵 , 士兵装备精良、待遇丰厚 , 作战时悍不畏死 , 又灵活机动 , 这支军队被称为魏武卒 。
商鞅在魏国呆了多年 , 熟悉魏国的大小政务、律令 , 对魏武卒也有深刻研究 , 可以说魏国的优势尽在商鞅掌握之中 , 魏国的劣势商鞅也一目了然 。 秦孝公颁布求贤令后 , 商鞅入秦应聘 , 被秦孝公任命为变法大臣 , 改革秦国内部的一切不合理制度 。 商鞅彻底的改变了秦国 , 让秦国浴火重生 , 法家起源于齐晋 , 但被秦国发扬光大 。

#大秦铁鹰剑士#秦国军队兵种的改变,反映出秦国文化在不断吸收先进文化
本文插图
商鞅以魏国变法为蓝本 , 存优去劣 , 在秦国彻底变法 , 秦国军队也被改造 , 由车兵改为步骑混编的铁军 。 这支秦国新军后来被称为秦锐士 , 成为战国时代最强大的军队 。 以治学严谨著称的荀子在《议兵》中写道: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 , 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这充分说明秦锐士成为战国时代最强军力代表 。
秦国之所以强大 , 在于他能吸收别人的优秀文化 , 同时不失去自已的文化 。 秦国吸收周文化而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 秦国吸收三晋文化而成最强战国 。 文化虽然看不见、摸不着 , 但它能改变人的思维 , 形成强大的向心力 。 保持自己的优秀文化可以增强凝聚力 , 吸收别人的先进文化 , 可以进化人的思维;不能保持自己的文化 , 就会被别人同化;不吸收别人的先进文化 , 则会导致固步自封 。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