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六院重症救治团队 。张文魁摄
ICU , 即重症监护病房 , 是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作为辽宁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沈阳中心 , 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重症救治团队站在护佑生命的最前沿 , 和死神赛跑 , 与病毒搏击 , 用精湛的医疗技术和细致入微的人文护理向着生命的奇迹发起挑战 。
3月15日 , 采访人员采访了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重症救治组吴云海和他的团队 。说到危险 , 说到付出 , 吴云海却说:“我们只是穿上了防护服 , 从事医疗活动而已 。”
面对病情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守候
“经历过非典、禽流感、甲流 , 这些其实都是病毒性肺炎 。从专业角度讲 , 我们很有经验了 。”吴云海称 , 传染病叠加危重症 , 让市六院重症医学科平时就如特种部队一样 , 始终坚守在高危的环境中精锐作战 , 而这样的坚守也让他们具备了更高的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的专业素养 。
【『』“每一次,我们都迎难而上”】“每一例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 , 就是一次生死营救 。”吴云海称 , 重症救治专家组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马晓春牵头组建 , 每天早上团队都会开会讨论每一位患者的病情 , 商讨下一步治疗方案 。
对于每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来说 , 要根据临床表现、肺功能变化等来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危重患者 , 病情是瞬息万变的 , 需要医生护士在床旁进行有效的监护 。“治疗和照顾一位重症患者需要付出的努力和精力极大 。在使用ECMO和呼吸机治疗期间 , 危重患者的治疗和照护需要20余名医护5班倒——每班6小时 , 配备一两名医生和3名护士 。我们必须根据病情需要作出及时判断 。每一次 , 我们都得迎难而上 。”
面对难关他们从未退缩过
在新冠肺炎的治疗里 , 气管插管是在无创呼吸机使用无效后的急救方法 。这个动作距离患者非常近 , 在气管切开那一瞬间 , 胸腔气流会携带病毒喷出 , 即使有层层防护 , 也有感染风险 。然而吴云海团队面对难关 , 他们从没退缩过 。
“说起那天还真是惊心动魄 。”重症救治团队班媛医生回忆起前几天的一次操作 , 倒吸了口凉气 , “不是因为危险才紧张 , 就怕管插不进去 , 患者心脏就停了 。”原来一位患者呼吸衰竭快速进展 , 经过一系列紧急抢救措施后依然无明显改善 , 命悬一线 。经与省级专家紧急研讨后 , 班媛医生冒着被患者气道内分泌物喷溅的高危传染风险 , 要为患者行有创气管插管 。“因为患者特别胖 , 下颚肥大 , 很难看得到‘生门’ , 插管需要从‘生门’进入到气道再到肺部 。此时 , 不能给患者深度麻醉 , 因为一旦麻醉 , 气打不进去 , 容易造成人为地憋死 。如果浅麻醉 , 患者的反应会很大 , 加大插管的难度 。”
要知道这个在平时就难度极高的操作在格外厚重且影响触感的防护装备之下、在布满水雾视线不清的防护镜后操作起来是何等艰难 , 但是身经百战的她依然完美展现其精英之为 , 患者的气道被打开了 。在插管的过程中 , 患者不停地呛咳出来的痰液和呼吸道的分泌物都喷在了班媛的面屏上 。可她根本顾不上这些 , “我当时看不到心电监护的生命体征 , 通过对讲机听到一个个指标都上来了 , 才松了口气 。没有任何一个医生会在这个时候想传染这件事儿 。”
面对“清零”他们从不敢松懈
“和普通病房不同 , 危重患者监测是按分秒来计算的 , 前一秒可能还很平稳 , 下一秒就变化了 。”重症救治组医生郝金丽说 , 重症患者突出特点是病情变化快 , 需随时观察各项检测指标 , 及时做出治疗调整 , 这不仅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 , 还需要冷静而独立的临床思维能力、熟悉各种诊疗仪器的操作能力 。分页标题
“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要付出更多的体力来执行每一个操作 , 在极度缺氧的状态下 , 他们对每项操作都尽可能做到更好 。最长的一次我在‘里面’待了12小时 , 出来时身体和心理都处在崩溃的边缘 。”吴云海称 , 从2月27日最后一例重症患者转到普通病房开始 , 团队有了一个短暂的休整和隔离期 。
这几天 , 吴云海一直在对前一阶段的重症患者的治疗救治工作做一个小结 , “假如再面临相似的患者 , 我们得更快速更有效地面对 。”吴云海称 , 战“疫”尚未结束 , 需要倍加小心 , 时刻准备着!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采访人员樊华
来源:(沈阳日报)
【】网址:/a/2020/0407/1586217282.html
标题:『』“每一次,我们都迎难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