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五位‘人民科学家’ , 很遗憾 , 其他四位都去世了 。 ”叶培建低下头 , 沉默了几秒钟 , “所以 , 我也要替他们多做些事 。 ”
9月29日 , 叶培建在人民大会堂被授予国家荣誉称号“人民科学家” 。 一共五名科学家被授予这一称号 , 除探月元老叶培建外 , 数学家吴文俊、天文学家南仁东、医学家顾方舟、核物理学家程开甲都已在近三年内逝世 。
而74岁的叶培建仍在高强度工作 , 继承了航天专家退而不休的传统 。 近日 ,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 叶培建向采访人员谈及“人民科学家”称号时 , 认为“人民”两字的内涵 , 就是要为人民工作 。
北京联盟注意到 叶培建如今是嫦娥五号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 , 也是火星探测器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 。 这两个全球瞩目的航天器将在两年内相继发射 , 这是他目前最关注的事 。
----新京报:“人民科学家”叶培建:没有较真 , 就没有重大成果//----[北 京 联 盟 http://www.010lm.com]
叶培建 。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供图听到获得国家荣誉很激动 , 也很惭愧
叶培建是从电视中听到自己获得国家荣誉称号消息的 。 他两只眼睛都做过手术 , 为了保护可贵的视力 , 基本不看电视、不上网 , 但每天早晨都有“听电视”的习惯 。
“虽然之前已经有过考察和建议名单 , 但听到消息还是很激动 , 也很惭愧 。 ”中国航天群星璀璨 , 每项重大任务都有领军人 , 还有很多功臣默默无闻 , 他认为自己只是这个群体的代表 。
叶培建是我国嫦娥一号卫星的总设计师兼总指挥 , 后续担任每一次探月工程的顾问 。 在同事眼里 , 他是中国探月的“定海神针” 。
叶培建性子急 , 但每次在发射现场 , 却总是气定神闲 。 发射前夕 , 他自称一点都不紧张 , 因为所有工作都已经到位 , 心里有数 , 不需要紧张 。 他也不能紧张 , 他需要给团队信心 。
发射当天 , 他总在现场走来走去 , 跟这个聊聊、跟那个开开玩笑 , 让大家放松下来 。 团队的同事说 , 只要有叶总在 , 哪怕不说一句话 , 他们心里都踏实 。
如今航天工程的接力棒交到年轻一代手中 , 叶培建不再坐在指挥台上 , 他对自己的定位是给年轻人“撑腰” 。
每当年轻人拿不定主意 , 他会凭借自己的经验大胆作出判断 , 虽然这也可能将失败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 。
2013年 , 嫦娥三号进入发射场后 , 突然发现一台设备信号不正常 , 面临推迟发射的风险 。 叶培建研究后 , 向各方作了详细解释:这是现场塔架结构造成的信号干扰 , 不是设备故障 , 以前也发生过不止一次 。 最终嫦娥三号按时发射 。
“在队伍里该挑担子的我挑 , 该扛的责任我扛 。 ”他说 , 在这些重大问题上他都及时站了出来 , 给年轻的型号领导们撑了腰 。
去年年底 , 嫦娥四号发射成功当夜 , 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在指控大厅喜极而泣 , 叶培建走到她身后 , 紧紧握住她的手 , 露出温暖的笑容 。 这张流传甚广的照片 , 成了叶培建与后辈代代传承的一个见证 。
“希望车能从山上掉下去 , 把我摔死”
74岁的叶培建 , 任务清单被填得满满的 。
----新京报:“人民科学家”叶培建:没有较真 , 就没有重大成果//----[北 京 联 盟 http://www.010lm.com]
2019年1月3日 , 叶培建担任顾问的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 , 是全球首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 。 中国探月工程办公室供图稿源:(新京报)
【】网址:/a/2019/1004/010news156129.html
标题:新京报:“人民科学家”叶培建:没有较真,就没有重大成果